《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推演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除了能够锻炼出来指挥官临机决断的能力外,只能算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不能完全当真的。
  他十分的自信,若是换在了真正的战场之上,哪怕这些少年依旧联手对他,他依旧能够轻松的将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不过再通过兵棋推演找回场子的想法,曾国维已经是半点也无了,这种一人面对数十人的工作量,他根本不可能赢的了对方。
  在曾国维灰头土脸的不愿意再面对沙盘之时,徐州的李成栋大军,也同样面对着巨大的难题。
  李军数量足有数万,但是在面对着万余蒙、汉八旗骑兵时,却是束手束脚,根本难以越雷池一步。
  李部骑兵只有数千,面对着过万的蒙汉八旗骑兵,根本就不够看,空有数万大军,却是在他们的威慑下,寸步难行。
  徐州地形平坦,大平原的环境,让骑兵的威力更是提上了一个大层次,纵横驰骋,难以进行任何的制约。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明军主力大军先头部队浩浩荡荡而来后,明军的骑兵数量也开始快速的膨胀着,当明军终于集结出一支近万的大军后,清军骑兵没有选择硬憾,而是全军快速脱离接触,向北滚滚而去。
  绍武三年十一月初,李成栋军与明军主力会师于徐州,大军浩浩荡荡沿着运河两岸,推进入山东地界。
  进入山东地界后,斥候与锦衣卫暗桩的情报便即连续不断的送将过来。
  阿济格所率领的满清主力大军,在北京城休整了数月后,已经开始再次大举南下,如今已经过了东昌府,正沿运河南下,按照双方军队的行程,大决战的地点估计将会在济宁府一带。
  这一次的满清军队数量极多,就如同回光返照一般,单单阿济格一路军队,就多达近二十万,其中骑兵数量至少在五万以上,步兵十万以上。
  不过按照暗桩的情报,这些步军大多都是新征召而来的青壮,战力估计不会太强。
  但就算如此,清军的可用于野战的兵力,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七万以上,已经与明军少不了多少了。
  明军虽然与李成栋合军之外,大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但是真正的甲兵,也就是八万多点,其他的大多都是辅兵,上不得战场,只是为战兵提供辅助而已。
  可以说,这一次大决战,绝对是明清双方的倾力一战,谁也承担不了失败的后果,清军败了,下场自然可想而知是主体民族覆灭,而明军败了,虽然不至于就此覆灭,但是下次再想有这般心气昂扬的北伐,估计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因为一旦战败的严重性,朱聿鐭也不得不谨慎起来,他的第一反应便是防守反击战略,依靠着江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与对方展开一场消耗战。
  毕竟在这地形平坦的济宁府,骑兵不强的明军,想要与满清野战争锋,明显是自讨苦吃。
  这个时代的步兵武器,还不足以对骑兵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再向后推一百年,就算后膛枪的全面普及之下,也做不到对骑兵的压制。
  只有一战之时发明出来的重机枪,才彻底的让几千年来一直是战场主角地位的骑兵彻底动摇,最后无奈的退出历史舞台,沦为落后国家传递信息的工具。
  所谓以步克骑的战术,之所以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遭遇战,又恰好与到这样的地形,委实需要步兵统帅有极强的军事筹谋能力,二是那些脑子有坑的骑兵统帅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朱聿鐭是不会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更不相信自己这次的对手,在战场上征战了二十余年,大小战争经历无数的阿济格,会犯下这等低级错误。
  “陛下,依臣来看,官军当加快速度,抢占济宁城,以济宁城为防御点,东边则是运河,有官军水师守护。大军向西延绵而出数里,便即可以与马集镇连成一线,侧面背靠小金山、孟良山,足以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在此阻住鞑子前进道路。”
  在这次召集而来的明军战前会议上,曾国维对于朱聿鐭的持久消耗战,同样十分赞成,更是直接给出了大军最适合驻防的地段出来。
  李成栋等将领是头一次见到朱聿鐭大帐之中的沙盘,在看着等比例缩小的沙盘,再配合着曾国维的讲解,所有人都头一次觉得,战场形势居然还可以这般被看的清清楚楚。
  “如此布置,鞑子想要越过我军南下,几无可能。若是在此与我军阵战,那更是求之不得。”
  曾国维用一根直木棍轻轻敲着沙盘,指向运河另一岸,十分自信的说道,“如果鞑子肯从这里突袭我军侧后,那就更是取死之道,我军占据运河水运优势,粮道无虞。若是鞑子以偏师欲断我粮道,那只是取死之道。
  若是鞑子大军绕过我军防线,想要直插我军侧后,那就任他去便是,我们亦可分兵先断了他们粮道,让他们生死两难!
  若是他们想要长期与我们对耗在这济宁府,更是自寻死路。我军大可分出数万战兵,于海路直插天津,与任将军合兵一处,沿运河直捣京师!令其大军进退两难!
  若是鞑子最终退兵,那他们不仅仅是损了士气,更会直接令官兵席卷整个山东,据山东虎视北京,进而步步蚕食,寻机而战,主动永在我等手中!
  这一战,无论鞑子如何应对,只要我等能坚守此防线,以不变应万变,他们就必败无疑!中兴大明,只在此役!”
  曾国维最后以坚决自信的语气,对这一战直接下了定论,理由充足,所有将领们脸上的凝重之色,都为之消减了许多。
  “中兴大明,只在此役!”
  所有将领闻言,都立即整齐回应,精神为之振奋起来。
  “诸君当自强!功成之日,朕自当不吝封赏!”
  朱聿鐭抚掌称赞,十分满意的说道。
  “天佑皇明!愿为大明而战!”
  又是一轮标准的对答之后,诸将个个挺胸昂首鱼贯而出。
  “人准备好了么?”
  待所有人走出后,朱聿鐭的目光却是阴鸷了下来,向着空无一人的大帐低声问道。
  “回陛下,一切皆已准备就序!”
  话音刚落,原本空无一人的大帐之中,许长语应声而出,十分肯定的回答道。
  不过这回答,却是带着略微的轻颤之音,显然这一件事,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令他极为忌惮之事,后果之严重甚至都已经超过了数月前永历自缢。


第387章 济宁城
  阿济格这一次出战,满清上下是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这一次满清几乎是倾巢而出,陕西、山西的兵力开始不断向北京汇聚而来,不仅如此,更多的兵力也在两地开始编练。
  半年来形势变幻,受限于本族人数实在太少,满清虽然已经开始将十四岁以上的族人全部开始集训,但是统共兵力也只有八万余人,这点力量在大明已经近百万的兵力面前,已经是微不足道。
  也许在绍武朝廷没有崛起之前,明军的战力根本就不足看,这不足十万的兵力,依旧可以在明军过百万的腐朽军队之中,来一个七进七出,无往而不利。
  但在闯营、西营、李成栋之流反正之后,明军已经有了一大批可堪野战的军队。
  而绍武皇帝的本部嫡系,在江西一战时,也已经证明了其强悍的战斗力,这么多的军队不断的汇聚于三个方向,随时开始北伐的情况下,满清就完全感觉到了生死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这次明军大举北伐,生死危机之下,满清上下再没了之前的内讧,连孝庄都没有再做小动作,所有人力物力全部都已经运转了起来。
  除了集结所有能够集结的人,满清也开始向与他们合作的汉人放权,陕西的吴三桂便是在阿济格的恩威并用之下,并在两蓝旗的督战下,开始收拾起自己的小心思,不得不选择出兵汉中,开始与步步开近的西营李定国集团,展开了军事对峙。
  三顺王以及汉八旗大部分兵马,则是在两红旗及部分蒙古八旗的压阵下,带着京畿之地扩充了十数倍的军队,全面压向河南之地,在洛阳、开封一线集结军队,与大明湖广军团、闯营全面接触,已经开始试探性的接战。
  金声恒部则是自湖广战场向东北挺进,大军攻入凤阳府,作为偏师掩护明军中央集团在山东战场的侧翼,并且威胁着满清中央军团的侧翼。
  而满清的中央集团,两白旗、两黄旗除却损失过大的镶黄旗及汉八旗上三旗部分兵力留守北京外,其他能打的军队,包括蒙八旗主力,已经倾师南下,向着山东而来。
  可以说,这一次,明清双方集结了超过了一百万的大军,在大明广阔的领土之上,展开了全面性的大决战。
  对于大明而言,这一次主攻的方向自然是山东方向,突破口亦是山东方向。
  河南久经战乱、天灾,万物荒废,百里无人烟,任何大军团想要在这里通过,所需要的钱粮与配合的辅兵数量,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能速胜,连绵的拉据战所带来的后勤压力,就足以拖跨任何的进攻方。
  而汉中战场,更是崎岖难行,李定国想要在兵强马壮的吴三桂大军前杀开一条血路,自己必然也会鲜血流干。
  当然这些困难对大明是如此,对满清方面同样如此,这两个战场之中,无论是哪一方,想要快速打开局面,都将是一次极为冒险的赌局。
  唯一不同的是,大明的筹码明显要比满清要多上不少,可以承担起数次赌输的代价,而满清方向却是受限于钱粮,是一次也输不起。
  因此,在这两个方向上,满清采取的都是防御的策略,只能选择坚守,以等满清中央军团的胜负。
  这一点,在山东方向坐镇的朱聿鐭自然也是极为明白。
  在他看来,不主动向北进攻,保持军事压力等待满清财政崩溃之日,才是最有利的办法,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唯一的问题是,满清虽然如今财源枯竭,并且穷兵黩武,但是在极尽搜刮之下,再维持个数年,甚至十年,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而他是绝对不可能选择对耗个十年,然后去收复一个成了一个人间地狱,需要休养数十,上百年才能恢复过来的北地,这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可言。
  既然是施加压力,再最好的办法就是军队全面压将上来,让对方再没有从容应对的办法,只能以超负额的消耗速度来应对巨大的挑战,加速对方崩溃的速度。
  这样的选择如今看来,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多给了满清几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多组建了数十万的军队,但是这几个月时间对方的钱粮消耗,估计都要超过过往数年之多。
  在明军先锋加快行军速度,直扑济宁而来时,阿济格的军队也在快马加鞭,向着济宁府扑来。
  阿济格对于济宁府并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之所以选择兖州府作为战场,正是因为这里一马平川,最为适合满清骑兵发挥。
  想要击败装备精良,火器众多,且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地形是极为重要的,最理想的战场便在山东境内。
  虽然京畿地区也较为适合,但是一旦战火烧到了京畿腹地,那无论最后是否能将明军击退,满清的损失都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物资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无敌八旗名誉上的重创。
  比较自萨尔浒之战后,满清的根本要地,除了毛文龙这个游击战专家,能趁着努尔哈赤带兵外出抢劫时,大肆出兵来抢劫自己以外,就再也没有明军能够打到他们腹地方圆百里之内。
  不过毛文龙的军队人数虽然极多,但大部分军队战力极其低下,只要清军回师,他就会早早的逃之夭夭,虽然城外的地方连只老鼠都没有给努尔哈赤留下,但是城寨之内,毛文龙却是并没有任何的进展和收获的。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明军是可以沿着运河而进,无论是军队战力还是军队规模,都不是毛文龙能比的,甚至比萨尔浒之时的明军更加的强大。
  更可怕的是,这一次领军的再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文官,而是皇帝亲自领军而来,中间并没有文官指挥,完全就是皇帝指挥将领,将领指挥军队。
  这种军队,势必要比文官带兵要难缠的多,而且也不会犯文官那种遇弱敌则一往无前,遇强敌便会谨小慎微的毛病。
  除却大明之前根本没经历过战争的英宗之外,大明皇帝亲征,向来都是大胜而归,就算偶尔出现小挫,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败。
  就在阿济格越过东昌府一路南下之时,明军先锋也已经到达济宁城下,开始了明军北伐的第一战。


第388章 投降
  当明军先锋部队到达时,济宁城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城投降,甚至已经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