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这有些书生意气,起码朱聿鐭觉得在实力没有达到一定地步之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望风景从的,但是却不妨碍文人们想象这种场面的思维。
  两位内阁正副手大佬已经表达了态度,就基本上代表了文臣方面的态度了,然后朱聿鐭的目光便转向了军方代表曾国维。
  “陛下,臣虽然赞同两位阁老之见。但是如今官军短期内想要增援蓟国公,却是极为困难,甚至可以说几无可能。唯一能够短时间内增援蓟国公,只有宁国公。但宁国公,会不会增援蓟国公,委实难说。”
  曾国维眼看皇帝看向自己,再不似之前与会时战战兢兢的模样,如今他已经能在这种会议上从容的代表军方表达意见。
  文武方面都已经发表过意见,朱聿鐭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情报部门,想听听安全局的意见。
  “陛下见谅,臣在陕西的暗卫,并没有发现吴部集聚钱粮,收拢兵力的情报……”
  许门泽没有迟疑,直接站起身来,向着皇帝快速的说道。
  做为情报人员,他习惯性的不对情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话语之中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老子觉得吴三桂不可信,若是任着一封信,就信其要倒向大明的诚意,甚至为此出兵助战,这委实太过儿戏了些。
  但是这意思比较比较含糊,也算是偏向反对的中立,人人都已经表明态度,只是要皇帝做最后的决断。
  综合起来,起码内阁、军方,情报部门等,虽然对于吴三桂投降诚意还有人怀疑,但对其喊打喊杀的却是没有一个。
  朱聿鐭都有些怀疑,这后世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吴三桂,如今在民间的名声,估计比他这个狗皇帝都还要好上一些。
  朱聿鐭几次清洗之下,文官们敢于没事找事杠着玩的人,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这个房间里面都是资深的保皇党,绝对是有资格代表外面那群已经学会明哲保身的聪明人。
  唯一不表态反对的反对者许长语,却是只是怀疑吴三桂的诚意,并没有反对招降吴三桂。不过不反对就已经是一种倾向了,那便是对吴三桂请降的认可。
  这倒是让朱聿鐭有些迟疑不定了起来,原本他还以后世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后世普遍的观点便是吴三桂绝对是个汉奸,而且还是明清两方都讨嫌的货色。
  这种人要投降,不,是反正,朱聿鐭原本的想法是朝中文武群起反对之下,他也顺水推舟的直接予以拒绝,但眼下朝中上下都是偏向于接纳,那这种拒绝就需要手段更隐蔽一些,多绕上一绕了。
  在认真了解了一番这个时代之人对于吴三桂的看法,朱聿鐭更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因为这个时代之中,吴三桂的名声是出乎意料的好。
  桃花扇之中,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解释,并没有被这个时代的人所接纳。
  人们始终相信,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家仇,而是国恨。
  因为吴三桂自知不是李自成对手,为了报君父之仇,只能向满清借兵复仇。
  而且吴三桂一路上都只是追着李闯痛揍,还从来没有与大明官军打过一次,无论是清军南下江南攻灭弘光政权,还是东进灭亡隆武朝廷,吴三桂都一次没有参与过,始终在陕西、甘肃与闯营余孽征战不休。
  你绍武皇帝既然气量大的连攻灭隆武朝廷、出身流寇、曾经血杀江南无数生命、甚至若非你绍武在分水关留有的后手纪光霁足够惊艳,差点连你也被一锅端的李成栋都能容纳。
  那容纳一个始终不曾背叛大明,更为大明报了崇祯君父之仇的吴三桂,又算的了什么。
  但可惜的是,朱聿鐭并不是真正的朱聿鐭,他更不是只盯在老朱家一亩三分田的人。
  在他的心目中,皇帝可以轮流坐,为了自己利益,出卖民族利益的吴三桂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收容。
  毕竟他麾下的几个反正回来的军阀,又有哪一个有民族气节,又有哪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所思所想的无不是自己的小算盘而已。
  不过他们与吴三桂不同的是,他们是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反正的决心,各自对满清下了杀手,金声恒屠江西满清文武,杀戮成性的李成栋更是灭了福建所有不服的地方文武外加地方士绅。
  这种绝然的手段,在让他们得到了朱聿鐭的信任之余,也基本断绝了再降满清的可能,这才是朱聿鐭放心的收容他们至麾下的根本原因。
  但对于吴三桂这种一封书信,就想让自己当这个冤大头的行为,朱聿鐭当然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他却也不能就此直接选择拒绝,在思索一番后,他便顺着眼前两位心腹的面表示了对吴三桂请降的赞同和欣赏,并且希望他能够起事,共襄王业,就可以将皮球踢回去了。
  综合来说,那便是你赶紧反了吧,我会对你这种行为点赞,并且会对你进行精神上的支持,至于行动上的支持也已经在准备了。
  陕西虽然腾远,但大明王师已经开始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发前往救援,只要他吴三桂打出反旗后,占据陕西,迎李定国入陕,双方就此重回过去,共同抗击满清,挽神游陆沉之厄。
  另外要给书友张煌言徒弟道个歉,这些天破事太多了,第一天看到您的打赏就想要感谢的,但是工作的事情太繁杂了,再加上晚上下班写小说真心太累,写完一章后就直接忘的死死的,对不住,对不住。
  为了表示歉意,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咬牙多写一章,当作小小的补偿,抱歉。


第384章 回答
  朱聿鐭估计吴三桂是不可能接受这种‘救援’的,毕竟这种救援是需要吴三桂先率本部与满清血战连连,一直坚持到明军救援大军的到来。
  而以吴三桂的尿性,只要没有到殊死一搏之时,估计是难以做到单独与满清将本钱拼个净光,这并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无论吴三桂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救援,朱聿鐭都觉得自己可以接受,若老吴将自己的力量拼光了,他收拾起这老小子就会更容易一些。
  若是老吴不愿意旗帜鲜明的倒向大明,那朱聿鐭收拾起他来,更加没有心理负担。
  就在朱聿鐭已经慢慢有了决议之时,曾国维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吴三桂若真的反正之后,他的爵位问题又该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朱聿鐭与两位文臣全部笑了起来,根本没有人当回事。
  毕竟之前李定国也是顶着一个晋王的封号,这个还是大明另一个皇位竞争者封的,虽然只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毕竟是大明正统性更高的桂王。
  但绍武朝廷连这个正统性更高的永历朝廷都不承认,就更不用说满清这个大明之前的奴才所建立的朝廷了,没看到到了现在绍武朝廷对外称满清,依旧还是鞑清。
  这种朝廷所封的王爵又怎么可能被认可,之前苏观生与莫修伟发言之时,所引用的弘光朝所授的蓟国公,就是他们对吴三桂未来反正之后所承认的爵位。
  至于吴三桂会不会同意,这两位内阁大佬显然都不在意,他们虽然对吴三桂没有恶感,但更谈不上有多少好感和交情,对吴三桂的投诚之事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基于这个态度,这次小会议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顺畅,当朱聿鐭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两个内阁阁老并没有任何诧异之色,显然两人也早想到了这点,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皇帝一定会选择这个答复。
  这样的选择才是最为符合绍武朝廷利益的,至于吴三桂会如何想,那关他们什么事?
  吴三桂就算顺顺利利的投降过来,也是武勋集团的一份子,至于保障武将的利益,那应该是曾国维这种武勋代表所考虑的事情,关他们个屁事。
  就在朱聿鐭决定明日便即专门下旨给吴三桂,告知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并且宣布散会之时。
  莫修伟却是欠了欠身,向朱聿鐭拱手道,“陛下,如今开始准备北伐事宜,是否太过于仓促了一些,江南刚刚安定下来,各地依旧有些不稳,若是将大军派遣北上,地方上失去了压制,恐会有祸起萧墙之虞。”
  对此,朱聿鐭却是沉默了下来,莫修伟说的是正理,若是北伐,这么多的军队北上,无论是谁作为统帅,他都不会太过于放心。
  为了稳妥起见,自己势必要亲自御驾亲征,而失去了自己压制的江南,有些不安分之人,势必会有所动作。
  朱聿鐭也听的出来对方的言外之意,更可虑的是如今自己的继承人,只有一个七八岁的朱琳洛,这兵凶战危的,自己也不可能保证战事顺利,若是自己有个闪失,难免会出现主少国疑之相。
  就算自己的嫡系们,能够护着这小家伙坐稳位置,但是没了自己的引导,大明势必会重新回到之前的模式,那自己疯狂折腾了这么多事情,又有多少能够继续完成下去?
  更别说,失去了自己的压制,李成栋、金声恒之流,还想让他们如现在这般听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自己的嫡系,估计也不会这般听从一个受人摆布的小皇帝的话语,更别说这个小皇帝连后族的支持也没有,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权臣的傀儡,进而引发南明一场大规模的内讧,让满清在最后捡了个现成全家,而这恰恰是朱聿鐭所最不想见到的。
  但是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若是不能早早将国内平定下来,向外开拓的事宜又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所谓成大事者,不仅仅需要手段,更需要运气和魄力,不可能因为害怕危险便即止步不前,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直接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最安全。
  如今江南明军野战军,已经由之前绍武元年的八万余,增加到如今的二十余万的规模,其中属于编练而来的明军数量有十六万之多,而收编而来的降军经过甄别挑选之后,重新打散混入新军之中,则有四五万之多。
  自绍武二年,江南再无大战事之后,便即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军制改革。
  基层的伍长取消,直接以一什十人为基本单位,设什长一名,副什二人,三什为一队,设队正一人、队副二人,三队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副连三人,三连一曲,设曲将一名,牙将三人,三曲为一团,设游击一人,曲将三人,并配以一曲骑兵五十骑。
  三部则为一旅,设副将一人,除本部三千步兵外,并辖直属旅部一团五百骑兵,直属炮营五百人,二十余门大小火炮,额定总人数在四千五百人左右。
  不过如今江南骑兵数量不足,各部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除了一些斥候和传令兵外,根本没有配备骑兵。
  三旅则为一师,设总兵一人,副将若干,外加独立于军官之外的镇抚官体系与监军系统,一师规模在一万六千到八千左右。
  这个架子并没有延袭了大明的军制,而是将大明原本的四进制,改为三进制,更是改了名字,更方便朱聿鐭的认知而已。
  不过更改最大的是军衔制,自什长开始,副什为下士,什长为上士,士官盔插白羽。
  队官则为少尉衔,头插红羽,连官为中尉衔,盔插两根红羽,曲官为上尉,盔插三根红羽,以为标示。
  而团级则是不再插羽,而是以甲后红披风为标志,军衔为少校官。
  旅级为中校衔,在其部已经是人人尽识的人物,无需标记为自己标识,在朱聿鐭的想法中,旅级单位,将是大明日后作战的基本序列,调动之时也是以旅为单位。
  而师级则为大校,同样无须标识。毕竟标识只是为了让下层士兵明白,一旦混乱之时,他们该当如何分辨军官,可以快速的在各级军官的组织下,重新成为整体。
  而当混乱已经达到旅师级单位,那说明战场上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也根本无须再去分辨军官了,大家还是能逃多远逃多远的吧。
  及至绍武五月初,全军一共编为近五十个步兵旅,三个骑兵旅,外加六个炮兵旅。
  “岂有不行险便可得天下者乎?”
  手中的力量强大了,朱聿鐭的信心也就强大了许多,这也是他对莫修伟问题的最终回答。


第385章 北伐开始(为书友张煌言徒弟加更)
  眼下,是大明最有利的机会之一了。
  如今大明江南各地已经被连续的收拾服气了,南海又将不能全力而来的欧洲航海强国给痛揍了一顿,短时间内海路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而满清的主力军队,尽管这几个月来连战连捷,但是很明显的,来回这么折腾,别说一直在打仗,就算只是游玩,这几千里下来,估计也疲惫不堪了。
  而天津与登州的明军先遣队,却是将满清众多有生力量死死的牵制在周边,令其形不成合力对付大明。
  更重要的是,满清连续两次大败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