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官府护送南京。
一旦被确认东西符合标准,则会有巨额的银子甚至官职赐下。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传说中的那个连珠枪,朱聿鐭的兴趣却是并不高,因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哪个国家大规模的装备过这种燧发连珠枪给军队,这一点无论中外都概莫如是。
若是说满清的康麻子是没眼力劲,不识货,或者说是觉得这东西对满清八旗威胁太大,因而弃之不用。
那欧洲那帮子几乎将人脑子打成猪脑子的国家,个个打的国家都破产了,也没有出现过装备这种武器的国家,那就说明这东西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设计缺陷,根本不适合战争需要。
毕竟朱聿鐭是不相信,已经打了一两百年战争的欧洲人,会没有人想过连发燧发枪的创意,会没有人制作出来这种武器,但这东西确实没有出现过,这就说明其中肯定有一些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严重缺憾。
因此对于朱聿鐭来说,在害怕步子跨的太大,会扯到蛋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不是连珠铳,而是生不逢时的米尼铳。
这款设计简单,制作并不比燧发枪复杂太多的武器,刚刚一出现,就以其超远的射程,已经可以人为调整、操控射击精度的优点,几乎立即就将之前的燧发枪全部送入垃圾堆之中。
但是最气人的是,这款枪出现没多久,还没等到各国开始考虑大规模换装之时,已经解决了气密性的后膛枪却是横空出世,一下子将这款前膛枪中的王者无情淘汰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无法解决后膛枪气密性问题,同样无法解决后膛枪子弹引火雷汞的朱聿鐭,自然而然的便将目光投向了射程米尼铳。
这玩意说起来简单,除了枪铳内壁被车以螺纹以外,铳弹也会被改制为更加类似于后世的圆锥子弹造型,唯一不同的是铳弹底部是空心的,内篏着软木料。
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所以在发射瞬间就可以依靠枪弹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会泄露火药气体导致枪弹的动能丧失。
这样就解决了前装枪的膛室密闭问题,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
据传这种步枪可以达到惊人的九百米有杀伤效果,五百米内有射击精度,这甚至都已经超过后世诸多步枪数百米的杀伤范围,两百米内射击精度了。
对于朱聿鐭来说,他不需要这么远的射程,只要能够达到一半,他就十分的满意了。
毕竟就算打个对折,这玩意也有三百米左右的射程了,三百米就是两百步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已经足够他的军队对着汹涌而来的骑兵招待个几次了,若是再能算上火炮的配合,敌军的骑兵估计还没到近前,就得先吃上一个大亏。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最为理想的局面之上,而且还得是他的米尼铳能够制造出来才行。
这东西需要的就更多了,不仅仅是需要足够好的钢料,还需要东西将铳壁上的膛线给做出来,这就有些让人抓瞎了。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交给别人研究的,他负责给这些愿意在这方面研究的人以物质保障。
科学发展从来没有单一发展的,向来都是系统性的改变,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强力的领导者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而若是想让整个社会开始对科技进步感兴趣,那就又要回到之前的老问题上了。
若是不能将儒家把持上升通道的特权砸碎,就不可能会有科技进步的土壤。
儒学适合修身养性,适合教化万民,适合陶治情操,适合人生哲学,适合无数方面,唯一不适合的就是被当做为统治思想控制百姓来使用,因为作为最会跪舔的学问,一代代传承下来,就会形成惯性和奴性,继而对一切新事务都极度的排斥。
让好好的儒学思想,弄到如今就如同宗教一般,对于任何‘异端邪说’都二话不说便即选择镇压。
西方人是在打倒了天主教的权威后,这才迎来了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更因为大航海巨大的利益无法分配平均,大家争成一团,大打出手数百年下来,这才让整个西方的科技水平在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个催化剂作用下,不断的腾越着!
而反观东方,一直以来儒家都不曾被动摇过。
紧接着儒家新奉的主子满清,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疯狂的毁灭东方自身的文化,通过文字狱,更为严苛的八股取仕制度,让这个东方大国国内的思想彻底被禁锢起来。
再通过比大明严厉的片帆不得下海的禁海制度,成功让这个国家从世界一流水平,向着黑暗的深渊一去不回头,与西方的差距拉的越来越远。
“皇爷,陕西急报!”
正在朱聿鐭在心底筹算着如何不断算计儒家之时,王大用却是一脸喜色的拿着一份奏章,来到他身边轻声禀报道。
第382章 报备
绍武三年四月间,陕西的吴三桂已经越来越沉不住气了。
这并不是说吴三桂的野心已经无法按捺住了,而是他愤怒的发现,北京朝廷拨付给他的钱粮,这两年已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绍武元年之时,朝廷基本还能给他九成以上的粮饷来维持他的关宁军。但自打绍武元年下半年,一连串的大败之后,北京朝廷给他拨付的钱粮数量,就一次少过一次。
绍武二年时,他还可以勉强拿的到七成左右的粮饷,再加上他巧立一些名目搜刮驻地,倒也还能维持的住,只要朝廷方面不寻他滋扰地方的晦气,那他就可以与朝廷相安无事。
但是绍武三年以来,他的粮饷数量已经越来越低了,自年初的近六成,才数月时间,便即已经到了额定数量的四成,这让吴三桂如何能够接受的了?
他搜刮地方,最多也只能保障军队所需粮饷的两成左右的口子,如今口子一下子变成了六成,这上哪里堵这个窟窿去?
你想让平西王自掏腰包填上这个窟窿,你怕是没睡醒吧?
崇祯皇帝把钱包都翻过来倒空了,勉强凑出来几万两让吴三桂勤王,但他吴三桂却是因为价钱没给够,根本就没有向北京跨出一步。
崇祯皇帝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怎么说也是吴三桂一二十年的老领导了,但这种老领导吴三桂都懒得多理会,就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外族皇帝,以及一个对他根本没有多大震慑力的摄政王阿济格了。
若是多尔衮还在世,吴三桂说不定还不敢多造次,但是如今满清上一辈能打的,代善去年便已经挂了,还有一个快要老死的济尔哈朗还在强撑,最后剩下的就这一个阿济格了。
更重要的是,在满清连续的失败境况下,吴三桂对于满八旗那深深的畏惧感,正在慢慢消散着,虽然他现在还没有想要明着与满清八旗掰手腕挑战一番的胆量,但是和对方在暗地里踢上几脚试探一番的气魄,却还是有的。
不过吴三桂昂然不可能直接拿满八旗开刀,甚至连汉八旗开刀的勇气也没有,不过对于明军开刀,他却是还有把握的。
绍武三年五月,吴三桂直接同派出女婿夏国相带兵经略汉中,开始窥视天府之国四川,六月间,吴三桂主力已经移师汉中,做好了攻伐四川的准备。
对于吴三桂的动作,阿济格当然看在眼中,但是如今处在焦头烂额之中的他,根本就无法对吴三桂展开任何的约束,甚至连申斥一番都有些不敢。
限制对方占领地盘,让其始终无法有一个安稳的地盘让麾下军队可以自给自足,然后再以满八旗武力威慑,是收拾吴三桂最为合适的策略,只要对方无法自给自足,那吴三桂庞大的军队,就完全形不成威慑。
毕竟吴三桂手握雄兵,并且独立于满清的统驭范围之外,这种限制是必不可少的,若是之前满八旗足以压的对方不敢动弹,但在连续的失败之下,满八旗的威摄力已经严重下降,根本无法再如从前一般,对吴三桂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
若是一个不慎将吴三桂逼反,那对满清的统治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了。
在无法奈何对方的情况下,阿济格只能对吴三桂的动作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对方不打出反旗出来,那就一切任他折腾。
在阿济格犹豫之际,满清统治下的北地,也开始出现一些微妙有变化。起码原本指哪打哪的吴三桂,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开始付诸于行动。
在轻松进入汉中之后,吴三桂也展开了对四川的渗透工作,希望能够拿下四川,从此粮饷可以自给自足。
虽然不愿意,但是阿济格却是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选择对吴三桂敲打一番。
毕竟四川的地形,委实太过于险恶了,只要能够守稳关卡,数万,十数万大军都不一定能够攻入四川,更加不适合满八旗骑兵纵横驰骋。
若是让吴三桂彻底在四川站稳脚根,那是绝对不符合满清的想法,毕竟有四川为依托,再拿下陕西精兵地,那吴三桂完全有能力直接割据一方,这明显是在给满清制造一个新的敌人。
因此,阿济格虽然刚刚在山东将明军的势头给打压了下来,还没来的及喘口气,便即再次率领大军向着陕西而来。
这一次,他决定以势相压,避免吴三桂坐大或者脱离满清的掌控。不过明面上并不是打着压制吴三桂的旗号,而是借口套胡蒙古人滋扰地方,需要惩治一番为理由,行文吴三桂,要求其配合自己所率领的镇压大军共同出兵。
为了不给吴三桂任何侥幸的心理,这一次依旧是两黄、两白四旗主力齐动,以刚刚大捷的威武之师浩浩荡荡再临山西,让吴三桂明白这天下,依旧还是我大清之天下,还轮不到他吴三桂躲在一边摘桃子。
不得不说,四旗齐动浩浩荡荡向着山西而来的旨意,给吴三桂的压力就不用说了,绝对是震憾级的,甚至都有些让吴三桂草木皆兵了。
以四旗出征,配合其作战的蒙八旗数量必须不会比满八旗少,若再外加陕西的汉八旗,北京的三顺王汉八旗,外加陕、山兵力,这种阵势两年前山西地头蛇,起事之时在整个山西还一呼百应的姜瓖都抗不住,他吴三桂只是一介降将,而且还是自辽东而来的客将,他又哪里抗的住。
但是这场面不抗怕是不行了,毕竟人家阿济格已经这般大张旗鼓的直奔山西而来,没个合理的交待肯定不算完,但问题是吴三桂是任何交待都不愿意给的,哪怕只是象征性的交几个人头出来就可以平事了。
因为不同于其他降军,吴军的团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同一个地方而来,又都是背井离乡,不得不抱团取暖,另一方面就是吴三桂很懂得的做人,在利益均分这一方面,确实是做的比一般人都到位的多。
更兼吴三桂是一个比较护短之人,别说手下没有罪名,就算有罪,他也经常性的护短,这才让其在军中保持着极高的威信,就算不断的东征西战,依旧能扰住军心不散。
但这一次吴三桂虽然恐惧,但却是不想再坐以待毙了。
在阿济格在京城之中准备西征的钱粮之时,吴三桂已经连续派出数波使者前来南京,而他们的任务都只有一个,那便是将吴三桂愿意在陕西反正回大明的态度向大明朝廷先行报备!
而如今在朱聿鐭手上的情报,也正是吴三桂要反正的情报。
第383章 态度
这种大事,朱聿鐭并没有直接下决断,而是请苏观生、莫修伟、曾国维,许门泽等一众文武心腹叫了过来。
不同于之前的皇帝对于锦衣卫还遮遮掩掩,每次开小会时最多只是通报人员,在绍武朝,锦衣卫指挥使许门泽,这位大明国家安全局局长,直接就是与会者,在会议中是有自己的坐位的。
向着内阁传递下去吴三桂请降的情报后,在对于吴三桂的问题上,让朱聿鐭意外的是,朝中上下对于其的观感还是挺不错的。
“陛下,老臣觉得可以接纳蓟国公反正(弘光朝时,马士英叙吴三桂功,封吴三桂蓟国公),毕竟吴总兵大体还算尚可,而且一直心向大明,更抱了君父之仇,只是向来被满清挟持而已。”
苏观生第一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苏老头说出来的‘被挟持’,更是让朱聿鐭都想打开这老头脑袋看看,这是从哪里得来的结论。
“陛下,蓟国公反正回来,对我大明是有利的,更是会激励天下误从鞑清的北方文武!只要这事做成了,待王师北伐之日,北方必定望风景从!”
莫修伟同样对此事十分赞同,同样十分振奋的说道。
虽然这有些书生意气,起码朱聿鐭觉得在实力没有达到一定地步之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望风景从的,但是却不妨碍文人们想象这种场面的思维。
两位内阁正副手大佬已经表达了态度,就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