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李定国却不得不将他们遣散,毕竟他不是孙可望,他不仅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同样也没有那么强的内政才能,根本不可能养活的了这么多的人马。
  一番整编之后,西营保留了近十万的军队,也正式形成了以李定国为核心,刘文秀与冯双礼为辅的军事格局。
  虽然军队整顿的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一番内讧之后,想要再恢复到之前的亲密无间,没有几场大仗硬仗的磨合建立互信,还是难以做到。
  尤其是之前的秦系兵马,许多人为了自保,都已经开始与新上任的云贵总督、贵州巡抚勾勾搭搭,希望能够搭上大明这架大车,能够让李定国收拾起他们时,能够多一些顾忌。
  不过这些人显然都失望了,云贵总督、贵州巡抚对于这些找上门来的秦系将官,却是避之唯恐不及。
  毕竟他们在上任之前便被朱聿鐭特意交待过,云贵二省的政务他们都可自决,但任何关于西营军务之事,都不得插手,全部送至李定国处任其处理。
  若是因为他们的缘故,令得李定国及西营再次叛乱,那他们九族的命就全部要随之陪葬了。
  这个时代早就不是崇祯初年时,文官个个不通军务,一打起仗来全凭祖宗保佑。如今的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洗历,也明白在这个当口插手军务的后果会有多严重。
  既然皇帝已经表现出来对李定国惊人的信任,准许不派遣监军而来,同时西营一应升迁处置皆操李定国之手,让他们不得插手,那他们也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个损人不利己的恶人。
  而且只带着数百督标、抚标在身边,又是深入兵力足有数十万的西营内部,这些文官们在切身体会到深深的恐惧,那生死完全在对方一念间的处境后,对于李定国委实是分外客气,但有所求,无不尽心竭力。
  有强大的军队作为震慑,又有尽忠职守、几乎可称之谓青天老爷一般的官僚们奋力的工作着,云贵两地很快便即重新平静下来,受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也开始缓慢的恢复着。
  在李定国已经基本整顿完西营后,原本忐忑难安,一直担心会被打压清算的秦系将领们,也纷纷的松了口气,开始慢慢向着李定国身边靠拢而来,西营的团结也在与日俱增着。
  一切都在好转,包括朱聿鐭与李定国之间的信任也在缓慢的增长着,云贵瞬间安定下来的场面,也给人一种太平盛世即将来临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几乎就没有人还能记得孙可望与永历皇帝,这两个之前还统治着这片山地的傀儡皇帝和权臣,似乎一夜之间便即退出了人们的记忆,被人慢慢的遗忘了。
  在云南,沐天波是为数不多还记得永历皇帝的人,不过沐天波也只是在这除夕之夜,给永历皇帝的牌位上了一柱香便即长叹一声,再无其他言语。
  毕竟大明皇室之间的征战,就一如当年的永乐大帝靖难,他们沐家管不到也参与不起,只要这皇帝位置上坐的是朱家人,那他们沐家就会向胜利者低头称臣,继续效忠。
  而永历皇帝这个逃跑天子,虽然其的正统性更强,但是从内心深处,沐天波觉得还是如今雄才大略的绍武皇帝,相比于这个只懂逃跑的永历皇帝,更加适合如今大明的局势。
  在正式改名为宁国公府的原秦王府中,李定国此时难得的的露出笑脸,与一家人坐于一桌吃着绍武二年最后一顿团圆饭。
  这些年来李定国的生活还从来没有象今日这般轻松,没有时刻要提防的敌人,没有与义兄相互提防,没有处理不完的军事政务,而是可以这样简单轻松的,只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吃个饭。
  看着已经开始蹒跚学步的儿子李溥兴,看着在旁边一直微笑守护着的妻子,李定国心中也充满了暖意。
  虽然这是他最想过的日子,但是李定国却是明白他现在根本得不到,因为皇帝的旨意已经来到了贵州,而且内容他还真的无法拒绝。
  虽然旨意明确的要求他,在即将到来的绍武三年春夏之际,离开云贵二省,开始着手对四川的攻略!但是在旨意中也明确告诉于他,届时湖广方面为为其供应钱粮,同时四川明军也全归其节制。
  而绍武皇帝的命令并不是单纯的命令,还有着大军所需要的钱粮装备补给,其中六千套盔甲,三千杆火铳,外加二十门火炮,再在刘文秀的押解下,向着云贵而来。
  以一降军将领,刚刚投降便即能够得到皇帝的军械物资的补充,这种信任委实令李定国大感意外之余,心中也充满着感激。


第360章 大战来临前的宁静
  对于皇帝派遣李定国离开老巢,攻略四川,以窥陕西的旨意。
  朝中文武百官是没有多少意见的,大多都是比较乐观其成,毕竟由四川攻入陕西的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至于李定国成功攻入陕西,再次将川陕云贵连成一线,继而坐大的担心,则根本没有人表示太大的担忧。
  君不见以诸葛武候经天纬地之材,又拥有着汉中这个进攻陕西的跳板,六出祁山依旧劳而无功,被困于巴蜀也难以撼动陕西分毫。
  更别说如今的陕西,驻守的清军不仅仅有绿营,还有吴三桂的数万关宁军,外加汉八旗一万余人,绝对是壁垒重重。
  对于朝中的文武官员来说,这绝对是坐看李定国与鞑清相互消耗的最好局面,两者打的越激烈越好,最好同归于尽,这样大家都能更加的省心。
  在这样的利好面前,支援些许的武器装备以及粮草,反而都不算什么事了。
  毕竟如今的绍武朝可不比崇祯朝了,在绍武皇帝不要脸的操作下,钱粮储备已经屡创新高,对比之下,绝对算的上大土豪了。
  就算李定国真的比较逆天,拿下了陕西也无所谓,毕竟自陕西到云南,这完全就呈一条长线,到时李定国真敢做乱,朝廷大军随时可以逆长江而上,直接将其地盘一分为二,让其首尾不得相顾。
  在失去四川这个钱粮基地后,西营就算再精锐善战,在陕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也迟早会被拖死饿死。
  手下小弟们没有丝毫的反对同意此事,对于他们的心思,朱聿鐭当然是猜的到的,但是他却不打算解释什么。
  也不会将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讲出来,毕竟他对李定国的这种信任,完全是基于后世的历史所知,是真正的放心再加安心。
  历史上的李定国自从归顺了大明之后,就再没有过二心,哪怕经历三王内讧的大溃败,他也没有放弃大明。
  在昆明保卫战时,李定国本已经安排妥当,但是一切战略部署在永历皇帝仓皇逃向腾冲之后,便即全部付诸流水。
  即便因为永历皇帝的胆小怯懦,极大的打击了明军士气,他也没有采用孙可望的政策,控制皇帝,以此约束逃跑成性的永历皇帝。
  虽然永历皇帝用雄辩的事实,不仅证明了他做为大明军队士气头号粉碎机的高大形象,也证明了孙可望对其严加控制的办法的无比正确性,但李定国终其一生,都只是做臣子,而不是权臣。
  甚至在永历被缅甸当局控制,李定国尽管已经被吴三桂依靠雄厚的兵力和钱粮逼的只有招架之力,但依旧咬牙派出精锐的近千军队,尝试去解救永历。
  只不过永历永远是那个胆小的废物,这些精锐在李定国麾下悍将白文选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连破数万缅军,都已经打到缅甸都城下了,却在永历皇帝的一纸自己安好,令其退军的旨意打发回了云南。
  及至终于逃无可逃的永历被逮入云南,最终被吴三桂绞死后,李定国气郁交加,最终病死异国他乡,却是全了与大明共始终的信念。
  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坚持到势穷力竭,被大明皇帝深深伤透了心,却依旧不曾与大明翻脸的撑天玉柱,除非亲眼见到对方举起反旗,否则朱聿鐭自觉根本无法怀疑其分毫。
  而且他不仅仅打算武装李定国,给予钱粮方面的倾斜,更准备效仿汉唐,为其登台拜将,重塑民族精神。
  朱聿鐭觉得,在如今的大明除了李定国能称之谓名将外,已经寻不出能够与其并肩者了。
  毕竟历史上的李定国,就算面对着被吹嘘为天下无敌的满清八旗,也依旧没有在野战之中失利过,他的几次挫折都是攻坚,这也是农民军的短板。
  不过只要自己出手相助,相信李定国就不会再有这种止步于坚城之前的情况发生了。
  唯一可惜的是,虽然自己是完全信任李定国的,但是李定国却不会信任于自己,没有办法去实现这个登台拜将的盛况。
  不过朱聿鐭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拿出诚意来,要不了多久,双方之间的隔阂就能快速的消融。
  如今已经成功的收服李定国,朱聿鐭觉得北伐之事,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
  如今钱粮堆积如山,明军各部更是经过两年的休养补充兵员,更是处于士气高昂的状态之中。
  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更有不世名将在手,北伐几乎已经再无什么障碍了。
  但可惜的是,北伐这个想法,如今还是不能完全成行,因为在利益受损极大的情况下,荷兰人、西班牙人已经暂时达成了联盟,准备组织联合舰队,前来寻自己的麻烦。
  对于荷兰人会联合西班牙人,朱聿鐭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两者中单独任何一个殖民地的总督力量,在大明面前都不够看,而西班牙人一方面是因为利益受损巨大,另一方面也是提前对大明动手,毕竟之前的数次屠华事件,导致双方必然会有一战。
  而两者会联手而来的消息,则是葡萄牙这个二五仔偷偷通传大明的,作为与大明合作最愉快的葡萄牙,他们的利益损失虽然有,但却并不算大。
  毕竟他们久居大明澳门,与大明的关系最为密切,货物渠道又不是通过海贸,而是大部分来自陆路,虽然这货物在大明禁令下有所提高,但却并不同于海贸那般离谱。
  相反,因为海贸货物成本的迅速提升,导致葡萄牙的货物在价格方面,反而更加有竞争力。
  因此为了更好与大明合作,葡萄牙还是主动给大明递出橄榄枝,以换取大明的好感,对他们走私贸易的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虽然这个时候虽然平静,甚至连平常常见的前来大明交易的外国商船,如今也看不到几艘,整个大明南海平静的让人不安。
  这种平静,更像是暴风雨到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而且这个宁静的时间越长,暴风雨来临的程度就更加的猛烈。
  当然,这场大战注定是以海战为主,基本上可以说是郑家与各路已经归顺大明的前海盗为主力,陆军能够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但是朱聿鐭却不愿冒险,在这个大战胜负未分之前的节骨眼上大军北伐。
  毕竟万一因为海战失败,再加上自己内部空虚,被西方强盗们偷袭之下损失惨重,那自己这打生打死的,又是图什么?


第361章 帷幕
  绍武三年三月初七,返回南京休息不足一月的郑成功,便即踏上了前往澎湖的征途。
  十数日传来的情况显示,在大员(今台南市)外海,出现了大量打着荷兰、西班牙国旗的船只,共计有大小船只不下百艘,其中更是有着盖帆船近三十艘。
  不过数百艘战船并非是一伙的,而是分为两股,相距着不近的距离,一先一后进入大员港口。
  这一次与之前的海战不同,崇祯年间的海战大明根本没有预料到荷兰人敢于悍然动手,这才被偷袭到。
  而这一次,大明对于对方的到来,从上到下都已经有了心理和实质准备,主力舰队已经开始向澎湖列岛集结,外海的巡逻船,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台湾岛的监测。
  在接到预警之后,澎湖列岛便即全面进入戒严状态,最前线的柑桔岛,大屿岛更是处于临战之中,只等大战爆发。
  郑成功到达澎湖的时间刚刚好,正好是荷兰与西班牙人递交国书而来之时。
  看着国书中要求拥有在漳州河、安海、大员、巴达维亚,马尼拉自由贸易的权利,并在泉州建立贸易据点,可派遣代表至大明泉州,温州,广州等沿海城市收购商品,船只可在大明沿海自由停泊,不允许大明四海贸易公司船只私自出外海,并且立即解除对于货物的垄断定价权,立即恢复一年前的价格,日后任何货物价格涨幅都需要与荷、西二国商议共同允准方可实行,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大明享有与大明人同等法律权利。
  这份国书,也可以称之谓最后通牒的东西,郑成功笑呵呵的接受了过来,并且当着使者的面保证一定派遣快舟送回南京,将由皇帝定夺。
  但在使者回转后,郑成功直接将之撕成粉碎,目光的中杀意已经是再也无可扼止。
  这种视大明如无物,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