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说辞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商人,在利益遭受损失之后,他们自然是对大明极为的敌视的,但这却并不代表,他们就愿意因此而与大明翻脸。
  毕竟利益只是受损,他们还可以通过加价将这部分损失给弥补回来,但若是真的与大明开战,完全杜绝了贸易,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末日到来。
  因此无论使者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但是这些武装商人们,依旧没有任何兴趣与大明独自开战。
  不过他们都表示,若是巴达维亚决定与大明开战,倾全国之力来与大明一争长短,作为荷兰国的一分子,他们愿意尾随在侧,与大明决一死战。
  但若是让他们自己去挑衅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他们却是直接敬谢不敏的。
  毕竟之前几次海战,这里的人大多都参与过,对于自己能够战胜大明南洋王郑家,都已经信心严重不足,更何况对上郑家都要俯首听命的大明帝国,那不是开玩笑么?
  若是大家伙有这个自信,那别说到如今还要给郑家交什么过路费,直接就会将郑家直接抢个干净不更省事儿?
  一场大会开了数日,但是油盐不进的荷兰商人们,却是死不松口,根本不愿意拿自己的本钱去为国家搏一个未来。
  虽然这些人都是些混蛋,而且使者手中的权力还是很大,但却根本无法奈何这些人。
  毕竟这些人在国内议会中可都是有代理人或者靠山的,没有确凿的证据之下,就算巴达维亚总督想动这些人,那也是风险极高的。就更不用他一个小小的使者,根本就拿这些人没办法。
  既然这些人不顶用,使者也没有再浪费时间,而是选择乘船返回巴达维亚,向总督汇报此行的一切,等候总督阁下的最终决断。
  在荷兰国使者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甘,踏上回归之路时,已经再无任何掣肘,整个江南完全一统之下的朱聿鐭,又一次开始了他的骚操作了。
  所谓过了腊八便是年,在腊月初十这日,一众已经在扳着手指算着放假日期的官僚们,却是接到了一张令人心绪复杂的圣旨。
  圣旨是公开颁行天下的,内容也很简单,那便是绍武四年,也就是后年的固定科举期时,不再象之前那般只考制艺,而是增加律法、算学等科目。
  同时录取数量也有改变,除却制艺的三百人名额不变外,律法、算学两科再各增加一百五十名的名额。
  唯一令这些官僚们还算认可的是,另两科考核资格也是举人起步,虽然考中亦会成为进士,但却是三甲的同进士,还不算彻底辱没斯文。而且这般多取了近三百人,倒还算是给了更多读书人一个出路,应该算是这狗皇帝为数不多的善政了。
  但明眼人却是看的出来,这只是狗皇帝的一个突破口而已,目的和用心也极为简单,通过增加更多的入仕渠道,令得读书人本就派系林立的内部,更加的四分五裂。
  这种用心不可谓不恶毒,而且这种最简单的算计反而却是最难破解的。
  毕竟若是有人真的跳出来反对,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眼见新的生路出现,却被人恶意阻碍,又会将其恨到何等的程度上去?
  更重要的是,这类人反而还是如今大明的绝大部分,谁敢反对多取仕,那便几乎是与大半个天下的读书人为敌!
  狗皇帝这操作看似是为读书人着想,但真实目的就是想要打击程朱理学在大明的统治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在根基上直接动摇儒家在大明的统治地位!
  毕竟律法与算学只要从儒家之中再次独立出来,那便是法家与墨家重新死灰复燃的开始!
  法家与墨家眼看着就要重新出世了,那其他的百家还会远吗?真的到了百家齐鸣之时,那儒家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届时就算再有媲美大汉时期董仲舒的大儒存在,却也不可能让大明再次回归到之前的正规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这个狗皇帝,是绝对不肯事事都听从他们这些道德君子们的。
  虽然有明眼人看的出来,但是却没有人直接跳出来反对。
  儒家是讲究中庸的,所谓的中庸,在朱聿鐭理解中,说好听点就是低调内敛,外表谦逊而内踞傲骨。
  说难听点,就是怂货一个,无论出了什么事,都坚决不做出头鸟,事事等别人先出头,自己在后面捡便宜。
  但儒家发展到了大明的如今,尤其是经历过满清到江南一趟征服战之后,剩下的都几乎是犬儒了,他们已经彻底将好听点的内涵全部扔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者。
  在大明出现朱聿鐭这样一个,动不动就翻脸咬人的狗皇帝面前,这些利己者们更是不会拿着身家性命去奔走呐喊,而是个个都在等着出头鸟出现,然后他们再一拥而上去哭诉。
  人同此心之下,这道旨意根本没有任何人去反对,十分顺利的直接传达于全江南。


第358章 财政
  朱聿鐭等到临近除夕,也始终没有等来地方上反弹的声音。
  根本就没有人对此多说什么,下面也没有敢于糊弄他旨意的官员,该张贴皇榜的都开始张贴在城池最显眼处,也使得这个消息快速的在整个江南传播发酵着。
  这帮孙子这么的配合,让朱聿鐭安心之余,也深深的对这些官吏士绅们的鄙视更加上了一层。
  他不相信他的用意这帮孙子看不出来,这么简单清晰的分化,只要稍稍用点心,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的出来,他的这种行动针对的便是整个儒家体系。
  毕竟在朱聿鐭看来,极具排他性的儒家,完全就是科技进步最大的绊脚石,若不能先将其打翻在地,任何的科技进步都会被其无情抹杀,通通被归为奇巧淫技一类之中去。
  大明已经在大航海时代落后了不少,如今需要的是奋起直追,而不是放任这些犬儒继续唯我独尊的玩下去。
  但是在朱聿鐭全神贯注的注视和戒备下,下面却是一片诡异的沉寂,根本无人对他这种挖儒家根基的行为有任何的反对。
  可能是被杀怕了,也可能是觉得反对也无用,因此就这般听之任之。
  对此朱聿鐭是表示欢迎的,他并不是一个杀人狂,也不想每一项政策都需要人头滚滚来开路。
  但是朱聿鐭却是明白守旧派的固执,这种固执不仅仅是在心理上排斥改变,更因为任何改革都会触及到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利益受损之下,自然而然便会反对者重重。
  朱聿鐭也曾想过通过慢慢引导来完成社会转型,但是只是在福建逃亡广东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他便已经彻底将这个想法扔在了脑后。
  指望通过引导,让这帮子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士绅们,让出自己的利益,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毕竟一路上所见,这些士绅们宁可被饥饿的流民打破村堡,将其钱粮全部掳掠一空,也没有人愿意主动的给这些流民们一条活路,委实是做到了不见棺材不落泪。
  因此朱聿鐭就彻底明白该如何跟这些人打交道了,让出部分利益与他们交换利益,站稳脚后再一副嘴脸和他们讲道理便是了。
  毕竟在明军节节壮大之下,无论是军功赏赐还是战亡抚恤,所需要的钱粮数目都是越来越庞大了。
  而跟这些人讲道理,让他们多少出点钱粮入税维持国家,朱聿鐭却发现根本讲不过这些一辈子都在玩嘴的士绅们。
  讲道理讲不过,那只有官府只拿手的裁脏陷害,不,应该叫做灵活的政治手腕了,而且这些人也不是冤枉的,毕竟他们与满清眉来眼去的黑历史还没有被清算呢。
  为了获得钱粮,朱聿鐭一次次的用人头开路,硬是在无数的反对声中,将一项项改革坚定不移的推动下来。
  朱聿鐭却是不得不这么做,他这半个马上皇帝若是都没有胆气向士绅挥刀,彻底将固化的阶级砸个粉碎,打开社会各阶层重新流通的道路,那后面继任的皇帝,就更加没有这个胆量。
  甚至他的种种改革政策,都会在未来继任皇帝一朝便即全部被打回原形。
  砸碎所有旧秩序,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引导新的利益集团代替旧势力,转变整个大明之前的自守心态,让他们不再温和,让他们重新恢复血勇,参与到这个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既然注定要成为一个暴君,既然已经注定要触碰到这些士绅的根本利益,那便索性高调的进行到底!
  弄死所有不服气的士绅,然后让他们的田地分发给有功将士,再通过赡养有功将士子嗣,用新的理念与体系来影响这批子弟们,培养起理念相同的未来官僚们。
  当然这个事情是长远才能看到效果,如今唯一能与这些文人集团抗衡的,便是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新一批的勋贵们,若句话说,只要钢刀还在手中,就不怕有人敢跳出来闹事。
  税务部推行的改革以及追缴欠税行动,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虽然直接逼反了十数地士绅,其中不乏席卷起数万之众的枭雄,但在经历过战争的明军面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坐大的机会,基本上都是一击便即覆没的下场。
  尤其是朱聿鐭那种顺昌逆亡的态度,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一场内部动乱之中,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些小鱼小虾,甚至就算江南境内十数家已经传承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世家,只要参与进来,就根本不给任何的活路和赎罪机会,直接就被连根拔起!
  在知道,这些的世家可不是几十上百人这种缙绅家族,而是盘根错节,纠连甚广,数百,甚至数千的族人,但在朱聿鐭这里,就根本没有任何不忍的态度,说灭就灭,不可谓不狠辣。
  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跳出来与皇帝理论的好汉,已经不多了。
  而如今加开的律法与算学,除了分化瓦解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外,也有尝试司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打算。
  至于算学,朱聿鐭倒没有想那么深入,纯粹只是因为税务部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海关以及四海贸易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以及波及的行业越来越多,之前还算充足的人手,已经越来越入不敷出,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填补之前的空当。
  如今的海关每月的税银数量,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万两之多,再算上四海商贸的盈利分红,一年下来,单单凭这海贸相差的事宜,朱聿鐭就能得到近五百两万之多。
  而且这还是刚刚开始,更因为大明对所有货物大肆提价的行径,令得四海商贸公司与西洋商人的交易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得到的,而一旦西方商人支撑不住,不得不低头时,朱聿鐭估计两者相加,每年给他带来的收益,应该不下千万两之数。
  若再加上税务部对整个江南重新划分和稽查后,在最传统的土地税方面,已经比绍武元年一共所得区区数十万两银,翻上了数翻不止。
  若是再加上日后再推出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朱聿鐭觉得大明日后应该不会再出现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江山倾覆的可能了。
  “皇爷,渝国公(刘文秀封号)到了。”
  在朱聿鐭还在畅想之中时,王大用却是进来小声禀报道。


第359章 信任
  虽然朱聿鐭已经派遣了官员过去接收云贵两地,并且已经将册封的旨意明发天下,但西营与朱聿鐭之间的信任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
  李定国虽然接受了宁国公这个爵位,但是却没有一点来南京觐见皇帝的意思,虽然改换了旗帜,西营更是更名为丹心营,但其本部兵马依旧把持着贵州各个要道,并没有打算入明军入境的意思。
  好在朱聿鐭也知道双方还没有信任基础,没有过分相逼的意思,更是主动将湖广、广西的明军主力分批撤回各地,但几个重点城池之路的驻军却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免出现一些措手不及之事。
  到了这个位置上,任何事都不能再以个人情感好恶来行事,尽管朱聿鐭十分确信只要李定国肯低头奉自己为主,那便不会再有背叛之事,但必要的防备还是要做的,这与人品无关,与猜疑无关,完全就是一个成熟政治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态度。
  而李定国在明军主力逐步撤围,已经表示出来诚意之后,同样没有贸贸物离开贵州,而是开始全力整顿西营内部势力,同时派出西营二号人物刘文秀代表自己赶赴南京,向大明皇帝表示西营归顺的诚意。
  就在刘文秀向南京跋涉的一个月里,西营秦系人马已经被整顿开始全面展开,虽然没有进行大清洗,但却是将其中的不合格兵员剔除了数万之多。
  这些不合格只是因为他们训练不足,而不是因为他们身体条件不够,这些大多还是孙可望时期被抓来的壮丁们,训练上一段时间后,便可成为合格的士兵。
  但是李定国却不得不将他们遣散,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