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整个普安州全面的动乱起来,无数的人呐喊着,厮杀着,却是根本不清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敌人,谁是叛军。
这场如同营啸一般的战斗,一直持续了数个时辰,城中的孙军将士已经完全杀红了眼,只要不是自家将军麾下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许多人都已经杀到快要脱力,但却依旧不敢休息,因为无数的敌人还在不断的攻来,让他们疲于应付。
冯双礼的军队此时并没有参与到这路乱局之中,一方面是冯双礼根本不清楚晋王的整体部署,另一方面,做为四王子派系,他虽然有着孙可望的手令入城,但却依旧是被监视的对象。
虽然并没有人明说,但摆在自己身边的两营数千人马,却是不折不扣的告诉冯双礼,做人要老实一点。
但随着局势越来越崩坏,甚至一些乱军都已经开始冲击粮库了,但是冯部根本没有一丁点反叛的迹象时,除一个询问的使者出营找自己问情况外,剩下所有人安静的待在军营之中,丝毫没有参与进来的意思。
冯部没有趁火打劫的态度,令普安城统帅也渐渐打消了对冯双礼的疑心,在留下一营预防万一之后,他火速将另一营心腹调至粮仓附近,警戒叛军对粮库的觊觎。
毕竟这个时候,普安城已经彻底乱成了一锅粥,根本就分辨不出来是非黑白,他能够相信的人实在不多,这两营心腹已经是不多的能令他放心的军队了。
只是这家伙只是安心了片刻,便即被冯双礼的动作给弄的惊怒交加。
冯双礼竟然打着探询的借口,悍不畏死的只带了数十个随从,便即来到监视他的那营军队之外,在守将谨慎的问起冯双礼的来由时,便即骤起发难,直接将那个统兵将领刺杀当场,更是趁乱斩杀了六七位将佐,让这一营兵彻底的处于混乱之中。
接下来的事情便十分的顺理成章,在成功斩首这一营近半的将官之后,早就等待多时的冯部士兵暴起发难,从数个方向突入大营之中,片刻间便将群龙无首的那营兵杀的溃不成军。
在普安城统帅接到情报之际,冯双礼也已经杀到了粮库周边,已经坐观孙军将士自相残杀了两个多时辰的冯部一出手,根本就没有孙军将士能够抵挡的住。
尤其是王新泰所带领的军队,更是精锐之极,在冯双礼部还在与孙军混战,渐渐占据优势之时,王部已经一个冲锋便即冲跨了孙军一营千余人的拦截军队,直接杀至了粮库附近。
王部士兵没有选择去粮库放火,而是快速的将一个个盛满水的水缸全部打碎,然后便即开始与回身加入战团,内外夹击,将还在奋战之中的冯部接应而来,共同放火破坏。
眼见冯双礼部势不可挡,粮库已经事实上处于冯部的威胁之下后,普安城统帅当即立断,将还算平静的粮库西北方守军直接调了过来,更是从南线和东线各自抽调了部分还能掌控的军队,下定决心,先将冯部这个已经暴露了的,最大的刺头叛徒先打压了下去。
但是西北方的驻军刚刚被调离还不足一刻钟,在他们还没和冯部交上手之时,西北方却是突然出现了火把的亮光,而且火把的规模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蔓延起来!
转眼之间,密密麻麻的火把便即照亮了那一处地段,普安城统帅只是看了一眼,就已经明白,粮库已经彻底无救了。
因为在那被照亮的如同白昼一般的西北方向,有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人数少说也有七八千人!
若再加上冯部的近五千人,这次突袭而来的敌军数量足有一万多人,这样的力量已经与普安城守军有相上下了。这么多敌军入城,别说如今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普安城了,就算是正面硬撼,守军统帅也觉得,自己很可能不是对手。
当守将看着那火光冲天的境况之后,他便再没了抵抗的心思,直接打开城门,向着城外便即纵马狂奔,快速的消失在黝黑的夜色之中。
正在混战本就没有统一指挥的西营士兵,很快便即被人数更多的李军士兵一块块的分割包围,在明晃晃的刀枪之下,大部分人都明智的选择了投降。
普安城的粮库被烧毁,守军几乎被全歼的消息传回胜境关,正在督军进攻的孙可望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恨恨的看向相距只有数百步这遥的老兄弟李定国,孙可望几乎咬碎了牙齿……
第350章 滴血
大军粮草被毁,后路被断,这个噩耗绝对是灾难性的。
虽然如今军中尚有十数日的粮草,但是谁又敢保证,他们能够在这十数天之内彻底拿下胜境关,击败西营第一悍将李定国?
而且击败李定国又能如何,他们的粮草还能坚持到他们一个个拿下云南境内的沿路城池?
更可怕的是,若是不能收拾掉身后那股敌军,那如今空虚的后方,岂不是要任人鱼肉,失了根据地贵州,那他们就算得了云南,那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眼下的形势,只要还有点脑子,都明白大军只有撤退一条路可言。
但是他们面对的可是李定国,撤退命令下达容易,但想在李定国面前从容的撤退而回,那就是做白日梦了。
为了防止追击,并且快速击破普安城,夺回后路。
孙可望安排战斗力相对较差的外系兵马,譬如艾能奇派系,以及晋、蜀二系投靠过来的军队做为殿后军队。
而装备配置最好,士兵齐装满员的嫡系主力先一步出发,想要趁着李定国拿下普安城,立足未稳之际,以绝对优势和质量的嫡系,将之一鼓而平。
但是有句话叫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尽管有孙可望再三的解释,外加留下部分嫡系与外第军队共同承担这一艰巨任务,但所有接到这个命令的外系将领,第一感觉依旧是自己被放弃了,被当作弃子来应对李定国必将到来的追击!
但是当着孙可望的面,还没有人敢于与孙可望讲这个道理,人人都是十分慷慨激昂的表示,一定会挡住李定国的追兵,给主力拿下普安城争取时间。
诸将的表态令孙可望极为满意,但是他刚刚带着嫡系军队出营,最后的军队还只是在眼前数里不到时,后方的杂系军队立即便在李定国追击的军队前直接倒戈。
不仅仅只是杂系军队反了,其他被留下来阻击的孙可望派系的军队,也直接反了大半。
李定国根本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命令这些倒戈的军队为前军,立即发起对孙可望的追击。
这道命令自然是一份投名状,但没有选择的降军,特别是之前便被孙可望百般削弱的杂系军队,更是毫不犹豫的直接率兵追击,冲着孙可望腚眼便即直捅了过去。
猝不及防的孙可望,直接被这些反水的家伙们给打了个结实的闷棍,毫无防备的后军,在占据着绝对优势兵力的叛军冲击下,一路路被冲溃的军队不断的倒卷而回,这些溃兵接着便将更前面的军队接连的冲乱,首尾数十里的大军,就这般快速的崩溃着。
眼见溃兵不断的倒卷而至,惊怒交加的孙可望直接当断便断,立即下令还能维持着阵脚的军队,立即原地防守,并且向溃兵不断的喝话,要求他们立即自大军两翼散开,不得冲撞本阵,否则任何冲击本部的溃兵发起攻击。
但是被人流推济着的人群,就算想要逃向两翼,也完全没有办法去做,在汹涌的人潮面前,任何试图对抗的做法,都会被后面的人直接挤倒于地,然后被无数后续的人流踩成肉泥。
因此溃兵们虽然恐惧的看着前方,那已经出列的层层叠叠的弓箭手,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被后面的人流推挤着,不断的向前而来。
漫天的箭雨不断的飞扑而下,一片片的溃兵不断的被射倒于地,但是更多的溃兵却是源源不断的向前逃来,数量多的连弓箭都开始无法全部笼罩住。
当数万溃兵顶着无数的箭雨,慌乱的涌入孙可望核心军队之前时,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救助,而是整齐的刀枪相向。
在小命都受威胁的情况下,任何军规军纪还有上官的命令,都直接成了过眼云烟,在被直接放倒一大片人之后,其他还手持着武器的人,为了活命,便不得不与对方刀兵相向,杀成一团。
不过溃兵毕竟是溃兵,没有组织,处于慌乱状态之中的他们,在有组织列阵而战的士兵面前,他们脆弱的就如同羔羊一般,根本无法应付前方同袍的不断攻杀。
但溃兵毕竟人多势众,在人流的推挤下,不得不向前拼命,亦是如同浪潮一般,根本就看不到终止的那一刻。
在溃兵尸体越积越多之后,溃兵们也渐渐开始疯狂了起来,不拼命就得在这里丢下小命,完全豁出去并彻底杀红眼之后,在他们当面的孙军士兵,便即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伤亡也开始越来越大。
也不知道究竟死去了多少的溃兵后,当面的孙军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伤亡,在‘败了,败了’的狂呼声中,也成为了溃兵中的一员,发疯一般的向着更后方的军队而去。
这种境况不断的交替发生着,当溃兵距离孙可望只有百多步,眼看溃兵规模越来越大,整个军队都已经开始动摇难制之后,孙可望再也顾不上收拾溃兵了,直接选择策马便逃。
孙可望帅旗一消失,原本还在坚持着的孙军士兵,顿时放出雷鸣一般的大喊声,直接丢盔弃甲,与后面拥挤过来的溃兵一道,全部成了溃兵。
十数万大军一旦崩溃,而且还是在这道路狭窄的贵州地界,顿时便成了一场人间惨剧,无数争相逃命已经彻底没有了斗志的溃兵,将前面所有挡路的人都视为敌寇,要么被后面的人推倒,要么就是被人直接从后面斩杀,只为了更快的逃命。
倒并不是说他们完全被吓破了胆,相反因为同为西营,只要他们能够投降,身家性命还是能够保证的了的。
但是如今却是没有任何投降的机会,因为身在拥挤的人群之中,再加上后面不断的推挤之下,任何人的处境都极为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推倒或绊倒,然后落得个被人踩踏至死的下场。
这一场大崩溃,一直连续了百多里地,直到所有人都已经累的走不动道,这才宣布了结束。
一片片精疲力竭坐倒于地的孙军士兵,一看到晋军的到来,便即十分配合的直接选择投降,根本不担心会被晋军最后杀俘的下场。
而他们也确实无须任何担忧,对于投降的士兵,晋军更是一个也没有杀害,相反若有受伤者,还会得到十分体贴的照顾。
不过相对于孙军士兵们感慨战争终于结束,自己活到最后的庆幸时,已经远远绕过普安,只带着数百亲卫正狂奔向贵阳城的孙可望,心中却是在不断的滴血……
第351章 末路终结
一路有惊无险的逃至贵阳,孙可望想死的心都有了。
十数万大军一朝覆灭,不仅代表着孙可望赔掉了大半的本钱,更是让他的所有野望,全部都化为乌有。
如今贵阳城还有数千的军队,这些还都是孙可望最核心的嫡系军队,但如今主力尽丧,孤城贵阳虽然钱粮充足,但靠着这数千军队,又如何能够抵挡的住刚刚招降纳叛,大军已经膨胀至近十数万的李定国?
没有选择之下,孙可望只能向着贵州边境的两三万军队发出命令,令他们火速回援贵阳,充实贵阳的防御。
至于边境军队被召回后,贵州边境已经彻底洞开的局面,他已经完全顾不得了。
都到了这个境地,还守着边境作甚,难道替那个杀千刀的李定国稳固边疆吗?他孙可望还没有大度到这个地步!
收到征召令,贵州边境的军队将领不敢怠慢,尽管觉得不妥,但是验明这是孙可望亲自手书的命令后,他们还是直接选择了服从。
但是当他们走到一半后,这才愕然的听闻孙李大战的结果,孙可望主力大败覆灭,如今已经是穷困末路,只得困守孤城的局面。
既然明白如今的局面,那这个时候再回去,必然会被充当为炮灰,直面撄锋素来在西营中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李晋王了,那委实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了。
在这场大战之中,孙可望带走的大半都是自己的嫡系,被打发来守边疆的基本都是不被孙可望看重的杂系军队。
因此在这个危亡关头,基本上所有人都开始驻足不前,观望着局势的发展,不愿意充当这个炮灰冤大头。
只有一支军队没有任何的停留,甚至在听闻孙可望大军覆没的情报后,也没有任何停留,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向着贵阳城全速而来。
这人是一个叫做杨茂勋的副将,虽然之前是孙可望的本部,但在崇祯年间,便即与孙可望失联,最后出现的地方是在辰州府城,当时其直接将辰州府城献出,得以重回孙可望本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