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两货却是完全相反了,他们守土有责,如今毫不抵抗的将城池献出保命,若是大清重新打回来并且赶走了明军,那满清哪怕突然间转性了,不再象之前那般嗜杀,只是随便杀几个以警效尤,那他二人就必然命在榜上最前。
这二人如今这般的表现,虽然有向明军示好的想法,但更多的则是畏惧于满清那残暴的行事和规矩。
眼下表现的亲近明军,未来就算明军事有不偕,他二人也是可以与明军一起登船而去,不会死于明清争锋之路,成为牺牲品。
登州府城一下,整个登州府各个几乎只有衙役维持汉字的县城,直接被传缴而定。
明军稍事休整了数日,便即再次南下,攻入莱州府,也许是觉得自己手中拥有千余兵丁,坚固程度远不及登州的莱州府城掖县,却是直接对招降使者一口回绝,表示自己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绝不投降。
不过掖县县令却是委实过于高看这千余乡勇,眼看着明军至少数万人,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开始向掖县攻击而来后,守军几乎第一时间便即逃了近半,剩下的士兵极度慌乱之中,根本没有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城池直接被一鼓而下!
这一次因为掖县不肯投降,而明军攻城的速度又太过于快速,导致城中的士绅还没来的及下定决心偷开城门输诚,便即被明军攻入城内。
这一次,整个大明境内的士绅,再一次看到了朱聿鐭传缴全国所说之话,委实并不是说说而已,并且根本没有打任何的折扣的,忠实的被执行的残酷现状。
小小的掖县一共也就数万人,又因为连年战乱之下,士绅阶层早已经十不存一,整个掖县境内,有头有脸的也只有不足百户。
城中的十数户士绅,包括他们各自明里暗里经营的酒楼,以及各类其他的营业都被欢呼的士兵们,直接抢了个干净,至于他们也一个不落全成了明军的刀下亡魂……
第324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登莱二府数日内便即全部陷落,这个消息委实将济南城中的山东巡抚祖泽溥给惊到了。
不过他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去光复登莱二府,而是如同受惊的兔子一般,直接将济南周边的绿营全部征调一空,集中所有力量防守济南城。
至于投降,那是不可能投降的,除非是在被活捉的情况下。毕竟作为辽东投降势力,其中最大家族之一祖家出身的祖泽溥,因为镇守辽东时间极长,与满八旗打交道次数最多,对于满八旗是有着最深入灵魂的畏惧。不到山穷水尽,他是绝对不会考虑投降的。
但是面对着势大难制的明军,祖泽溥又是没有太多的好办法,作为山东巡抚,自然有着守土的责任,这么短的时间连丢两府,祖泽溥只觉得似乎天都要蹋下来了。
但是他手中只有一千标营骑兵,外加山东绿营兵大概六七千人,若是如今全山东绿营齐至,估计还能凑出来个一万左右,但这却是冒着整个山东完全空虚的危险,而且还并不一定能有什么作用。
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山东向来便不是强兵,分散在各地的绿营,又是上一次苏克萨哈南征挑选精锐随军后,再经历一次山西平叛再挑选了部分,剩下的都是一些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混日子**子,就算集结来了,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面对着明军的威慑,为了全力保住济南这个山东牌面,尽管这些**子不顶事,但如今的祖泽溥也没有了别的选择,把着扒拉进盘子里面就是肉的想法,根本不嫌弃这些兵会不会打仗,直接开始行文各地,全力调兵前往济南。
毕竟这山东哪里丢了他都好解释,但自己的驻地若是丢了,估计就算他老祖家在朝中再有关系,哪怕他已经被抬旗入了汉军旗,估计也是一个难逃一死的下场。
当明军开始分散在登莱二府,开始攻城掠地之时,祖泽溥一边八百里加急向北京求援,一边孤注一掷的开始下达了全省征调令,将一切可用能用的兵丁,哪怕是凶悍一些的衙役也全部征调在内,全部向省城集结而来。
这种动员令,直接将整个山东上下完全吓住了,这年头能混上个官当当,在乱世还能保住家业的士绅,都不是什么蠢货,在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时势自然有他们的一套判断准则。
祖泽溥这般拼命收拢兵力,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位祖大人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守住济南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如今是将所有本钱全部集中在一起,寄希望如此情况下,保住济南不失。
当然这个命令也透露出来另一个令人绝望的信息,那便是在明军大举进攻的当口,济南绝对没有任何救援兵力可以派出了,大家还是自求多福比较好。
收到这条命令,胆小一点的还是依旧依令而行,至于即将到来的明军,毕竟他们还没有杀到眼前,还可以先放一放。
而祖大人的传令兵,可是已经握着明晃晃的刀子出现在眼前,哪里还能顾的上其他。
而胆子大一些,或者说在明清对赌中比较看好大明的,则是面上痛快的答应,回头便即直接集结兵力将这些传令兵打翻当场,飞马向明军上了降表,而这些传令兵就是最好的投名状。
当然,这些比较胆大的,一般都是最为靠近登莱地区的官员,距离稍微远一些的,基本上还是处于墙头观望风向的。
这些急切反正而来的官员们,不仅仅是献上了投名状,更是将如今山东的局势与已经开始狗急跳墙的祖泽溥所有行动,全部和盘托出。
听到山东如今已经空虚到了这个地步,原本还仅仅只想在山东登莱二府折腾一番,便即见好就收的郑成功,立即改变了主意,重新将目光盯上了济南城。
不过他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信这些二五仔们的一面之辞,派出了众多的斥候向西而去,求证这些消息的准确性。
令郑成功意外的是,沿途许多城池,一看到明军斥候出现在视线之路,竟然直接便即选择开始投降,甚至还有一些比较主动积极的城池,县令还在扭扭捏捏之时,就被担心身家性命不保的士绅,直接给绑了出来投降。
而随着斥候不断的逼近济南,他们都感受到了济南方向惶恐不安的气氛,似乎是风水轮流转。
这一次面对着明军斥候,济南清军的表现与崇祯朝明军碰到清军斥候并没什么两样,往往是一看到,便即怪叫着,远远逃开。
清军的窝囊表现,也让明军斥候胆子更加的大,往往十数骑就敢直逼济南城而来,在城头清军的观望下得意洋洋的绕城而走,极尽耀武扬威之事。
不过他们的正事也没有耽误,在连续击破数路增援济南而来的清军**子后,也得到了与之间各县得到的一样的情报,那便是祖泽溥真的在山东进行了大动员。
但是看着这些数十人,上百人零零散散从各地赶来的清军,全部都是一触即溃的窝囊样子,明军斥候委实都不觉得这些清军能够给他们造成多大的麻烦。
这些人吃饭的作用,估计也远远的大于他们作战的能力。
在各方面情报都已经表明,祖泽溥完全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货,郑成功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前往济南去玩一把大的。
不过吃过一次亏的郑成功,也多留了一手,除了在登州城留下了足够的防守部队外,更是下令水师沿海岸线而进,先一步拿下永阜,为大军策应,以防万一。
绍武二年十月初,在郑成功的率领下,数万明军离开掖县,大举向着济南开赴而来。
在掖县的教训在前,沿途之路,没有一城一地敢于有所抵抗,往往明军主力还未到,各城便即先一步递上降表,城中的士绅更是极为殷勤的离城数里准备好犒军的钱粮,大军临近便即一窝蜂一般的涌将上来,大赞王师远来辛苦,大家盼望王师如盼父母之类云云。
这种感人的军民鱼水情,从出了莱州府就没有停止过,一路上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态度,更是让郑成功感觉极为飘飘然,有这样的民心作为保证,大明中兴还会远吗?
在郑成功一路上不断的接待心怀大明的忠臣义士,大军行动难免有些缓慢之时,阿济格却是亲率数万铁骑,日夜兼程的扑向了山东。
第325章 济南城下
山东遇警的消息,在八百里加急送向北京之后,满清朝廷根本没有任何的分歧,救援山东事在必行。
山东对于大清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山东既是产粮大省,也同样是连接南北的咽喉的战略要地。
若是山东有失,那南方的安徽,西边的河南都势必会出现连锁反应,大清必然立即国将不国。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山东这个产粮地,大清连养活北地投降的汉军都是一个问题。
如今天津卫的明军已经被限制住了,而刚刚返回京城的两白、两黄旗以及诸多的蒙古八旗,也不再受到掣肘,可以全力出击。
原本阿济格的目标是河南最为咄咄逼人的金声恒,大军返回京城接收粮草之后便即出兵河南,但眼下山东局势危急,也只能折而向东南,先行解决山东的问题再说。
好在原本就已经准备好大军粮草,这一次阿济格紧急出动,济尔哈朗也没有再多做掣肘,毕竟大清的局势如此危急之下,门户之见也当先行放下。
虽然已经年迈的济尔哈朗,如今已经不能再随军急行军,但是两黄旗都统鳌拜与索尼却是正当壮年,完全可以随军而行,也不用担心阿济格趁机吞并或者消耗两黄旗。
大军一路急行,十天时间内便即从京城杀至了济南府边境的德州城,而此时的郑成功依旧还在青州府临淄城与众多前来献殷勤的士绅把酒言欢。
虽然出身海盗,但从来没有参与过郑芝龙抢劫生涯,自小便深受儒学教育的郑成功,骨子里却是一个士大夫,与这些士绅是同一物种。
虽然对唐王系忠诚不用怀疑,但是郑成功对于朱聿鐭的种种政策,却是并非全部认同,尤其是朱聿鐭将屠刀不断的斩向士绅的举措,他更是心中隐隐反感。
只不过儒家向来讲究忠君思想,虽然心中不认同,但是对于朱聿鐭的命令,郑成功却也从来没有打过折扣。
但是明里暗里劝谏数次未果后,郑成功心中不失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却也没有任何办法来改变绍武皇帝的决心,如今不远万里在北方骚扰满清,也未尝没有眼不见为净的心理在内。
眼下看着簇拥着自己,踊跃捐钱捐粮的士绅们,郑成功委实觉得士绅们,才是大明的根本。
只要有了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任何办不到的事情,哪怕如今面对着最凶残的清军,只要背后有他们,明军就能战无不胜。
听着众多士绅哭诉着满清的凶残,以及对地方上残暴的搜刮,以及对王师光复山东,誓言与大明共存亡的感恩、效忠之词,郑成功心中更是升腾起阵阵豪情,觉得这天下再无什么难事可言。
山东是圣人故乡,文教圣地,这里的大儒名士多不胜数,很多都是郑成功这种监生出身的士人,所要仰望的。
这些人的到来,让郑成功更加的难以脱身,但好在郑成功还是知道自己要来干吗的,只是草草的见了一面,约定好在济南城相见后,便即再次带领大军离开临淄城,向着济南开赴而来。
但是也许是君子隐恶扬善,郑成功忽略了这些人都是秘密来访的事实,和对方并没有打算公开站队在他这一边的想法。
不过纷纷扬扬之中,同样明白兵贵神速这个道理的郑成功,在大将甘辉、万礼等的劝说下,再次踏上征程。
这一次再不做任何的停留,沿途士绅们的孝敬,全部都收,但人却再也不见。显然郑成功也已经想明白了一些问题,不再多与这些士绅耽误工夫。
不过唯一可惜的是,他明白委实有些晚了,原本自莱州到达济南,尤其是这种丝毫没有抵抗的道路上,正常行军最快七八天就会到达济南城下,但如今的郑成功离开临淄之时,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半个月。
如今阿济格的大军已经距离济南不足五十里,主力一分为二,一路在禹城按兵不动,一路偏师已经迂回到了济阳城,自北方偃旗息旗,向着东方缓缓而行,对章丘城虎视眈眈,随时都能切断明军后退之路。
而郑成功军则是经过四天的急行军,快速的接近到了济南城外不远。
悠闲的赶路了半个多月,突然这么一路急行军而来,更是让众多士兵都有些吃不消,到达城下之后,已经完全成了疲兵。
好在济南城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动作,只是眼睁睁的看着明军伐木挖沟,在城外数里处安营扎寨,丝毫没有出城骚扰的意思。
唯一不同的是,济南城中守军原本慌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