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朱聿鐭眼中,知识份子们是国家的骨架,而这些百姓是国家的血肉,一个国家如果骨架疏松了,那还有的救,毕竟重新锻炼磨砺,还是可以重新打造出一批骨架。
  但若是血肉坏了,那他无论再庞大,骨架再如何坚挺,那也只是一堆烂肉,只能绝望的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而眼下的大明江南诸省,已经没有几个大缙绅了,没有了这些缠绕在大明这棵大树上,却借助大树营养成长到极为庞大,甚至将阳光雨露几乎吸收一空的巨大藤蔓。
  大树以及大树身侧的小树苗与花草,就能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也能成长的更加茁壮!
  整个江南在这一次的大变革之路,超过一千的进士,近万的举人在奏销案中被除去功名,全家要么全部灭亡,要么就是被贬为奴,男丁进入各个矿井之中做苦力二十年,是否还有命回来,就只能看这些人的运气。
  这些家族的辉煌终结,让整个江南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尤其是底层百姓生活有了希望之后,更是爆发出了惊人的活力,连带着社会生产力更是出现了突破性的爆发。
  在朱聿鐭将江南折腾的天翻地覆之时,远在北方京城之路的满清朝廷,也终于结束了两大势力之间的分裂对峙,开始重新将目光投向大明这个大敌。


第318章 向望
  北京城的对峙结束,既因为大明给予了极大的生死威胁,也因为孝庄皇太后决定来日方长,再次将两黄旗的调度权交了出来。
  不过很明显的是,如今的阿济格根本没有达到多尔衮巅峰时期的权力,虽然他也如愿被封为皇叔摄政王,但是另一个郑亲王济尔哈朗同样得到了这一称呼。
  而且两黄旗也不是如同多尔衮时一样,指挥任由已心,而是必须通过鳌拜与索尼这两人,若是出动人数过万,还须济尔哈朗挂帅方可。
  这也是大玉儿不得不做的保险,毕竟阿济格不是多尔衮,多尔衮虽然同样野心勃勃,但多尔衮却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干出折断两黄旗的想法。
  但阿济格却完全不一样,只看他为了一个名号,与两黄旗的指挥权,就与孝庄硬碰硬的对峙数个月就可以看出,这家伙根本不会有什么长远的打算,两黄旗若是完全交在他手里,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连根毛都不会剩下来。
  没有两黄旗护身的小皇帝,又算的上是什么皇帝,高兴的时候也许是个傀儡,若是不高兴,估计就直接暴疾而亡的下场。
  唯一让孝庄安心的是,这个阿济格果然就是一个莽夫,他要的只是这个名义,而不是实际上的掌控。
  因此在孝庄稍稍退了一步后,阿济格便即选择了接受这种现状,终于让大清的战争机器再次勉强统一在了一起。
  事实上,阿济格并没有孝庄想的这么肤浅,经历了多铎、多尔衮连续暴病而亡的事情后,阿济格已经变得稳重了许多,心思也比之前要多了许多。
  他之所以咬住两黄旗名义上的指挥权不放松,并不仅仅是一个名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要他出征之后,无法控制的两黄旗在后面给他捣乱。
  他当然明白,如今重新崛起的大明是如今大清的生死大敌,双方仇怨极深,根本没有任何化解的余地。
  但是想要对付已经开始有了咄咄逼人气势的大明,单单靠着两白旗是不够的,甚至八旗齐上,也是一个硬骨头。
  这段时日来,他反复的筹谋,但却是痛苦的发现,在大明水师优势无法打破的局面下,无论他如何行事,无论他能在陆地上打多少胜仗,都改变不了战略形势极其劣势的局面。
  毕竟满清是小国临大国,本部兵马并不多,只能通过军事威胁再加上利益捆绑,将北地投降的汉人军队笼络在手中,为大清而战。
  若是顺风顺水,自然是毫无障碍,一旦出现了这种明军再次抬头的趋势,那想要再如臂使指一般指挥投降的汉人军队时,就变成了一件极为困难之事了。
  毕竟,双方根本没有任何的信任基础,更没有共患难的认同基础。
  也许如多尔衮所说的那般,尽量维持住现状,等待大明内部自行内讧,才是大清最好的局面。
  但是在观注江南那个大明皇帝的种种倒行逆施,很多时候阿济格都觉得南明此时都已经遍地烽火了,但一直保持着对江南最大关注,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收到的阿济格,却是越来越迷茫了。
  江南的绍武朝廷种种措施,都让阿济格感觉到这个绍武皇帝,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这般对秀民残酷打压之下,想要维持住地方稳定,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之事。
  但可气的是,江南的士绅似乎偏偏就吃这一套,被这个皇帝揍的鼻青脸肿之下,除了不断的向自己这边投血书效忠之外,便是不断的给绍武朝廷陪着笑脸,眼睁睁的看着对方不断的压迫,却没有几个敢站出来拼死一搏的。
  这种局面,阿济格也很是尴尬,若是大军南下,而江南没有处处烽火,他连长江都难以跨过,就算真的率领大军跨过长江,那处处水网的江南,更会让他的大军处处被动,被拥有优势水师的大明处处分割包围,一个弄不好,就会再来一次江南之败。
  而大清如今已经再也承担不起败仗了,一次可以解释为偶然,并且因为满八旗损失不大,还能镇压的住场子,但再次大败,那满八旗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甚至可能连基本盘都稳不住。
  与多尔衮一样,阿济格对于发展水师是一点兴趣也没有,不同的是多尔衮是已经看出来,北方想与南方比水师,那就如同南方与北方比骑兵一样,都是找死。
  而阿济格则是因为已经开始越来越严重的财政问题,而没有任何心情再向极端费钱的水师上多看一眼。
  满清入关以来,从来就没有为财政发愁过。崇祯皇帝挂了高枝之后,恰巧是小冰河时期开始消退之时,多灾多难的北方大地,气候终于慢慢转为正常。
  气候正常之下,让北方的赋税工作也开始恢复正常,而连年战乱之下,人心思定,又因为战乱死去了太多的人,各地都是大片的无主田地,只要局势能够安定下来,百姓恢复生产的积极性都是极高,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也根本不会关心到底是谁在统治着他们。
  而入关第一年便即打过长江,征服了江南,在屠刀的威慑下,江南士绅再没了崇祯年间废话连篇的场景,开始老老实实的给北京交税。
  靠着江南海量的财富以及已经开始慢慢恢复起来的北方大地,满清不仅仅可以给入关的八旗子弟极其丰厚的铁杆庄稼,更是有足够的钱粮来驱使投降明军为他们冲锋陷阵。
  不过这个趋势在去年便即直接嘎然而止,但是去年满清付出的钱粮却是历年最高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一支规模巨大的南征大军的粮饷,更因为大败之后的伤亡抚恤。
  而山西的姜瓖,更是让满清动员了更大规模的大军,历时数月鏖战这才艰难将其消灭。
  这其中花费的钱粮数目,阿济格当时并不在意,但如今他开始当家后,也是被这巨大的数字而深深震憾了,并且由衷感到肉痛不已。
  不过如今的大清并不是已经没钱了,相反,在这数年间满清也是积累下了近千万两的银子,数百万石计的粮食,这些银子足够支撑满清数十万大军征战大半年,或者维持如今局面两年的支用。
  但以小驭大的满清从来都是有着深深的危机感的,就算是阿济格这种莽夫,一旦当政也是如此。
  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钱粮用尽,让大清处于尴尬之时。
  这一刻,阿济格突然想到了绍武皇帝在江南的种种举措,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向望。


第319章 悲观
  不过这也明显只能是一个奢望,阿济格虽然鲁莽,但却并不是一个傻子。
  他当然明白这种事情朱聿鐭可以做,而他阿济格若是敢这么做,那就得面对遍地烽火的局面了。
  但是摆在他面前的,依旧是极为严峻的问题,拿回江南倒不算是什么要紧之事,毕竟这事在多尔衮时代也没有完成,他阿济格拿不回来,也并不丢人。
  但是天津卫的明军却是极为的恶心人,完全就象是赖皮狗一般,你要伤势打它,它立即跑的远远的,而你一旦转身想走,它就又会立即追在身后不断乱叫。
  更可气的是,明军不仅仅是会叫,还是会咬人的。
  只看这数月间,明军将京畿周边数府完全祸害了个遍,就能看的出来,这些明军绝对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打着长久在这天津卫驻扎的心思。
  更可气的是,阿济格却是沮丧的发现,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将这些明军从身边赶开。
  这种情况,阿济格觉得十分熟悉,与他之前入寇大明十分的想象。
  不同的是,当时的阿济格手中有着无敌的满八旗,明军虽众,但真敢上来比划比划的好汉却真是没有几个。
  而如今明军的水师同样是无解的,只要明军水师仍在,满八旗再善战,也无法做到在水上奔驰,面对着战舰的轰击,也只有干挨打的份。
  无数击败明军水师的情况下,任何将深入大陆的明军全歼的想法,都只能是奢望,甚至连将盘踞在天津卫的明军驱逐出境,如今也是一件极为困难之事了。
  若是明军再次占领天津卫之时,满清内部没有出现分歧,自然可以轻松的将明军再次赶出天津,甚至可以一路追击至大沽口,并且将卫河完全堵塞,再配合上火炮封锁,足以让明军不能这般轻易进入内陆。
  但如今数月过去,明军在数府肆虐掳掠,不仅仅钱粮无虞,更是趁着这个机会将天津城狠狠的加固了一番,并且摆上了无数从船上缷下的火炮。
  甚至探子回报的情况来看,天津卫整个南城墙火炮几乎是一门连着一门,数量绝对超过了一百门。
  这样的火力和敢战的军队,再配合上已经修葺完毕的坚城,以及水师的支援,就会让任何想要攻打他的军队,都会如同进入噩梦一般。
  这种坚城谁爱去谁去,反正他阿济格是不会去触这个霉头的。
  但是做为摄政王,阿济格又不能丝毫动作也不做,毕竟放任明军肆虐京畿周边,这明显是对他威信的一次巨大打击。
  虽然不想直接攻打天津,但是阿济格毕竟纵横战场近二十年,该有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
  军事行动向来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既然满清上下需要他以行动来证明,他这个摄政王不是吃干饭的,那他就必须跟眼皮子底下的明军来一场战争。
  如今明军虽然看似四面开花,但却都只是以掠夺为主,他们的基地只有一个,那便是天津卫。
  换句话说,与其费时费力的与明军在数府之地一城城的攻伐,还不如直接大军进逼天津卫,就能让明军自己收缩兵力,重新收缩回天津卫。
  绍武二年八月,阿济格在北京誓师出征,两黄旗,两白旗悉数上阵,只留下已经实力大减的两红旗驻守北京,元气大作的镶蓝旗则是在蓟州震慑蒙古人。
  而正蓝旗则是再次出发山西,驻守大同,同时威慑陕、山二省与蒙古人。
  东征大军同时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亲领的两白旗及配属的陕、山绿营,自良乡出发,经固安,永清,霸州,保定,文安,自西南向天津卫攻击前进。
  一路由济尔哈朗统领的两黄旗以及蒙古八旗,自香河、武清、东安,由北方向天津卫进发。
  两路大军会师于天津城下,对天津城形成包围,逼迫如今四散的明军缩回天津死守。
  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十数万,铺天盖地,军威极盛。
  果然,在满清大军出动之后,为了避免被满清各个击破,原本肆虐于数府的明军开始不断的集结后撤,向着天津卫汇聚而来。
  一路行来,阿济格阴沉的脸色一直都没有任何变化,沿途经过的村镇,基本上就看不到炊烟。原本已经开始鸡犬相闻的村镇,如今一个个都再次变得死气沉沉。
  更让他他极为痛心的发现是,一路上原本都已经开始再次开垦出来的田地,已经出现大片大片的抛荒。
  沿路而来的田地,里面已经不再是庄稼,而是疯狂划算着的杂草,有的杂草甚至已经达到了半人之高,显然明军对于这些地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这些可都是可以给大清交粮交税的地区,如今却是荒地处处,杂草从生。连绵的战火,让百姓们再不敢在这数府停留,开始再次向周边地区流散而去,都已经快要走上了崇祯皇帝时流民遍地的老路了。
  这里的明军只有这么点人,就已经让数府荒芜,若是明军腾出手来,或者说尝到了甜头,在安徽、山东等靠海的城池,多给大清来这么几下,估计大清连维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