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盟了。
  虽然朱聿鐭对这些同样不要脸的海盗国选手的会面,十分的期待,但从福建走海路入京,没一个月上下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到达的了,眼前最重要的事,还是已经迫在眉睫的绍武朝廷第一次科举取仕。
  祝大家五一节日快乐,玩的开心。


第305章 难有进展
  大明的科举考试场所,向来便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
  不一时到了崇文门内东南隅,便见一座‘天开文运’的大牌坊,这就是如今大明最尊贵的考场应天贡院到了。
  大门上正中悬‘应天贡院’的墨字十额,东、西立着‘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扁额。
  一大早,天刚刚蒙蒙亮,考生们便自发的在门外按省份集结,等待点名入场,通过一道道关卡抽查,一切步骤都与之前三场考试无异。
  搜查首先是衣物,不论是衣帽,还是袍子裤子,都必须是单层的,子也用单层的,鞋用薄底,因为据说考生可以将资料纳在鞋底之中,挟带进考场。
  好在今年的恩科举办时间严重靠后,已经到了三月下旬,春寒已经过去大半,否则这么单薄的衣服,委实令人极为难挨。
  其次,对于考试物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坐垫只能用单层毫片,考卷袋也不能有里子,碰台不能太厚,毛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杯瓶只能用陶瓷,用于烤火的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是用锡做的,并且只能是单盘,且必须是空心通底的。
  至于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甚至装这些用品的篮子,也要编成玲球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
  当一切通过后,便按照抽签所得的房号,一个个找到各自要为之奋斗数日,关乎日后前程的考监。
  考生所谓的考监是一个个小房间,只有数尺许大小,还是三面,正面空空,农历三月的南京气温只有十数度上下,这个温度看起来已经不低,一天到晚坐着不活动,还是分外令人难挨,若是起风,那绝对是酸爽无比。
  考生们入监后,等待小半个时辰,将个人物品收拾停当之后,也到了锁龙关时间,等到考监的大门关闭落锁,便再无人可以进入,迟到者自不用说,立即失去考试资格。
  而中途退出者,则几乎不可能出现,偶尔出现也只会是剩下一口气,被抬出来的,但也只能到达门口位置,并不是为了救人,而只是避免影响其他考生而已。
  对于进场的不足两千的士子,朱聿鐭却是并不在意,他需要的人才不需要多,但却必须是认同他的理念的,否则的话,再多的人才也无意义,反而会是重大的祸害和阻力。
  安静隐在暗处的看着学子入场,朱聿鐭觉得十分的畅快和得意,想当年他也是如这些学子这般,怀着忐忑心情入场考试的,等待着不可知命运的降临。
  而如今他终于变到了他曾经最讨厌的人,开始出题考别人,这身份的互换委实令人,呃,畅爽。
  今年的恩科最重要的是三场,而且都与钱有关。
  第一场考制艺,也就是八股文,虽然朱聿鐭不精通这个,但是有的是精通四书五经的手下,他只是暗示考核的内容后,便自有苏观生这种饱读诗书的人去琢磨题目。
  第二场比较重要的考核是律法,当然这只是朱聿鐭自己觉得重要,而且还是他亲自出了几道律法题,都是当年他在网上看到的张三老师的假设题,估计能让这些人喝上一壶的了。
  朱聿鐭想做的很简单,那便是将司法权从地方官员手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体系,不受地方官府影响,只对皇帝负责。
  这虽然看起来是分了权,但分的却是地方官员的权,皇帝本人却是将权利全部集中到了自己手中。
  如果有了立法权,再加上足够多的通晓法律的官员配合,理论上朱聿鐭能够通过制定各种适合大明实际的律法出来,彻底将明末这潭死水给搅动起来,再配合一些比如鼓励开拓,拿外族人土地分封的法律出来。
  估计大明之中,别说不安分的人,就算习惯安稳的士绅们都得一阵阵的惊动,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他朱聿鐭不卖力失去,大明内要将目光投向海外的人,估计都要人满为患。
  第三场依旧是不被人在意的算学,这一场朱聿鐭算是下了血本,几乎将自己还能记得的初高中题目全部拿了出来,函数,微积分,一个都没有落下。
  不管能不能有人会做,首先要把这个气势拿出来,如果真有足够惊艳的人脱颖而出,他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另开一榜如同进士的功名,给予这些数学人材们。
  朱聿鐭最看重就是科技进步,他最期待的不是大明能臣猛将无数,而是如同后世美帝一般,拿着代差的武器修理不听话的刺头们。
  比起无数人热血沸腾的互砍,拿着加特林突突那帮辫子头,难道它不香吗?
  虽然这有生之年,朱聿鐭都不一定能够看到在机枪下,变得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出现,但他期望他的后继者能够看到这一天,而他要做的,便是将这个基础给打牢了,将前路给他们指出来,只要一直向前,路总有一天能够到达。
  “陛下,淮北军报到了。惠国公李成栋渡江北上,在扬州受阻,大军顿于城下,战况激烈!”
  正在朱聿鐭浮想连篇之时,一个东厂番子匆匆而来,将一封急报交给了王大用,王大用只看了个大概,便即火速送来了朱聿鐭面前。
  原本驻扎在镇江的李成栋,在经过数月的休整后,被朱聿鐭下旨渡江北上,趁着满清主力被牵制在顺天府左近时,先行拿下两淮地区。
  这本来是应有之意,毕竟无论是偏安江南,还是北伐,两淮都是必取之地。
  令朱聿鐭没想到的是,小小的扬州,只有三千多的惴惴不安的绿营外加一些地方乡勇守城,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将李成栋的大军挡在城外,这似乎有点不对劲。
  这会儿李成栋的奏章估计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过来,毕竟这种丢人事情,能瞒则瞒才是为官之道。
  如今送来的是东厂送来的秘报,仔细看完,朱聿鐭心中顿时明了,但明白归明白,心中的杀意却是不可扼止。
  淮商向来便是大盐商的老巢,而扬州则是淮商的老巢,如今李成栋大军受阻,除了城内士绅们的不安分之外,就属这些盐商们最为跳脱!
  东厂暗桩更是亲眼所见,盐商们至少拿出了五十万两银子资助守城,更是将手底下的打手和雇工全部集结起来,用重赏激励他们协助守城。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在扬州城下,李成栋一时半会儿竟然难有进展。


第306章 渗透
  事实上,对于这帮子士绅群起抵抗的形势,朱聿鐭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在江南,他一直对士绅阶层下手,这些士绅们之前心中那点大明香火情,估计在物伤其类的心情下,早就全部消耗殆尽了,抵抗是必然之事。
  不过这也好办,在对付这般孙子方面,满清是最好的老师。
  最简单,收效最大的便是但凡抵抗,便即直接洗城的作法。而李成栋之所以会在扬州城下受挫,估计也是因为大明军队到了如今还从来没有洗过城的先例,让他束手束脚,不能充分鼓舞士气。
  没有洗过城,并不代表朱聿鐭会让这点仁义束缚住自己,江南的士绅没有受到这种遭遇,并不是因为朱聿鐭心软,而是完全没有必要,毕竟江南就没有见过抵抗的。
  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洗城就是一个大忌,虽然不能洗城,但是朱聿鐭也有的是办法,甚至可以学习一些这些士绅们,巧立名目慢慢收割他们。
  其实在见过这个时代士绅们对大明贪婪的吸血,对普通百姓则是残酷剥削,而对大清战战兢兢的跪拜的嘴脸后,朱聿鐭对收拾他们是没有一丁点的心理负担的。
  但眼下的形势已经不一样了,之前明军是自保,如今是开始战略对峙并且局部反攻的势头,那遭遇抵抗就再所难免了。
  既然有抵抗,那就需要立威!
  满清既然可以以扬州立威,他朱聿鐭也不见得会做的比满清差劲。
  大明可以从扬州开始洗城,只要城池抵抗,便将城中的士绅巨商全部血洗一边,象满清一样告诉天下人,凡大军到处,你们要么顽抗到底被屠杀一空,要么就立即开城投降保全身家性命。
  想从扬州立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朱聿鐭最为眼热的扬州盐商们,这可是一口口极为肥硕的豪猪,随便宰杀一两头,就够他过一个肥年了。
  这些扬州盐商们可并不是扬州本地人,真正的本地人早就在史可法守扬州之时就基本上死绝了。
  这些盐商实际上是徽商,靠着多铎南征之时踊跃提供钱粮和后勤保证,在满清征服江南后也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满清将大明原本分拆开来的盐引全部交给了徽商,令他们成了大清唯一官方许可的制售盐的商人。
  靠着这种垄断的产业,徽商之前投入的成本一年就收了回来,这数年更是赚的盆满钵满,虽然满清这般做法看似大方,本质上就是在养肥猪,需要的时候可以宰杀吃肉。
  但是猪饲料吃的多了,在没有看到满清杀猪的刀子砍过来之前,徽商对于满清的忠诚,可谓绝对冠于大清境内大多数人。
  尤其是对上大明,他们就更加不会有什么好感,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大明卷土重来,他们必然会失去如今这份巨大的蛋糕,最好的结果也会是再一次与众多的人去分享,最大的可能会是因为他们之前资助满清的行动,直接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清算。
  因此在扬州的抵抗中,便属这些盐商们最为积极,出钱出力,若非大清不可能容忍私人武装,他们甚至都恨不得自己组建军队帮助我大清守城了!
  在历史上,每一次大明声势大涨之时,便是这些扬州盐商们疯狂捐钱捐粮的大型表忠心的秀场,甚至顺治十一年间,李定国两蹶名王,南明声势大涨,大有卷土重来气势之时,就有扬州豪商一次性捐出五十万两银的惊人魄力。
  这般的气魄,这般主动割肉饲主的作派,就算满清主子都会他们的态度极为满意,再加上这些猪们还不是太肥硕,还未长成的缘故,也就一直没有杀猪吃肉的打算。
  直到乾隆年代,当乾隆在被盐商们招待过后,发出‘盐商财力伟哉’的感慨后,回京便立即罗织罪名,拿下了大批的盐商,直接将之前因为打葛尔丹而弄的空空的国库,再一次塞的满满当当。
  不过因为不是杀自己家的猪,腰包瘪瘪,手中又拿着刀子的朱聿鐭却不会嫌弃这猪不够肥,他不需要将国库塞满,只需要能让自己能够吃个饱也就够了。
  “传旨,马有功部过江增援惠国公部,城破之后,但有祸害普通百姓者,皆斩!”
  既然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朱聿鐭当然明白该下什么样的旨意。
  “遵旨!”
  王大用躬身行礼,显然已经听明白了被皇帝提高音量说出普通百姓几字的用意,心中明了之下自然也不会多问。
  皇帝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祸害普通百姓会被斩,但祸害其他人却是没有什么问题,这种事情当然是只能意会,不能留于文字。
  至于派遣马有功部过江,自然是带着爆破技术过去的,他们一营兵只有几千人,不一定会参与攻城,但却必定是破城的主力,当然也是充当监军作用的。
  毕竟朱聿鐭可不是一个大方的人,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应得的钱财被李部给吞墨了,适当的放只眼睛在旁边,对自己,对李成栋,都是极为必要的,可以防止出现双方误判。
  对于李成栋,朱聿鐭要说完全放心,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但若说有猜疑,那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事。
  虽然李成栋、金声恒之流的反正的将帅,虽然基本上断了投清的道路,但他们却各有各的营盘,各有各的效忠链体系。
  说明白一点,除了固定的地盘和税收之外,他们就是事实上的军阀,朱聿鐭可以对他们调动,可以让他们为自己作战,但是想直接伸手他们内部调整人事,却是一件犯忌讳之事,很容易就会让双方直接翻脸成仇。
  因此对于这两系人马,朱聿鐭也只能小心的选择使用方式,保持着中央军强大的战斗力作为威慑,再让他们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钱粮后勤全部由自己保障,在战功方面与本部嫡系一视同仁,慢慢潜移默化将他们同化过来。
  这个过程不能急燥,也不能缓慢,分寸拿捏分外让朱聿鐭觉得吃力。
  而另一个闯营体系,朱聿鐭则是直接放弃了潜移默化的努力,他知道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让闯营完全归心,不过他也不太担心,只要他的基本盘稳固,让治下百姓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就不怕闯营能够再次坐大。
  只是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