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尔衮死去的消息还没有被众人从心底接受时,又一个劲爆的消息传了出来,多尔衮临死前曾上过折子,推举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为摄政王!
更是在临死前,将摄政大印连同两白旗当众一并交于了阿济格!这个消息确凿无疑,是多尔衮当着两白旗所有将领之面完成的,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置疑的。
对于阿济格上位,两白旗上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在多铎、多尔衮两位两白旗大佬先后离世之后,出身镶白旗,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掌控两白旗,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唯一觉得惶恐的是孝庄母子,以及他们一系的死党,相比于大局观极强的多尔衮,阿济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完全凭心情办事的莽夫,这种人上位,对他们的威胁自然可想而知。
不过他们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这是多尔衮亲自指定的,除非他们愿意跟两白旗直接翻脸开打,否则就不得不承认阿济格统领两白旗的既定事实。
既然惹不起如今实力雄厚,在京城之中全无对手的阿济格,那批准阿济格为新的摄政王,便也只能捏着鼻子给予了认可。
不仅仅如此,孝庄更是咬牙切齿的写就一封圣旨,追尊多尔衮为大清成祖,并且葬礼按照皇帝规格来操办,更是可以灵柩葬入皇陵之中。
不过煎熬之中睡不着觉的孝庄,也没有完全放任阿济格彻底稳定住局势,同样以八百里加急送去一道圣旨,以为多尔衮奔丧的名义,诏令济尔哈朗立即撤兵回京,以免时间再拖下去,让阿济格直接给自己娘俩也来一场暴病而亡。
多尔衮的丧事办理的可谓极尽哀荣,一应皇帝才有的行头,他一样不落的全部享用了一遍,甚至连小皇帝,都不得不在灵前磕头,为他的皇父摄政王送行。
城中文武百官的心怀是最为复杂的,眼见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小皇帝的时代马上就要开始了,却不想杀出了阿济格这一匹黑马,让形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令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站队才能确保安全了。
济尔哈朗的撤军是极为迅速的,在收到多尔衮暴病而亡,阿济格突然上位的消息,他是一刻也不敢多待,接到圣旨之时便即直接下令全军放弃所有辎重,立即班师回京。
作为一个满清的四朝元老(加上多尔衮这一朝),济尔哈朗当然明白如今的小皇帝处境可谓是极为危险,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在侧,一个弄不好,他就要为小皇帝也奔一次丧。
清军放弃了包括火炮在内的所有笨重辎重,大踏步的后退,大沽口中实力不济的任良朋,虽然明白肯定是出了极大的变故,但受限于自身实力,却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从容离去,不敢轻易派兵追击。
当清军已经退走一天后,任良朋打扫完战场,再次带着千余骑兵直趋天津,这才在城外抓到的清军口中得知,满清第一王,小皇帝的皇父摄政王已经在三日前死了。
多尔衮的死去的消息,传递到江南,已经十数日之后了,虽然消息延滞的时间极久,但是朱聿鐭却并没有什么不爽的,毕竟好事不怕消息来的晚。
没有了多尔衮的满清,就如同一个强健之人失去了中枢大脑,再没了统一的指挥。
而多尔衮的接任者阿济格,无论人格魄力还是御下手段,都与多尔衮相差极远,更兼脾气暴燥,难以容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阿济格这里表现的极为形象,他不顾还在多尔衮丧期之内,便即大肆提拔自己的旧部心腹,让他们快速的占领一个个要害部门,担任要职。
这种策略本是应有之意,阿济格上位速度太快,手下班底几乎全是多尔衮留下的,他用着自然不太顺手和放心,唯一错误的是,委实太过于性急了些。
毕竟这些位置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来了你阿济格的心腹,就会让另一个将领去了职,这些原本风光无限的家伙们,又哪里会没有怨恨之心?
几天时间内,阿济格就已经将原本铁板一块的两白旗整的人心零散,许多失了势的人,开始转而投向小皇帝一派。
这些人虽然明面上失了势,但在军中的关系却不可能随着一纸调令而消失,依旧是影响极深,这些人自然受到了孝庄太后的接纳,并且着意笼拢以给更多心怀怨恨的人以榜样,分阿济格之势。
在济尔哈朗匆忙带兵回返京城之后,孝庄终于彻底放下心来,有两黄旗在后撑腰,再加上两白旗内部已经不稳,还有两红旗占在自己这边后,双方力量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平衡。
在力量对比达到平衡后,不担心随时会有覆没危险之后,她自信有的是办法收拾这个莽夫。
只是她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深想的是,力量达到平衡也就意味着短时间难以分出胜负,若是没有外部势力的情况下,自然是她可以笑到最后,但一旦满清内部形成对峙局面,便只会便宜了外人。
而如今又一次舒舒服服坐在天津城中的任良朋,就是这样想的,而且还是这样做的。
在探骑四处侦察,确认满清京城出现重大变故,而且济尔哈朗已经一去不回头之后,失去了约束的明军便再一次开始四处浪了起来。
没有多少守军的天津城,在满清大军撤退,明军又一次兵临城下之时,十分痛快的选择了投降。
在以天津为中心点,明军开始再次向四面八方出击而去,河间府,保定府二府再次受到明军的二次蹂躏,不同于上一次只是在乡间收割,这一次底气十足的明军开始不断的攻城掠地,只要态度不投降的城池,一率全部拿下,并且将城中官吏士绅全部洗劫一空。
短短十数日间,面对明军如此猖獗的攻击,两府告急的文书便如雪花一般的向着京城而去……
第298章 靠不住
大沽口一战,满清十万大军无法奈何区区不足万的明军分毫,经月时间不得寸进,也让北方各个实力派都看清了满清真正的实力。
而随即传来在京畿腹地,都已经被明军四处肆虐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北方已经开始了大地震。
谁也没有想到,如日中天横行天下的满清,竟然是如此一个空架子,一场大败之后,竟然连京畿地区都能任人蹂躏,而无可奈何。
虽然大明如今还只是略略翻身,还远没有能够壮大到足够北伐的程度,但是北方的实力派们心中,已经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以南代北,向来便是困难重重,是少数开挂者所专用的,无论南北朝之初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还是今世大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一等一的狠人。
唯一想不到的是,以南伐北竟然成了老朱家的专利,眼看着大明就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谁知道一个唐王一番折腾之后,竟然让大明重新翻身,或许也可以称之谓回光返照了。
毕竟唐王在江南干的事,可是已经传遍整个北方了,如今北方各地的士绅,对于唐王的敌意,那绝对是在满清之上。
唐王虽然干的起劲,但显然是已经失了北方‘民心’,这必定会让其在北伐之时,经历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但满清威严开始下降之时,各地实力派虽然还没几个产生鼎似可问的错觉,但骑墙观望与藩镇一方的想法的,却大有人在。
比如还在陕西的吴三桂,就已经开始萌生这种想法了,甚至因为满清将陕、山二地的绿营精锐征调大半之后,更是完全按捺不住这种想法了。
趁着明清双方胶着之时,吴三桂已经开始打着防范湖广贼寇的名义,慢慢将自己的势力向汉中、四川渗透而去。
以残破的陕西作为根据地,那显然不是理想之地,虽然是精兵之地,但自李唐后,关中已经变得越来越贫瘠,单靠陕西的赋税,已经支撑不起来养军的需要了。
而四川就不一样了,向来便是大明的粮仓之一,若是能够拿下四川与陕西,封住潼关,他已经便成了当年的强秦,可以坐看关东乱局,窥机而动。
对于吴三桂来说,唯一麻烦的便是身边的孙思克,还有孙思克所带领的近万汉八旗,以及刚刚败退回陕西,正在陕西征兵操练的赵良栋,张勇,王进宝等满清铁杆绿营将领们。
当然吴三桂并不是怕了这些人,而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会让他极为束手束脚,稍微动作大一点,就会引来这些人的注意,从而将满八旗给招了过来。
说实话,镇守辽西走廊多年,与满清交战多年的吴三桂,对于满八旗的敬畏,可谓是深入骨髓,若不是将他逼到绝境,他是绝对不愿意与满八旗开战的。
尤其是当下满清实力犹存之时,他更不愿意和满清先一步拼个你死我活。
再次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借口反清,然后一路打回山海关,听着挺带劲,干起来更是十分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兵败身死成为烈士被记载在史书上可能性倒更大一些。
当烈士什么的,那是卢象升、孙传庭这类求仁得仁的人该干的事情,他吴三桂可不是这类人,有兵有才在乱世活下去的机会,无论是最后是大明再次翻身,还是满清依旧是笑到最后,他只要尘埃落定之后向胜利者输诚就可以了。
当然,最美妙的便是明清打个两败俱伤,最后他吴三桂能够自立一方,或者进而问鼎几许,不都要比当一个烈士要强的多么?
不过眼下也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做,比如趁着满清无力在陕西行动之际,以整军备战随时支援我大清,或者镇压地方反叛势力为借口,将军队扩编一番,倒是问题不大。
就算孙思克这个铁杆满清奴才给捅上去,估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他吴三桂一天不打起反旗,如今焦头烂额的清廷,也腾不出手来拿他立威。
最多也就是笔墨官司打上一段时间,最后被满清朝廷不痛不痒的申斥几句而已。
善于把握机会,绝对是吴三桂这种人的天赋,毫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也是吴三桂能成为平西亲王,而其他明军全部死在辽东的原因之一。
吴三桂的异动自然惊动到了孙思克,这个名义上协助平西王镇守地方,实际上是满清监军的家伙。
眼见吴三桂已经拥有近十万大军,此时还在不断的扩编军队的情况后,孙思克一边八百里加急将情报送至京城,一边当面询问吴三桂此举何意。
当然在这个人心思变的节骨眼上,孙思克是不敢亲身去质问吴三桂的,只是派去了使者而已。
面对孙思克的使者,吴三桂当然看的出来对方的堤防之心,更是随便敷衍了使者几句,便即将之赶了回去。
当吴三桂以防范湖广明军进入四川,然后以四川为跳板攻打陕西的理由给孙思克使者讲述了一遍后,孙思克直接气极反笑,这种理由估计连三岁三孩子都骗不过,眼见吴三桂已经有了异心,孙思克立即命令汉八旗全军警戒,更是派人知会赵良栋等一众陕西绿营将领,做好了防范准备。
但让孙思克与赵良栋一行人诧异的是,吴三桂却是迟迟没有打出反旗,所部更没有任何异常的调动,只是不断的征募着合格的青壮入伍,就似乎真的只是扩军备战而已。
当然无令便即扩充军队,在大明崇祯后期也许根本不算个事,但在大清刚刚立国的如今,这种行动与谋反也没有多大区别,至少在法律定义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吴三桂就是这般干了,完全就是视大清军法为无物,更可气的是,如今的满清还真没有能够对吴三桂执法的存在,甚至只要稍微露出丁点消息,就会直接将这家伙给逼反了。
在朝廷风雨飘摇的如今,逼反吴三桂的代价实在太大,毕竟吴三桂可不是姜瓖,他手中的军队不仅大多是他的心腹手下,更向来便是大明最精锐的,装备最精良的辽西军队,战斗力与凝聚力远非局促于大同一隅之地的姜瓖所部所能够比拟的。
这样的一支十数万的大军,想要将之镇压下来,那所需兵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综合代价实在太大,甚至大到所有人都无法承受,若是江南明军趁着大军聚集于陕西平乱,而悍然出兵北伐,那整个北方都有可能就此倾覆。
“大清武运仍在,只是偶遇小挫,这些叛降不定的明狗就开始各有小算盘了,果然都靠不住!”
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吴三桂之事的孙思克,只能不断的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咒骂着。
第299章 士子
在北方的野心家开始打起各自的小算盘时,江南的士绅们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反抗。
当然他们的反抗并不是起兵造反,那几乎与自杀无疑,但是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那便是非暴力只抗议。
一年一度的三月天,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
与万物一起复苏的,还有各个地方数不清的士子,他们自江南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绍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