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心中不明白,并且很不爽,但这个时候却还是需要配合莫修伟将整场戏唱完。
  当然如果莫修伟最后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他也就太令自己失望了。朱聿鐭心中不断的思量着莫修伟这想法的用意,一边随意的询问道。
  眼见这狗皇帝又开始发问,已经被钓了几次鱼的百官们,顿时个个不吱声了,甚至就连之前发言的吏部尚书李明博都直接焉了,退回班列一言不发,给这个狗皇帝来了一个完全的沉默是金。
  “有没有人推举别的人选?”
  朱聿鐭却是有些意外了,这些官员们难得有这么谦让的时候啊,平常一个七品芝麻官都能让他们为了这个名额吵成一锅粥,今日面对两大天官的位置,却能将自己的欲望完全控制住了。
  “臣附议莫阁老,陈、彭二人可用!”
  骑墙派顾元镜却不在此列,身为吏部天官的他,对于这位置有野心,却也不敢安排自己的人过去,避免给皇帝留下一个结党串连,意图操纵朝廷的看法。
  作为楚党的他,原本就是阉党的盟友,对于东南士林也没有好感,眼见如今的局势已经完全是一面倒了,便即直接倒向了皇帝一派。
  他这一靠过来,更让朱聿鐭一派大占上风,如今仅有的三个内阁大学士,全部同意此事,四大天官,一个反对,两个赞成,另一个依旧是帝党之人,甚至根本不需要表态,只要中立,这事就能完成定下来了。
  事实上很快苏观生也表态支持此事,这事虽然皇帝看起来也是一脸的蒙,但苏观生可不敢赌这是不是皇帝故意给人下的套,毕竟提出这建议的可是比他还要受信任的莫修伟。
  “既然阁老们意见一致,百官亦无反对,那此事便如此定了。”
  所有人都表示同意,朱聿鐭就算再因为此事不受控制,也找不出拖延的理由,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此事。
  “臣有本奏。如今江南光复,陛下即位,当有恩典于万民。请陛下恩赐加科,为国家甄选人材,为国效力!”
  这个时候,莫修伟总算将皇帝交代给他的任何给说了出来。
  朱聿鐭这个气啊,给老子办个事,你小子还要夹带一些私货,你是不是觉得老子离了你不行么?
  虽然心中愤懑,但是朱聿鐭却依旧还需要保持着微笑,似乎真的是一个亲民如子的好皇帝一般,轻笑着点头道,“爱卿所言,甚合朕意。你拟一个章程上来给朕参阅,时间嘛,就定于明年三月便加一次恩科。”
  “谢陛下隆恩!不过臣还有一事要禀。太祖定科举制,以经义擢才,当年国朝大定,以之当无问题,但如今国朝残破。赖祖宗之洪福,陛下之英明神武,才得复旧京,恢复祖宗半边江山。
  如今之形势,不能再全赖以经义,亦需应变之才俊!臣斗胆,请陛下将策论亦加入经义场之中,二者同级评判,取二者综合高者胜出!”
  莫修伟一口气将事情说完,殿内顿时再次嘈杂起来。
  人人看向莫修伟时,莫不有想将之身上之肉,一口口咬下之冲动!


第276章 两件事
  好在这一次大家都只是嗡嗡议论着,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多说一句话。
  说到底他们也只是一群窝里横的废物而已,当皇帝真的概不论的举起屠刀时,他们就会如同洪武朝之时,再一次变成孙子。
  这个才是朱聿鐭最想看到的政策,他是想要彻底打破如今大明的政治格局,就必须要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在如今八股文制胜的时代,录上来的官僚后备军,要么是一些死板书呆子,要么就是一些最擅于钻孔捞偏门的油浸泥鳅般的婊子般人物。
  毕竟以八股文那死板的规则下,也只有这两类人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但这两类人,死板的书呆子,往往都是一些如刘宗周、黄道周之类,既可敬又可怜的人。
  拿刘宗周为礼,当初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
  自己坚守着儒家的基本核心仁义,但对于身边党同伐异,群魔乱舞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不断提倡欲治天下,先治人心,但却根本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毕竟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四书五经的范畴。
  黄道周更是在时局崩坏,大难便在眼前之时,彻底绝望之下,自己组织了数千人的队伍北上抗清,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因他既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又不愿意亲眼看着自己效忠一生的大明灭亡在他面前。
  但是他没有统军的能力,虽然有不少叛将重新反正,让他有昙花一现的胜利,但在满清正规军大举前来镇压之时,也只能速求一死而已!
  虽然他们俯仰不愧天地,大多下场足够悲烈,令后世子孙敬仰其气节,但对当时的整个大局没有多大的意义。
  另一类人就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泥鳅们了,他们极善钻营之事,更是擅长抱团打压政见不同者,为了各自家族的蝇头小利,根本不会管国家利益会有多大的损失。
  这些人录取的越多,对于国家的伤害就会越大,有这么一大群整天不干人事,却不让别人干人事的家伙在,只要谁敢干有利国家的人事,就会群起而攻,大明朝能好的起来才是怪事。
  而将策论与经义齐平,这看起来虽然算不上是打压,但却是极大的损害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毕竟这些官员大多是耕读世家出身,几百年来早就将八股文研究到了极致,他们的后代借助这些前辈的经验,中举的几率将普通人家的读书人,远远的抛到几条街外。
  更让朱聿鐭觉得不爽的是,这些人所谓的上层阶级,更是相互之间以师生、同年、世交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关系网!
  偶尔有一些聪明之辈,能够靠自身破开一道口子加入进来,但是若不低头或者同流合污,就不可能有向上的机会!
  在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之中,任何人想要向上爬,只要不是他们的自己人,都会变得事倍功半,可以说基本上将下层向上的路完全堵死了!
  而朱聿鐭要做的,就是在这密不透风的关系网上开了一个口子,无论这个口子有多小,都会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而这些之前一直被压制着的新鲜血液,大部分都会是他的天然盟友。
  一个腐朽的国家,想要重新振作起来,就必须有新鲜血液,并且用新鲜血液将之前的淤血冲洗干净,并且需要有莫大的气魄,将身上寄生虫连同一部分血肉全部清理出去。
  一旦成功,那就是极为罕见的王朝中兴,这个王朝会再次续命个一两百年。
  虽然屠龙者,最终依旧会蜕变为恶龙、
  同样,新鲜血液时间久了,同样会变成淤血。成年的寄生虫虽然收拾了一遍,但肉眼看不见的寄生虫虫卵,却还在身体上慢慢的成长着,迟早会再次成年。
  但是朱聿鐭觉得这不重要,他需要的也仅仅是帮助大明挺过这段时间,让华夏大地不再沉沦三百年,最后沦为东亚病夫而已。
  这个目标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看过后世兔子连挑十六个堂口的壮举,朱聿鐭就深深的明白,只要彻底将国人的血性给激发出来,任何敌人在他们面前,都只是渣渣而已。
  但他却是不能这样做,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后世太祖的能力,也没有后世太祖身后那个愿意为国为民的团队,若是真敢不自量力的东施效颦的话,估计会死的很难看。
  不过做不到那么牛叉的气象也没什么,只要改变以文御武的政治格局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国人的血性回归,哪怕没有太有力的组织,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满族能够撼动的。
  但饭要一口口吃,路也要一步步走。
  具体到如今的形势,除了建立一群实力强悍的武勋外,还需要将读书人之间挑拔对立,让他们自己先行自己内讧打上一场,无论谁输谁赢,对于朱聿鐭来说,都是他赢了。
  毕竟读书人之中,也是会层次与阵营的,大批在科举中上失意的读书人,都将是他的助力,为了夺到权力,估计他们是不在乎双方同样圣人门徒的身份,会先拼一个你死我活的。
  而策论题就是一个上佳的引子,可以让原本在经文制艺上输定了的读书人,有了一处可以翻身的地段,让原本许多无望的读书人,能够靠着策论脱颖而出。
  当然朱聿鐭并不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好先生,他并不是好心到要给这些注定失意的读书人一条坦途,而是他需要通过策论题,而选择他所需要的官僚队伍。
  通过这些人的策论答案,他可以选出政治立场和他靠近的官员,慢慢提拔这些人,让这些人在朝堂上慢慢占据主导地位,那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如今这般靠以杀吓人了。
  而今年的策论题,便是国家税务问题!任何政治观念和他相近的人,他都会选中留下,再历练一段时间,听其言,观其行,选择最为合适之人委以重任。
  朱聿鐭并不担心没有人敢揭露时弊,不担心没有人与他政治立场相近之辈。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有焉!
  他都已经树立了榜样在前,马上就会新鲜出炉的税务部门,就会将他的态度表达的一清二楚,相信会给有心人鼓励的。
  或许这些人也许不是出于本心,只是单纯为了讨好皇帝而改变的政治态度,但朱聿鐭需要的,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只要能够让制度确立下来,稳固的运行几年,大家就会形成习惯,虽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而朱聿鐭也早就有了觉悟,他这一生,手上必定会沾染上无数的鲜血,以及无数的罪与乱!
  但朱聿鐭有信心,也有能力告诉全大明的人,这一辈子,你们永远也摆脱不了死亡和税收这两件事!


第277章 满意
  对于教育这一块,朱聿鐭是最为上心的。
  相对于通过儒学这种几乎算是哲学的学科考试做官,朱聿鐭是觉得很不正常的。
  一个社会不仅仅是需要哲学家,更需要数量庞大的科学家,律法家,数学家,甚至最为重要的便是数学,数学是逻辑严密的学科,通过严格的逻辑关系讲述科学的语言,发现身边的物理、化学现象,而物理化学则是一切科技进步的基础,一个没有科技只有哲学的国家,显然是畸形的,也是极大扼制了社会的进步。
  数学的重要性,朱聿鐭自然是深知,只是在大明这玩意只是文人们消遣娱乐的玩物,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重视。
  原因也很简单,那便是这东西科举时根本用不到,那就与做官无关,因此根本没有几人会在幼时便即下苦功研究她,大部分算学有成的人,都是拿着四书五经成功敲开官路之后,这才拾起儿时的兴趣,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朱聿鐭却是不能一次性在科举里面加入太多东西,或者说不能加入太多东西做为取仕的评判标准,重拳来一次就已经太多了,若是对士绅整个来一套组合重拳,直接将他们打爬下难以翻身,估计整个江南立即就要处处烽火了。
  当初适当的加一些佐料进去,倒还是办的到的,譬如这次恩科中加入一些数学题目,找出一些算学人材,不给进士名份,直接以举人的身份为官补充到税务衙门,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大明做官的起点便是举人,补入一些举人为官,倒是皆大欢喜之事,士绅们为多一条官路而高举,朱聿鐭也能通过这种迂回策略,吸引更多自觉难以在科举路上再进一步的读书人开始重视数学。
  但在朱聿鐭心中,真正能改变大明这种政治格局的,还是当属在广州的官办书院。
  这里的学生都是烈士或者功臣的子弟,父兄或是立功,或是倒在战场上,这才给他们换来了入学的资格,这些人对自己的忠心倒是可以保证。
  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出身贫寒,来学院既是为了学习,亦是因为书院一切费用全免,为自己家族减轻负担。
  同时他们还是三观还没有成型的少年,在这个年岁教授他们新鲜的知识,他们会更快的接受这些。
  而不会象如今大明境内,早已经被四书五经完全绑住了手脚,并且内心根深蒂固执着于科举路的读书人一般,完全接受不了其他的新事务。
  如今的这些学士还在开蒙阶段,只是简单的认字之时,不过朱聿鐭对他们可不是打算再走老路,而是准备教他们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萌芽的物理、化学。
  虽然朱聿鐭所学的东西大多都还给了老师,但是努力回想一下,建立一套残缺的基础物理、化学体系,却还勉强可以办的到。
  朱聿鐭十分难过,因为他放弃了这个开拓一个新学科,从而扬名历史书的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