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得遵守嘛。
估计这罪名,随便按在那一个文官头上,都不会有冤枉的,绝对是居家旅行,剥皮抽筋的必备良药。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许长语到了。”
正在朱聿鐭还在盘算着之后推行的改革时,一个小太监小跑着来到门外,低声禀报道。
“传!”
朱聿鐭收拾了一下心情,威严的吩咐道。
不多时,许长语便即小步入内,直接跪下道,“臣许长语,奉旨觐见。恭请圣躬金安!”
“朕安。风声放出动了没有?”
朱聿鐭坐直身体,请一本看到一半的奏折扔下,平静的问道。
“回陛下,已经传出去了,如今南直隶各城都已经收到风声,朝廷已经准备开始征粮征税,甚至要重开商税,开放海禁等等。只要朝廷开始商议,地方上肯定会立即有动作传上来。”
许长语抱了抱拳,十分自信的说道。
如今的锦衣卫在经过大半年的发展,以及重新将之前藏匿于各地的锦衣卫收拢之后,已经略略恢复了元气,至少在各大城池,已经完全恢复了秩序,放出去这点消息,根本不算是什么难事。
“以你所看,哪些地方需要重点防备?”
朱聿鐭脸色不变,平静的追问道。
对于许长语所说的‘动作’,朱聿鐭自然是心知肚明,那必定是地方上实力派抵制行为,具体上会如何,或者说能够闹到哪一步,还不是很清楚。
“回陛下,依臣所见,苏松二州,杭州,乃是重点防范区,这两地豪门巨贾无数,更是世家林立,尤其是苏州府,更有数家足以富可敌国。此两地豪门世家把持地方,地方官都不得不仰其鼻息而活,更有佃户长工无数,只要有心人一煽动,立即就会有民变之虞!天启年间,崇祯年间,甚至弘光年间,都皆有此辈乱法,臣以为不得不防!”
虽然皇帝问的是朝政大事,但许长语却是朱聿鐭心腹,深知朱聿鐭的作风,并无任何顾忌,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朕也是这样想。行了,将你的锦衣卫只留暗桩,大队撤出这数地,先由得他们闹去。”
朱聿鐭点点头,一点也不意外的说道。
“遵旨。”
许长语也不问为何如此,十分默契的行礼领命。
第268章 货币
许长语离去后,朱聿鐭并没有闲着。
今日他要接见的人还有很多,刚刚吃了点糕点,喝了几口茶滋润一下嗓子,便即将下一批人叫了进来。
这一批人虽然也披着密,但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正规路子出来的官员,并不被正统的士大夫所承认。
这些人是朱聿鐭之前在广东时,所建立的皇家钱庄的掌柜们,而这也是朱聿鐭极为关心的几大事务之一。
这个时代大明大部分的人,对于商人和经济领域的威力,根本没有任何的认知,一说起来,便是鄙夷有加。
其中恶心的便是文人,从来便是一开口天下的物产是恒定的,并且一边痛骂着商人低收高放倒卖的无耻,一边派出自己宗族内没有读书天分的族人参与其中。
这种既削尖脑袋向里面挤,又不愿意自己和这行当有丝毫的接触,这种既立牌坊又当婊子的作风,委实令人钦佩不已。
朱聿鐭当然不会这般无耻,至少他觉得做为一国之君,亲自参与其中,未免有失身份,于是也如文人一般,通过别人参与其中,唯一不同的是,他却不会像文人一般得了便宜,还要一副君子远俗物的作风,砸场子骂街。
一群掌柜虽然不是头一次入宫,但之前广州那看起来已经比较恢宏的行宫,与如今眼前的紫禁城一比,那完全就寒酸的如同乡下土财主的大院了。
在处处庄严浩大的宫阙前,这些从来没有受过任何礼敬的商人,无不敬畏有加,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
“诸卿,如今钱庄事宜进展的如何?”
耐心的等这些人战战兢兢的行了礼,朱聿鐭便迫不及待的直接进入正题。
“回陛下,小的,不,微臣等无能,钱庄虽然已经遍及广东一省,但目前却是基本上入不敷出。微臣等已经尽了全力,但也只能做到少量赢利,至于陛下给微臣对钱庄前景的要求,微臣目前还做不到。”
宋邦展作为皇家钱庄的大掌柜,自然是第一个上前汇报,不过他的汇报却是完全没有底气,声音也越来越小。
事实上这报告根本就不需要再汇报,对于钱庄事务很上心的朱聿鐭从来没有丢掉过对于钱庄的关注,锦衣卫每隔十日便会向上汇报一次钱庄事宜,因此对于钱庄的运行,朱聿鐭是十分清楚的。
“说说具体的困难。”
朱聿鐭并没有责怪的意思,这个东西毕竟是个新事务,在一切靠摸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亏本,就已经达到朱聿鐭心中的最低预期了。
“主要是推广方面困难重重,不仅仅是百姓们顾虑重重,地方官吏士绅们也大多阳奉阴违,甚至有些人还在地方散布谣言,说钱庄宝钞是为了搜刮地方而设,并将当年大明宝钞旧事传的沸沸扬扬,许多百姓都不愿拿粮食兑换宝钞。
如今宝钞的主要使用者是商人,钱庄的收益也大多来自于他们。不过他们也大多没有存钱兑换宝钞的想法,大多是因为时局混乱,携带大宗金银行远,安全性太差。
比较钱庄异地结算百抽三的利差与镖局的行镖钱,觉得依旧是异地兑换更便宜些,便大多选择异地存取。他们走的只是流水,很少有人愿意存银入钱庄。陛下,这是臣等整理好的帐本,还请陛下过目。”
宋邦民躬身递上数本帐册,并将他了解到一些消息全部讲了出来。
“那依你之见,又该当如何?”
朱聿鐭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看着帐册,头也不抬的问道。
“回陛下。微臣觉得眼下还是暂时先稳上一顿时间,给百姓们充分的时间来适应宝钞。”
宋邦展行礼说道,但想了想还是咬牙说道。
“微臣在广东时,曾见过红毛鬼们所用的钱币,分为金银铜三阶,比例大概每阶都是一十比例,微臣斗胆,请陛下斟酌一下此法,也许不无道理。”
朱聿鐭只是轻轻点点头,陷入深思之中。
老实说,纸币推行这般的费时费力,效果远远不及自己当初时想象的美好,完全印证了那句‘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的名言。
他当然明白这种货币是什么,更明白这东西也是散装金银向纸币转换之时的过渡,甚至到了未来时代,这东西依旧是和纸币共存着,从来没有真正被淘汰过。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朱聿鐭却依旧不打算用这个东西,并不是他不知道这东西的好处,比如结算方便,比如推广难度比纸币低上许多,甚至这东西所附带的成本利益。
毕竟这三种货品制作虽然麻烦,但相比于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制作它的过程本身就是已经提前赚到了利润。
拿银币来说,材质一般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左右。
制币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利润,这个毛利润一般在一成左右,若是再去掉人工、再加上发行之时的成本,纯利润也有三分上下,也就是说一枚银币从制作出来之际,便即已经赚到了三分银子。
这个数字虽然看似不多,一枚银币赚了3%,但是再联系到它的规模和数量,这个数字就不一般了。
虽然这东西有着无数的好处,但朱聿鐭却也有唯一的障碍,那便是他没有这么大的本钱,手中的钱财虽然还有不少,但是这是保障军队忠诚和战力的本钱,是绝对不能挪用的。
“既然宝钞难以扩展,那便暂时先不再向外强行推广了,先维持住现状,若有人前来兑现宝钞,也无须阻拦。至于铸币之事,等朕再思量一番后再谈。嗯,这段时日内,你等先行试铸一些钱母,送予朕看看样版。”
所谓虎倒架不散,朱聿鐭是不可能将没钱的理由讲出来的,点点头后,将这一茬先行跳过去。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朱聿鐭还是决定承认失败,承认自己这步子扯到了蛋,决定先暂时减缓宝钞的推行。
“遵旨!”
几位大掌柜连忙行礼应道,人人都是心中松了口气。
“敢问陛下,那宝钞印刷之事……”
按照规矩,在皇帝已经拍板之后,他们就需要应命离去了,但是宋邦展却是敏锐发现了皇帝没有指明的一个大问题,而身为大掌柜的他,若是不问个清楚,事后必定会被追究到,当下不得不硬着头皮问道。
“这个无需停下来,朕另有他用。”
这个问题朱聿鐭确实没有想到,只是略微沉吟一下,便即拍板道。
做为一个比较小家子气的人,朱聿鐭觉得这一套造价不菲的东西,必须得找人埋单回来才划算,而人选他也已经想到了。
第269章 远景
这辈子来到大明,朱聿鐭算是祸害了不少人了。
无论是大明士绅,官吏还是皇亲国戚,朱明宗室,朱聿鐭都没有放过。
甚至可以说,越是自己人,朱聿鐭祸害的程度就越是猛烈。
不信你问问在孙可望淫威下,只能不断哭鼻子的永历皇帝,或者问问那些被断了供养的大明宗室们,或者也可以问问即将被祸害的士绅官僚们,完全就是一部血泪史。
偶尔想到祸害了这么多的自己人,朱聿鐭本就不多的良心,也会有些心疼,就比如现在,朱聿鐭委实是强烈的渴望去祸害一下外族。
不过如今的满清,朱聿鐭想祸害他们,实力还有点欠缺,只能稍稍恶心一番出出恶气。
不过却有一个现成的目标,让朱聿鐭极为的心动,并且也有足够的能力祸害一番。那便是后世跪族的洋大爷,因为时不时的打交道,自然是朱聿鐭第一个想到的目标。
朱聿鐭是相信未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老实人,他认为未来与洋鬼子打交道的地方肯定不会少,朱聿鐭虽然需要和他们做生意,但却不愿意拿出金银来,甚至连铜都不太拿出来。
既然不愿意拿真东西出来,那也只有纸币了。正好可以帮他挽回这一波拍脑门犯下错误,所应当付出的代价。
如今的大明可不是后世,科技与西方差距不大,贸易上更是双方顺差极大,军事上也不似清末一般,完全仰视对方,而是可以平视甚至俯视对方。
而朱聿鐭要做的也很简单,那便是抄袭大英帝国成立东印度公司的做法,不,这个时候英吉利应该还在满世界当海盗呢,还不是后世的大英帝国,这应该是朱聿鐭自己的原创。
至于你说这个时候西班牙已经有了东印度公司,朱聿鐭是绝对不会承认的,毕竟西班牙的东印度公司蛮横是够蛮横,但论起不要脸和手段来,比之大英帝国完全就是巨人与婴孩之间的差距。
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才是朱聿鐭心中最集不要脸与手段灵活,呸,最集绅士风度于一身的真正跨国公司。
朱聿鐭虽然如今还做不到未来大英帝国那般拉风,甚至这个公司跨过黄水海域,估计就得被揍的满头包,但在这大明一亩三分田上,能做的却是极多。
首先可以以朝廷的名义,授意所有货物需要分类,只有通过分类并且进入未来的大明帝国贸易公司内统一定价,才能对外出售,否则一率按照走私罪论处,一旦被水师稽查到,便即全部没收货物,并且追究境内相关人等的罪责。
在将大明内部大大小小的商贾士绅们整合在一起,将各自为政的大明商人出售的货物全部集中在公司内,统一对外定价,可以将大明内部的内耗降到最低,并且朝廷也可以通过对货物数量的掌控,得到最准备的税收数字。
说实话,朱聿鐭对于大明境内的士绅们,掌握着货物的源头,却拿不到定价权,只能拿到海贸利润最薄弱的一份,外加盘剥国内小手工者心榨取利润的作派,是深以为耻的。
如今既然轮到他当家,自然是要取得海贸中利益的最大化,起码不能让所有好处都被外来人全部得了去!
毕竟只要他能将大部分货物源头控制在手,这些欧洲人想要一趟赚的盆满钵满,就不得不低头做小,他就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一点,用宝钞建立一套在大明近海之内,行之有效的货币体系。
当然他并不是想让宝钞,变为后世美元那样成为全世界的硬通货,因为这根本就不现实。
他只是打算让洋鬼子想要买货物,就必须先用金银兑换宝钞,然后用宝钞购买货物。
而宝钞的兑换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朱聿鐭并不打算无偿为这些人兑换,而且掌握兑换的宝钞数量,他也可以方便从中抽取税金,要知道海关关税,就算在后世也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大明之前的皇帝不懂这其中的横财有多大,他朱聿鐭可是一清二楚的,当然不会这般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