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家伙确实是够倒霉的,良马被人抢了也就算了,本人没有说最狠的话,反而挨了最毒的打,几番审讯下来,孙成喜整个人已经完全不成人形,但却依旧什么也问不出来。
孙成喜出城打猎,甚至骑着他那批良驹,都不是当天刻意外出的,而是经常性的和几个同样是皇家奴才的家伙们,一起出城打猎,这几日间都是一起结伴而行。
唯一有些破绽的便是时机有些凑巧,但在孙成喜不断的叫着冤枉,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凶手的情况下,多尔衮也无法将这事硬往孝庄母子身上按。
不过多少心中有数的多尔衮,眼睛都不眨一下便即结果了孙成喜的小命,甚至以疑犯的名义,直接越过清廷,将孙成喜一家老小全部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令多尔衮失望的是,他这完全就是试探孝庄母子的行动,却是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孝庄甚至直接下令朝廷给多尔衮这个结论给背书,将多尔衮的处罚完全合法化。
孝庄母子俩都认步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虽然多尔衮依旧十分不甘,但却再没了借题发挥的借口,只能恨恨的将这事结案,先为多铎小小的报了一下仇。
这数日间,也不全是烦心事,起码山西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在他离开后不足半月,因为姜瓖一直摇摆不定,大同之围根本看不到解除的那天,城中缺粮的姜瓖部,终于有人因为觉得形势彻底绝望,而暗中与清军完成了沟通,选择了投降,趁人不备偷开了城门,将清军迎入城中。
在无数的清军入城之后,姜瓖也迎来了他的末日,在不愿意被千刀万脶之下,他选择了带着家人直接引火自焚。
在姜瓖全家归天的同时,整个大同城也迎来了最为血腥的屠杀,阖城上下,除了年轻漂亮的女子外,根本就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在城外损失惨重的清军,真正的做到了连没睁眼的耗子也一脚踏死的程度。
整整十日工夫,将整个大同城杀的尸积如山,如同鬼域,鲜血浸湿了地面,鲜血之多让干枯贪婪的大地都无法将所有鲜血全部吞没,让其在地面上不断汇聚流动,形成了一道道溪流!
绍武元年十一月中,在大同失守后不足十天,整个山西彻底底定,所有义军全部被杀了个干干净净,许多地方都已经被杀的百里无人烟,千里处处白骨,完全就是一场人间炼狱!
从今天开始,调整回来,不再弄到凌晨了。
第264章 皇帝疯了
山西彻底底定,这样的好消息,却是并没有让多尔衮愤怒和哀伤的心情有多少好转,相反他总觉得胸口似乎被一块巨石压抑着,整个人呼吸都有些沉重。
好几次,多尔衮都有些按捺不住杀意,想要直接杀入宫中,将顺治这对母子直接斩杀成泥,但是最后却只能忍耐了下来。
不过最近几晚留宿宫中时,大玉儿明显被折磨的不轻,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是看其无论如何涂脂抹粉也无法掩盖住的憔悴面孔,就能明白,晚上她都经历了什么。
虽然多铎的死令多尔衮大受打击,但他毕竟是枭雄,感情为理智让步是一个枭雄最基本的素养。
在如今拨剑四顾茫茫无对手之时,多尔衮也按捺下来直接掀棋盘的冲动,小皇帝收拾起来并不难,宫中多的是他的耳目心腹,只要时机到了,一个眼色就能让其暴毙,如今更重要的则是天津城内的明军。
这万余明军步骑,就如同一根鱼刺卡在大清的喉咙里,不拔出来根本就让人睡不着觉。
但是多尔衮并不是傻子,明军敢在距离北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嵌入这颗钉子,那必定不是那么容易被拔出来的,起码多尔衮觉得事情根本不可能这么简单。
仔细思量了一番,多尔衮便即命令另一个名义上的摄政王济尔哈朗作为统帅,再派他的心腹先兴罗什为副帅,带着数万大军前往天津试试明军的水准。
这种安排下,无论济尔哈朗是胜是败,多尔衮都可以坐收渔利。
胜则是他识人之明,败那就不用说了,大清就可以结束两摄政王并肩的历史了,哪怕这并肩而座只是名义上而已。
再细细推想一番,多尔衮觉得这事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下来了。
早在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以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从是年起,有皇帝印信在手的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可以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因此这一次也同样如此,多尔衮根本无须征询小皇帝意见,直接便即写就诏书,盖上大印,便直接命人传旨济尔哈朗等人,准备一应事务。
将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后,多尔衮顿觉得有些疲惫,拿起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开始冲茶。
他的茶具一套精美的景德镇官窑油瓷,是他从宫中带出来的珍宝,这东西在世面上虽然称不上孤品,但存世数量极少,又因上面的龙腾虎啸的精美绘图,向来极得他的喜爱。
虽然他不太好茶艺,但对于这套瓷器却是极为珍爱,每日有余暇时,便会冲上一大壶茶水,慢慢的畅饮自在。
这个习惯还是这两三年才从汉人文官身上学来的,当习惯了这种作派后,多尔衮也是觉得极为陶治身心,让他心境平安喜乐。
“唉!也是该多锻炼一番身体了,入京以来,累日处理公案,少有弓马骑射之乐,特别是这两三年,这身体却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多尔衮轻轻吸了一口茶水,泌人心脾的茶水在口中融化,心中却是有些叹息的说道。
……
在多尔衮调兵遣将对付天津卫城的中明军钉子户时,远在南京的朱聿鐭也没有闲着。
在之前与文官们一场大殿斗法之后,朱聿鐭已经彻底表明将会改变大明格局,更是隐约之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文官们的基础,大明众多的士绅阶层。
这几乎是向文人集团宣战的朝会,朱聿鐭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让天下文官背弃自己,甚至弄到最后无人可用的地步时,却是意外的得到了苏观生与莫修伟二人的效忠。
这个结果倒是令朱聿鐭有些意外,这两个可谓是士绅官僚们的顶层人物了,想不到居然这般痛快的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开始全面倒向了自己。
莫修伟还可以理解,毕竟他就是一个被自己阶则排济的失意人,在大明天启年间便即被打发入王府做长史之人,在文官圈子里面的地位自然不问可知。
这种人背叛自己的阶级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被本阶级抛弃,产生报复心理一点也不奇怪。
但苏观生背弃自己的阶级就有些让朱聿鐭无法理解了,苏观生虽然仕途也有些坎坷,快六十的人了,才因为南明弘光朝廷要征税的需要,才给他一个户部郎中的名头,让其至苏州催税。
但他一直都在文官圈子里面混着,并没有受到什么打压,虽然能帮衬他的人不多,但毕竟还是圈子里的人,这般一脚踹开小圈子,嚷嚷着要跟自己死扛到底,朱聿鐭还真有些信不过。
不过不信归不信,但心中怀疑嘴上却是不能说出来看,这一点朱聿鐭自然不会犯错。
“国朝之事,莫过于赋税枯竭,官兵无饷无粮,既不可练兵,亦不能应敌。朕觉得户部虽为六部之一,但权柄太小,征缴赋税,但遇地方抵制,地方官无为时,只能依其结果而报之吏部,等候吏部裁决之。不仅费时,更是难有结果。”
既然信不过苏观生,朱聿鐭便只能出题考核一下苏观生。
“朕有一个想法,朕要成立一个强力衙门,名字暂定为大明税务总理衙门,设总理一职,官衔比肩尚书衔,只向朕负责。税务总理衙门在户部清吏司的基础上重组,专责赋税事宜,及报送地方赋税所遇。这事明日朝会时,苏阁老就在朝会上个奏折吧!”
“陛下圣明!老臣之前做过户部郎中,深知赋税枯竭之患,实为我大明之顽疾!只是敢问陛下,这税务总理衙门有何不同,难道独立出六部,就能为大明收上税务么?”
苏观生当然不会这么容易上船,心中不断打鼓的同时,有些怯怯的问道。
“当然可以,朕准备将锦衣卫分出一部,加从各地驻军中抽调兵马暂时强化这个部门,不仅如此,朕还要重新厘定田亩,追缴往年欠税!”
朱聿鐭微微一笑,用最平静的声音,说出了最狠毒的话语。
“啥?!”
苏观生顿时整张老脸都白了,如同遭了雷击,差点小心脏急剧收缩而直接当场倒毙。
这皇帝,难不成是疯了不成?
第265章 投名状
皇帝的话音落下,整个暖阁内一片的安静。
“敢问陛下,如何厘清田亩?”
好一会儿,苏观生这才觉得血液流通稍稍正常了些,声音都有些颤抖的问道。
同时他心中也做好了准备,皇帝的点子总是那么多的多和跳脱,每每当他觉得已经猜透了皇帝所想之时,却会突然被皇帝那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雷的外焦里嫩。
而这一次,他决定无论皇帝如何回答,他都得表现出一副淡定的模样。
“这个很容易啊!拿着各地府县的黄册,只要是在各地士绅名下的田地,只要无人有争议,便重新制作田契,发给他们就是了!当然,若是有争议,那朕就得好好问问他们,这么多年逃匿朝廷的赋税,究竟是何居心了,不给朕一个说法,那朕就给他们一个说法好了!”
朱聿鐭却是促狭一笑,轻描淡写的说道。
虽然皇帝说的轻描淡写,似乎就是在讨论晚上是吃白切鸡还是黄焖鸡一样。
但是苏观生看来,根本不需要多少政治嗅觉,就觉得一股股血腥味扑鼻而来,似乎已经看到了那血流成河的惨状。
作为士绅中的一员,他当然明白士绅们对于赋税的深恶痛绝,他们宁可一夜往青楼扔数十上百两银子搏红倌人一笑,也绝对不肯拿出来一分钱来交税。
若是没有厘清田亩这个前提,事情都还好说。但是一旦开始厘清田亩,并且重新登记造册,那之前无数投充而来的百姓,当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田地直接成了别人家的,自然会有人闹腾,而这也正好给了这个心肠黑的不像人的皇帝一个极佳的借口!
苏观生最乐观的估计,皇帝要的这个说法,最轻的也是让士绅们拿出足以令他们元气大伤的钱粮,最重的便是直接会被从地方上抹去。
而更重要的是,士绅们连鼓动百姓起来闹事的可能也没有了,投充百姓也不是傻子,在明知道闹事后自己田地会彻底改了姓的情况下,还有谁会去帮助这些士绅?
至于佃户们,可能会被鼓动着闹事,但只要提前布置一番,通知朝廷会重新分田分地,或者给他们一条别的什么活路,还能跟着士绅闹事的,还能有多少?
就算还有闹事的,朝廷可不是之前的朝廷了,如今手中兵强马壮,收拾起这些顽抗的农夫,能花费多少工夫?更别说这些注定只是各自为战的乌合之众了,根本没有人可以挡的住朝廷大军一击!
甚至苏观生还能想象的到,这一批收拾的肯定是最不肯合作的刺头士绅,毕竟大部分人在钢刀面前,都会乖乖的拿钱消灾,只有那些自认为背景大,人脉广的士绅,才会选择和这一波新政硬刚上一番。
而收拾了这一批士绅后,苏观生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这位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帝,肯定还有后招,后续还会有士绅会因为同样认不清形势而跟着掉了脑袋!
反正结果只有一个,那便是不是皇帝彻底压服士绅,从此江南再无别的任何声音,便是士绅先起来革了皇帝的命,大家重新立一个皇帝各过各的安生日子!
当然这些事情虽然大,但苏观生却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皇帝给自己出的这个难题!
如果答应这件事,在皇帝一连串后手慢慢发动起来后,朝廷是绝对不会再有钱粮之困,但他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
无论士绅们最终的下场如何,首先倡仪此事的他,必将成为天下士绅口诛笔伐的头号目标,史书上如何记载他倒不用太担心,但是眼下名声肯定会顶风臭十里!
“怎么了,苏爱卿不愿接这个差事么?”
朱聿鐭看着满脸阴晴不定的苏观生,平静的问道。
苏观生身体一颤,他不愿意接受吗?那肯定是不愿意的,但凡有丁点可能,他都不可能愿意接这种事情。
但是如今这局面还由得了他么?
皇帝摆明这是要一个投名状,需要的就是他的一个站队,而不是站一边给皇帝加油鼓劲。
什么时候起,大明的皇帝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