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情况下,阻拦明军退路的任务便即再无从谈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骑兵在战船的前后掩护着,快速的向着来路而回。
再次回到通州城时,任良朋心有余悸的发现,在通州城北,已经腾起了漫天的烟尘,显然是满八旗已经迂回了个大圈子,来到了通州。
之前若非水师及时赶到,估计这会儿就已经被满清大军堵在了通州以西,三面合围之下,究竟能逃出来多少人,完全就得看老天爷的心情了。
在通州城外,已经聚拢了大量的船只,这些运河上行驶的货船,虽然速度缓慢,但是唯一的优点便是装载量极大。
而商人又是十分舍得在船只吊装上下本钱的,毕竟只有更快的效率,才能让他们在同样的时间上,赚到更多的钱财。
在清军快速合围而来的短短半个时辰不到,明军已经在水师的掩护下快速登船而上。
在满清大军彻底合围而来时,大部分骑兵已经连人带坐骑登上了战船。
最后的数百骑眼见已经无法安全登船,则是直接翻身下马,直接将战马当场宰杀,直接跃入运河中,向着河中奋力的游去。
虽然他们少部分人,被因劳而无功而怒极的清兵连番箭雨命中,大部分却是十分顺利的登上了船只,在岸上清兵怒骂声中,在水师的保护下,大摇大摆的向着天津而去。
第258章 风云变幻
天津城的战斗,在城墙倒蹋的那一刻,便即已经注定。
兵力不足,又是二线军队的天津守军,更是因为在爆破时明军列阵于南门,而主力集中在南门,更是直接被爆炸的冲击波与气流掀翻无数。
当明军快速突破而来时,南门上的守军根本就没有几个还能站起来抵抗的,而城中被组织起来的青壮,更是在城墙倒蹋的一瞬间,便即四散而逃。
任凭闻海涛将喉咙喊烂,也根本无人理会用他,这么多人也根本不是他手中那区区百多名衙役与帮闲能够拦的住的,甚至到了最后,听到明军已经杀入城中的厮杀声后,连衙役与帮闲都直接脱了号衣,直接混入人群中消失不见。
彻底没了指望的闻海涛,只能惊骇怨恨的诅咒着这些青壮与南明朝廷,最后选择了一条麻绳结束了自己的小命。
在明军大军入城之后,敢于抵抗的清军并不多,为数不多的残敌,肃清他们更是用了不足一个时辰,在明军四个城门汇合之后,便即宣告天津已经易手。
天津卫城的位置极好,距离满清京师极近不说,更是大运河终点不远的枢纽位置,只要死死的钉在这里,满清朝廷就会全身难受,调配各类物资难度便会呈几何式的上涨。
若是有强大的水师配合,更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满清倾国来攻,他们挡不住,也可以从容的上船离去!
因此当阎应杰与蒋承光拿下天津后,根本没有打算抢劫一番便即离去的心思,而是将原本逃散一空的衙役帮闲们再次寻了出来,让他们重新组织百姓,重新修筑城墙。
明军是战胜者,但却并没有入城后便即如清军一般洗城,在占领城池之后,便即在各个街道张贴安民告示,并且不断的派人巡视全城,任何敢于趁火打劫的青皮无赖,都会直接被当场斩杀。
严厉的军纪,再加上严厉的镇压城内的不安定份子,双管齐下局势很快便即安定了下来。
当天津城居民发现明军军纪十分严明,并没有任何屠城或者劫掠的打算后,这才战战兢兢的重新出了门,并且在衙役们的指挥下,开始组建青壮民夫,重新修补城池。
不过修补也只是图处心安而已,在被这般的破坏下,想要短时间内将天津修补完成,根本就不现实,粗略的用木栅栏与泥土堆积起来简易城墙,抵挡一下野兽的侵袭不在话下,想要阻挡成建制的军队进攻,那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好在阎应杰与蒋承光二人,从来没有想过指望城墙防守天津,这次他们到达天津,带来了众多的震天雷。
这东西一个好几斤重,在重量没有减轻下来之前,在野战之时对敌,并不是一个太好事的东西,但这东西用来守城,那就绝对算的上是居家旅行必备的利器了。
在任良朋与王得仁二人灰头土脸的回到天津时,天津城的巨大城墙豁口才刚刚有了稚形,还无法起到什么阻碍作用。
不过这个时代军队的行进速度极为有限,尤其是正处于多事之秋的满清朝廷,根本不敢派遣过多的主力前来天津。
毕竟若是能够短期内拿下天津城也就算了,若是再如山西一般拖成夹生饭,那无论是内地的军阀冒头,还是塞外失去压制的蒙古部落突然有了想法,满清都根本无力镇压下去了。
更气人的是,就在不久前刚刚被收拾了一通,差点全军覆没的明军骑兵,在回到天津没多久,便即开始四处破袭,弄的满清朝廷想要当驼鸟,假装不知道明军赖在天津不走都不行,实在是太无耻了。
不过虽然已经‘知道’明军不走了,但是清廷对于派谁出去收拾这帮明军却是有些煞费苦心了,因为他们如今糟心事一点也不比明军少,甚至还更多一些。
北京的留守满八旗原本只有万余人,但是江南一战,率先过江的满八旗两黄旗却是奇迹般的躲过了杀劫,在亲眼目睹了明军强大的水师威力后,两黄旗甚至都不敢再沿江而上入武昌,而是直接选择了保存实力,直接北归。
而这一次,也正是有了两黄旗回归,江南连场大败的不利影响,这才被两黄旗,正白旗与正蓝旗联手压制了下去。
甚至连本来在草原上蠢蠢欲动的喀尔喀部,在听到两黄旗回归之后,也再次安静了下来,不敢再多造次。
以他们的实力,面对碰上正白旗外加极度削弱下来的正蓝旗,还能有一战的能力,若是再加上两黄旗,估计就会被打的连老妈都不认识自己。
四旗在手,不仅仅是实力大增,更是威慑力极强,不仅仅稳定了局势,更是让原本心怀鬼胎的喀尔喀等部蒙古人,不得不派出自己的骑兵,来向满清交一个头名投,表示自己没有背叛的心思。
而任良朋二人,便是直接撞上了这些迫切需要立功赎罪的蒙古人枪口上,一场恶战之后,蒙古人与明军骑兵算的上是两败俱伤。
但是满清却是这个当口,没有向天津进兵以彻底断绝后患,并非是满清真的这么大度,留着一支顶在自己后背上的明军不动,而是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
两黄旗回归,不仅仅是增长了清廷的实力,更是让小皇帝与孝庄皇太后,直接多了无限的底气。
在多尔衮不在京中主持大局之际,无人能够压服两黄旗的当口,孝庄在得到强大外援之后,态度也开始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在明军退回天津这数天内,京城内的风云变幻委实令许多人都看不懂。
两黄旗与正白旗的冲突已经爆发了不止一次,虽然每次都是几个或者十几个醉汉打架,甚至都没有人动武器,但是任谁都看的出来,这已经算的上是挑衅了。
毕竟两黄旗每次出动的人马,都要多过于正白旗的人,根本就不象是喝多了酒在闹事,完全就是有预谋的痛揍!
而多铎相比于多尔衮,少了些智慧和沉稳,性格极为暴躁,数年来顺风顺水之下,在京城之中,又有谁敢不对他恭恭敬敬的?如今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却是发生了小弟被揍的事情,完全就象是被人上门挑衅的情况,这哪里能忍的下去?
多铎很不爽,别人就会很麻烦。
尤其是如今十分生气的情况下,惹他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言。
晚安各位,另外感谢书友年华逝水情谊存的打赏。
第259章 算计
就在多铎传令心腹奴才集结时,皇宫之中,也在朝廷一场小范围内的讨论。
“眼下两黄旗与正白旗斗了起来,对皇家十分有利,只是哀家却担心豫亲王多铎,这是一个莽夫,惹恼了他,估计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你们两个奴才可有什么办法?既要折了多铎颜面,又能维护两黄旗,不令其受到什么重责?”
孝庄带着小皇帝坐于尚书房中,在帘后轻声问道。
“回太后,多铎只是一介莽夫而已,前日刚刚在通州栽了个大跟斗,声威早不如之前。这或许是个机会,不如奴才前往大营,寻机将他解决便是!”
鳌拜上前一步,跪地行礼,证据铿锵的说道。
“还说豫亲王是个莽夫,你也一样!”索尼瞪了一眼鳌拜,没好气的骂道,“杀了多铎容易,但是摄政王大军班师回来之后,又当如何?你还能在万军中杀了摄政王不成?一旦摄政王发现豫亲王出了意外,估计第一时间便会杀回京城,到时候你来负这个责么?”
“那有什么!奴才就是要为皇上当差,解皇上之忧,若能杀了多铎,不过是将项上人头还给多尔衮便是,你索尼怕死,我鳌拜可不怕!”
鳌拜却是将脖子一昂,铿锵有力的说道。
“你个夯货!你算什么东西,你这颗脑袋值几个钱,便想能抵了豫亲王的命么?还不是要连累到主子身上?!”
索尼恨不得直接给鳌拜一顿鞭子,这夯货他已经教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教不出来呢?
好在鳌拜对于索尼这个脑袋瓜子还是十分信服的,眼见对方真的发怒,而且自己若是冲动还会连累到主子的安危后,顿时缩缩脖子,再也不敢多说了。
“那索尼你说说看,咱们要怎么办?”
对于索尼的看法,孝庄是十分认可的,事可以做,但绝不能连累到皇家身上。
对于多铎,她早就有了安排,只是眼下还不是下手的最侍时候而已。虽然早有安排,但对于鳌拜这股子为主子不顾自身的忠诚,她亦是十分的满意。
这是一把好刀,而且还是一把随时可以放心折断的刀子,这么多的好处之下,鳌拜那君前失仪、为人莽撞的性格,反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索尼虽然没有鳌拜这般处处以主子为先的忠诚,但是若起能力来,确实要远远强过鳌拜。
“依奴才所见,眼下还是要稳住为上。若是豫亲王真格要出这口气,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陛下下旨斥责一番,再赏这些闹事的奴才一顿鞭子便是了。
有皇命责罚在前,若是豫亲王还不依不饶,只会寒了人心,落个心胸狭隘之名,在如今豫亲王威望大跌的状态下,定会让更多的八旗子弟倒向皇家。
若是豫亲王就此打住,那他这声势浩大的找场子就完全成了一场笑话,同样大损他的声望。无论他如何做,主子都可以安然坐视便可。”
索尼不愧是后一辈的杰出之辈,一招先发制人,便直接让多铎无论如何做,都是个错。
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局面,完全是因为多铎通州之战时的失败。本来通州之战多铎是信心满满,不仅兴师动众的四旗精锐齐出,更是打出了远超四旗的旗号,气势汹汹的想要在京城与通州之间将明军骑兵围歼。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折损了正蓝旗不说,蒙古骑兵也被打了个半残,而他远距离迂回的骑兵,却是没有把握好时间,最终却是令明军从容离去。
虽然这一仗下来,明军损失的人数在一千五百骑以上,但是相比起满八旗这般兴师动众而来,这种战果委实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完全就是赔本买卖。
这一仗也让多铎的声望在八旗内一落千丈,令得八旗内部对于他的观感也从敬畏,慢慢变成了鄙视,毕竟这样绝对优势的战斗,都被多铎打成这个样子,哪会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也正因为这一点,本就与多尔衮兄弟不对付的两黄旗,也慢慢的开始变得胆大起来,在受到了孝庄以及鳌拜与索尼等皇太极死党的怂恿下,开始屡屡挑衅正白旗。
不过如今的正白旗已经不是皇太极时代屡被打压的受气包了,在多尔衮掌权之后,两白旗扩充的速度都极快,反而皇太极时代实力最雄厚的两黄旗开始走了下坡路。
在不断的被推上前线督军或作战后,两黄旗的消耗极大,但是补充的速度却远远比不上两白旗。
皇太极时代两皇旗任何一旗拉出来,人数都不会低过一万,甚至一旗之力就相当于最受打压的两红旗之总和。
但是如今的两黄旗早无之前的辉煌,正黄旗因为拱卫京城,人数还稍多一些,还有八千上下,但镶黄旗则是数量锐减至六千多点,两旗合并也才只有之前鼎盛之时一旗的力量。
而如今已经膨胀起来的两白旗,任何一旗的实力都能堪堪与两黄旗合力相当,两白旗合一,更是可以轻松压制于他们。
但是如今的两白旗大半力量都被抽调至山西,在京的数量只有正白旗五六千之众,情况就完全颠倒了过来,已经演变为两黄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