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得仁这个陕北汉子自不用说,一到海域不久便即不出意外的吐的晕天暗地。
  而任良朋虽然是南方人,但是却从来没有乘船出海过,海上风浪小时,还能一边欣赏着海景,一边吐槽打趣王得仁真是一个旱鸭子,但是当真正经历了大浪之后,任良朋吐的场面一点也不比王得仁差到哪里去。
  好在郑家上下对于这些初临大海的人这般情景,早就已经见怪不怪,每日看着这六千余刚登船时还牛皮哄哄的家伙们从早吐到晚,反而还能减轻一些远航时的枯燥。
  没见过大海的人,一开始见到大海时,总会被其浩瀚无边的场面所震憾,并且产生深深的迷恋和敬畏。
  但这海景见的多了,也就唯有剩下不断的吐啊吐的了。
  还不足十天,这批骑兵们便即已经已经憔悴的不成样子,甚至有些人因为晕眩而吐的整个人都有些心态崩了,都差点有些想要直接抹脖子了。
  但是这航程毕竟极为遥远,在慢慢习惯了海上的风浪之后,人体的自我调节开始起了作用,慢慢的让众人开始适应了起来。
  最先适应过来的,自然是任良朋手底下的骑兵,这些大多都是南方人出身的骑兵,自幼便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乘船的适应力自然是远远超过王得仁所率的大部分为北方人的同行。
  在王得仁部还在适应之时,任良朋麾下的骑兵就已经开始大吃大喝,补充这些时日来的身体亏空了。
  大半个月后,王得仁部上下也基本开始适应了这种环境,状态好一点的人,也开始欣赏起海景来了。
  不过这几乎如出一辙一般的海景看的多了,也就完全麻木了,之所以还会每天坚持出来看看海景,更多的是因为整日间呆在狭小的船舱内实在太过于枯燥。
  在几乎将所有人的耐心消耗的七七八八后,一路向北的郑家舰队终于不再直直航向正北,而是开始转舵,向着远方依稀可见的海岸线靠拢而去。
  远征舰队终于在被俘获的商船带领下,开始缓缓靠向了大沽口,正式拉开了这次明军北上捣乱的序幕。
  这么一大支舰队到来,大沽口中的守军不是瞎子,自然可以清晰看到,还没等郑家舰队靠近,大沽口城中的守军便即警报声响成一片,望着那几乎将整个海面都遮掩住的庞大舰队,哨兵已经用出吃奶的劲头,差点将手中的铜锣都给直接敲烂掉。
  激烈的铜锣声,将城中原本只是混日子的清军唤醒,许多人都是衣冠不整的快速爬上城头,连武器都来不及携带,只是放眼看向不远处的海面,然后彻底呆愣当场。
  大沽口处于满清占领区的大后方,更是距离满清统治中心北京只有咫尺之遥,这里向来便是最为安全的城池之一,根本就想不到会有人能够攻打到了这里。
  依照这个时代人的普遍看法,若是大沽口被攻击到,那他们最好的打算就是直接投降了事。
  毕竟出现这种情况,也就表明满清主力已经战败,整个山东基本上都已经被占领了才能如此,大家已经可以重新想想自己的去向问题了。
  但如今这场面,却是让大家都有些难以取舍了,明军浮海来攻,声势浩大,只看那数之不尽的大船,就可以想象的到明军的数量,肯定不会是一个小数字。
  而大沽口并不受重视,城中只有不到千的绿营守备军,战力低下不说,人数估计还不到明军的一个零头,打是肯定打不过的,但若是投降,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这里距离北京只有咫尺之遥,骑兵奔袭的话,一天之内便能杀至北京城下,谁都知道满清肯定不会放弃这里,任由明军驻扎,必定会全力反扑,孤军远征的明军,肯定不会是在家门口作战,后续兵力和补给都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满清主力大军的对手。
  若是等到满清主力将明军逐出大沽口,那等待他们这些投降的家伙的下场,自然是不会好到哪里去。
  抵抗的下场,估计就是死路一条,但是若是不抵抗,估计后果更严重,会是全家死光光的一个下场!
  这会儿刚刚从小妾身上爬起来,匆忙来到城头的大沽口绿营守备丁思孔的想法,就是如此,脸上的表情也是阴晴不定,一时间完全陷入了死循环之中,更是让等待着他拿主意的清军将士们,个个都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好。
  但是明军显然不会停在海上,等待丁守备拿定主意,而是速度不变,向着大沽口不断的接近而来。
  看着明军战船越来越近之后,丁思孔终于从战降这两条死胡同里清醒过来,一边疯狂的踢打着士兵,让他们快做好守城的准备,一边立即派出自己的亲信家丁,直接出了西门便即向京城而去,将这里的情况向天津、北京通报,告之朝廷明军十数万大军浮海而来大沽口的急报。
  虽然已经做好了抵抗的准备,但是丁思孔显然是不打算真的跟明军来个你死我活,他已经想明白了。
  这情况无论如何他也是守不住的,只要能够坚持个一天半截,给北京看到自己‘拼命’抵抗的功绩后,然后再兵败被俘,那就可以给所有人一个交代了。
  丁思孔的目标就是一两天的时间而已,这个时间无论是满清大军驰援解了自己之围,还是被明军拿下城池,他都可以从容的投降,而不用担心事后被问罪了。
  在丁思孔将全部军力收缩入城防守后,明军的登陆根本没有任何的障碍可言,原本准备好的抢滩登陆,更是没有半点用武之地。
  郑家舰队在无人防守的大沽口港中,不断的来回靠岸,将一船船的士兵不断的放下,时不时还用火炮轰击一下城头上的守军问好,整个场面井然有序。
  “终于上岸了!鞑子们,洗干净脖子等着,你爷爷们来了!”
  不到两个时辰,就已经有万余郑家士兵登陆,在他们建立的安全区里,任良朋与王得仁已经带领着所有部下登陆成功,正在一脸狞笑的望着大沽口,疯狂的咆哮着,发泄着这一路的辛酸。


第249章 天津城
  虽然发泄归发泄,但是任良朋与王得仁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区区一个小小的大沽口小城堡,明军上下根本无人放在眼中。
  在这里留下数千人在水师的配合下围攻后,任、王二部根本没有停留,而是顺着卫河一路向西,直奔天津城而来。
  在他们后面,则是百多条中型战船,直接载着满载的士兵,沿河而上,在骑兵之后,向着天津城而来。
  天津城中,驻扎着绿营兵两千,还有一个牛录的汉八旗协防。
  在任、王二人奔袭而来之时,大沽口守将所派遣的信使已经先一步到达了天津城中。
  在一路喊着紧急军报声中,信使一路畅行无阻的来到天津参将的府邸之中,一连串的急报声,将所有人都弄的呆立当场。
  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过急报声了,这一次的急报根本没有让天津卫城中的官员将领们警惕起来,反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理由与大沽口守军一样,身处内陆腹心之地,更南边的山东、凤阳都没有传来明军进攻的消息,明军怎么可能悄无声息越过两省,直接打到天津卫来?
  这个消息来的更是极为蹊跷,是从大沽口而来的,就更让人怀疑了。尤其是这信使甚至连将领的告急信都没有,除了自己的一个腰牌外,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话语的证据。
  虽然不相信明军能打到这里来,但能够镇守天津卫这么重要的咽喉位置的将领,不可能是酒囊饭袋,在让人将这个疑似假报军情的家伙扔进大牢好好侍候审问后,开始下令全军集结,并且向着大沽口方向派出斥候,准备亲自查控一下情况。
  但这么乱哄哄的一阵怀疑和盘问后,使者为天津卫争取而来的这点时间,已经过时了大半,在天津卫派出斥候还不足小半个时辰,便即看到他们再一次亡命而回。
  一直在东门上观望的守将,根本就不需要斥候前来汇报,从这些斥候往死里鞭打马匹的模样来看,就已经完全明白,这确定是明军来袭了!
  还没等斥候跑到城下,守将的目光便即已经望向了天边,在那视线尽头,已经隐隐腾起滚滚的烟尘,根本不用细看,只看那烟尘腾起的范围,至少也得有数千骑同时奔腾才能造成这种声势!
  “报!明军!有明军!至少数千骑!”
  再细细观看了片刻,天津卫的守将终于等到了他的斥候,以及对方那远远便惶急不堪的大叫声。
  这点骑兵并不算什么,虽然如今山西、江南都在征战,北方驻军机动力量几乎被抽调一空,但是天津毕竟是北京的东大门,这里驻扎的守军数量还是有两千多人的!
  面对着没什么攻城能力的骑兵,守将刘茂勋还是丝毫不放在眼中的。
  但是明军的建制向来便是马步二八分,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骑兵最多只是占明军主力数量的两成而已,后面至少数万的步兵跟进!
  而这么一支庞大的明军主力,就根本不是刘茂勋所能够抵御的了。
  因此刘茂勋根本没有丝毫犹豫,根本没有放这些斥候入城,而是直接丢下数道在斥候离去时便即书写好的紧急军情,喝令他们无需入城直接向北京求援!
  这么庞大的明军主力,根本不是他可以面对的,必须要满清中央军前来,才是对等的。
  若是换了一年前,不,哪怕是一个月前,碰到数万明军,刘茂勋说不定也敢出城与之野战一场,尝试一番是不是能击败这支军队,捞取自己丰厚的军功资本。
  但是半个月安徽、湖广传来的连续噩耗,顿时让所有清军将领都开始对明军这支军队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听说明军那支以三千骑兵击败过万蒙古八旗骑兵的任家军,更是如雷灌耳,虽然明面上谁也不会涨别人威风,但私下里,大家交流之时,都觉得这支骑兵战力绝不在满八旗上三旗之下,碰上了一定要加倍小心。
  而当刘茂勋终于远远看清了那迎风飘扬着的‘任’字大旗,再看着那数千秩序森严,杀气腾腾的骑兵由远而近后,更是彻底打消了所有出战的欲望,老老实实的选择了龟缩不出。
  全天津卫的守军,已经全部集结完毕,开始全城,准备守城作战。
  在明军临近这段时间里,刘茂勋根本没有停止过守城物资的准备,而天津知县闻海涛在听到刘茂勋分析明军至少有数万之众时,更是如同被人抽了一鞭子一般,脸色煞白呆立了半天。
  然后便如同是装了弹簧一般,直接一跳数尺远,一路小跑回到县衙后,将所有衙役和帮办全部打发出去,组织城中青壮向城头运送守城物资。
  但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太保险,最后一咬牙更是豁出去了,几乎将天津县库里面的银子全搬了出来,甚至连自己辛辛苦苦搜刮而来的为官成果,数以万两计的银子都忍痛拿出来一半,号召有志气敢拼命的青壮上城协防,更是开出砸死一个明军,便即赏银五两,砸伤一个明军便赏银一两的天价悬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知县大人都破家为国的高尚情操感召下,无数青壮也纷纷穿上临时号衣,走上城头,在守军的指挥下分为一股股溪流,汇入守城大军之中。
  有了这许多的青壮相助,守城军队的压力顿时小了许多,刘茂勋甚至已经开始让大部分士兵先下城养精蓄锐,只用少量兵力指挥青壮,嫡系军队充当总预备队。
  随着源源不断的物资不断的被送上城头,各种滚石檑木和火油、箭矢堆的如小山一般的高时,刘茂勋终于轻轻的舒了口气,虽然事发突然,但是在闻知县的鼎立相助下,守城准备依旧是以极快的速度完成,让他有了一搏的信心。
  但是当闻知县开始组织青壮运输金汁之时,刘茂勋却是恼怒的将之阻止住了,眼下明军根本没有攻城的能力,这个时候将这些恶臭熏人的金汁送上城头,那里是相助守城,明明就是摧残己方的军心士气了。
  他明白知县是有些惊的晕了头,毕竟守土有责的知县大人明白失城后的下场,但是这般乱来却也不是个办法。
  最后派亲卫又好好安抚了一番闻知县,告知对方一切听他指挥,天津卫就丢不了的自信态度后,这才让闻知县稍稍安定下来。
  在天津卫一片忙乱之际,任良朋也在仔细的打量着这座小小的天津卫城。


第250章 纠结
  说老实话,天津卫并不好打。
  这并不是说天津卫的城防有多坚固,而是他处于两河的环绕之中,北方的卫河,与西边的大运河交汇于此地,令得天津卫有了天然的堡垒。
  攻城部队的攻击面,只有南城,与东城两个方向,天津卫城虽然不大,但却也有不多的好处,那便是兵力可以集中,运动起来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