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他又亲眼看到京中勋贵所上的奏疏中无一例外都愿意将名下一半田庄置换到边墙军堡旁,此刻的孙交不由眯起了眼睛,捋起了自己的胡须,并连连叹道:“勋贵竟能如此,实乃朝廷之幸啊。”
随着诸多勋贵不断上疏,皇上的皇庄和勋贵们的田庄要迁移至九边的消息,也日渐在朝中扩散了开来,并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朝廷上下文武官员们对自家名下田地的看法和打算。
正当勋贵们响应着朱厚炜关于皇庄搬迁的号召时,朱厚炜这边则早已将皇庄搬迁的事宜安排给丘聚操办去了,他则正在紫禁城的武英殿中查看着大明各处的兵力部署情况。
此时一众翰林院编修和一帮六科给事中们正侍立在武英殿内,同时他们也以颇为复杂的神色看着此刻的皇帝朱厚炜。
此时大明皇帝朱厚炜与平常的那种淡定状态很不一样,更准确地说,朱厚炜当前的状态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和锦衣卫指挥使高武见过,那时朱厚炜正在福州策划大明进军南洋之事,朱厚炜当时便是如此状态。
此刻的朱厚炜双眼亮晶晶的,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幅相当巨大的舆图,这幅巨大的舆图此刻已被平铺在了武英殿那宽广的地面上,舆图中的大明帝国居于正中,四周显示着大明帝国周边已知的一应藩国番邦。
看了约有半刻功夫,正当朱厚炜在思量着什么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翰林院编修杨慎就颇为担忧地朗声说道:“陛下今日看了许久舆图,臣等不由有些忧心,敢问陛下这是要大兴兵革征伐之事吗?”
陡然听杨慎这么问,朱厚炜就站起了身,稍稍清了清嗓子,随后说道:“爱卿啊,你这就是多想啦,自朕即位以来,一向勤政爱民,你看今日朕是足足用大半天功夫将一应奏疏处理完毕后,才来武英殿中观看舆图的嘛。
再说了,朕观看舆图是想未雨绸缪,不是要讨伐谁,要知道现在南洋那边的粮食每个月都在源源不断地运来京中,此刻我大明各处官军也在操演刚刚换上的火铳和弗朗机炮,当前正是我大明国力升腾之时,朕怎么会想着征伐谁呢。”
不说还好,朱厚炜这么一说,在场众臣顿时有种大明兵强马壮的感觉,接下来众臣再看向朱厚炜,总觉得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朱厚炜那张颇为英武的脑门上都写满了“御驾亲征”这四个字。
当这个念头在众臣心中升起,顿时就让在场的诸位官员们心中发急。
没办法,皇帝朱厚炜的现在虽然不好玩乐,但他对武事也表现得太热衷了,甚至有点要赶超此前他哥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趋势,这让所有人都以为朱厚炜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要御驾亲征。
就在周围众臣犹疑不定,想着要不要先行劝诫一番当今皇上时,一向恃才傲物且心性正派的杨慎就毫不犹豫地对朱厚炜开口说道:“臣斗胆请求陛下知晓,定不可轻言战事,一旦遭逢战事,那国库又少不得会被耗空,往往会不偿失啊。”
听到杨慎如此忧心忡忡的劝谏,朱厚炜倒也没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道:“朕自然晓得其中利害,这点杨爱卿尽可放心。”
听着朱厚炜这相当敷衍的回复,杨慎也只好在心中轻叹,同时想着下次怎么再进行更加有效的劝谏。
殊不知此时的朱厚炜瞟了眼舆图,又瞧了一眼杨慎,并看了一下此时站在一旁的众多六科给事中,他的脸上就陡然出现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第16章 东安有事厂卫动
在此后的三天时间里,虽然朱厚炜越发游刃有余地处理日常政务,但京中却已被皇上和勋贵们集体置换大量田庄土地到九边的事给搅得沸沸扬扬。
然而掀起这一切风浪的朱厚炜,则丝毫不以为意,他现在正在文华殿内正常批示奏疏呢。
平日里常伴左右的翰林官员以及给事中们依旧在文华殿内各司其职地忙碌着,但在众多官员忙碌的身影中,唯独杨慎的神情模样与往常不同。
原因倒也简单,就是朱厚炜今天刚给杨慎安排了个重要差事,那便是让杨慎负责分析一番大明周边的军务形势,皇上朱厚炜这金口玉言一开,杨慎本着认真求知的念想,就立马开始穷尽各种途径搜集起了大明周边各处的军报文档,总之忙得是脚后跟不着地。
不仅如此,到了午后时分,朱厚炜看着依旧在文华殿中忙得上下翻飞的杨慎,不仅不夸奖,反而还相当做作地对杨慎说道:“杨爱卿,据你初步所查的资料,我大明各处所面对的军务情形大概如何啊?”
此时在资料堆中绕来绕去正忙得汗流浃背的杨慎听到朱厚炜的召唤,心思玲珑通透的他哪能不知道皇上说这句话的揶揄考验之心。
不过杨慎可是正德六年的状元,心中文华傲气皆高且才华横溢,所以他当即就答道:“启禀陛下,微臣并未如平常那般从九边方向开始整理,而是先从南洋之事看起。
在微臣看来,如今南洋之中我大明如日中天,且与南洋诸藩密切往来,获得钱粮商税甚多,对于南洋,我大明定然要全力保之,如若我大明尚有余力,还须适度对南洋周边之地攻略一番,方可彻底安稳我大明在南洋的优势。”
原本朱厚炜只是想随意揶揄一下杨慎,看他还敢不敢随意质疑自己热衷武事,万万没想到,这状元就是状元,思虑之敏捷实非常人所能及,杨慎竟能极有洞见地在当前局势之中,迅速理出大明需要进行适度扩张来维护南洋利益的思路,实在让朱厚炜有些意外,这让他明明白白地知道,杨慎此人绝对是个人才,因为任何时候,能利用现有资源做出多少事,才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眼看朱厚炜那原先带着些许戏谑之色的表情肉眼可见地变得严肃起来,杨慎就知道自己答对了。
果然,接下来朱厚炜就不无感慨地说道:“甚好,杨爱卿在下次京察到来之时,定然会升为翰林院修撰。”
明明皇上正在说自己的升官之事,杨慎心中却毫无波动,并继续说道:“启禀陛下,臣现在已经查到了东洋倭国之事,此国地狭民贫,纷争不断,实乃鸡肋之地,不过若是考虑到经略努尔干都司之地,则倭国与朝鲜于我大明亦有大用,至于经略倭国,我大明筹码甚多,只须略施些手段,即可掌控倭国之命脉。”
朱厚炜此时听着杨慎的这番分说,越听越是合意,而杨慎在说到这里后,也适时地说道:“陛下,微臣暂时只看到这么多,请陛下再耐心等候些时日,微臣定然会有更多感悟。”
此时朱厚炜对于杨慎的这番表现已经很满意了,所以他就立刻微笑着点头道:“好!爱卿继续搜集,朕拭目以待。”
当朱厚炜这么说以后,杨慎也对他作揖行礼,随后就又一头扑进了资料之中。
听了杨慎这一通分析,朱厚炜感觉很不错,随后当他开始一边看奏疏,一边喝着茶水时,朱厚炜好像看见了什么了不得的事似的,当即放下手中浓茶,拿着当前的一本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只见朱厚炜捧着手中的奏疏仔细端详了一阵,眉头渐渐皱紧,随后又松开了,侍立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一见万岁爷出现出这种表情,心知肯定又是哪个不长眼的狗才引得万岁爷不高兴了,所以他当时就凝神静气耳听八方,准备随时接旨办差。
李芳所料不错,只在四五个呼吸后,朱厚炜就淡淡地吩咐道:“把锦衣卫指挥使高武给叫过来。”
李芳闻言心头一跳,心中猜想是哪方面出事了,不过面上他可丝毫没停,在朱厚炜发话以后,李芳立即派遣值守在文华殿内的一名小宦官火速去叫高武了。
过了约半柱香的功夫,锦衣卫指挥使高武就快步走进了文华殿,周围的一群给事中和翰林官员们只是抬眼望了一下高武,就又各忙各的去了,高武则目不斜视,径直来到了御案一侧向朱厚炜作揖行礼。
朱厚炜见高武也到了,于是他就指着摆在自己手边的一封奏疏,并轻声开口说道:“你和李芳二人看看其中内容,明日一早,朕要去奏疏里说的地方好好看看。”
高武和李芳听到朱厚炜的吩咐,急忙把那封奏疏捧了起来放到手中查看,由于奏疏内容言简意赅,并不冗长,所以他俩很快就看完了。
这时李芳和高武就一齐跪下,对朱厚炜说道:“臣御下有失,还请陛下责罚。”
眼看李芳和高武诚心认错的样子,朱厚炜只是微笑着说道:“都起来吧,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们手下有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自有朝廷法度惩处,尔等只要设法避免再有此类情况发生便是。
当然,朕知道这很难,所以明日一早辰时,朕要亲自去一趟东安县,好好见识见识这贪赃枉法之事。”
李芳和高武见朱厚炜已经下了决心,便立刻应承下来,并安排人手准备明日皇上的出行。
当天晚上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刚用过早膳,朱厚炜就带着一群翰林官员和给事中准备出发了。
临了要动身时,内阁辅臣王守仁和费宏二人才闻讯赶到,而此次与上次又有了大不同,朱厚炜直接拿出了那封奏疏,王守仁和费宏二人接过奏疏一看,心知这是让皇上查看民间疾苦的机会,于是他俩就同意朱厚炜去看看,不过这俩阁老随后又发现,还有一个人正匆匆赶来,那便是当今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金献民。
这时朱厚炜刚见到两位内阁辅臣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就立马笑呵呵地说道:“三位爱卿,你们今日能来,朕十分欣慰,说明你们已经知道百姓疾苦了啊,当然朕这次也是有对策的,此次出宫寻访其他先不提,光是都察院方面就会大有收获。”
第17章 嚣张管家问知县
左都御史金献民见皇上如此自信,心中自然疑惑,于是他便从王守仁那要来奏疏查看,发现这奏疏竟是自己都察院这边的御史孙孟和所上。
其中言明,顺天府东安县中有四名太监和一名锦衣卫千户侵吞民宅之事,如今受害百姓已成群到东安县衙那边求告此事,而御史孙孟和见此情形当即上报,并在奏疏中建议严格限制各种皇亲大臣的田宅,以图遏制侵占百姓田屋的现象。
金献民看了这封奏疏的内容,再想想现在皇上火急火燎地要去东安县实地查看的模样,他的想法就与王守仁和费宏差不多了,他觉得让皇上多看看民间疾苦是件好事,不然老是放任那些皇亲大臣肆意妄为,早晚要出乱子。
带着这个英雄所见略同的念想,王守仁和费宏还有金献民这三位大明朝廷的重臣就毫无疑义地跟着朱厚炜再一次出了京城,往顺天府的东安县这边行了过来。
由于此次去往东安县与上次去通州不同,这东安县离京城足有百里之遥,所以随行的京营兵马甚多,足有两万之巨,此次就只有英国公张仑带兵随行,成国公朱辅和定国公徐光祚则留守京中坐镇京营。
由于此前朱厚炜的皇兄朱厚照在位时就好生整顿过一番京营,所以当今的大明京营兵将的战阵水平也相当不错。
再加上这些年京营各个卫所的兵将一直被轮番派去南洋历练驻守,所以现在京营兵将已经变得颇为精锐,不似从前那般颓废不堪了。
在清晨之中,各色人等虽然也在京城内外熙熙攘攘地进出忙碌,但所有人在脚步匆匆之余,也会时不时地多看一眼远处正在严谨前行的庞大军阵,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今皇上朱厚炜就在这万军之中,正朝那京城南面百里处的东安县行去。
到了晌午时分,大军便在一片开阔野地中扎营造饭,此时大军离东安县只剩下三十里了,正当营盘内纷纷开饭之时,得到左都御史金献民通知的御史孙孟和就带着属官随从,径直从东安县城策马奔来求见朱厚炜。
朱厚炜心知这是孙孟和此次本来多半是想表个功,所以他并不拒绝,只是让左右宣孙孟和觐见。
在众多锦衣卫兵士的环绕之下,孙孟和被顺畅地一路带进了中军大帐内,孙孟和刚一进来,就发现大帐内文官武将云集。
他发现都察院的总宪,左都御史金献民正与另外两名身着二品官服的文官坐在皇上的左侧,而右侧则坐满了身着甲胄的武将,见这场面,孙孟和就当即向位于中间,身着黄色罩甲且正襟危坐的朱厚炜行礼。
朱厚炜见状就笑呵呵地说道:“孙爱卿免礼,朕要问你,那房屋被侵占后上告的百姓们现在如何了?”
孙孟和见皇上如此开门见山地问及此事,他也一五一十地说道:“回陛下,据微臣所知,当下被侵占房屋的百姓共有五十户之多,目前东安知县暂且先将这些苦主安排在了东安县城内的驿站之中,准备待到侵占房屋一案水落石出以后,再安排百姓依次归家。”
朱厚炜见孙孟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