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侠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侠帝-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整个九边官军的士气战力有所抬头时,朱厚炜也在京城中琢磨着一件事情,此时已经是四月初三,京城之中天气有所回暖,就连风吹拂在人的脸上都不那么冷了。
  这天朱厚炜一早就处理完了奏疏,他刚一吃完午膳,就来到了武英殿中坐稳查看各处军报了,不过此时武英殿内的气氛却与往常不同,首先是朱厚炜此刻没有以往常笑呵呵的形象示人,而是阴沉着一张脸,眼光中又隐约有怒火闪烁,似乎有什么事让他不甚开心。
  同时当下武英殿内的情况也与往日有异,平常朱厚炜到武英殿这边来,往往也就是带一些翰林官员和六科给事中方面的官员罢了,最多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随行。
  今日的阵仗则大不同,首先是锦衣卫掌印指挥使高武也来了,与李芳一左一右地站在了朱厚炜御座的两旁,另外武英殿中也是一副高朋满座的样子,目前在京城的全部七十余名勋贵都齐聚在了殿内,并在朱厚炜御座台阶下分两排坐满了整个武英殿内的两侧。
  不仅如此,由于皇帝朱厚炜面色阴沉带火,分坐于武英殿两侧的众多勋贵们也不敢露出任何笑意,只能板着脸互相交谈,以窃窃私语的状态各自猜测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朱厚炜此时确实很生气,因为不久前,提督南京操江军务的襄城伯李全礼,竟然向其下辖的几个南京卫所勒取钱财,导致一名卫所的指挥使被逼得不堪重负上吊自尽。
  如今襄城伯李全礼已被御史弹劾免职,前两日刚回京城闲住,对于襄城伯李全礼的这种作为,朱厚炜可不想轻易放过他,朱厚炜知道现在自己的权力还没稳固到可以在勋贵中肆意杀伐的地步,所以他并不准备做出什么太过激的举动。
  不过朱厚炜今天特意在武英殿中召集京中所有勋贵,并令襄城伯李全礼前来觐见自己,也是要借此机会好好地让襄城伯李全礼吃一番皮肉和钱财之苦,并且要借襄城伯李全礼之手推动一些自己想做却不方便直接做的事。
  约莫过了半刻左右,一名身着武官袍服的中年官员就在两名司礼监宦官的引导下进入了武英殿内。
  只见这名中年武将刚在武英殿中站定,就立马对朱厚炜作揖行礼并说道:“臣襄城伯李全礼叩见陛下。”
  此时的朱厚炜在听到襄城伯李全礼的问候以后,就这么面无表情地俯视着李全礼,那冷冷的眼神是一点波动都没有。
  而襄城伯李全礼此时也不敢抬头去看,只能呆在原地杵着,此时李全礼他也知道自己犯了不小的过错,所以他此时十分心虚,站了没一会儿,他就一脑门子汗了。
  在过了约二十息的功夫后,朱厚炜就突然微笑了起来,并对李全礼说道:“襄城伯,你爱财还真是不择手段啊,竟生生逼死了一个朝廷命官,如此这般,朝廷官军士气如何维持?”
  朱厚炜虽然只是淡淡地说了这句话,但他的声音却极有穿透力,几乎传遍了大殿中每一个人的耳朵。
  更大的问题是,在殿中诸人听来,皇上明显是将襄城伯李全礼逼死一名指挥使之事给提到了影响官军士气的高度。
  如此一来,这襄城伯李全礼此次所犯的事就显得很严重了。
  在朱厚炜此话讲完之后,殿中其他人全都默默无语地在看着,襄城伯李全礼则当场跪下,并懊悔地说道:“微臣认罪,请陛下责罚!”
  看到襄城伯李全礼所表现出来的此番态度,朱厚炜就微笑着说道:“朕自即位以来,去京营视察的次数不可谓不多,派遣京营卫所之兵前去南洋轮戍一事朕也时时关注,你们难道看不出朕对于兵事是十分重视的么,还是你们都在装糊涂?”
  朱厚炜此话一出,英国公和成国公还有定国公三人就与在场的所有侯伯勋贵们一起向朱厚炜作揖请罪道:“臣等不敢。”
  看到众人这个群体请罪的态度,朱厚炜就摆了摆手,并说道:“罢了罢了,朕也不绕弯子。”
  随后朱厚炜就对锦衣卫掌印指挥使高武说道:“高爱卿,你说说,襄城伯李全礼所犯此事按《大明律》来说该如何处置?”
  听到皇帝朱厚炜的问题,高武立马让站在旁边的锦衣卫兵卒拿来《大明律》,并快速地翻出相关条目,且当场朗读道:“回陛下,按《大明律》,凡因事威逼人致死者,杖一百!”
  听到高武的回话,朱厚炜就面无表情地对襄城伯李全礼说道:“朕问你,杖一百,你可有怨言?”
  到了这时,襄城伯李全礼哪还有不明白的,现在情况很明了,皇帝朱厚炜明摆着是要大力提振官军战力了,前边皇帝也挑明了其极其重视兵事的态度,再加上自己此次又正好成为反面典型,无论如何这杖一百的处罚是跑不了的。
  所以襄城伯李全礼只好无奈地低头说道:“臣绝无怨言,心甘情愿领受责罚。”
  朱厚炜见状就淡然笑道:“好,现在就罚,罚完了,朕还有事要你去办。”


第47章 通州卫所将练兵
  皇帝朱厚炜这边说要打襄城伯李全礼一百军棍的话音刚落,一旁的锦衣卫兵卒们就走了过来,将襄城伯李全礼给架到了武英殿的门口,并当场举起军棍,对着襄城伯李全礼的屁股就打了起来。
  这些负责施打军棍的锦衣卫兵卒都提早接到了指示,打得不轻不重,等到一百军棍打完,襄城伯李全礼虽然感到极为疼痛,但又不至于要命。
  在领受了一百军棍后,襄城伯李全礼就被锦衣卫兵卒又搀扶了进了武英殿,由于李全礼刚被打完,所以他坐是坐不下了,只能勉力站在殿中。
  此时的朱厚炜先是看了看襄城伯李全礼那副刚刚被军棍打过的模样,而后就肃容开口道:“那自尽了的指挥使家小朕不能不管,朕从内帑中拿出五千两银子给这指挥使的家小,以安其心。”
  说完,朱厚炜就用探询的眼神看着襄城伯李全礼,并说道:“李爱卿,你准备出多少?”
  襄城伯李全礼一听皇帝叫他李爱卿这三字,就知道此事终于算揭过去了,所以他此刻也不含糊,直接肃容开口道:“臣愿出五万两赔给那指挥使的家小。”
  朱厚炜听到襄城伯李全礼的这般回答,就微笑着点头道:“不错,既然此事已了,朕便有件差事要你办了。”
  在场的众多勋贵们见皇帝朱厚炜刚刚责罚完襄城伯李全礼,现在又安排起任务来了,他们心中不由好奇,都在想皇上会派给襄城伯什么差事。
  而襄城伯李全礼听到朱厚炜的这个说法,就立即对朱厚炜作揖行礼道:“请陛下吩咐,臣定然全力以赴。”
  在襄城伯李全礼满口答应之下,朱厚炜就在御案上拿起了一本书翻了两下,随后说道:“既然如此,朕就命你练兵吧,朕的上直亲军卫所中不是有一个通州卫嘛,你就负责操练好通州卫的兵将,你先在家中将养半个月,而后前去通州卫上任即可。”
  听到朱厚炜的这番安排,首先襄城伯李全礼感到十分疑惑,因为皇帝的这个安排让他摸不着头脑,搞不清这是责罚还是安抚,通州卫所驻扎的通州城离京城不过四十里,一个通州卫也只不过有五个千户所共计五千兵卒而已。
  按照往常惯例,他们这些勋贵出来领兵,要么是去精锐的京营之中坐营管操,督促京营兵将操练,要么是充作总兵官前去提督一地军务,下辖许多卫所,如此只管一个卫所之事,还是头一回,不过此时犯了错的襄城伯李全礼也没资格挑三拣四了。
  只见襄城伯李全礼闻言立马应承道:“臣遵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当襄城伯李全礼领受这一差事时,殿内的众多侯伯勋贵们则十分疑惑,完全搞不懂皇上此举有何意味。
  不过朱厚炜似乎并不想多说什么,当他吩咐完襄城伯李全礼的差事,他就继续沉声对殿内众多勋贵们说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诸位爱卿在兵事上切不可放松胡来。”
  众人一见皇上都如此明说了,殿中的众多勋贵们也就立马齐声呼应道:“臣等明白!”
  朱厚炜此时也觉得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随后他就说道:“既然如此,诸位爱卿便回去正常理事吧。”
  当朱厚炜这边一放行,襄城伯李全礼和其他勋贵们就一起告退,并从武英殿中鱼贯而出返回各自所在的衙门了。
  待到所有勋贵都走出武英殿以后,朱厚炜就立马对高武和李芳说道:“最近你们要多注意一下通州的各种动静,任何事都要及时汇报上来。”
  高武和李芳以为朱厚炜是要他们着重监视一下襄城伯李全礼在通州卫练兵的表现,于是他俩当场就满口应承了下来。
  到了四月初四这天一大早,朱厚炜刚来到文华殿中,他连一个奏疏都还没看,就立马将内阁辅臣们给召集了过来。
  此时的五位内阁辅臣刚到文渊阁中理事,听闻皇帝朱厚炜召见,就立马赶到了文华殿中。
  当内阁的五位辅臣向朱厚炜见礼完毕,且朱厚炜照旧赐座以后,首辅杨廷和就对朱厚炜说道:“不知陛下召臣等前来所为何事。”
  看到杨廷和如此提问,朱厚炜就微笑着说道:“朕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不为其他,只为一件要事。”
  此时杨廷和闻言便说道:“还请陛下明示。”
  朱厚炜此刻也不啰嗦,就直接说道:“朕最近观我大明众多卫所官军,发现其有许多军备废驰之处,每每想起这一点,朕就夜不能寐,还好朕最近想出了破解之法。”
  以杨廷和为首的五位辅臣听着皇帝朱厚炜的这番话语,心中都有些疑惑,因为朝廷卫所军备废驰一事是众所周知的,并且此事极为棘手,一直难以治本,结果现在皇上竟然说他想出了破解之法,这就不由让众人感到好奇了。
  此时只见身兼兵部尚书之职的王守仁就立即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有何方法,还望陛下明示。”
  听到王守仁的疑问,朱厚炜就颇为得意地喝了一口茶,随后便说道:“卫所官军兵备废驰之事倒也没那么难以处理,只要做到流水不腐便可。”
  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辅臣们一听皇帝提到流水不腐,他们顿时就来了精神,感觉最起码陛下解决此事的路子有些新颖,而内阁首辅杨廷和更是颇为好奇地对朱厚炜说道:“敢问陛下要如何流水不腐,还请陛下与臣等细说。”
  朱厚炜此时见到五位内阁辅臣那极为好奇的神色,心中感觉不错,于是他就继续说道:“方法倒也不复杂,朕发现如今天下卫所官军之中老弱甚多,且兵士逃亡不断,更有甚者,连普通兵士家中的屯田都不免被各级将校侵占,正因如此,卫所官军的士气才会如此低下不堪,既然这样,不如先抽出一个卫所改良一番,此次朕想把通州卫的军户尽数划归为通州的民户,而后再从整个通州的民户之中招募兵马,诸位爱卿认为朕所提的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第48章 整军经武通州卫
  当皇帝朱厚炜讲了他的设想后,在场的五位阁臣心中不由有些震惊,因为平常想要提振卫所战力,朝廷的做法大多都是重新从各地方府县中整体选取一部分民户为军户。
  如今皇上竟要直接从民户当中征召士卒,这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因为这一般是征召募兵的架势。
  带着这种想法,首辅杨廷和就直接站出来说道:“陛下,如此大规模募兵,其钱粮压力实在太大,朝廷根本无法支应得住啊。”
  只见朱厚炜神情自在地听完杨廷和的担忧,随后就说道:“原先确实如此,但那是因为此前朝廷的米粮全都得从内陆田赋上面筹集,现在可不同了,朕看了户部账目,发现近几年南洋输送回大明内陆的米粮渐多,许多地方的官仓内已经存满了粮食,若非如此,九边官军的一应欠饷也不会如此顺利地发放完毕。”
  说到这里,朱厚炜就拿起了御案上的茶水喝了一口,而后又继续说道:“再说了,朕也不打算搞募兵那一套,这募兵一个月得发三石的军饷,而卫所兵每月只需要发一石的军饷,朕就准备以卫所兵的军饷来征兵,并且朕只征召十八岁到二十岁的年轻丁壮,一旦这些丁壮进入官军为兵,朕还要减免掉他们家三成的田赋,直到这些入伍的丁壮卸甲归乡为止,而朕准备的是只让这些丁壮在军中呆五年即可卸甲归乡,若是想要继续留在军中,则需要在期满五年之前积功升为小旗官方才可以继续从军。”
  内阁的五位辅臣初次听说这样的征兵方法,一时间都有些惊诧,不过这五名宦海浮沉多年的五位阁臣随后就反应了过来,并且他们还聚在一起低声商量了一番,最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就对朱厚炜说道:“皇上提出的这个征兵之法颇为可行,确实可以在通州试上一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