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侠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侠帝-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厚炜见院内清静,再无盗匪,他就对跟在一旁且一言不发的王守仁说道:“王爱卿,朕已看过卷宗,仅这小小的明时坊内就有七个大小帮会四处招摇活动,平日里许多毛贼往来不绝,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锦衣卫的线报也说明了,东城兵马司虽然平常也会派兵前来巡行查看,但东城兵马司那边终究受兵力不足所困来得不多,王爱卿,你觉得这兵马司人手问题当如何解决啊?”
  当朱厚炜提出这个问题后,王守仁作为兵部尚书自然不会被难倒,只见他立马说道:“为今之计最为便利者,就是将京城五城兵马司的兵力加倍,并严令其密集巡视京城内外,方可快速且长久地安定京城地面,抑制盗贼行走。”


第36章 南北二京兵马司
  对于王守仁要将五城兵马司兵力加倍的建议,朱厚炜觉得也可以,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
  只见朱厚炜先是抬头不语地看了会儿头顶的蓝天白云,随后便说道:“王爱卿此法不错,不过朕觉得,既然五城兵马司久居于京城之中,那五城兵马司的士卒若是长久不换,便难免会有颓唐勾结之象,不如将现有五城兵马司的人马尽数拆分合并到京营的各个卫所之中,然后由前后中左右,这五军都督府下辖的京营卫所分别负责五城兵马司当中,南北中东西这五个兵马司的巡防事务。”
  在说到这里后,朱厚炜好似想起了什么似的,又补充了一句道:“对了,南京那边的五城兵马司也照此办理吧。”
  在讲了这些整肃五城兵马司的方略后,朱厚炜就问王守仁道:王爱卿,你觉得朕的这个整肃方略如何?”
  对于变更五城兵马司人员构成这种事,王守仁一时之间也不好轻下结论,所以他就据实答道:“回陛下,此事涉及南北二京的治安之事,不可轻定,臣需要跟内阁和六部的臣工们商议稳妥后,方能确定此法是否可行。”
  听到王守仁的务实回复,朱厚炜也点头笑道:“可,那此事便等你们商议过后再定吧。”
  朱厚炜在交代完这些事情之后,他今天出来的目的也就差不多完成了,于是接下来他也不久留,就在众多锦衣卫士卒的簇拥下离开了明时坊,回紫禁城了。
  只有一个叫李雄的锦衣卫千户被高武留下来,带领一部分锦衣卫兵士暂时看住那些被绑缚于小巷中的时斧帮贼人,并负责与稍后赶来的顺天府捕快交接这些罪犯。
  在返回紫禁城的路上,朱厚炜的心情相当愉快,因为他觉得今天出来总算是把困扰京城的治安之事给捋清楚了,并且还有望借此机会让京营里的众多卫所大规模动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待到内阁与六部花几天功夫商议完毕后,这事儿就能定下来了。
  朱厚炜作为皇帝,这么想是正常的,而领受调整南北二京五城兵马司运行结构一事的王守仁则当即忙起来了。
  王守仁刚一回到紫禁城午门旁的文渊阁中,就立马将此事告知了包括首辅杨廷和在内的四位阁老。
  这杨廷和在听说皇上要如此整肃南北二京的五城兵马司以后,心中并不意外,他只是疑惑皇上此举的深层用意,不过皇帝现在既然已将此事交代了下来,内阁重臣也不敢怠慢,他们立即就找来了六部和督察院的官员们,一同商议起了此事。
  就在朝廷众臣们商议着南北二京五城兵马司的整肃之事时,跟随皇帝朱厚炜回到文华殿的杨慎心里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便是他父亲杨廷和的继室喻氏由于最近生病,所以就请了他们杨氏族内的一位远房亲戚前来诊治。
  不过此事的难得之处在于,这名远房亲戚竟是个年轻的女大夫,听说医术还相当不错,并且是家学渊源。
  若只是这样这也就罢了,更稀奇的是,这女大夫的母亲谈氏也是个成名多年的杏林高手,据说医术十分了得,只不过如今年岁大了赶不得远路,才派她的小女儿从苏州府来查看他父亲继室喻氏的病情。
  此事虽然少见,不过杨慎也并未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此事就在他心中一闪而过,并未多想。
  一转眼大半个月功夫过去,到了十二月,在这段时间内,内阁那边倒是将南北二京五城兵马司的整肃方略给彻底完善,并提交朱厚炜决断了。
  而朱厚炜一见内阁那边递上来的整肃方略,他就无奈地笑了起来,因为不出他所料,内阁那边很清楚,当南北二京五城兵马司的差事由五军都督府来承担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地位。
  在这种考虑下,内阁和都察院那边就特意在整肃五城兵马司的方略中,提出要在南北二京之中分别设立巡城御史一职,让巡城御史专门统御五城兵马司行事。
  对于群臣的这一提议,朱厚炜并未反对,因为他觉得设立一个巡城御史来管五城兵马司之事也好,因为他并不想让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地位猝然提升太多,那样不利于朝局平衡。
  在这种情形下,朱厚炜就立马同意了群臣整肃南北二京五城兵马司的方略,并让内阁速速执行了。
  由于已经是十二月,大明的京城之中年味渐浓,朱厚炜就想趁这个机会去京城内的街市上转转,也好凑凑热闹体察一下民情啥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朱厚炜准备找机会再出宫转转时,一件让朱厚炜意想不到的事却找上门来了。
  在十二月初十这天,内阁首辅杨廷和亲自担任经筵讲官,与朱厚炜谈论各类书籍经典。
  一开始还好,可等到经筵结束后,杨廷和却突然对朱厚炜说道:“陛下,近日朝廷中起了一股风潮,都觉得陛下如今只有太子这一位皇子不太妥当,臣仔细想过,也觉得朝廷众臣的担心十分有理,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还请陛下慎重考虑此事。”
  朱厚炜乍一听杨廷和提起此事,心中还颇为意外,不过随后他就想起此前皇后姜凤秀曾经跟自己提过此事,当时他还觉得这都是些风言风语不足为信。没想到,今天杨廷和竟直接提及了此事。
  若是一般的风言风语也就罢了,可如今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开始建议自己纳妃,那就说明朝廷众臣已经很担心自己这只有一个皇子的事了,这才会纷纷反馈到内阁首辅杨廷和这边。
  可即便如此,朱厚炜也不想理会此事,因为目前他觉得自己有许多事要忙,哪有时间去纳妃。
  在这种想法之下,朱厚炜就笑呵呵地对杨廷和说道:“朕现在正是励精图治之时,没功夫理会纳妃之事,还是等天下大治后再做打算吧。”
  杨廷和见皇帝朱厚炜对于纳妃之事并不热衷,他也并不多劝,就正常告退去文渊阁中理事了。


第37章 劝谏纳妃群臣意
  眼看杨廷和出去,朱厚炜就喟叹着坐回了御座上,他并不知道杨廷和具体受到了何等压力。
  不过朱厚炜心里知道,既然首辅杨廷和都直接提及了群臣担忧自己子嗣之意,那这件事就定有回响,不会悄无声息。
  据朱厚炜自己估计,在这件事上,朝廷都察院和其他衙门的大臣多半会在最近上疏言说此事。
  虽然料及到了这些,但朱厚炜却还是十分淡定的,因为他认为哪怕有朝臣上疏劝自己纳妃,自己也可以采取个拖字诀来应付,怎么的也能拖上个一年半载的。
  带着这种轻松的想法,朱厚炜就安之若素地在十几名翰林官和六科给事中们的簇拥下,前去文华殿中处理奏疏去了。
  事实证明,杨廷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朱厚炜坐到文华殿中的御案之后,他跟往常一样,信手拈来了一本摆放在御案上的奏折。
  刚一把这本奏疏打开,朱厚炜就惊讶地发现,这封奏疏里的内容赫然是在明明白白地劝诫自己要再多纳两个妃子,扩充子嗣以稳定天下人心。
  朱厚炜在读到奏疏内容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上这封奏疏的官员是一位都察院的御史,见到御史这两字,朱厚炜的眉头就当即舒展开了,因为御史吧,什么事儿都会提一嘴,朱厚炜都习惯了,所以随后朱厚炜就愉快地将这本奏疏放在一边,就当没看见。
  可问题是朝臣们所上的奏疏内容一向不固定,当朱厚炜继续打开下一本奏疏后,他就有点心惊肉跳地发现这本奏疏里所讲的内容与上一本奏疏大同小异,都是催他纳妃的。
  朱厚炜见状,急忙翻找起了御案上的其他奏疏,在这一翻之下,让朱厚炜目瞪口呆的情况就出现了。
  朱厚炜发现今日的奏疏之中,得有三成都是劝诫自己纳妃的,在看到这个阵势以后,朱厚炜心下明了,知道这肯定是朝臣们对自己的试探。
  朱厚炜之所以认为是群臣试探自己,那是因为他很清楚自从他即位以来,他所做的一系列动作都显出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意味。
  别的都不提,光是将七十座皇庄迁至九边这事,就足以让群臣重新审视自己了。
  毕竟皇庄一般全都在田地丰美之处,能够舍弃这些将皇庄迁去九边,群臣一定早就想问清其中原委了。
  但此事又不是公事,不好直接来问自己这个皇帝,所以在朱厚炜看来,此次群臣劝自己纳妃,应该就是想借此观察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三观如何。
  当朱厚炜在心中大体转了一圈此事之后,他就静下心来饮了一杯御案旁的茶,而后就正常批示其他奏疏了,至于那些劝劝自己纳妃的奏疏,朱厚炜则若无其事地将其堆到了一边不去理会,准备先晾一阵子再说。
  朱厚炜的这个动作瞒不过谁,在御案两边辅助处理文书的翰林官员和一众六科给事中们,当然也看到了皇帝朱厚炜对待劝谏纳妃奏疏的态度,两相对比之下,文华殿中就有许多官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
  朱厚炜并没注意这一点,当然这也没关系,因为在环立于大殿内的众多太监宫女当中,总有一小部分人是随时关注着殿内一干人等动态的,这些人全都是东厂安插的密探。
  当然对于密探这种事,锦衣卫方面也绝不缺席,锦衣卫这边是由指挥使高武亲自安排紫禁城这边的潜伏密探,以便随时保护皇帝朱厚炜的安全。
  每过五天,这些密探所侦得的有价值消息都会以密折的方式呈送给朱厚炜单独查看。
  在密探方面,锦衣卫做出的改变是最多的,在朱厚炜的授意下,最近锦衣卫指挥使高武都开始着手安排锦衣卫向海外藩国渗透了。
  日光和煦奏疏如水,经过一整个上午的全力理事,今日所需要批复的奏疏终于被朱厚炜给尽数搞定了。
  所以自然而然地,朱厚炜就又带着翰林官员和给事中们去了一趟武英殿讨论军略去了。
  到了第二天,朱厚炜在用完早膳后就准备微服出宫去京城内转转,由于如今皇帝朱厚炜出宫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再加上此次朱厚炜出门也没什么大事要办,所以内阁的五位辅臣也就没想跟着,只是嘱咐皇上注意龙体早去早回罢了。
  朱厚炜今天出门只是临时起意,并无确切目的,不过当他快要动身的时候,却突然想起此前兵部着手推行的军中医官一事,一想到这件事,朱厚炜就突然想去京城内的各个药局中去瞧瞧,看看这民间药局与太医院有何不同。
  说做就做,朱厚炜立马就在众多锦衣卫和近侍官员的簇拥下行出了皇城的西安门,并向位于安富坊西南角的一家名为“恒仁堂”的药局骑马行去。
  这恒仁堂药局也开了有些年头了,由于经营有方,故其生意一直都不错,当前虽然是一大早,可这恒仁堂药局的门口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可见其药局名号之响亮。
  这恒仁堂所在的安富坊就位于皇城西安门外的南侧,相距较近,所以朱厚炜这一行人驭马而行很快就到了。
  此时朱厚炜一看恒仁堂药局人流不断,心中好奇,就让大部分便衣的锦衣卫在外边等着,准备亲自进去瞧瞧。
  说来也巧了,正在这时,一名衣着淡雅的年轻女子也带着一名侍女和几名家仆脚步匆匆地走向了恒仁堂药局的大门口,准备进去买药。
  而那年轻女子的侍女则格外眼尖,朱厚炜还在四处打量着门口人流来往呢,那侍女已经出言对那年轻女子说道:“小姐,你看那人是不是上次制服贼人的领头官差?”
  那衣着淡雅的年轻女子一听侍女这么说,立马抬头去看朱厚炜那边,原来这位年轻女子,便是上次跑出家门追赶贼人的杨氏女子。
  此时朱厚炜浑然不觉他已经被那杨氏女子给重点关注了,他还在随意眺望周围景象,不过朱厚炜没注意很正常,但他周围的一干锦衣卫和跟随李芳出来的东厂番子可不是吃素的,他们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杨氏女子凝视皇帝朱厚炜的这一举动。
  然而惊喜无处不在,这位杨氏女子在看了几眼朱厚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