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诸国之事查看妥当。”
朱厚炜见状就满意地点了点头,并问道:“既然如此,你便跟朕说说如今奴儿干都司那边的情况吧。”
周围诸人一听皇上问的竟然是奴儿干都司之事,心中顿觉有些意外。
因为对于大明来讲,最紧要的一直是瓦剌和鞑靼方面之事,奴儿干都司那边只能算是侧翼,并不是朝廷的关注重点。
而杨慎此时已是胸有成竹之态,他见皇上提及奴儿干都司,就立马朗声说道:“据微臣观察,这奴儿干都司虽说林海莽莽,但并非不毛之地,别的不提,光从每年边市来看,便可知这努尔干都司天材地宝颇多,另外臣还查阅了诸多关于努尔干都司那边的见闻,发现努尔干都司的土地好似相当肥沃,只不过是受限于奴儿干都司那边冬日漫长,这才导致努尔干都司不为朝廷诸公所看重。
在微臣看来,如今我大明的辽东边墙大可继续再向北扩张一些,多囊括一些奴儿干都司的土地,应当不是什么坏事。”
说到这里,杨慎又继续极为自信地说道:“微臣关于奴儿干都司的浅见暂时就这些,还请皇上品鉴。”
随着杨慎将奴儿干都司一事娓娓道来,一旁的翰林官员和诸位给事中以及众多勋贵子弟们也若有所思,好似受到了不少启发。
而朱厚炜此刻则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微笑道:“杨爱卿所言不错,奴儿干都司自然有其价值所在,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此之前,朕还得有赖于朝臣们想办法解决当前我大明卫所兵将日渐孱弱之事啊。”
本来众人都以为皇上把他们拉到这武英殿的左偏殿之中,只是单纯来陪皇上散心来着,可当众人听到皇上直接扔出卫所孱弱这么大的一件事,众人心中就不由地齐齐咯噔了一下,谁都不敢轻易接茬。
只因对于卫所之事,压力最大的当属文臣,若要强兵,那一系列事情都需要朝中文臣们去施行。
眼看有些冷场,此时站立于一旁的成国公二公子朱凤便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并对朱厚炜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陛下不必担忧。在微臣看来,明日大朝会,关于京察和外察的一系列新规矩就会被定下来,而京察和外察的新规一旦通过,我大明吏治也会焕然一新。如此一来,我大明强兵之事应当也会被朝廷诸公顺手解决,不在话下。”
第22章 粉墨登场朝会中
听了朱凤这一席话,只见朱厚炜面上就继续古井无波地说道:“是这个道理没错,且看明日朝会以后的情况再说吧。”
当朱厚炜跟大家谈到卫所之事,众人就都以为此次武英殿之行要告一段落了,因为光是卫所之事就够皇上愁的了,皇上现在应当是没有心思再带着大家看舆图了。
其实若是按照一般的节奏,朱厚炜在谈到卫所之事以后确实应该眉头深锁苦思冥想强兵之事,但朱厚炜这个皇帝明显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家伙,所以随后朱厚炜就十分突兀地问了朱凤一句:“你哥哥朱麟现在的身体如何了?”
朱厚炜虽然只是平平淡淡地问了这么一句,但这一句问题落到朱凤耳中却极为特殊,主要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朱凤的哥哥朱麟身子骨确实不怎么样,再加上他哥朱麟前些年肆意妄为沉迷酒色,犯下了不少错也把身子掏空了,不过如今既然皇上问起,那朱凤自然得据实回答,所以他就立马说道:“回陛下的话,家兄这几年一直在家中将养身体,但无奈并未有什么好转。”
在听到朱凤的回答后,朱厚炜就继续说道:“你哥朱麟之事朕也有所耳闻,朕也知道我大明的勋贵公子中似你哥这样的比比皆是,所以朕就想了个办法,准备好好理一理这勋臣家中的倾颓之气,待到明日大朝会过后,朕便要与我大明的诸多公侯勋贵们好好商议此事了。”
站在周围的众人听朱厚炜这么一说,心中也有数了,知道皇上这是在跟面前的众多勋贵子弟们提前吹风,好让他们在下了值回府后,能够提前告知各自的家中长辈。
说完这些,朱厚炜这才尽了兴,只见他随后就带着众人离开了武英殿,正常回到文华殿中看书理事了。
朱厚炜作为当今大明天子,一言一行皆有影响,待到夕阳西下之时,京中的文官们依然在四处活动勾连,而本身处于看戏状态的勋贵们,也在此时收到了自家公子们带回来的皇上要清扫勋贵子弟倾颓之风的意思。
一时间,许多京中勋贵们看着自家府中那些不成器的纨绔子弟们,先是纷纷发起了愁,而后众多怒气攻心的各府勋贵当家人们,便又少不得提着木棍,满府撵着那些纨绔子弟敲打,于是就在当夜,许多勋贵的府中便呈现出了一片鸡飞狗跳之象,好不闹腾。
然而长夜终将过去,随着月亮繁星慢慢隐没于苍穹之中,太阳又从东方冉冉升起,紫禁城的承天殿前已是一派朝廷文武百官排列严谨的庄重之象了。
今天朱厚炜特意起了个大早,如今他已稳稳地坐在了奉天殿中的龙椅之上,安静淡定地看着底下官员们或隐晦或公开地吵架了。
这时的大朝会已经开了一阵子,不出朱厚炜所料,目前百官们已经就京察和外察之事吵得不可开交了。
此时以杨廷和为首的五位内阁大学士和另外五名部院尚书们,全都老神在在的站立于原地。
而当下负责出头吵架的,则主要是吏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们。
在这当中,朱厚炜也仔细听了这两个衙门之中的官员对于京察和外察的争论。
他发现目前吏部和大理寺这两个衙门的官员们主要争的就是,该不该借此机会削减一些以往京察和外察条款中的不合理之处。
在这当中,吏部的官员们反对改动的是原先清京察和外察中关于官员老弱方面的考核条款,而大理寺的官员们则直接说京察和外察的考察条款应当秉持流水不腐之理,若是京察和外察的条款长久不变,那便会导致京察和外察之制日渐过时,最终成为摆设。
待这两个衙门的官员们争到最后,让朱厚炜会心一笑的场面就来了,因为当大理寺的官员们发现吏部官员实在冥顽不灵后,大理寺的官员们甚至当场说出若是吏部官员不同意对考核老弱官员方面的条款进行改动,那便是吏部官员尸位素餐!
就在吏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们愈吵愈烈,差点就要当场打起来时,吏部尚书石宝和新任的大理寺卿郑岳,似乎心有灵犀一般对视了一眼。
而后在石宝的眼神示意下,刚从四川右佥都御史升为吏部右侍郎的胡世宁就站了出来,并出言制止了吏部和都察院这两个衙门官员们的争吵。
有了新任吏部右侍郎胡世宁做和事佬,吏部尚书石宝与大理寺卿郑岳二人就笑呵呵地站了出来,愿意各让一步,将京察和外察之中那部分关于老弱官员方面的考核标准,放宽了约两成。
当然这还没完,这边吏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们刚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兵部这边的官员们就突然站出来好几个,说要对那些在辖区中出现小股盗匪这一情况的官员进行加重处罚。
面对兵部官员提出来的这个要求,当场反对的便是督察院的御史们。
这次的情况就大同小异了,经过一番争吵,最终也是兵部左侍郎李钺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时中出来打了圆场。
然后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王守仁就面色严肃地站了出来,与督察院的总宪,也就是左都御史金献民二人,三言两语地就将京察和外察之中关于地方官员辖区出现盗匪的考察标准收严了约三成。
无独有偶,接下来工部和户部还有礼部和刑部的官员们,也纷纷有样学样地跳了出来,要修改京察和外察之中与自己衙门权责有关的相应条款。
而后通政司和太仆寺,还有太常寺和光禄寺的官员们也同样站了出来,毫不客气地与这四个部院衙门的官员们打起了擂台。
在这个过程中,锦衣卫指挥使高武和东厂提督李芳这二人,也趁着各个衙门的官员打嘴仗的光景,相当及时地各自不断写条子递给朱厚炜,向他介绍站出来打嘴仗的这些部院官员们其所属的派系情况。
其他还好,就是在官员派系这一块,朱厚炜惊奇地发现,原来朝中官员们的派系竟然不是唯一的,有的是以地域或同乡为派系。
但与此同时,那些官员们也会以不同的书院和科考同年,甚至各自衙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划分派系。
这就导致朝中官员们的派系错综复杂且十分炫目,看得朱厚炜是哑然失笑,不过即便如此,他总体上也是乐见这一局面的。
因为朱厚炜认为官员派系繁多对他来说是好事,只要自己把控得住大盘子,且不被任何派系的官员忽悠,就不是问题。
第23章 大朝会上波澜顺
朱厚炜正静静地看着丹陛下的众多朝臣们你来我往地激烈争吵着,只过了半刻功夫,朱厚炜就明显感觉到场中朝臣们的吵架节奏起了变化。
在朱厚炜看来,虽然正在激辩的众多官员依旧面色冲动,但实际上他们所讨论事情的推进轮廓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清晰起来。
很明显,刚刚吏部和都察院之间的那种有限妥协,也给后面的这一系列争吵带来了可供参考的有效范式。
朱厚炜感知得相当准确,又过了一炷香功夫,原先还在争辩不休的那八个衙门的官员们就渐渐妥协了下来,并很快完成了对京察和外察当中相应条款的修改。
这一幕落在朱厚炜眼中,就是朝廷衙门中的官员在活脱脱地互相争夺着各自衙门在朝廷政事上的话语权。
朱厚炜对京中官员们的这种状态不置可否,因为若是衙门中的官员们全都铁板一块,这对他来说反倒不是什么好事儿。
半个时辰过去,关于京察和外察考核条款的修改方案也终于尽数定了下来,随后被提上台面开始商议的,却并不是朱厚炜以为的皇庄搬迁一事,反而是朱厚炜不久前刚定的要让锦衣卫和东厂以及都察院互相监督的事情。
现在京察和外察的条款修改之事刚搞完,厂卫和都察院互相监察一事就被群臣给快速地提上来讨论了。
朱厚炜见状就眨了眨眼睛,心中就大概明白朝廷群臣的意思了。
很简单,以前东厂和锦衣卫常常被皇帝拿出来制衡文官,这众多文官群体在面对被内臣太监们把控的厂卫时,往往又会觉得相当头疼。
如今皇帝朱厚炜竟主动提出要让都察院有监察东厂的权力,这在朝臣们看来,完全是皇上放出来的一个大礼包,当然要将其尽快定成永例,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朱厚炜所料不错,虽然锦衣卫依然有监察朝臣官员们的权力,可锦衣卫监察朝廷官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无论如何,锦衣卫监察也总比东厂那些宦官来得好,毕竟如今的朝臣们都被此前正德皇帝推出来的太监刘瑾给闹怕了。
正因有此内因所在,接下来朱厚炜才十分惊奇地发现,朝臣们全力办事后的效率之快,直让人惊讶不已。
只用了一刻钟的功夫,在场的朝臣们就已经将平日里都察院对东厂方面的种种监察规矩给定了下来。
提督东厂的李芳见此情形便在第一时间拿过群臣定好的条陈,并逐一查看是否有错漏之处,
当李芳查看完群臣所定的都察院监察东厂的详细条陈后,他就惊讶地发现,内阁和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那边并未定下什么苛刻条件,一切看上去都是光光正正规规矩矩的,并无过分之处。
不过李芳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怎能不知此事缘由,无非是朝廷大臣们急切地想要有监察限制东厂的名义罢了。
虽然李芳知道其中因由,但他也不准备横生枝节,因为他很清楚当今皇上朱厚炜对富国强兵的渴望程度,如今皇上明显就是在整合朝廷力量,并准备大张旗鼓地做大事,他李芳怎能不明白。
于是那提督东厂的李芳在翻阅完都察院监察东厂的一应文书后,也笑呵呵地对朱厚炜说道:“臣看过了,这上面的内容并无不妥之处,臣同意各位阁老和部堂大人们的条陈,我东厂也愿意接受都察院监察,绝无怨言!”
李芳这边话音一落,站在丹陛之下的所有朝臣们当即欣喜不已,不过位于前排的五位阁老以及诸多京中衙门的长官虽说心中同样高兴,但他们养气功夫颇深,此刻全都面色严肃地点头,好像没事人一般,就这么让都察院监察东厂,东厂又监察锦衣卫,锦衣卫再监察朝廷文武百官的条陈顺利通过了。
到了这时,朱厚炜发现上朝的大臣们已经站得相当久了,所以朱厚炜便命左右搬来许多绣墩,给上朝的众臣尽数赐座。
当朱厚炜做出这一善举后,参与上朝的文武百官们无不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