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侯大声喝问道:
“申侯,你想干什么!?”
“什么干什么?”
申侯被召公的话问得莫名其妙:
“寡人这是做了什么让召公不高兴的事情了吗?”
“哼!事到临头,还敢狡辩!”
召公对着申侯冷哼了一声,而后转身对着王座上的姬诵行礼道:
“启禀大王,之前有斥候来报,申侯方向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军队,正在朝镐京方向飞速赶来!”
“哗!”
听到这话,场内诸侯顿时一片哗然。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申侯竟然会在这种时候让本国的军队朝王都方向进军。
“申侯,你这是干什么!?你想谋反不成?”
听到召公的话,一旁的伯禽顿时不淡定了,只见他无视自己父亲那制止的目光,快速走到申侯面前,大声喝问道:
“莫非你想趁着天下诸侯都在镐京的功夫,将所有的诸侯都一网打尽?”
“哗~”
听到伯禽的话,场内诸侯的哗然声变得更大了。若非他们知道镐京城中还有一支常备军可以用,只怕他们早就已经拔腿跑路,离开这个危险之地了。
“鲁君,不得无礼!”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王座上的姬诵发话了。只见他用手拍打了身前的案几一下,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将场中的诸侯镇住,而后才缓缓说道:
“召公所说之事,予一人早已知晓。”
“什么!?您早就知道?那您为何还……”
闻言,下方的伯禽立马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正想问姬诵为何不赶紧下令将申侯抓起来,却听姬诵缓缓说道:
“此事,乃是予一人让申侯做的。”
“哗!”
姬诵的话音刚落,下方大殿中再次响起了哗然之声。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哗然的只有姬姓诸侯,其他姜姓诸侯一起看热闹的外姓诸侯则是变得淡定了许多。
“再过几日,便是予一人的婚礼了。”
然而姬诵却仿佛没有听到姬姓诸侯的哗然声一般,而是继续淡淡道:
“虽然我镐京兵力足够,但是为了防止有犬戎趁机前来作乱,予一人还是决定调申国之兵入京,以拱卫镐京的安全,确保犬戎不会伤害到我镐京的国人。”
说到这里,姬诵先是顿了一顿,而后继续数道:
“再者,这次出嫁的申国女在申国本就非常受人爱戴,将申国兵调入京中,让他们也参加参加申国女的婚礼,也能让他们也沾沾喜气不是?”
什么保护镐京安全,什么让申国兵沾沾喜气,这一切都不过是姬诵的说辞罢了。
姬诵之所以调申国兵入京,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给自己站台。
虽说姬周在关中有西六师将近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但是这些士兵前些年都是跟随周公他们参加过平定三监之乱的战斗的。如果自己真的和周公他们撕破了脸皮,到时候这些军队站哪边还不一定呢。
为了防止自己到时候变成孤家寡人,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在和沃操定下今天的计划的时候,姬诵就已经下了一份诏书,命沃操将其带给申侯,让申侯在出发之后没多久,命国中的士兵进京,保护自己的安全。
至于这三千人是不是姬周西六师一万五千人的对手……姬诵表示无需担心,且不说所谓的西六师平时都是以农民的身份分散在各地,只有得到征召令之后才会聚集起来。就算到时候这些士兵真的就集合起来了,他们也不一定就会对自己动手,最多也就是处在中间的位置,两不相帮罢了——毕竟自己再怎么说也是天子,是他们的大王,他们不太可能真的会对自己动手。
姬诵真正担心的,其实是那些跟随诸侯们进京的亲信士兵。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是每人几十个,加起来也有一千多了,在这个蛮荒的时代,这已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了。届时若是西六师不站在自己这边,那么自己就不得不在这些诸侯卫兵的威逼下屈服,缩回自己伸向权力的双手了。
而一旦有了申国士兵的支持,那么情况就又变得不一样了。申国士兵极其能打,其战斗力可以说是姬周诸侯中最强的,这一点从后世申国分家就能看得出来。后世姬周派往江汉区域保护铜锡矿通道的随国(曾国)被楚蛮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后退数百里以求自保。而铜锡矿通道又不能没人看护,无奈之下,当时的周天子只能从申国分了一个分家出去,去南方镇守西周的南大门,确保铜锡矿可以顺利运入中原。
而被派去南方的申国分家也非常争气,没过多久,他们就成功地在南方站稳了脚跟,确保了西周铜锡矿通道的稳定,令西周摆脱了铜锡矿危机。
分家之后的申国尚且如今,没分家之前的申国实力之强也就可想而知了。有这样一只军队保护,姬诵觉得自己说话的腰杆子都直了不少,这才有了之前他怒怼三公的剧情。
348。尾声
另一边,在听到姬诵的话之后,原先有些惴惴不安的姬姓诸侯们也终于将心放回到了肚子里。
为了防止犬戎作乱,所以请自己的岳父过来替自己站台……这个说法似乎没什么毛病。
至于姬诵会不会趁机让申国的士兵将自己干掉……姬姓诸侯们表示自己丝毫不担心。毕竟当初姬诵之所以将自己这些人分封出去,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姬周的行政效率管理不了东方那广大的土地。如果姬诵联合申侯把自己这些人干掉了,那么他们又应当如何治理东方的商人故土呢?重新分封诸侯吗?
理论上而言这么做似乎真的可行,但问题是此时的姬周王室已经没有成员可供姬诵分封了。当初周公可是将整个姬周王室不痴不傻的成员全都分封出去了的,如果把他们这些人都干掉了的话,那么姬诵可就无人可用了。
正是因为有这个依仗在,所以姬姓诸侯们才能继续保持基本的镇定,并且学着姜姓和外姓诸侯的样子,静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欣赏大殿中的权力斗争。
姬姓诸侯们一闭嘴,大殿之中就再次陷入了安静之中。此时的三公中姜太公已经明确表示退出,召公又被姬诵正面怼得哑口无言,只剩下周公一个人,站在原地,默不作声。
此时所有人都将目光放在周公的身上,想要看看他是否还有什么杀招。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众人那注视的目光下,周公动了、
只见他缓缓抬起自己的右脚,离开了自己的站位,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对着姬诵行礼道:
“既如此,此事便是臣等误会沃操了。臣等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就对沃操进行诬告,还请大王治罪。”
“嘶~”
听到这话,在场的诸侯们纷纷倒吸了一口冷气。看周公这架势……他是准备认输了?
不能够啊,莫非……周公这是准备还政于天子了?
事到如今,在场的诸侯哪里还不明白,这场所谓的杀不杀沃操的争论,其实是一场新老权贵争夺权力的战争。
一旦姬诵赢,那就意味着接下来姬周的实际掌权人将从以周公为代表的三公转变为天子姬诵。而一旦周公赢,那就意味着姬诵将继续被打回去当傀儡天子,权力依旧被以周公为代表的三公把持。
原先诸侯们是不看好姬诵的,毕竟姬诵实在是太年轻了,而周公和姜太公过往的“战绩”过于彪悍。别说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年轻了,哪怕是在场的诸侯全部绑起来,都不敢说自己这边能够斗得过周公他们。
然而令诸侯们没想到的是,姬诵在这种近乎绝境的状态下,竟然能够绝地反杀,将周公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以至于周公竟然直接选择了认输。
“看样子,我姬周的天,这是要变了啊。”
有姬姓诸侯在听到周公的话之后,一脸复杂地看着前方的周公,在心中暗道。
当然,也有诸侯在心中有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样,姬诵似乎赢了,但是实际上他其实是输了的。因为在这场斗争中周公他们其实是放水了的,否则之前在姬诵询问有没有诸侯有意见的时候,只要周公一个眼神示意,只怕就会有乌泱泱一群人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逼迫姬诵就范。
然而周公终究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他不敢,害怕这么做会撕裂新生的姬周王朝。亦或者是没必要,毕竟他的身份只是个摄政,其职责是在天子成长起来之前替他监国。如今天子已经表现出了上位者应有的手段,再那么强硬下去已经失去了意义。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周公退让了。在天下诸侯的面前,正式向姬诵服软,并且表示愿意将手中的监国之权还给姬诵。
对此,姬诵心中自然是狂喜不已的。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姬诵的心性也较之以往要强大了不少,因此他非常轻易地就控制住了自己的表情,一脸和善地对着请罪的周公说道:
“周公何出此言?您之前之所以控诉沃操,纯粹是因为担心他带坏予一人,破坏我姬周的亲亲传统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您的做法其实是为予一人好的,予一人又怎么可能会因此而怪罪于您呢?”
“如此,臣便多谢大王的不最之恩了。”
闻言,周公的脸上非但没有露出任何欣喜的表情,反而还一脸忧虑道:
“武王驾崩之时,大王尚且年幼。为防止大王误入歧途,因此武王特意命臣与召公、太公二人摄政监国。而今时过境迁,大王也已经长成翩翩少年,即将成婚了。臣观大王如今的谋略,已经不逊于当初的武王,已经有能力亲自治国了。因此臣斗胆,请大王接过治国的担子,治理九州万方,天下诸侯。”
说完,周公便直接对着姬诵跪了下去,行了一个稽首礼。
“为天下苍生计,臣等恳请大王亲政!”
周公都跪下去了,一旁的召公太公等人自然不好再继续站着,当即学着周公的样子,朝着姬诵跪拜了下去,恳求对方亲政。
三公如此,其他诸侯就更不用说了。纷纷有样学样,请求姬诵“出山”,治理天下诸侯。
“这便是权力的滋味儿吗?感觉……还真是不错啊。”
端坐在王座上的姬诵看着下方乌泱泱跪倒的人群,顿时一阵心潮澎湃。曾几何时,他为了权力苦苦追寻却不可得;而现如今,权力却主动地来到了自己的面前,请求自己将它抓在手中把玩,不同意它反而还不高兴。
“予一人有今日,全赖沃操之功啊!”
这一刻,姬诵想到了很多。而他脑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那个制定了全套方案的沃操:
“若非是他,予一人又如何能够有今日呢?不行,此事之后予一人一定要继续将他调回朝中,重用起来才行。至于理由嘛……便说是因为他成功地操办了予一人的婚礼好了。”
一想到自己用这个理由将沃操调回朝中重用之后诸侯们可能的表情,姬诵就忍不住一阵想笑。
349。周公吐哺
三公带头,诸侯拜服,接下来的剧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姬诵先是以自己年纪尚小,且三公劳苦功高,又是武王的托孤大臣为名,表示自己坚决不肯亲政。
而三公和诸侯们则是表示姬诵已经拥有了亲政的能力,且还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不亲政不行。
最终在双方你推我让之后,姬诵“不得已”接过三公手中的权力,表示自己愿意亲政。
“予一人虽已亲政,然而外面之事还是要请诸侯爱卿多多担待啊。”
接过权力的姬诵端坐在王座之上,对着下方的诸侯们说道:
“过几日便是予一人的婚礼,等婚礼之后,诸位爱卿就要返回自己的封地了。届时还望诸位爱卿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此来吸纳野人,震慑蛮夷,保卫一方平安。”
“喏,臣等谨遵旨意!”
姬诵说得都是以前周公说的话,因此诸侯们也都按照以往的说辞回答了一遍,陪姬诵走完了一次流程。
“至于王叔……您之后有什么打算吗?”
在和诸侯们客套完之后,姬诵转头对着周公说道。
“臣想返回成周,在那里继续完善我姬周的礼乐制度,还请大王应允。”
周公拱手答道。
“完善礼乐制度么?”
听到这话,姬诵低声呢喃了一声,而后开口道:
“成周远离镐京,且又是新建之城,人丁稀少,怕是不利于王叔制定礼乐制度。这样吧,王叔的封地在周原,而文武王的王陵也恰好埋在那附近,不如请王叔返回封地,在那里制定礼乐制度,王叔以为如何?”
返回……封地?
听到这话,周公不由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