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彦笑的很开心,苏莱曼同样笑的很开心。
刚刚入手的那块玉,从颜色还有刚刚入手时的手感,苏莱曼可以很简单的就判断出这是一块上品的玉石。
这样儿的一块玉石,放在一些不识货的人眼中可能不算什么,可是真要是拿到大城市里面去拍卖,那价值可是会翻着倍的往上涨。
尤其是,自己原本就想着重启苏伊士运河,只是自己人微言轻,根本就没有办法促成这件事情才一直拖了下来。
眼下这些大明人几乎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他们承包了这片土地,愿意开挖运河是他们的事情,而等到承包的时间一到,运河不就落入了自己的手里面?
如此一来,运河能够重启,自己在大维齐尔那里也能交待过去,甚至于还会让自己口袋里的银币再多一些。
这么好的事儿,当真是一辈子都碰不上几回!
夜深人静,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一些不知名的虫子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鸣叫声,吵得人有些心烦。
李承彦却顾不得心烦,而是拉着几个工部的官员在一起琢磨了起来。
工部右侍郎宋韵贤打了个哈欠,脸上就差刻上本官很生气这几个字了:“李大人,这运河的事儿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咱们得知道对面的海面是什么样子,与这边有什么不同,两边还有一路上的河堤,是仅仅需要挖开还是需要彻底的重新开凿,这些都得等着本官与诸位同僚去勘探过后才能得知。
您现在就让本官给您一个说法,本官倒也是想给,可是上哪儿给去啊?
倘若本官说能开挖,结果最后又挖不了,陛下追责下来,这责任算谁的?算您的还是算我的?”
李承彦道:“倒不是说整个运河的工程,而是咱们眼下经过的这一段,有没有什么问题?”
宋韵贤道斟酌着道:“眼下根本就看不出来什么——如果只从眼前这一段来看,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人手和船只足够,这一段的运河是可以重新清理出来的。
难的是整个运河,尤其是这种沟通了两片海洋之间的运河,到底能不能再一次挖开通航,却当真是不好说的很。”
李承彦疑惑的道:“两个海洋之间怎么了?与两个大点儿的湖泊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宋韵贤道:“那区别可就大了!
两个大点儿的湖泊之间尚且有大有小,水面也是有高有低,更何况两个海洋之间?若是两个海洋的水面不平,到时候多的必然要灌入少的。
如此一来,会引起多么大的麻烦暂且并说,就光是这运河的河堤能不能承受?就算是能承受,这两个海洋之间的水还没有灌平之前,如何通航?就算是借着水过去了,又怎么回来?
水速慢了还好说,若是快了呢?若是水势太大了呢?会因此死掉多少人?”
李承彦神色阴翳的道:“你管他死多少人干什么?左右不过是些蛮子,死了便死了,又不用你我心疼。”
宋韵贤呸了一声道:“亏你还读的圣人书!就算是你我都不在乎,就算是全天下都不在乎这些蛮夷,这两边的土地还要不要了?”
李承彦顿时被噎住了——蛮夷的性命放在李承彦的眼中,实际上一文不足,除非是拿去卖苦力。
实际上,就连大明百姓的性命,在李承彦的眼里也算不了什么,甚至于在诸子百家里面,也只有农家,墨家等几个有数的学派,才会在乎平民百姓的性命。
剩下的大都没有多大乎人命,要么是当成了数字,要么是当成了工具。
可是在纵横家看来,搅动天下风云只是手段,目的追求的是什么?
是大一统,是和谐,是天下归一。
如果这些土地都被毁掉了,那自己的罪过可就大了,哪怕这些土地现在还不是大明的,也不能太过于放肆,把这么多的田地都给淹了吧?
沉吟了半晌之后,李承彦才拱手道:“是本官孟浪了,下次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还望宋大人见谅?”
宋韵贤见李承彦态度极好,倒也不为己甚,当下也拱手道:“宋某也知道李大人心中之所急,但是下官还有一句话,想要劝一劝大人。”
李承彦肃然道:“宋大人请讲?”
宋韵贤道:“当今天子虎视八荒六合,欲效始皇帝混一宇内,行事未免有些操切。
如今我大明内部倒是没了什么问题,朵甘思与乌思藏也没了什么问题,辽东也没了什么问题,仅剩下奴尔干都司那边还有一小撮建奴。
可是实际上呢?
辽东倒也罢了,勒石草原上有多少大明百姓?奴尔干都司又有多少百姓?
朝鲜与琉球倒也罢了,吕宋和爪哇之地也不去说他,可是缅甸之地如何?是否要迁移百姓?还有那些刚刚占下来的土地,是不是要迁移百姓?
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加起来,哪一桩哪一件不要银子?国库和内帑之中的银子再多,可能同时支撑的起来?
眼下的大明便有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一则是陛下威望正隆,天下间无人敢于置疑,再者便是不断的征战与利益,压下了这一切。
便是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君不见帝辛之事乎?
我等既为人臣,便不可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不可不谏言于天子。李大人身为纵横学派传人,又怎么可以看不到这一点?”
李承彦疑道:“既然宋大人已经看到了这些,又为何不自己谏言天子?”
宋韵贤苦笑道:“陛下扶持百家之意何在?无非便是儒学势大,已经威胁到了君权,陛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而且陛下早有旨意在先,诸部官员不得干涉他事,只做好本部差遣便好——而宋某既为工部又侍郎,又是儒家子弟,贸然谏言,会有何等下场?”
李承彦顿时也是无语了。
崇祯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文武百官心里都清楚的很——原先就有各科的给事中不干正事儿,自己的事儿还没整明白呢,手却伸到了其他的衙门,生生的把办事效率给拖慢。
尤其是那些儒家出身的文官,就更是扯蛋了——张口闭口就是祖宗成法和先贤,真正的开疆扩土却指望不上他们,有天灾人祸也指望不上他们,偶尔有几个好的,也是抱着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心态在做事。
就像是崇祯皇帝暗中骂过的那样,官员一死固然容易,可是丢下的烂摊子却是朝廷和皇帝的。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指望崇祯皇帝对于文官乱插手和儒学有什么好印象,就纯属于扯蛋了。
沉吟了半晌之后,李承彦才道:“那么依宋大人的意思,莫非是劝阻陛下修建运河?”
宋韵贤干脆的道:“不!不仅不劝阻陛下修建运河,反而要促成此事。
陛下不能修建运河,便会想着绕过那什么角去攻打英夷,万一出现什么不忍言之事,国朝的天便要塌了。
唯要促成了运河的修建,才能把陛下的精力牵扯到运河上,再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能让陛下暂时抛下那些英夷。
再者说了,正如李大人方才所言,死再多也是死的蛮子,你我又何必为此而操心?”
李承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却是将眼泪都笑出来了:“宋大人放心,本官一定会尽力促成运河的修建!”
宋韵贤正色道:“如此,一切就有劳李大人了!”
李承彦笑道:“你我同为陛下效命,又何分彼此?”
等到宋韵贤告辞了之后,李承彦才提起笔,慢慢的写起了奏章。
隔着不算太远的帐篷之中,苏莱曼也正提笔写着书信。
ps:今天浪的太嗨,回来晚了……
第六百七十三章 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崇祯皇帝决定跑路回大明,顺便把《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这两本奇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字,然后大量印刷,让所有人都能买的起。
《三国演义》好啊,妥妥的一本治国打仗用的兵书,其效果经过了建奴老野猪皮和小汗黄台吉两代人的检验,效果杠杠的,属于质量信得过产品。
可以想象,当奥斯曼和曼卧儿这些本身就矛盾重重的国家里面的有心人在拿到了这两本书之后,会不会真的提前搞出来三国演义甚至于春秋战国,可是真心不好说。
当然,这些地方再怎么乱都没有问题,反正跟崇祯皇帝没啥关系,大明不乱就行了,谁有空管国外乱不乱啊。
而《水浒传》就更重要了。
首先,《水浒传》不是大明流传的《忠义水浒传》,而是被阉割后的产品。
其次,被阉割后的阿拉伯版本《水浒传》,也不允许流传回大明。
因为崇祯皇帝打算把《水浒传》魔改一下,把里面受招安、征辽、镇压方腊等回目全部砍掉,顺便把什么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内容也修改一下。
反正诏狱里面还关着一个御史陈默,还有一个擅长于写刘备文的段小荣,让这两个家伙联手魔改一下《水浒传》,想必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这两个家伙连洪荒流的神话都能搞的出来,魔改一个区区的水浒传又算得了什么。
而没有了受招安、征辽、镇压方腊这些让外国人看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的内容之后,整本《水浒传》的味道立即就变了。
没有粮食吃活不下去怎么办?上山落草啊!
被官府欺负了怎么了?杀官造反啊!
就算他莫卧儿和奥斯曼加起来只有一千万的人口,一万个人里面才能挑出来一个认真学习《水浒传》并且付之于行动的,那也是足足一千人。
梁山泊上一共才一百零八个胆肥的,一千来个人组团起来可就相当于十个梁山了而莫卧儿和奥斯曼的地盘面积一共才多大,能装得下十个梁山水寨搞事情吗?
当然,装得下装不下的,崇祯皇帝也不太关心。
反正都是蛮子们自己的事情,愿意反就造反呗,朕在爪哇那里还有生意呢,专门出售高品质的刀,剑,弓箭和盔甲,保证不比官兵的装备差太多。
一部三国加上一部水浒到底会产生什么样儿的化学反应,崇祯皇帝心里都没有底气,只是再一次把郑芝龙和南居益等人一起喊了过来。
原因很简单,莫卧儿是上演三国还是上演水浒,崇祯皇帝都不太担心,但是莫卧儿毕竟割让了那么一大片土地,这些土地上的人万一要是学去了,那最后被恶心的不还是大明?
干脆,把这些人打包吧,分两路送走,一如此艰难……
迈哈买提到了易卜拉欣一世的身前行礼之后,易卜拉欣一世才开口道:“大维齐尔明天继续提出来把苏伊士承包给明国人的提议,然后,他会代表本苏丹再一次拒绝。”
说完,易卜拉欣一世还特意指了指旁边的宦官。
迈哈买提疑道:“为什么?”
易卜拉欣一世没有解释为什么,反而接着道:“不仅拒绝,明天还会斥责于你,指责你违背了真神的旨意。
这些消息,记得一定要让人传出去,最好是传到那些明国人的耳朵里面去。”
迈哈买提突然就了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之后,迈哈买提抚胸行礼道:“如您所愿,神圣而尊贵的苏丹。”
易卜拉欣一世也笑了。
跟聪明人说话的好处就是这样儿,一点就透,不用浪费太多的口水。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让迈哈买提暗示了将会向自己效忠,果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想了想之后,易卜拉欣一世又接着道:“对了,准备一些聪明好学的年轻贵族吧,让他们去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留学。”
迈哈买提先是躬身应了,又接着道:“我们也有自己的学校,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多,现在为什么要派遣留学生呢?”
易卜拉欣一世摇头道:“我们的学校教授的是什么学问?有新的,也有旧的,可是都是我们的。
他们去了明国,就能接触到不一样的学问,然后可以把这些学问带回来,变成我们自己的学问。”
顿了顿,易卜拉欣一世又接着道:“现在明国人的手,已经伸到了这里,可是我们却对于神秘的东方一无所知,这很不好。
我们跟明国人,都是世界性的大国,就应该互相交流,而不是通过那些荷兰人和西班牙强盗做为中转因为中间会有很多利润被他们拿走,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少部分。
当我们跟明国人有了联系之后,就可以绕开他们,甚至于我们可以直接与欧洲的那些野蛮人通商,赚取他们的银币。”
不等迈哈买提说话,易卜拉欣一世又突然开口道:“还有,告诉那些留学生,既要牢记真神的教导,也要尊重大明的风俗习惯,不要总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通过他们能够远航到这里,就可以知道,明国人不比欧洲人弱,也不会比我们弱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