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祯皇帝已经用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确实让普通百姓们都能活的挺好,哪怕是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
    这么一来,自己这些人刀头舔血就够了,子孙后代应该有更好的人生——读书经商种地不比操刀子砍人要强?反正也不差那口吃食!
    然而卫所士卒的想法是士卒的想法,他们子孙的想法归他们子孙的想法——操刀子砍人什么的最有意思了,比各地有意思的多!
    不光这些卫所士卒的后代们如此认为,就连普通的大明百姓里面,也已经开始冒出了这种苗头。
    都想着能入伍从军,然后操刀子砍人。
    通过操刀子砍人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例子太多太多,光是孟繁星那些编外的家伙们就捞了多少银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纯臣才特意躬身谢恩。
    等到朱纯臣和温体仁都退出了宫外之后,崇祯皇帝才坐在椅子上发起了呆。
    自己哪怕是穿越过来的,也不可能事事都记得清楚,也不可能比这些久居朝堂的才狐狸们更聪明。
    很多让自己恼火不已的问题,拿出来跟这些个大臣们商讨一下,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于比自己以为的办法更靠谱一些。
    甚至于,自己一向来的横冲直撞,更多的还是靠着厂卫和军权在手。
    易地而处,如果把自己放在朝堂上面,可能早就已经死的透透的。
    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谁让自己是皇帝呢?
    当个皇帝,就是任性!
    ……
    崇祯皇帝发呆的时间不算长,就被人给打断了。
    其实这次带过来的消息倒不能算是什么太好的消息,不过是羊毛已经可以弄成毛毯,羊绒可以织成大衣了。
    如果没有彻底干死鞑靼蛮子,崇祯皇帝一定会为了这个消息而激动不已——在草原上让蛮子们玩羊吃人,然后再彻底干死他们,一定很有意思!
    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同了。
    鞑靼蛮子们自己作死,早一步就先起兵,现在要么被弄成了京观,要么就在修铁路,这个招数已经用不上了。
    最多最多的,也就是在勒石草原那片位置往西再研究一下,或者从其他的蛮子那里收购羊毛?
    少了这些个蛮子在草原上放牧,没有了吃草的牛羊马匹,勒石原上的草场会长成什么样子?
    转念一想,崇祯皇帝又把这个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收购羊毛的事儿还是算了,眼下还是多弄点苦力要紧。
    至于说勒石草原和奴尔干都司那边草场上面的青草会疯长的问题,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
    等着迁移了大量的百姓过去之后,盖房子,修路,开荒种地,养牛羊,这些个草场别被祸害的太惨就是烧高香了!
    思维再度跑偏的崇祯皇帝接着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耕种和修路等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
    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就不说了,后世京城的雾霾也不说了,毕竟这年头的污染撑死了也就是烧煤带来的那么点儿,根本就算不得事儿。
    关键是沙尘,光是自己登基之后就经历过好几次了。
    崇祯元年,永年县昼晦,咫尺不辨人物;
    崇祯七年三月戊子,黄州昼晦如夜。
    崇祯十二年二月,浚县狂风大作,黄埃涨天,间以青白气,五步之外,不辨人踪,至昏始定。
    就连崇祯十三年正月,其实也有过一回,而且发生在了南京——闰正月丙申,南京日色晦朦,风霾大作,细灰从空下,五步外不见一物。
    这玩意具体是怎么形成的,自己不知道,也懒得去知道,但是肯定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关系,毕竟后世的专家们都这么说。
    就是搞不明白南京那边有什么沙漠化的问题?或者,小冰河气候跟这些破事儿有没有关系?
    是因为植被遭到的破坏太厉害?还是因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少,导致了地球变冷?
    想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的崇祯皇帝干脆不再想,只是本着想到就要去干的精神,直接把事情给吩咐了下去。
    多修路,多种树,顺便催着百姓多生孩子。
    各地的镇守太监们翻遍了史书,都没有找到哪个镇守太监会像自己这些人一样倒霉——除了本来就多的事情之外,还要管着种树的事情。
    同样的,不只是镇守太监们在骂街,连各地的官府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命令之后也想骂街。
    百姓怎么才能富?多生孩子多种树?
    多生孩子,朝廷给补贴而且涉及到了自己官位的考核项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可是这多种树是什么鬼?
    还有多修路,整个大明哪天停下了修路的工程了?工部在修,铁道部在修,交通部的人也在跟着掺合。
    到底修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天可怜见,类似于这种乱七八糟的标语要贴出去也就算了,大不了自己当成看不见。
    那么,把差役们给派出去宣传是什么鬼?差役们都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
    ps:有点儿卡文。这两天争取把这一卷的内容过渡,开启新卷。
    最快更新

第六百三十章 听说,大明的皇帝还要脸?
    崇祯十三年的前半年时间,除了崇祯皇帝带着朝堂还有军伍的大佬们在不断搞事情之外,整个大明都显得很平静。
    哪怕是崇祯十三年的上半年时间里遇到了不少让人闹心的天灾,实际上对整个大明来说也没有形成什么让人恶心的局面。
    毕竟,大明的国库还有崇祯皇帝的内帑,从来就没有停下过收购粮食的脚步,常平仓和预备仓里的粮食足够保证百姓们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也能活下去。
    唯一让崇祯皇帝不爽的就是干旱。
    老天爷不下雨,大明也没有人工降雨的条件,除了把官员们派出去祈雨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至于前几年多挖的那些个大坑,存起来的雨水雪水什么的,基本上第二年就用光了,根本指望不上。
    一天比一天更热的天气让崇祯皇帝也开启了烦燥模式。
    后宫里面好几个妃子眼看着快生娃了,国库里面的银子也快要见底,内帑也没有多少余钱,逼得崇祯皇帝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窝在宫里。
    最起码,想要带兵出去浪一波怼人的事儿是没什么指望了。
    至于再下一次江南什么的,崇祯皇帝就更没这个兴趣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宫里面的冰是足够用的,别管是崇祯十二年冬天时存起来的冰块还是临时用硝石制冰,宫里面这玩意就没缺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崇祯十三年的九月才算是结束。
    除了袁妃和田妃各自生了个女儿之外,宜妃也产下一子,被取名为朱慈熠。
    一溜排开几个娃,周皇后很想把崇祯皇帝给揍一顿——总盯着月子里的娃稀罕,大点儿的就不见你这么上心!
    被周皇后瞪的有些心虚,崇祯皇帝嘿嘿讪笑了两声之后便搓了搓手,扔下了几个娃子,转身向着娃子们的娘走去。
    自家的小媳妇们生娃子辛苦,自己得好好表示下心疼才行。
    然而没等着崇祯皇帝表现出一个好男人的作风,匆匆而来的许显纯就禀报了一个让崇祯皇帝感到高兴的消息。
    再一次把温体仁等朝堂大佬都召进了宫里之后,崇祯皇帝才让许显纯把刚才的消息复述了一遍。
    许显纯把消息复述完了之后,又接着道:“想必再过上几天,缅甸王的表章就该到鸿胪寺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说说看吧,像他隆王这样儿的一国之主突然上表要归化大明,究竟该如何应对?”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命王承恩将锦衣卫报上来的缅甸国主他隆的资料分给了温体仁等大臣。
    已经事先看过他隆王资料的崇祯皇帝认为,像这种跟开挂一样的大佬突然间就上表要归化,肯定有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原因。
    崇祯元年,阿那毕隆病重,被其子弥利提波杀于宫中。正出征掸邦的他隆在得知哥哥被杀的消息后,就回师占领阿瓦称王,接着南下勃固。
    在勃固称王的弥利提波得不到臣民的支持,准备逃往阿拉千,却被大臣们逮捕,送交他隆,被他隆以杀父之罪处死。
    崇祯二年,他隆在勃固正式即位并上表大明,表示自己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自行登基为王。
    当时自己都一屁股屎,还不知道怎么擦干净才好的崇祯皇帝自然也没有心情理会缅甸这种屁大点儿的国家换个国主的事儿,大笔一挥就算是同意了。
    而他隆的操作显然有点儿骚——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他隆就下令对缅甸全国范围内调查土地和人口。
    调查和登记的内容包括全国各地的人口、住宅、生产的农作物、缴纳的赋税种类和数量、每家每户人员的名字、性别、年龄。
    显然,他隆的这一次普查比之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二年才玩出来的大明版人口普查要早了一年的时间。
    甚至于面对着暹罗的不断挑衅和进攻,他隆也如同崇祯皇帝一样选择了怼回去,一度逼得暹罗北部属国兰那泰不得不俯首称臣。
    在刚刚看完他隆的资料之后,崇祯皇帝一度以为这家伙也是个穿越者了——直到了解了缅甸国内的一些情报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放下了心。
    连崇祯十一年时玩的人口普查都是记载在贝叶上面而不是纸张,更没有丝毫火器发展的迹象出现,怎么看都不太可能是穿越者。
    哪怕是缅甸本地的环境不支持穿越者玩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跟大明的贸易之中也没出现一丝的迹象,这本身就说明了跟穿越者没有一丁点儿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国主,突然之间打算内附?把自己的国土变成大明的国土,自己混个封王的待遇赖在京城?
    怎么看怎么都不合理!
    毕竟,他隆王跟朝鲜国主绫阳君李倧还有小琉球的国主尚丰不一样,那两个纯属于战五渣里面的青铜。
    而他隆王,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战五渣里面的王者,很快就能向着战六渣进化了——如果他隆王努努力,干掉了暹罗之后再向周边扩张一下,说不定就进化了。
    当然,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上来看,战五渣里面的青铜和王者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想要进化成战六渣,那就是在挑衅大明了。
    欺负战五渣跟战六渣能一样?所以,必须得在战五渣进化之前就按死他们!
    崇祯皇帝的思维明显又开始跑偏,温体仁却躬身道:“启奏陛下,他隆王内附,要么是仰慕天朝,要么是另有打算,只是现在还不得而知罢了。
    唯今之计,当先令鸿胪寺做好准备,同时也在缅甸多派一些探子,好生打探一下缅甸那边的情况。”
    许显纯斟酌着道:“依着锦衣卫在缅甸得到的消息来看,他隆王早就有心内附,只是一直在迟疑。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
    崇祯皇帝将目光投向了许显纯,好奇的道:“消息可靠?”
    许显纯点头道:“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是这样儿的。缅甸之地与我大明接壤,国中百姓、朝堂、军方、王宫之中都有锦衣卫的人手,应该假不了,除非这些人一起出了问题。”
    很快,这个消息的真伪就再次多了一个证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曹化淳也带着同样的消息过来了。
    曹化淳的东厂显然没有许显纯提督的锦衣卫效率高,或者说在大明之外的渗透力度明显比不上锦衣卫。
    毕竟,锦衣卫这个机会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对外渗透的脚步。
    东厂明显就要弱了一些,毕竟除了向外渗透,还要盯着锦衣卫……
    崇祯皇帝明显不关心东西厂跟锦衣卫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有竞争才有进步,厂卫之间不是一条心是正确的,真要是抱成一团,就该轮到自己这个皇帝睡不安稳了。
    曹化淳带过来的情报跟许显纯带过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密探通过各种渠道发回来的消息,证明缅甸的他隆王想要内附大明。
    这下子,不光是崇祯皇帝懵逼,就连温体仁等朝堂大佬们也感觉懵逼。
    好好的土皇帝不当,想着内附到大明之后当个土王?怎么想的?
    他隆到底是怎么想的,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一众大佬们想不明白,但是他隆王自己心里可就很明白了。
    跟周边那些不长眼的垃圾们不一样,他隆自认为对形势看的比较清楚。
    就跟大明的锦衣卫在不断的向着各国渗透一样,各个小国的探子也活跃在大明的国土之上。
    锦衣卫和东厂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于有意无意的放纵了探子们打探消息的行为——只要不涉及到机密的事情,这些消息根本就无所谓。
    毕竟,探子们好解决,杀了也就杀了,可是那些正经的商人呢?僧人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