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坑人的就是崇祯皇帝,别管是为了什么,反正他老人家一句话,直接把徭役给废除了。
    徭役废除之后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征召,这事儿得有个解决办法才行,要不然留下这么大个烂摊子给后人,估计后人会跟自己骂朱重样来骂自己。
    除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之外,还有现在社学和县学乃至于国子监的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
    现在大明的社学,往好听了说跟后世的小学差不多,往坏了说,其实也没比幼儿园强哪儿去,甚至于还不如幼儿园。
    就连再往上面的县学乃至于国子监,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也是差不多子曰诗云教的很到位,至于算学、律法、格物,这些学问基本上都等于零。
    更多的,还是靠着学子们在攻读诗书之余的闲暇时间自己去学习。
    这样儿不行啊,后世的那些个孩子们可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初中开始更是增加了物理化学。
    至于什么英语一类的玩意,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这年头,大明才是世界的爸爸,大明的语言就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不信的话,大可以找梅加瓦那样儿的土著们问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命人把温体仁和孟绍虞等人都给传进了宫中。
    想要对社学和这些举人进士们的优待下手,少不得要跟这些大臣们商量一下。
    觐见之礼完毕,又听完崇祯皇帝说的这些事儿之后,温体仁等人就陷入了深深的蛋疼。
    几年?这才刚刚过去了几年的时间?
    距离上次把秀才们的优待田给取消,举人们的优待田降到了五十亩之后,现在又要开始搞事情了?
    斟酌了半晌之后,温体仁才躬身道:“敢问陛下,陛下的意思是先从优待田入手,还是先从社学入手?”
    温体仁也不敢再跟崇祯皇帝打什么哑谜了这种一个不好就会搞的江山动荡的事儿,还是敞开了来说比较好。
    崇祯皇帝则是极为痛快的就把球给踢回给了温体仁:“那依温爱卿的意思呢?”
    温体仁斟酌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牵连甚广,远非一日之功,倒不如从长计议?”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知道此事非一日之功,这不便找众位爱卿前来商议么?”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微微扭头,吩咐道:“命人去告诉皇后她们,朕今天不和她们一起用膳了。
    还有,让御膳房去准备些饭菜,今儿个就留众位爱卿陪朕一起吃顿便饭。”
    王承恩自然是躬身应了,回头吩咐人去准备,剩下的温体仁等人则是更加的蛋疼。
    崇祯皇帝请客吃饭的次数不多,但是每一次都很让人头疼。
    反正根据温体仁的经验来判断,今天这事儿不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估计事情就不算完。
    然而自己这些人除了留下来吃这顿饭,剩下的又能有什么办法?难道说自己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要回去吃饭?
    皇帝请客吃饭,别说是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就是家里着火了也得当不知道,强撑着把饭吃完才行!
    更坑的是,崇祯皇帝只是命人通知御膳房去准备,这饭食一时半会儿的还上不来这个时间段不就是让自己这些人想办法出主意的?
    总之就是头疼。
    然而头疼归头疼,这事儿该办的还是得办,要不然的话,崇祯皇帝的板子落下来,这老胳膊老腿的,谁能受得住?
    谢完恩之后,温体仁便将目光转向了孟绍虞:“孟大人对于社学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孟绍虞沉吟道:“若是在社学之中增加算学和大明律,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增加之后又该如何呢?科举之时要不要考?那进士科和明律科、明算科,又该怎么区分?
    以此为例,若是县学之中再增加了格物的内容,那以后的格物科又该如何与进士科区分?
    人力有时而穷,学子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若是在进士科之中增加明算、明律、格物,则科举之路凭空难了万倍。”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只是待着孟绍虞继续说下去。
    后世确实就存在这种情况哪怕是到了大学本科,别管是用到用不到的内容,总会学上一大堆,倒是专科院校会少很多的内容。
    比如微积分这种玩意,平时买个菜买个烟什么的,他也用不上这东西啊。
    还有英语,只要是不打算出国留学,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了几回这东西。
    然而说这些东西一点儿的鸟用都没有,那就纯属扯蛋了本科的意义就是大面积培养通用型的人才,然后由研究生时开始再针对人才走向进行细分。
    可是像这种事儿吧,自己知道归知道,却没有什么鸟用。
    自己一个程序猿能解决掉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早他娘的混成国级副国级的人物了,最次也得是个高官的,还至于苦逼的写代码?
    眼下这种情况,倒不如好好的听听孟绍虞这种在朝堂上面打混了多少年的老狐狸有什么高见。
    沉吟了一会儿后,孟绍虞才接着道:“倒不如先从社学之中增加明算与明律的内容,只做为秀才的考题,不用于举人。
    至于秀才之后,便是县学之中的事儿了,到时候可以在县学和府学之中增加格物,明算与明律三科,由得学子们自己选择。”
    温体仁抚须道:“那孟大人的意思,可是举人之后便要选择自己应考的科目?”
    孟绍虞点头道:“正是如此。举人考进士乃是人生之大事,一如前几年之明算科与格物科,其实考题多有简单放水之嫌。”
    崇祯皇帝也点头道:“明算与格物科的考题确实简单了些,选出来的进士们入了皇家学院之后也不是很合用,还要跟着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孟爱卿的提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由举人之前便定下了自己想要参与科举的方向,也不至于浪费掉太多的时间,更可以在自己科举方向上面多多深入一些。”
    孟绍虞躬身道:“微臣只是一点浅薄之见,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崇祯皇帝则是呵呵笑道:“孟爱卿既然提出来办法,那么便可以此为据,继续讨论嘛,总比朕自己一个人乱想要强的多不是?”
    温体仁点了点头,表示了自己同样赞同崇祯皇帝的说法后才开口道:“孟大人的提议倒也不差。只是这些学子们从举人之时便进行了细分,是不是太过晚了一些?”
    孟绍虞拱手道:“确实有这个问题。只是再早的话,便是从秀才之时或者更早便进行细分,学子们所涉猎的东西未免太少了些?”
    温体仁点了点头后,便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若依孟大人之言倒无不可,只是这举人的数量问题,便成了接下来的大问题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是如此考虑。我大明今年有一百万的举人,明年便会有二百万,十年之后呢?是不是会有一千万?
    到时候,我大明又何来这许多的土地分给这些举人?若是一定要分,势必会侵占百姓之田,到时又如何是好?”
    郭允厚却是拱手道:“启奏陛下,微臣倒是有点儿想法。”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郭爱卿有话不妨直说。”
    郭允厚道:“启奏陛下,太祖立国之初,便定下了对于读书人的优待之政,比如这田地不纳税便在其中。
    臣以为,秀才与举人多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太祖之意也多半是为了让这些秀才举人可以安心读书而无后顾之忧。
    然则举人得中进士之后,便为官身,开始领国朝俸禄,便是失了这田地不纳税的优待,也不影响生计?”
    郭允厚的话一出口,崇祯皇帝心中就是一喜,温体仁和孟绍虞的脸色可就不怎么好看了。
    按照郭允厚的意思,那就是要等着举人得中进士之后收回这些优待田,该纳税的还得一样纳税,该怎么着的还得怎么着。
    要是这么算起来的话,那取消秀才的优待田又所谓何来?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温体仁和郭允厚的脸色好看不好看,崇祯皇帝并不是太在意左右都是折腾,与其让这些闹心事儿折腾大明,还不如自己这个皇帝折腾他们这些大臣呢。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开口道:“朕记得当初取消了秀才们的优待田时,天下物议纷纷,有许多人都在说朕刻薄寡恩。”
    挥了挥手,止住了想要开口辩解的温体仁等人后,崇祯皇帝干脆站起身来,踱着步子道:“其实说起来也没有错,对比历代先皇,朕确实刻薄了些。
    可是,朕没有法子啊。自天启年间到崇祯十三年,甚至于往上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间,这哪一年没出过天灾?
    郭爱卿是户部尚书,对于此事是最有发言权的往年国库中可有结余?”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自嘉靖年至崇祯四年以前,国库之中从未有过结余,甚至于不时亏空。
    自崇祯五年以后,国库之中只能算是略有节余,然则每年节余也不过是几是没有一点儿的结余,但是皇家学院之中花费颇多,内帑如今已是备感吃力,朕正合计着,是不是将皇家学院拨到户部之下。”
    郭允厚老脸一黑,躬身道:“启奏陛下,国库之中虽有些结余,然则无力供应皇家学院,望陛下三思。”
    温体仁也赶忙躬身附和道:“陛下三思。”
    别人不知道皇家学院有多么能烧银子,但是温体仁和郭允厚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哪怕是平时里没怎么去过皇家学院,更不知道皇家学院到底烧掉了多少银子,但是光凭着皇家学院的规模和人员编制也能大概的猜出来一些。
    让国库接手皇家学院这么个吞金巨兽,然后还不能对皇家学院指手画脚,岂不是等于给自己找了一群活祖宗?这不是有毛病是什么?
    温体仁觉得自己和郭允厚再傻也绝不可能傻到这个份上。
    崇祯皇帝则是颇为遗憾的道:“罢了,皇家学院不划到户部,还是归于少府吧。
    至于方才郭爱卿所说的,朕倒是有些想法,几位爱卿不妨替朕参详一番。
    自童生而始,至进士而止,依童生、秀才、举人而划分三等,一应优待田亩尽数收回,只是每月按各等不同,给予相应数量的钱粮补贴,如何?”
    ……
    温体仁和郭允厚皆是无语论到搞事情,没有比这位爷再擅长的人了!
    如果单纯的从收回优待田这条来说,那么天下间的童生和秀才肯定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已经没有了优待。
    但是还保留了一定数量优待田的进士们肯定就会不愿意,甚至于反对了。
    毕竟,五十亩优待田一年省下来的银子再少,那也是实打实的银子不是?
    然而崇祯皇帝却又拉上了童生和秀才。
    大明的读书人是挺多的,尤其是社学恢复了之后,读书人就更多了。
    对比起每三年才科举出来的进士来说,举人的数量无疑又多了好几倍,到了童生和秀才的数量,可能就是进士的几十倍甚至于几百倍了。
    至于说原本大明就给粮食和银子的廪膳生员,一共才有多少?
    依大明制度限制,廪膳生员的名额是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每年发廪饩银四两。
    剩下的人可就是毛都没有一根了,别管是府学还是县学,一文钱的补贴都拿不到。
    拉上这些人一起,给他们一点点儿的好处,这些已经没有优待的家伙们在得到了所谓补贴银子之后,会做出什么样儿的选择自然就很明显了。
    反正自己没有优待田,看着别人有,本身就是一件极为难受的事情科举也是有名额限制的,不是人人都能考得中!
    崇祯皇帝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决定一次性的废除掉所有生员们的优待田政策。
    温体仁和郭允厚显然也明白这一点。
    郭允厚当下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全部取消优待田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所有生员都给予钱粮补贴?”
    崇祯皇帝道:“当然不可能一直就这么给下去,否则若是有安于现状之辈,中了举人之后便不再考举,又当如何?或者反复考举而不中者,又当如何?”
    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以后的读书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什么举人秀才都会变得不值钱。
    就像后世一样,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都包分配,一进入大学就是国家在编干部的身份。
    二十年后呢?
    大学生算个毛线?硕士生都抖不起来了,还指望大学生能抖一下?
    醒醒!天还没黑!
    温体仁拱手道:“启奏陛下,不若限制秀才和举人等获得廪食银子的时间?三年不中者,便不再发放?”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众位爱卿回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