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自己去死,不如先把南直隶的军中清查一遍,让那些有异心的去死好了。
至于许显纯和曹化淳,则是放出了厂卫联合行动,直接针对江南的官场来了一回清查。
松江府、嘉兴府、杭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扬州府、镇江府、淮安府,甚至于包括南京应天府,上上下下都被这五家给渗透了进去,从最高的巡抚到最下面的主簿、县尉。
不一定是这五家的人,但是平时收了这五家的好处,有用的时候再提供些消息给这五家的情况总是少不了的。
按照崇祯的说法,就是领着大明的俸禄还挖着大明墙角的混帐东西,不宰了他们还留着过年?
除此之外,这五家一挂掉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民间。
因为这五家不仅把持了近半数的海贸,还涉及到了棉布一类的生意,暗中更是涉及到了私盐。
虽然在新上任的两淮盐运使的打击之下也是损失惨重,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怎么可能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全把这五家给搞定。
这下子好了,五家彻底被干掉之后,近半的海贸市场、近乎七成的棉布丝绸市场还有三成的私盐市场就完全空了出来。
这么大的市场既得顾虑到各方的利益分配,还得找到靠谱的人来接手,也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
比如浙江巡抚这个位置,刚刚由京城吏部调过来的人手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整个浙江给摆弄明白?
还有浙江和福建的百姓们。
这五家一次性的被干掉,百姓们从海上会得到多少的好处?一时半会儿的,没人能盘算得清楚,只知道肯定是有好处就是了。
至于每个人能捞到多少好处,那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本事和胆量了。
胆子大的早下手就吃得满嘴流油,胆子小下手晚的就只能跟着喝口汤,或者干脆连汤都喝不到,只能闻着残留的香味自我陶醉一下。
总之就是破事儿一堆,许显纯和曹化淳一时半会儿的还不敢轻离南直隶,生怕再搞出什么妖蛾子来。
而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则是同样的头疼。
这一次江南官场大地震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表面上这一点,其影响之深远,甚至有可能会长达几年甚至于十几年的时间。
多了不说,光是官员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整个江南的官场近三成的官员直接被干掉,光一个南京就就干掉了上千个大小官员。
杀人很容易,拉到法场上咔擦一刀下去,脑袋从脖子上脱落然后喷出点儿血来就算完事儿了。
可是这些人留下的烂摊子怎么办?总得有人收拾吧?
如果有可能,或者说这些人旦凡是知情识趣一点儿的话,崇祯皇帝都不会选择直接把所有人都一起干死。
起码也得慢慢来嘛。
但是正是这些人的不知好歹,彻底的激怒了崇祯皇帝,让崇祯皇帝不管不顾的下达了清除这些垃圾的命令。
现在垃圾清除了,产生的空缺就得有人补上去。
吏部尚书房壮丽在搞定了第一批南京城内一千多个官位之后,对面着整个江南近万的官场缺口表示老子不干了,这吏部尚书是没办法干了,谁行谁来干!
这一次的一千多个官位空缺,几乎把京城里面还在八部行走的那些预备役们一扫而空,个个都放了实缺。
然后现在告诉我还有近万个缺口?
别搞笑了,你是皇帝你牛逼,你有能耐把官员给变出来瞧瞧?
崇祯皇帝望着有些耍无赖的房壮丽也是又好气又好笑。
朕是皇帝朕牛逼,这是肯定的,但是明摆着告诉你,朕变不出来这么多的合格官员!
就算是把崇祯十三年春闱的录取数量扩大几倍也不够用,除非是不看成绩,只要参加了春闱的就录取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么各地的县尉问题就优先解决。”
一听到崇祯的说法,房壮丽顿时就有一阵蛋疼的感觉袭来。
县尉这个官职可以说是不入流,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的工作,级别在县令之下。
而且本朝原本也没有这个位置,或者说这个位置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典史,只是不知道崇祯皇帝抽什么风,非得又给改回县尉这个称呼。
当然,区区一个称呼而已,没有人会在这种小事儿上面跟皇帝去较劲,也就由得崇祯皇帝做主更改了。
问题是,崇祯皇帝现在既然开口要优先解决县尉的空缺,那么必然就是有一定的打算,或者说搞事情的可能性更高。
果然,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让房壮丽感觉更加的蛋疼:“县尉之职,关乎民生,朕有意让卫所之中的老兵退下来之后担任县尉和捕头一职。”
见房壮丽打算开口反对,崇祯皇帝直接挥手道:“房爱卿先不忙着反对。
让这些老兵退下来担任县尉,好处可是多的很。
其一,这些老兵都是厮杀惯了的,就算是面对什么凶案,也不会怯场,不会像官担任县尉一样。
第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老兵,完全可以按照卫所的制度来管理训练捕快,也能让百姓们更放心不是?
第三,就是解决了五军都督府对于老兵安置的头疼问题,最起码成国公和英国公,都得念着你的好儿不是?”
房壮丽则是很想呵呵以对。
第一条理由是成立的,第二条根本就是扯蛋县衙的衙役和捕快什么的,也都是有家有口的人,真按照卫所模式来管理,这全天下还有人愿意当这个捕快和衙役?
至于第三条,只怕才是你老人家最根本的目的吧?
把这些卫所老卒安排到大明各地担任县尉,最基层的武力组织就掌握在了五军都督府,或者说直接就掌握在了您老人家自己的手里!
但是在左右衡量了一番后,房壮丽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最快的解决方法,最起码近万人的缺口里面,因为这一招就能去掉两千左右。
剩下的那八千怎么办?
崇祯皇帝却是轻笑一声后,开口道:“就从积年老吏里面选。
由吏部出题,主簿,县丞,凡是干满了三年以上者都可以应考,合格者可以升档外放至县令嘛。”
房壮丽斟酌着道:“若是如此,那其他考举上来的仕子?”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依然如同以前一样,先去各部行走,历练合格了再外放。
若是直接把这些刚刚脱离了书本的书生们放到官位上,那不是对他们好,而是害了他们,甚至于有可能被老吏给架空的可能,到时候一个个的不是成了蛀虫就是成了废物。”
留下了房壮丽,崇祯皇帝直接又召唤了礼部尚书孟绍虞进宫。
大明的科举制度,也真到了应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当然,崇祯皇帝想要改动的,不是从根子上直接改掉,而是打算先一点点的撕开一条口子。
比如说,先把恩科变为常例,以后的春闱科闱改成每两年一次?
要不然,这些官员总不够用,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说以后,有了第一个口子之后再想慢慢的放开第二个口子还是难事儿?
慢慢的来嘛!
面对崇祯皇帝想要把科举由原本三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的打算,房壮丽本能的想表示反对。
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打算大批量的干掉现有官员们,原本三年一次考举上来的人数基本上就够用了,甚至于还有富余。
但是在仔细考虑了一番后,房壮丽还是放弃了劝说崇祯皇帝的打算。
无论现在是不是改变科举的年限,崇祯皇帝砍起人来都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与其像现在一样人少不够用而头疼,还不如让这些官员的数量多起来,到时候自己也能省心一些呢。
至于孟绍虞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了。
崇祯皇帝经常开恩科,那是属于额外的,不是常例,这种事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但是把固定的三年一次科举改为两年一次,那妥妥的就是自己的政绩。
无论崇祯皇帝是不是总砍人而导致官员不够用,都不会对这一点产生任何的影响。
最起码,这天下的读书人都得念着自己的好儿吧?
深深的呼吸了几次平息下激动不已的心情后,孟绍虞才躬身道:“陛下英明。若是把三年之期改为两年之期,既解决了频繁开恩科的麻烦,又解决了大明人才紧缺的问题。”
崇祯皇帝则是似笑非笑的道:“既然如此,那就打从崇祯十三年起吧,以后每两年一次科举。
至于恩科,到时候再看情况决定什么时候加开恩科。朕的意思是,以后尽量减少恩科或者干脆就不开恩科了。”
今天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跟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为了不往煤山那棵老歪脖子树上面挂,或者说出于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心态,自己可以砍人再砍人,挥舞着屠刀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现在不成了,大明这么好的环境,自己还能光举着屠刀杀?
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应该有无数的好方法可以解决大明的问题,自己犯不着在这种已经稳定了无数倍的基础上再大肆杀戮。
那不叫刚,那叫作死人必须得看得清自己才行,不能小瞧了自己,也不能太过于高估了自己。
历史上多少牛人,就因为太过于高估自己而倒霉的?
帝辛是一个,杨二是一个,近点儿的正德同样也算一个。
就算不提这哥几个,那刘野猪够不够硬气?是不是比自己更有才?结果呢?
如果不是晚年下了罪己诏,他老刘家的江山社稷都快要不稳了!
崇祯皇帝看的很清楚,自己现在差不多就处于这么一个转型的阶段,不能再依靠着单纯的杀戮来解决问题了。
当然,这里指的是对内,至于对外,大明朝的百姓们不会关心自己家的皇帝又屠杀了多少外族。
他们只会关心自己的兜里是不是又多了几钱,是不是能分到更多的地。
至于死了多少蛮子,没有人会关心。
ps:今天献祭三国之主宰中原
第六百一十九章 大明版人才培养计划
治理个国家真困难,要是能像玩游戏那么简单就好了建造基地然后发展势力,接着爆兵,最后a过去一波流,齐活。
但是实际上,治理一个国家远不像玩游戏那样简单,反而真的如同《道德经》里面说的那样儿,治大国,若烹小鲜。
国越大,越是如此。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就很大,不管是从人口还是面积来说,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放眼全世界,也只有这么一个。
剩下的全是渣渣。
问题是,崇祯十三年跟2003年不一样,甚至于连1903年都比不上。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火车虽然被造了出来,可是行进速度比骏马奔跑的速度要差很多,撑死了也就是跟骡子的速度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不小心一些治理这个国家,真要是玩到四处烽烟的时候,自己也不用干别的了,成天的充当救火队员,把整个江山给彻底干翻了重新再打一遍得了。
但是重打一遍是不可能的,大明的地方宗族势力或者其他让人纠结的问题,那就得看各个官员们自己的手腕了从六部合格毕业后还玩不过地方势力,死了也是活该!
但是不管怎么说,反正缺人的问题就一直这么存在着,而且短时间内并不是太好解决想当官的不缺,缺的是合格的官。
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崇祯皇帝何至于从崇祯元年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加了五六次的恩科?
仔细想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最终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社学中增加算学科目,并且增大乡试、县试、殿试中算学的题目比例好歹也得从零提升到以存之,供天下之阅览。”
强行按下心中的激动之后,孟绍虞却躬身反对道:“陛下三思!”
见崇祯皇帝投过来好奇的目光,孟绍虞斟酌着道:“启奏陛下,皇史宬中藏书繁杂,甚至于有不少属于不传之秘,或者涉及到了某些秘辛。
陛下一片爱民之意,公开皇室藏书给天下人阅览原本是好事儿,但是其中的某些秘辛若是传了出去?”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这个,朕会安排人去盯着,某些不适合现在就公开的东西肯定不会现在就公开。爱卿放心便是了。”
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不能对外公开的,就算是现在藏着掖着,以后也早晚会被人扒出来。
不过孟绍虞担心的问题也没有错,自己前面还有那么多的皇帝呢,这些家伙谁身上还没有点儿黑历史了?
像老赢家老刘家老杨家老李家还有老赵家的那些黑历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