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上台就是十二章纹服了,崇祯皇帝和李倧穿一样的衣服?到底谁是皇帝?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也不禁感叹一声,穿越真他娘的是个技术活!
穿越早了,万事无忧,穿越的晚了,尤其是像自己这样儿的,麻烦事儿简直就是一堆。
想要杀个人什么的,还得先看看户籍五等汉?杀了杀了,没问题,不会有人关心的。
万一要是杀个建奴什么的,卧槽,河蟹404降维打击了解一下?有人天天光腚肿菊举报了解一下?
就像现在这事儿,万一给的人家朝鲜人待遇低了点儿,以后那朝鲜人民能乐意?不得天天找光腚肿菊举报?
蛋疼不已的崇祯皇帝干脆把目光转向了温体仁:“温爱卿对于朝鲜内附之事有何看法?”
斟酌再三之后,温体仁才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许之内附,毕竟朝鲜昭敬大王已经请求过一次内附,如今绫阳君再次请求内附,于情于理都应该答应。”
嗯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问道:“若是同意,又当如何封赏绫阳君?”
崇祯皇帝现在也很佩服温体仁这股子不要脸的劲于情于理?什么情?什么理?
反正一时之间,崇祯皇帝没有把这个情和理给弄明白,依旧是迷迷糊糊的。
当然,这个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于对于绫阳君的封赏。
温体仁则是躬身道:“启奏陛下,不若封绫阳君为亲王?
虽然绫阳君现在使用五爪龙服并不违制,然则毕竟是同郡王例而非亲王,当用七纹章服而非九纹章服。
一旦陛下许之内附,其用之则为违制,不用则降为郡王。不若封之为亲王,使其用之名正言顺,再另行赏赐一些也就是了?”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又望目光投向了张惟贤:“英国公以为如何?”
张惟贤自然清楚崇祯皇帝的心思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少花就少花,实在不行,花一文得有十文的好处才行。
如今温体仁提出来的封赏,只是区区一个亲王的头衔外加一些其他的赏赐就把人给打发了,这种好事儿自然是皇帝乐意见到的局面。
想了想,张惟贤就赞同道:“臣以为如此甚好,可另许张绫阳君三比琉球大了许多的朝鲜了。
而最最重要的流程,就是开头第一步首先要由朝鲜使节在朝堂之上提出绫阳君愿意献土来归的请求。
只是第二天的大朝会刚刚开始,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等朝鲜使节开口,就直接吩咐道:“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应了,随即便从旁边的小太监端着的托盘之中取过圣旨,朗声读了起来:“
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只因辽东建奴为乱,一二无知,渐至胁迫从奴。
辽东百姓多受其苦,亡辜被僇,不知其几。朕痛心恻念,寝令靡宁。
目今兵甲齐备,行将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难分,虽指示生路,犹恐各官举行未善,若辈猜惧多端,或疑将领计诱杀降,或疑有司分别看待,或虑日后奸棍诈害,或虑目下生业销亡。
种种深情,良可矜悯,为此再颁赦书,遣官驰谕。如在悔罪投诚,弃邪归正,即称救回难民,逐一查明籍贯,各省编入保甲。平奴后各省分起护归,各安井里之乐,永消反侧之心。
道府有司,即以辽民收复多寡安插得所为殿最,违者指参重治。其或才力出众,听其图功自见。一体叙录;如怙终不悛,即合众夹剿,务尽绝根株,无滋余孽。
抚顺剿逆,朝廷法实无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诏布遐迩,咸使闻知。”
崇祯皇帝这么玩,根本就是在玩多重标准,同时逼着辽东的百姓们做出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所谓的多重标准,就在于现在辽东主动要求回归大明的,肯定是要按户籍来打散分配到各省的,甚至于想要军前效力的,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不主动回归大明的,肯定是要被剿灭的,甚至于和被抓回来的那些个百姓待遇一样就算比建奴强,也要比这些主动来归的百姓们差上许多。
至于说逼迫辽东百姓做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完全在于“听其图功自见”这一句了。
简单点儿说,就是这些人如果砍了建奴的人头想要参军,那么也是可以滴,而且待遇肯定要高于那些没有杀建奴的百姓。
当然,这些杀了建奴的人以后怎么管理,会不会有探子混迹其间,那是五军都督府和厂卫的事儿,崇祯皇帝表示自己不操心这种事儿。
至于说这份旨意根本就不可能在辽东各地张贴,让百姓们全都知道,崇祯皇帝也不怎么关心厂卫有的是办法在辽东散布消息,总之能在开怼之前先让建奴人心惶惶也是好事儿!
而这份旨意在朝堂上的作用,无异于在水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般的效果,整个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嗡嗡声。
全大明上上下下,从官员到老百姓,都知道崇祯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怼死建奴还有开疆扩土这两件事儿。
现在这份旨意无疑就是正儿八经的宣布了崇祯皇帝要在崇祯九年彻底去怼死建奴了。
有了这个信号,朝堂上面的勋贵武将们互相交换了一番眼色之后,都暗自下了决心。
怎么着也得找英国公他老人家好好商议一番,把自己给弄到关外去捞一波军功。
至于朝堂上的文官,则是很明智的选择了闭嘴崇祯皇帝准备了这许多年,中间已经耽搁了无数次,这次再让他老人家不爽,他就该让自己不爽了!
金殿之上,御史大夫听着嗡嗡嗡的声音,皱眉喝道:“肃静!”
在御史大夫看来,朝堂上的这些人实在是太过份的,真要是追究起来,哪一个都是君前失仪的罪过!
等到朝堂上安静下来之后,朝鲜使节崔立才正了正衣冠,出班跪道:“启奏吾皇万岁,下国小臣有本要奏!”
崔立是从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这些国家的使节的最前面出来的,如果是王世子来了京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六部官员的身后了这种待遇,大明所有的藩属国里也算是独一份的存在了。
而其他诸国的使节,看着崔立身上那身与大明官员一无二致的官服,心里面更是羡慕的紧。
毕竟这也算是朝鲜的优待,别家谁也捞不着这种待遇。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将下面各国使节的反应一一瞧在眼中,心中也是暗笑不止。
羡慕吧?嫉妒吧?恨吧?那就对了!
既然羡慕嫉妒恨,等回去了就研究一下你们这些个藩国也赶紧的申请内附算了,总当外藩有什么意思?
毕竟内附了,你们可就是得到了官方承认的“人”了,而不再是蛮夷了哦。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了脑海之后,崇祯皇帝才淡淡的开口道:“讲。”
崔立直接便拜道:“启奏陛下,大明于朝鲜实有肇始、再造之大恩,朝鲜向一向侍奉大明如父。
今有建奴侵我朝鲜,朝鲜国小兵微不能抗之,我朝鲜国主请大明再发天兵,以为朝鲜做主。”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爱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晓,大军不日便发,必定为你朝鲜主持公道。”
崔立拜谢了之后,又接着道:“启奏陛下,小臣还有一事启奏?”
其他国家的使节再看向崔立的眼神,已经带上了几分恨意实在是太不要脸了,这是顺杆子往上爬是不是?
刚才还要求大明爸爸出兵为你朝鲜主持公道,现在又出来什么新的妖蛾子了?
这些朝鲜人,就是不知足!
第四百九十五章 互相看不顺眼
崔立自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后那些不善的目光,但是再不善又能怎么样儿?
过了今儿个,老爷我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员了,跟你们这些蛮夷可再不是一样的外藩了!
到时候你们这些个渣渣纵然心中再怎么不满,难道还能把老爷我给怎么着?
就算是你们敢想,可你们敢行动么?看看爪哇的下场如何?去岁之时,爪哇的使节可是跟尔等一样站在这金殿上的……
且不管崔立的内心是如何的给自己加戏,大明朝堂上的六部大佬和内阁大佬们可是精神一振。
平灭掉爪哇固然是灭国之功,可是那是人家五军都督府占了大头,文官系统里面撑死了户部有点儿功劳,剩下的几部可捞不到什么好处。
但是琉球和朝鲜内附这事儿,跟五军都督府的关系可就不怎么大了主要还是教化之功!
不动一刀一枪,不费一兵一卒而远来降之,这不是教化之功是什么?
尤其是礼部尚书孟绍虞,低下的脸上已经乐的看不到眼睛了。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则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仿佛万事都不曾萦挂一心一般,只是淡淡的开口道:“讲。”
崔立再次向着崇祯皇帝拜了一拜,然后把朝鲜国主绫阳君李倧交待的内附要求向着崇祯皇帝讲了一遍。
崔立讲完之后,殿上其他国节使节的脸色已经是铁青一片难怪这孙子刚才那般做态,原来还有这么一手!
而经过了琉球内附的事儿之后,这些使节们心里也都清楚,依着龙椅上那位皇帝的性子,接受的可能性很大!
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拒绝的可能性!
不出于众多使节预料的是,崇祯皇帝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温体仁:“温爱卿和内阁众位爱卿有何看法?”
还不等温体仁出来赞成,来宗道就先跳了出来反对道:“启奏陛下,朝鲜来投,一如其昭敬大王之故事,乃建奴为祸过甚之故,若允之,未免有趁人之危之嫌也?”
张惟贤也出班道:“启奏陛下,朝鲜为我大明之藩,我大明自当佑其平安,不若待击退建奴之后再行议之?”
户部尚书郭允厚则冷冷一笑,出班反驳道:“英国公之言大谬!自天启年间始,至今为止,我大明天灾几何?国库空虚,如何支持远征辽东?”
崇祯皇帝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下面的争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只是静静的听着下面的大臣们吵成一团。
就连朝鲜的使节崔立也是如同崇祯皇帝一样,对于大臣们的争吵丝毫不放在心上,好像现在跳出来的大臣们根本就不是反对朝鲜内附一般。
毕竟是大朝会,这种事儿是要写进史书的,皇帝的起居注里面也会写上一笔,更有各国使节在此,不好好的演一场戏,岂不是让崇祯皇帝背黑锅?
让崇祯皇帝背黑锅,那不就是陷君王于不义?
其心可诛!
直到大臣们又吵了半天之后,温体仁才轻轻的咳了一嗓子,出班奏道:“启奏陛下,有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朝鲜本份属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饮定不征之国,又沐名教教化,素有海东小中华之称。
臣以为朝鲜上下真心内附,如若拒绝,则伤其心,不如允之?”
崇祯皇帝则是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淡淡的道:“着内阁与户部、礼部共议之。”
然后朝鲜内附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内阁和户部、礼部各种扯皮,扯完了之后再上奏章给崇祯皇帝,由崇祯皇帝决断。
崔立心里也清楚,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基本上已经是稳如狗了,剩下的不过是些走流程扯皮的事儿了,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而已。
接下来要看的,就是自己会不会做人了比如多多登门拜访几位朝堂上的大佬,好好的哭诉一番,顺便再表达一番自己的心意?
等到这些流程完事儿,剩下的就是朝鲜国君李倧亲自进京,进献户籍民册,山河地图了。
也就是所谓的献土来归。
然后就是崇祯皇帝这边对于李倧如何如何封赏,自己这些原本的朝鲜大臣们又该怎样怎样。
对于久在中原的崔立来说,李倧即位之后最英明神武的决定就是内附了。
庙号世宗的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搞出来的那是什么破玩意?不是棍棍就是圈圈的,那玩意是人写的文字?发音更是扯蛋中的扯蛋,直接扯的蛋都疼!
怎比中华文字优美!怎比中华语言优雅?
人干事儿?
等到崔立从地上起来回到了众多藩国使节的队伍之中后,崇祯皇帝就开口道:“众位爱卿还有何事?”
不出意外的,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儿有事儿也不是在大朝会上面说的,私底下六部和内阁直接就能找崇祯皇帝商量着把事儿办了。
至于大朝会,研究的都是些大问题,比如像怼死黄台吉这种小事儿,是用不着放在大朝会上面来说的。
回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则是跟张惟贤和温体仁等朝堂重臣再一起研究起了怼死黄台吉的事儿毕竟都崇祯九年了,再不怼死黄台吉,难道还要留到崇祯十年?
只不过,崇祯皇帝明显不只是怼死黄台吉那么点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