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崇祯皇帝一直在研究,没研究明白之前,这些个玩意是不可能彻底废弃的,除非崇祯皇帝弄明白了怎么用铜板来打经济战。
然而在小白崇祯皇帝的思维里面,貌似只有无限制的多印钞票才是经济战,铜板怎么玩实在是让人很头疼。
但是经济战什么的,明显离着赵研东三人现在关注的重点问题有点儿远。
现在三人最关心的是怎么活下来。
毕竟身上有铜板并没有什么鸟用,在辽东倒是能花,建奴们也承认这玩意的价值。
但是三个人可是为了表明自己死不降奴的士子气节,根本就没有剃头发。
不剃头发,在辽东自然就不能进到城里一类的地方去买粮食,买不到粮食,不能吃不能喝的铜板在身上有个毛用?
不过,好在沈阳城外的山不少,山下的住户也不少,总是有些人来来回回的,哪怕是几天都见不到一个。
饮冰卧雪好几天的赵研东三人现在死的心都有了。
从他们所占山头通行的,向来都是三五成群,没有落单的自己三人什么水平自己难道还不知道么?
三个人劫一个普通的百姓没有问题,同样面对三五个的时候就不太好解决了。
如果碰上了那些个拿着刀子的猎户,估计自己三个人要被人反劫了才是真的。
更大的可能性是被人抓去请赏。
呼啸而过的北风卷起了一堆雪花,让三个趴在一个小土包后面书生身上都披上了一层白色,感觉则是更冷了一些。
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赵研东开口道:“咱们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今儿个要是还没有落单的,咱们就换个地方,或者先找个汉人的庄子去买些吃食?”
被冻的脸色铁青的孙甲打着哆嗦道:“别胡来,找汉人庄子这事儿不靠谱,咱们还是换个地方吧,找个人烟比较多一些的地方。”
同样没好到哪儿去的陈讳嘘了一声,压低了声音道:“瞧那边儿,有两个人,看样子带的东西不少,说不定有些吃食和银两?”
听到陈讳的话,赵研东和孙甲都来了精神,向着陈讳所指的方向望了过去。
这一望,孙甲的心就更凉了:“你傻了吧,那两个人带的东西倒是不少,可是后面那个家伙高高壮壮的,咱们三个上去,不是送菜是什么?”
赵研东苦笑道:“送菜也得送!后面的家伙高高壮壮的是没错,可是毕竟没有带着刀剑什么的,咱们三个还有刀呢!
再不下去,咱们这段时间找到的那点儿吃食,可就真没有了,到时候怎么办?等死?”
孙甲知道赵研东所说的是事实,因为自己三人这几天里从老鼠洞和松鼠洞里找到的那点儿粮食已经快见底了而这,已经是几人顿顿稀汤节省下来的结果了。
更坑的是,连个锅都没有的三人,现在完全是原始社会用石器生存的那一套,如果不是心中的信念还在支撑着三个人继续下去,只怕三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早就饿死了。
杨七七好笑的看着眼前这三个出来劫道的家伙。
如果不是这三个家伙明显是大明书生的打扮,自己一只手就能捏死他们。
但是这三个渣渣们开口的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杨七七莫名的感觉到了一丝亲切在辽东这个鬼地方能听到乡音,不容易啊。
笑了笑,杨七七吩咐道:“大牛,拿下他们!”
跟在杨七七后面的精壮汉子把身上大包小包的东西放下,撇了撇嘴道:“三个穷酸还学人劫道?当自己是王伦了这是?”
不怪这个精壮汉子瞧不起赵研东三人,实在是三人的战斗力太弱鸡了一些狠起心来刺向汉子的解手刀很轻易的就到了汉子的手里。
失去了解手刀的赵研东三人反而露出了如释重负般的表情,笑道:“爷爷技不如人,狗建奴,是爷们儿的就给爷爷一个痛快!”
杨七七的脸更黑了自己在沈阳城里,除了有数的那几个建奴之外,剩下的谁不得称呼自己一声七爷?如今有人要当自己的爷爷?
暗骂了一声晦气之后,杨七七才戏谑的开口道:“建奴?你们三个是哪儿来的毛贼?还一副大明书生的打扮?”
上下打量了三人一番之后,杨七七的心中更是好奇:“看你们三个倒也真个是读书人,怎么跑辽东来了?”
赵研东只是冷冷的望着杨七七,却并不开口说话。
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好,虎死威犹在,万不可丢了名教弟子的脸面!
或者说驴死不倒架也行。
但是杨七七不信这个邪堂堂锦衣卫派到辽东的大爷,连皇帝面前都挂了名号的,会问不出三个菜鸡的话儿?
今儿个爷有事儿,正好让你们三个菜鸡给遇到,是你们的命!
第四百九十二章 康麻子为啥当的建奴皇帝?
辽东发生的这些狗屁倒灶的事儿,崇祯皇帝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是在赵研东三人被杨七七发现了之后,崇祯皇帝就对这几个活着到了辽东的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杨七七的奏报里面写的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能够让崇祯皇帝摸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无非就是许湘晖和马锦荣打算投降建奴,但是后来却被人把脑袋砍去请功领赏了。
至于赵研东这三个大喷子,虽然说也是为了喷而喷,可是跟许湘晖那些人不同的是,这三个大喷子从来就没想过降奴的事儿,甚至于打算在辽东占山为王。
杨七七自然没有暴露自己锦衣卫的身份,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了一分风险,可是这三个家伙却是实打实的受了杨七七的捐助,已经开始拉队伍了。
如此一来,辽东很多身份敏感的家伙就开始投奔这三个渣渣,然后拉更多的人马,开始整训。
至于整训完了之后怎么办,杨七七还没有想好,这三个渣渣同样没有想好。
毕竟指望三个读书读傻了的家伙能干成什么大事儿,也太过难为人了点儿,杨七七也不过是打算借着三个人的名号干些见不得光的事儿罢了。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自然不会放在心上堂堂一国之君,要是每天都关注这些狗屁倒灶的事儿,那也太掉价了。
崇祯皇帝最关心的永远都是自己手里的刀子和钱袋子。
刀子是用来砍人抢地盘的,钱袋子则是让自己有小弟马仔去操刀子砍人。
反正大明朝就这个鸟样儿了,起码这十几年或者以后的几十年都不怎么消停,天灾不断。
不断就不断吧,朕手里有了钱,还怕区区一个天灾?这不是搞笑么,天灾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老了。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跑到爪哇去捞银子捞政绩的。
然后刚刚爬到了顺天府尹位置的沈颢沈大公子就被崇祯皇帝给想起来了。
沈大公子是什么人?
那是现在新一代的法家扛旗的大佬,虽然还显得稚嫩了一些,可是扔到爪哇是最合适的。
因为爪哇那边已经没有了蛮子,不需要施凤来这种老油条去调和阴阳,也不需要洪承畴这种心狠手辣的家伙去当恶人。
反而让沈颢沈大公子去爪哇验证下法家学说,顺便带出来更多的法家学子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毕竟爪哇那里在初期阶段肯定是要实行军事管制的,而法家又是恨不得把方方面面全部给划好条条框框,两者极为契合。
至于说民间现在隐隐约约开始冒头的黄老学说,崇祯皇帝反而认为不太合适。
因为黄老学说讲究的是法不禁止即为可行,用在那种军事管制之地并不合适,反而容易闹出乱子来。
黄老学说更适合用在大明本土。
其他的学说就算了,哪怕是现在都隐隐约约有些冒头的意思,一时之间也找不出来把哪家扔到爪哇去更合适。
沈颢在接到了崇祯皇帝把自己派去爪哇担任第一任总督的时候,内心的狂喜是怎么样儿也掩盖不住的。
法家学子,或者说其他学说的学子最担心的是什么?
不是吃苦受罪,而是没有机会施展胸中所学和抱负,至于生死,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被打压了上千年的各个学说对于现在这种机会很是看重,除了儒家之外。
儒家是当了千年的老大,早就膨胀的心里没有点儿逼数了,纵然有些靠谱的出仕为官,更多的还是不靠谱的那些。
比如自己一屁股屎还总想着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东林党,还有动不动就喜欢玩武装抗税的复社。
虽然这两家在崇祯皇帝的打压之下已经唱了凉凉,可是心中偏向这两家的士子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
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两家除了培养了一大批为喷而喷的职业大喷子外,剩下的作用基本上等于零。
其实包括整个儒家,除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公羊学说的大复仇思想外,一时之间还真找不到什么太大的亮点。
当然,儒家再怎么操蛋,也比家强。
就像是膨胀到没有逼数的段小荣一般,一本布木布泰秘史刚刚写完,紧接着就写了一本海兰珠秘史,还是插画版的。
这是好事儿,崇祯皇帝表示自己就很喜欢看。
问题是膨胀的段小荣已经无师自通了学会了几,周皇后总算是同意了接种牛痘的事儿,崇祯皇帝心里也算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天花这玩意,实在是太可怕了这玩意根本就不在乎你是九世行善还是十世作恶,更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九五至尊。
一旦得上,一百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能治好的,偏偏这玩意传染性极强,一个人得了,满城死绝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就算是治好了,那也是满脸坑。
康麻子为什么能当上建奴的皇帝?还是不因为那满脸麻子出过天花的后遗症。
第四百九十三章 又一家想要内附的
对于后宫里的勾心斗角,崇祯皇帝向来懒得去管。
斗吧,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别闹出什么妖蛾子来,愿意怎么争斗就怎么争斗。
只有后宫的妃子们有争有斗,自己才会更嗨皮一些,绝不能让后宫这些小娘们儿抱成一团。
至于说里面后宫一团和气,大家姐姐妹妹你好我也好的情节,看看就得了,真要是当了真,那就是二傻子。
就像周皇后和完颜玉卓一样,事涉太子大位,甚至于是以后皇帝的位置,你能指望这两个小娘们儿团结一心?真团结了,皇位算谁的?
至于说感情什么的,崇祯皇帝也承认,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在皇室,这种感情其实是要被压抑住的。
被感情所控制的皇帝可能是一个善良的皇帝,但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
就像是当初派王玄寂等人去辽东抓范文程回来一样,崇祯皇帝不知道这些忠心耿耿的汉子很有可能会全都折在辽东?崇祯皇帝就那么狠心?
崇祯皇帝知道这其中的风险,但是因为抓到范文程的好处要大于坏处,哪怕是为此再折过去一些人手也是值当的。
所以崇祯皇帝就派人去干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自己穿越过来最大的意义就是彻底怼死野猪皮,省得大明的百姓以后要人人拖着根猪尾巴招摇过市。
还他娘的不够丢人的!
当然,怼死建奴这个伟大的目标眼看着就要实现了。
毕竟整个大明的精锐现在都已经集结到了京师的周边,从京城一直到山海关,各个卫所里面都有着客军在驻扎,就等着自家老大崇祯皇帝招呼一声,大家伙儿就组团去辽东砍人。
至于说崇祯九年正月的时候孝陵里有棵树被雷劈了然后着火这种事儿,崇祯皇帝肯定不会理解为这是老朱对自己不满意了所以才烧自己寝陵的树玩。
崇祯皇帝的理解是老朱觉得自己终于要怼死建奴了,高兴,所以点棵树看烟火或者玩烧烤。
没毛病。
而且心心念念去怼死建奴的现在不光是崇祯皇帝,其实大明的大量活力组织现在也在合计着转型。
不转型不行啊,地方的卫所现在不像是以前那样儿无能,官府的差役也不像以前那么好打点,更操蛋的则是锦衣卫。
总之,以前犯些事儿,上下打点一番就差不多了,现在犯事儿,最大的可能性是被拉到卫所去打靶。
这很不人性,最起码对于大明的各个活力组织来说很不好。
然后大家就合计着转型。
前边先有了山东响马四川袍哥还有从不饶舌的老秦人,那一个个的可是都发了大财的每次一到年关,这些家伙都是敞开了花银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在辽东砍建奴赚钱了一样。
真是让人看着都眼红。
不过没关系,他们能去,大家伙儿一样能去,尤其是这些活力组织论到操刀子砍人,可比那些个家伙们狠多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大明的活力组织比他们的后辈,后世的那些个古惑仔们更不是东西,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