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位爷最擅长的是什么套路?
    老天爷发怒了?那肯定不是因为朕的原因啊。
    你们想,朕是天子,老天爷的儿子,这个没毛病吧?
    朕也不是什么昏君暴君,说一声爱民如子也没毛病吧?
    既然如此,老天爷会因为朕而降下蝗灾?
    可是老天爷还是降下了蝗灾,那是因为什么呢?
    肯定是因为大臣之中有混账啊,他们在挖大明的墙角,在虐待老百姓,在给朕挖坑想要埋了朕。
    所以,老天爷才降下了各种各样的灾祸来提醒朕和百姓,一定要注意那些心怀不轨之徒,要擦亮眼睛,揪出那一小撮想要给大明敲丧钟的不法之辈。
    嗯,您老人家说的真有道理,俺们都无言以对了。
    温体仁和郭允厚头疼的原因也在这里。
    虽然说崇祯皇帝再怎么发火,再怎么抓那些意图对抗天威的官员们来杀着玩也轮不到他们两人头上,可是最后跟着吃瓜落却是肯定的。
    甚至于温体仁和郭允厚都想过致仕回家算了,然后再花点儿银子运作一番,去新明岛上买块地玩,挺好。
    可是这种想法也就是想想就得了,真要是谁敢在这个时候这么干,锦衣卫的诏狱会表示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然后在面对着温体仁和郭允厚提出的要预防蝗灾的意见,崇祯皇帝表示很好,就应该这样儿做。
    然后让温体仁和郭允厚想办法。
    温体仁和郭允厚表示应该的,应该的,然后照样没什么好办法。
    看着温体仁和郭允厚两个战五渣,崇祯皇帝表示自己有办法:“命天下各地官府明示百姓,发现蝗虫就捉了来,煮熟后晒干,十文钱一斤,有多少收多少,内帑出银子。”
    蝗虫啊,高蛋白,有营养,一串蝗虫只有四个,卖五块钱,合着一块多钱一个。
    真他娘的黑了心了!
    但是没办法,一旦跟味道不错还有营养价值高这两个关键点挂上沟,这玩意都已经被吃到需要人工养殖的地步了!
    至于说老百姓们捉的太多,崇祯皇帝表示没关系。
    著名历史参考资料《唐砖》里边说了,楚国公云烨把晒干的蝗虫碾成了粉,然后卖给大唐的军队吃,然后大唐的军队还表示这玩意真香。
    自己用得着跟李二那个蠢货一样去生吃蝗虫?还说什么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嗯,还有鸡鸭什么的,这玩意只能劝着民间去养,没办法强制,很蛋疼。
    不过没关系,官府嘛,劝课农桑本来就是他们该干的活,把农桑换成鸡鸭也没毛病。
    然后大明的官员们就接到了让人蛋疼不已的通知由内阁和司礼监一起发下来的公文,要求各地官员现在就要投入到劝课鸡鸭的行动中去。
    至于原因,就显得很搞笑粮食不够,鸡鸭来凑,这些小东西都赶到野外去吃小虫子神马的,不用浪费粮食。
    温体仁觉得连这么不靠谱的事儿都干出来了,就不在乎干点儿更没谱的事儿了。
    于是温体仁转手就把顺天府和应天府都给卖了祈雪。
    崇祯皇帝觉得没毛病,反正都是这些个混账东西引的老天爷生气才搞出来的小冰河气候,那么要祈求老天爷的原谅自然也应该由他们去干。
    所以在崇祯五年的十二月份,顺天府和应天府又多了本职工作外的另外一份工作祈雪。
    然后道士们就成了香饽饽毕竟这事儿得找天上的神仙商量,得让道士们做场法事,把大家的意思转达给天下的神仙才行。
    至于秃驴就算了,他们的老大在西边呢,离着中原太远了,指望不上。
    然后崇祯皇帝发现祈雪真他娘的起作用了。
    就在顺天府和应天府祈雪的事儿过去没几天,已经到了崇祯六年的正月,刚刚过完了一个没有雪的年,接着这雪就下来了。
    只是这雪下的有点儿大,比崇祯五年的时候那场雪还要大深二丈余。
    崇祯五年的那场大雪才多深?四五尺而已。
    崇祯六年的这场大雪直接把数值打着滚的翻倍,直接干到了六七米的厚度。
    换个说法吧,崇祯皇帝他家是没问题,毕竟够高,而且扫雪的小太监什么的也不敢让雪堆那么厚。
    但是除了崇祯皇帝家里,京城都快被大雪给埋上了。
    幸好温体仁和郭允厚在发现了雪深四五尺还没有停的时候就已经寻了张惟贤,一起向崇祯皇帝请命,由京营和新军的士卒先行清理一遍积雪,否则怕会闹出大乱子来。
    崇祯皇帝当即就拍板表示可以,让士卒们去替百姓干活是应该的从百姓中而来的士卒们,最后还是要服务于百姓嘛。
    当然,这个雪不能弄到城外就算完事儿了,京城不是有坑好的蓄水的坑么?
    把雪都给朕弄进去,然后压实喽,越结实越好,最好是化成水然后再冻成冰,这样儿就再好不过了。
    万一崇祯六年的时候大旱了,这些蓄起来的水好歹也能儿作用吧?
    反正用来烧锅化雪用的煤炭是从新明岛上运过来的,这玩意不心疼,随便烧。
    所以在崇祯六年的正月刚刚开始没几天,就再次上演了崇祯五年的扫雪行动,也让大明朝的百姓们觉得这皇帝真好。
    然后感动了的大明百姓们就想着怎么着才能把自己家的娃子给送进京营或者新军里边从军呢?
    毕竟跟着这么一位爱民如子的皇帝陛下混,肯定错不了。
    收到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消息,崇祯皇帝表示很好,百姓们有这种反应,朕很开心,你们越这样儿,朕就越愿意对你们更好一些。
    然后就在京营和新军的士卒们玩命清理积雪的时候,太阳长出来了两个耳朵。
    钦天监的监正快要哭了。
    当今陛下登基那天,登基大典还没有结束,他老人家就因为思念先帝而昏了过去,所以对于后面发生的事儿并不清楚。
    可是钦天监确实是知道这事儿的皇帝刚刚被送回宫休息,乌云就在瞬息之间覆盖了晴空,紧接而来的就是乌云中的金鼓隆隆之声。
    天鼓鸣,主兵戈,这他娘的就是天下大乱的征诏好吗?
    问题是,谁敢去跟崇祯皇帝他老人家说老大,大明要亡了!?
    不过好在,皇帝昏谜了嘛,等他醒了这事儿都过去了,大明不提也就是了。
    可是现在太阳生出来两个耳朵是什么意思?
    钦天监正觉得自己这位置要糟,万一陛下问起来该怎么解释?
    难道自己直接说,日食,阴侵阳也,乃上天不满于陛下之治,故而示警?
    钦天监正觉得自己这样儿解释完的惟一后果就是会丢官罢职,然后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消失厂卫那些鹰犬不会允许有人这么说他们心中伟大的皇帝陛下的。
    不过万幸的是,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登基之时的金戈铁马,也更没把日食当回事儿日食这玩意后世不是经常有的?一年好几回都正常的事儿还要大惊小怪?

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明临时军团(还债3/100)
    蛮子中的代表性人物建奴奴酋黄台吉最近终于让自己松了口气。
    辽东的破天气嘛,一直那德性,一到冬天就能冻死狗,不太能短应辽东环境的那些大明杀才终于消停了。
    这意味着大金国终于能喘口气了,不至于被折磨的欲生欲死。
    整个天聪六年,大金国连自己的满族族人带着汉人泥堪,一共损失了差不多接近两万之数不算上战死的士卒。
    再这么干下去,大金国还能剩下多少人?没有了人,自己还玩个屁?
    沈阳城中的杨七七等人同样十分开心随着建奴将势力向各地的城池里面收缩,人口就变得集中了起来。
    人口一集中,这福寿膏的销量就又一次迎来了小高峰。
    一切都很美好。
    崇祯皇帝不这么觉得。
    虽然说杨七七他们卖福寿膏的钱通过各种途径到了自己的内帑,连卖盐的钱也是,可是崇祯皇帝仍然觉得不够用的。
    原因很简单,崇祯六年的商税还没收上来春税,这就意味着国库的银子得先从内帑借。
    崇祯皇帝很想说一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可是没鸟用,整个大明都是自己家的地,这天下间就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地主了,有没有余粮的,这大明的建奴的人头还远不止五两银子那么简单还有的是为了军功等等,所以建奴的人头现在已经形成了黑市,价格每天波动都不一样。
    对于很多有钱但是没本事或者没胆子自己亲自操刀子砍人的家伙来说,花上个几十两银子买几个人头然后去换军功,简直是太划算了光是一年省下的税都不知道能买多少建奴的人头了。
    军功不能免税,但是有优惠政策,所以现在大明的商人们觉得军功真是个好东西。
    可是军功再好,也得有实打实的人头在手里才行。
    明着收购建奴人头,那是对于厂卫的挑衅,很容易就会被教做人。
    但是暗中收购人头然后再换取军功,基本上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儿,只要干的不是太过分,厂卫也懒得去管。
    这么多势力聚集在山海关等着去砍建奴的人头,本身没有自己先闹出来大乱子,没有出现几起当街仇杀的事儿,就已经足够孙承宗骄傲了这些操刀子砍人的家伙没有谁是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的,更不要说别人的命了。
    但是看着山海关每天群魔乱舞的样子,孙承宗说不上火那纯属扯蛋。
    毕竟当街仇杀的事儿没有,当街斗殴的事儿可从来没少过,哪天要是没有十个八个被打的鼻青脸肿的家伙满大街的找大夫,这一天都得算是不正常的一天。
    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现在做的是跌打损伤还有刀剑伤一类的生意,只要是会上那么一两手治伤的本事,在山海关这个神奇的地方绝对饿不死。
    然后孙承宗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崇祯五年的时候,这事儿是由那十来个狗胆包天的家伙们挑起来的头,后来者多半都是跟风,然后并没有什么组织,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或者以地域抱团。
    崇祯六年的时候,一切都他娘的变了,这些混账东西们在回到大明老老实实的过年的这几个月里,根本就没消停过。
    虽然说在乡里依然老实的半天憋不出个屁来,区区一个衙役照样能吊打他们,可是在这些混账东西跑来山海关之后,孙承宗就知道这些货哪怕是在大明过年的时候也没有消停过。
    崇祯五年,这些混账东西大部分都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一伙,明显就是以乡里为单位,然后再抱成大团。
    崇祯六年,这些混账东西除了没有装备要从山海关买,组织上也没有正规军那么严密,更没有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之外,剩下的已经开始有了军队的雏形了。
    然后孙承宗开始头疼了。
    虽然这些人加一起,算上已经来了的还有没来的那些都算上,也不过是区区几万人而已,撑死了一两万出头,还得算上勋贵家的家丁。
    可是这一两万人全是刀头舔血的家伙们,操刀子砍人可是一点儿不含糊的。
    万一要搞出个大新闻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跟着倒霉,然后人头落地。
    孙承宗的奏章里,写的很清楚,详细的说明了山海关这些个杀才们的情况,也说明白了自己的担心,这事儿该怎么处置,已经不是孙承宗自己能决定的了。
    连张惟贤也不知道这事儿到底是该怎么解决才好操刀子砍人,砍的还是建奴,时不时连建奴的军队都敢伏击一下的杀才,人数一两万。
    这一两万人放在除了大明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哪怕是建奴。
    建奴,旗还不到一万人呢,就这一两万的杀才,搁建奴那妥妥的两三个旗的人数了。
    如果放在倭国或者其他的南洋那边的小国,这一两万杀才只要装备和后勤跟的上,那都已经算是一股可以灭国的力量了。
    最操蛋的是这些杀才根本就不是正规军,没有监军,没有人管着他们。
    张惟贤敢用自己英国公的爵位打赌,如果不是活着的建奴比死了的值钱,这些个混帐东西根本就不会去抓什么建奴,而是全部砍了人头。
    毕竟用人头计功的方式比较省事儿,比弄个活人回来要强的多。
    没错,现在死了的建奴人头一个五两银子,活着的建奴已经从原来的五两涨到了十两。
    甚至于不管是不是建奴,只要不是大明的老百姓,剩下的是不是建奴都不重要。
    林凡汗手下的奥巴台吉手下一样值这个数儿。
    一起递交到崇祯皇帝手里的,不光是孙承宗的奏章,还有另一份扈国公完颜宏的奏章。
    完颜宏的要求很简单,要么内附,要么派人过去教授大明的文字礼仪什么的,自己和自己的部族要求全面汉化,再也不当蛮子了。
    太他娘的吓人了,那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