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崇祯皇帝完全有资格说一句,狗屁的亚洲四大邪术,除了泰国的那个自己惹不起之外,剩下的三大邪术完全都是渣渣。
既然锦衣卫的人也已经到了,沈颢也懒得再浪费时间,干脆简单的招呼那伙跟自己意见相左的预备役官员落座之后,便吩咐掌柜的上酒上菜。
简单的饮了几杯之后,沈颢便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开口道:“诸位,之前沈某就已经说过了,丈量土地,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善政。
诸位有不同看法的,也尽管可以提出来,理越辩越明,若是能说服沈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与沈颢正在挨着却又不在同一张桌子的王永忠开口道:“沈兄弟所言,只是看到了好处,可是坏处呢?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沉疴重症,不宜虎狼之药。
沈兄弟想着丈量天下田地,那被丈量之人可曾愿意?
有的人田多,有的人地少,难道还要均田地不成?”
沈颢摇了摇手中的折扇,笑道:“是否均田地,那是陛下与朝堂之上诸位大臣才能决定的事情,与我等今日所辩无关。
但是兄台不得不承认的,则是我大明田地此时分配极为不均。
小弟一路赶考,见多了自己原本有着土地,却要托寄到他人名下的百姓。
这其中有几分是自愿?又有几分是被逼无奈之举?”
王永忠道:“被逼无奈之举?沈兄弟可是说当今朝廷施政不当,以致于百姓要将田地投献他人?”
沈颢的脸色当即就冷了下来。
第三百九十四章 朕不均田地
难怪沈颢的脸色不好看,王永忠这话摆明了就是给自己挖坑跳,而且还毫不顾忌掩饰。
说当今朝廷施政不当以至于将话,沈颢直接打断道:“沈某已经去了书信给家父,将这些投献之地尽数清还给当初投献之人,自此后与我沈家再无干连,如何?”
王永忠头一次感觉到这沈颢不像是个十六岁的状元,反而更像是个积年老吏愣头青。
说他是积年老吏,是因为这家伙这事儿办的滴水不漏,基本上堵死了自己向他发难的窟窿,而且占据了响应朝廷的大义。
说这家伙是愣头青,则是因为这家伙既然这么难搞,却还是选择了直接掀盖子。
不应该是大家坐下来端着酒杯好好谈一番的吗?魂淡!
随着王永忠一起前来的将皓东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先是向沈颢施了一礼这后,才接着道:“沈兄家中想必是不愁吃喝了?
只是吃饭穿衣这事儿,沈兄弟不愁,天下间却有的是人在犯愁。
以蒋某为例子,当初未中秀才之前,家中是半分的薄田都没有,只能靠着佃租他人之地为生。
也只有在中了秀才之后,有人投献过来,蒋某这才得以饱腹。天下是是像沈兄弟这般的多?还是像蒋某这般的多?”
沈颢端起酒杯道:“那蒋兄上个月新纳的小妾又如何解释?当时在场之人可都是送上了一份贺礼,讨了几杯酒吃的。那三十年陈酿的杏花村,不知道是蒋兄多久的俸禄?”
蒋皓东的脸色当即就黑了下来。
以前苦逼的日子当然是苦逼,可是现在老子熬出头了啊。
以前连村子里那跛脚的丫头都看不起自己,现在自己贵为进士老爷,岂是那等贱人能高攀的起的?
难不成要按你个混账东西说的,本老爷再把那些个投献过来的土地给退还回去?
那本老爷这十年寒窗受的苦是所为何来?
而且打人不打脸,你沈颢现在把老子纳小妾这事儿给揭出来算什么?
不当人子!
见蒋皓东被问住了,王永忠当即就打圆场道:“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蒋兄十年寒窗抱得佳人归,不也是应有之意?”
沈颢反问道:“应有之意?我辈读圣贤书所为何来?为了千钟粟?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
不待蒋皓东回话,沈颢又接着道:“故宋横渠先生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是我辈读书人应有之作为,观二位兄台,实在不佩称之为读书人,满脑子的酒色财气,丝毫不见报效君王国家。”
随手抄起解手刀割破一片衣袖之后,沈颢无视了对面众人那黑到极致的脸色,昂然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沈某观二位兄弟连自身都不修,何以在此大言不惭,狺狺狂吠?
自今日起,沈某与诸位割袍断义,就此老死不相往来,告辞!”
随在沈颢身后的一众偏向或者本身就是的法家学子,皆是一言不发的随着沈颢扬长而去,剩下王永忠与蒋皓东等人黑站脸愣在当场。
崇祯皇帝心中也是郁闷不已。
老子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才出宫,你们这就完事儿了?说好的大戏呢?
实在不行打一场也行啊,就这几么互相喷了几句就算完了?
关键是,谁赢了?谁输了?
麻卖批,虎头蛇尾一场戏,搞的不清不楚的就散了场,白费了老子一片心了。
现在崇祯皇帝开始考虑要不要把秀才及秀才以下的各种优待都给取消算了。
现在大明有了基础教育,也就是社学,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秀才这种生物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甚至于有可能泛滥成灾但是不能吃,不能喂动物,不能入药,这就意味着秀才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
给他们的优待一旦多了起来,这些玩意可是真的会造成大灾难的。
至于王永忠冷笑之下说出来的什么均田地一类的,崇祯皇帝倒是没放在心上。
虽然说后世的穿越者培训中心都把均田地打土豪奉为圭臬,但是崇祯皇帝显然不这么认为。
均田地打土豪的背景是什么?
是国内就那么多的人但是却只有那么点儿的土地,而向国外扩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不允许。
不均不打怎么办?继续恶心自己?
但是大明存在这个问题吗?
很明显,不存在。
光一个新明岛就已经足够安置一多半大明的人口了,慢慢的迁移就是了,担心土地不够分纯属扯蛋。
更别提以后还有殷商故地需要收回,那地方别说是一多半,就是整个大明的所有人口全都迁移过去也安置的下。
那还均个毛的土地啊,让老百姓们卯足了劲的造小人儿才是正经事儿,谁有功夫去均什么田地,累不累啊。
就像是现在陕西那地方的佃租一般,原本在天启年间的时候能收到五成甚至于七成,现在呢?
能收到四成的都得是走狗屎运,剩下的基本上也就是三成,甚至于有的干脆降到了两成。
要不然谁去佃地来种?
老百姓傻起来是真傻,一旦精明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两成的地租还可以考虑一下,毕竟故土难离嘛。
四成就扯蛋了,还不如换个地方呢。
跟着唐王殿下去新明岛,那里现在也是大明的地盘,去了之后不光能分到地,还能分到银子,好处多的是,佃四五成的地来种?
除非脑袋被门挤了。
所以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什么均田地一类的玩法,土地不够分了就去抢,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倒是沈颢所说的投献这个事儿,倒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把妆卸掉,恢复了本来面目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温体仁还有礼部尚书孟绍虞给诏进了宫中。
等到二人进宫,走完了觐见皇帝的礼仪之后,崇祯皇帝就直接开口道:“现在社学的童子,已经差不多学了一年了罢?”
温体仁和孟绍虞都有些懵逼,现在不是在研究商税的事儿么?怎么又扯到社学上去了皇帝就是皇帝,这思维,一般人跟不上。
孟绍虞躬身道:“启奏陛下,现在大明各地社学的童子都已经入学近一年。”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开口道:“朕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大明各地社学的童子加起来,估计近百万之数吧?”
孟绍虞道:“不止百万之数,我大明人口万万之数,适龄童子之数约二百余万。若是把十岁以下的全算上,几近千万。”
崇祯皇帝暗自盘算了一下,发现跟自己想的差不多。
第三百九十五章 所谓穷秀才
土地不够的事儿,在目前的大明来说是个问题,但是以后肯定就不会是问题。
秀才的事儿,在目前的大明来说不是个问题,但是以后肯定就是个大问题。
根子还是出在大明的人口基数上大明此时的人口是近万万的,也就是说,大明以后的人口单位要用亿来计算。
这时候可没有杂交水稻那种逆天的玩意,亩产低的令人发指。
要不然的话,所谓的王朝轮替,也不会发生在地力不足以养活人口之时了。
因为就那么多的地,人口却慢慢的多出来了。而后来学会了“要脸”,或者说被忽悠瘸了的中原王朝又没想着去多搞点儿土地,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均分配到的粮食不够吃,也就必然会有人饿死。
不甘心等死怎么办?
那就只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至于什么五行轮回,什么吏治腐败,不过是表面现象,用来扯犊子忽悠人罢了。
土地好办,但是这人,尤其是这些秀才多出来之后,可就真的令人很头疼了。
虽然都说是穷秀才,可是真的穷吗?
在大明,想要成为一个秀才,起码得过了县府二级的考试之后成为童生,然后再经过岁试之后才能成为秀才。
而秀才又分为三等,按照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其次称为“增生”,然后是附生。
所谓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由大明朝廷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所谓贡生,就是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的,经过学政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而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但是与其他国子监学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也就是说,不是花钱买来的。
“增生”,同样也是秀才,但是大明朝廷不再发给粮食了。
至于“附生”,就是才入学的附学生员,还不如廪生和增生。
可是在大明,仅仅是一个秀才,就开始享有免除徭役、免除税赋八十亩的福利。
八十亩地能产多少粮食?而且还不用交税。
如果说一个秀才本身就是个穷逼,突然间飞上枝头变秀才,所以家里没田地,不要紧,到时候自然有人会送。
当遇上天灾和朝廷加赋的时候,很多农民收成不好交不起税赋,他们就会把田地送给秀才或者举人,寄居到他们的名下,也就是所谓的投献。
而目的也很简单,因为只要投献到秀才老爷或者是举人老爷的名下,从此以后,他们就不需要在交税,只需要向秀才或举人老爷交一些就行了。
也就是说,身为秀才,最起码可以坐享八十亩田地的收益。
这还是在这个秀才是个真正的穷秀才,没有人脉关系,没有隐瞒少报的情况下所享受的利益。
如果有点儿门路,再多认识一些官老爷什么的,两百亩变成八十亩都很正常。
而且,成为秀才以后,这就是属于“士”的阶层,从此就是有功名在身,见官不跪是最先享受到的福利待遇。
而隐形的福利就是,哪怕是一个秀才犯了罪,县令也没办法直接喝一声:“与本县重重的打!”
因为要对一个秀才用刑,最起码得先经常提学官,也就是学政,先革去了这个秀才的功名在可以。
其次,中了秀才,人家都要尊称你一句秀才公,这在一个普通的乡县,一个秀才基本上算是名流了,可以混个乡绅阶层。
即便后面没有中举人,最起码这个秀才在当地也算是有一定声望的,至少可以在当地当个先生,或者去衙门混个小吏。
所以所谓的穷秀才真的穷?
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靠码字为生的扑街作者几万十几万,哪个也没有秀才老爷们活的滋润。
然而现在更可怕的是,这种秀才公马上就要大批量的出现,最多过上个几年之后,估计就得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于上千万的秀才老爷出现。
到时候整个大明全投献给他们算了!
所以崇祯皇帝不愁土地的事儿,没有了去抢就是,等真的把全天下都抢回来了还不够分的时候,要么把目标盯向星辰大海,要么再优生优育好了。
反正崇祯皇帝有生之年,甚至于他儿子他孙子有生之年都不用为了这点事儿操心。
就算是老百姓再能生,全世界的土地还不够分的?
更何况现在皇家学院之中以陈足奇为首的那些家伙天天都在琢磨粮食种子的事儿,万一被这些家伙搞出来高产的杂交水稻呢?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开口道:“每个秀才可以免赋税八十亩,而现在社学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