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臣此时都忍不住的嫉妒了起来,哪怕是自己现在得到的好处一样儿的不少,一样儿的可以说是死心踏地的跟着崇祯皇帝走。
张惟贤的圣眷太他娘的隆了!隆到陛下敢把京城安危尽数托付的地步。
换句话说,如果崇祯皇帝离了京城之后,张惟贤一旦有点儿什么不好的心思,南京的拥立又提前一些,那后果很可能就是再现一次土木堡之变的后果。
崇祯皇帝要么被尊为太上皇,要么就彻底凉凉。
但是崇祯皇帝则是不太在乎这个事儿。
老子又不是朱祁镇那个蠢货,打了败仗让人俘虏了之后放回来的。
老子打过败仗没?
没有!
这就够了,基于这一点,军中就没有哪个家伙脑袋上长毛然后跟老子作对。
更何况老子一直在大力提高军方的地位,军方除非是脑残到打算跟以前一样,被文官给欺负成死狗一般,否则的话只有点儿脑子就不会跟着他们跳。
大军在手还怕啥?
反正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现在就是皇帝界的平头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更何况自己还不是平头哥那种傻大胆,而是真的有些狮子老虎一般的体量。
都说是御史出京就要地动山摇,皇帝出京会怎么样儿?尤其是在这个皇帝不是御驾亲征而是故意跑去装逼吓唬人的情况下。
延绵百里都是往少了说的。
打头的就是新军。
新军现在也认命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什么样儿的活计都得干崇祯皇帝任性的就要走直线。
没错,就京城到南京,中间哪儿也不绕,就他娘的一条直线干过去,有山就他娘的开山路,有水就搭桥,总之不管时间紧不紧,反正就得走直线。
摊上这么个任性的皇帝,新军能怎么办?
无奈之下,刘兴祚甚至于把毛文龙和完颜宏刚刚送过来不久的一批已经去过势的建奴给拉进了军中,就是用来干这些苦力活儿的。
济南府成功的终止掉了崇祯皇帝的任性。
崇祯皇帝是任性,可是黄河则是比他还要任性。
老子就横在这儿,还就是这宽度,有能耐你就飞过去。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飞不过去,搭桥铺路也他娘的不太现实,还是老老实实的渡河算了。
想想后世的黄河大桥,崇祯皇帝心里又不爽了。
有什么呀,不就是一些桥墩子再加上桥面吗,回头就找工部的麻烦去,大明也得造桥!
尤其是想想后面还有长江,崇祯皇帝就更想弄个长江大桥出来了。
到时候老子连水军都不用,直接就大军一波流,看谁硬气。
上火的崇祯皇帝在慢慢的向着南京进发,而南京方面则是接到了崇祯皇帝将要到来的消息。
这下子麻烦了。
别管皇帝是不是接到了消息要来南京,最后这事儿都不太好办大家伙儿的屁股上没有谁是干净的。
依着这位爷在京城杀的人头滚滚的行为来看,南京的各位大佬们很可能也要倒霉。
但这倒霉和倒霉不一样。
如果说老老实实的倒着皇帝处置,自己是死定了,甚至于妻儿老小也要跟着倒霉。
但是九族却不会有事儿。
最起码,九十岁以上和七岁以下的人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现在就起事造反呢?
先不说现在还没有派人去联络桂王朱常瀛,就算是桂王现在立即同意,能不能怼得过带着三路大军前来“巡幸”的崇祯皇帝?
自宋以后,文人优柔寡断或者说临阵就怂的特性在南京的各位大佬们身上显现无疑,也正好应了崇祯皇帝对于他们的评价:见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
崇祯皇帝远在京师之时,这些货们觉得自己只要拥立了桂王朱常瀛,就算是有了一定的资本,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去怼崇祯皇帝。
可是崇祯皇帝带着大军要来“巡幸”的消息刚刚一传过来,南京上上下下打算换一个明君的大佬们就怂了!
而他们的动态,包括这些怂货们一直以来的表现,都被锦衣卫和东厂汇总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之上。
包括哪个大佬哪天见了谁,商量了一些什么事儿,最后的结果都是些什么,这些商量事儿的人都是什么反应。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就更不着急了,就是慢慢的向着南京晃,老子现在不立即去怼死你们,先他娘的吓死你们!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大张旗鼓去凤阳
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到了春秋时期,孙武子则明确的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
换句话说,就是打仗之前先合计合计自己的能耐,再合计合计对手的能耐,别傻了巴叽的冲上去就硬怼。
那他娘的不是找死是什么。
崇祯皇帝却是觉得自己根本就不用算了。
或者说,崇祯皇帝算的,跟孙武子所指的庙算不一样。
孙子兵法之中所指的庙算,是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
而崇祯皇帝算的,则是朕有大义和民心,更有的?”
书的封面之上写着诗经两个字,可是祝大郎翻开的那一页,标题之上赫然写着:“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
正看了没有两页的时间,祝大郎的手下于超却是跑了过来,喘着粗气道:“头儿,王爷派人过来命令,让你准备准备,王爷要去见陛下。”
祝大郎无奈的将书收了起来,径直去寻朱常瀛去了。
这事儿本来就是派人把这个什么狗屁使者给当今天子送过去就行的事儿,干什么非得要自己跑一趟?
而且最操蛋的是,桂王的封地在哪儿?
衡州。
虽然说走武昌然后再奔着凤阳去,不光能去孝陵拜一拜太祖高皇帝,还有可能在那儿等到崇祯皇帝。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么一伙人得能活着到凤阳。
等见到了朱常瀛后,祝大郎便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可是朱常瀛却笑道:“怕什么,尽管去,不仅要去,而且要正大光明的去。”
祝大郎一愣,随之反应了过来。
王爷说的对,不光要去凤阳,而且要大张旗鼓的去。
只要南京的那些渣渣们不敢直接走兵造反,这一路上就是安全的,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截杀不截杀的问题。
当然,如果那些家伙直接起兵造反的话,那不管是去凤阳还是留在衡州,其实区别并不大。
唯一的区别就是留在衡州可以盼着朝廷在那些家伙的大军到达衡州之前就能平定叛乱。
想明白了此中的关节,祝大郎便去准备了王府出行一事了。
这一次可不是自己和王爷几个人的事儿,基本上可以说整个王府都要去,包括王妃,世子,甚至于连王府中的仆役也都要跟着去。
而接到锦衣卫传来的消息,崇祯皇帝则是笑的开心不已。
瞧瞧,大明的藩王虽然都是当猪养的,可是怎么着也都比猪更聪明一些不是?
桂王这么一搞,所有的压力就全部转向了自己,还有南京的那些混账们身上。
最起码在这种情况下,哪所是桂王真的在封地上搞风搞雨了,只要没有把百姓给逼到四处烽烟的局面,自己就得“不忍致法于王”。
甚至于,桂王的表现只要好上那么一丁点儿,自己就得好生夸奖一番,“以为天下诸王之表率”。
因为桂王的这一举动就是明确的向着天下人,朝廷,尤其是崇祯皇帝表明了,俺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藩王。
同样的,桂王朱常瀛往凤阳一跑,南京打算搞事情的那伙人就全部傻眼了。
想要找一个合适的,用来搞事情的藩王还真就没那么容易。
木匠皇帝没有儿子,这个选项被划掉,再往上就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的儿子们。
老大木匠不用说了,当了几年的皇帝就凉了。
老二简怀王朱由,四岁的时候也早夭了,这个指望不上。
老三齐思王朱由楫,八岁的时候凉的,也没指望。
老四怀惠王朱由模,五岁的时候凉的,同样没指望。
老五就是自己,大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南京的那伙人本来就是想要怼自己,所以……
剩下的老六湘怀王朱由栩还有老七惠昭王朱由橏,都是出生不久之后就夭折。
总之在自己的便宜父皇朱常洛这一系里边,南京的那些混账们是没啥指望了。
如果再往上数,那就是神宗皇帝之后了。
除去早夭的那几个,福王被自己给宰了,瑞王和惠王现在干脆就在京师宗人府里边替自己打工,同样也是指望不上。
再往上就没办法去找了,除非南京的那些家伙们愿意去挖坟,弄架骷髅来当这个皇帝……
再或者,随便弄个什么人,诈称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也行。
但是这么搞也得能让天下人相信才行都他娘的多少代了,这时候别说是朱允炆的后人了,哪怕是朱允炆自己从地下爬出来也没有什么鸟用了。
唯一能指望一下的就是桂王朱常瀛,这家伙还把密使捆起来向自己投诚来了。
现在摆在南京那边的东林余孽们面前的,就只剩下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就是随便拥立一个莫须有的建文帝之后,要么就是老老实实的等着自己去南京之后装孙子。
而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些人装孙子是个顶个的好手,至于说让他们直接打死了反旗,跟陕西的王二和高迎祥一般正大光明的造反,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传朕的旨意,御驾先往凤阳,等桂王到了之后,先拜祭太祖高皇帝,之后再往南京去。”
崇祯皇帝想的不错。
在朱常瀛大张旗鼓的往凤阳而去之后,整个南京准备搞事情的一伙人,从上到下都开始弥漫着一股子绝望的气息。
连崇祯皇帝这种平头小白都能想明白的弯弯绕,这些积年老油条如何想不明白?
而这些老油条自己心里也清楚,说白了,自己也不过是马前卒而已。
真正的大佬根本就不在其中。
在没有下一步的指示传来之前,自己这些人基本上也就是干瞪眼的份。
而更让人纠心的则是万一自己这些人被当做弃子放弃后,该何去何从?
第三百五十六章 混账专干混账事儿
这一次心里不舒坦的不光是南京的那些货色。
崇祯皇帝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而行的。
比如草原上的京观,陕西的官员,遵化的建奴。
如今轮到了从京师开始,到南京一路上的大小官员们,还有漕帮。
说起来漕帮,其实崇祯皇帝万分感激杨广那个货。
那傻缺自己精力无限,就觉得全天下的人跟自己一样都是力能抗鼎之辈,结果火急火燎的开挖大运河。
本来这么大的工程你要是慢慢挖,估计也没啥事儿,可是坏就坏在这哥们儿太着急了一些。
你说那时候的技术,别说跟后世有着力能跨省的蓝翔布鲁佛莱学院的天朝相比了,就是跟崇祯皇帝手里的大明比起来估计也是多有不如。
不过也正因为杨广这货把自己作死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唐宋,也才有了如今的穿越者崇祯皇帝。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讲,不管是这货弄出来大运河造福了后世,还是从其他的方面对比,崇祯皇帝都由衷的表示万分感谢。
当然,崇祯皇帝感谢的是大运河,而不是漕帮。
成祖永乐皇帝自从定都京城之后,有事儿没事儿的就想着带兵上蒙古浪上一圈。
可是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啊,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永乐皇帝带兵怼蒙元残余的势力,这是好事儿,可是需要的粮草也多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永乐大帝一合计,干脆,从卫所里边儿弄个漕军出来,这下子漕运运粮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可是时间一间,这事儿就变了味儿了。
漕军说多不多,说少可也不少足足十多万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漕军也不是一线作战部队,待遇上面不可避免的要差了许多,而在运输过程中又时常会出现翻船、槽米受潮、官吏盘剥等情况。
这下子漕军就不干了,老子不是为国出力?凭什么就这么倒霉?
漕军不乐意,想要造反是不敢的,毕竟永乐大帝那种凶威赫赫的猛人不死,谁也蹦不起来。
但是不敢蹦归不敢蹦的,无声的抗议还是该干的。
逃呗,大不了老子不干了。
漕军就这么着,跑路了。
而跑路了之后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户籍之外的百姓逃户。
这些人等于是没有户籍的,军籍肯定是回不去了,农户又不给上,怎么办?
那就去当佃农一类的吧。
而佃家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