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是后世的建国初其,禀着太祖的人多力量大思想,尤其是防备着在世界核平之后还有足够的人口来恢复国力,那么可劲生,生的多了有奖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但是在世界没有核平反而相对的和平了之后,还是有人想着多生一些。
尤其是那些生不出儿子的,更是卯足了劲的生,生一个不是儿子就再生一个。
生的越多,抚养孩子带来的压力就越大,也就有了越生越穷这么个说法。
后世尚且如此,更别提此时的大明了尤其是崇祯皇帝还下过旨意,生的多的有赏赐,官府还给出一部分的抚养费。
有这种好事儿,再加上晚上本身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那还不可劲的造小人儿?
但是越生越穷这个定律不只是后世有,大明也一样存在。
等到最小的娃子生出来之后一瞅,坏了,养活不起了。官府给的钱也不够了。
本来正在头疼的时候发现比较大的儿子已经可以下地干活了,女儿可以出嫁了这解决方法不就有了么。
大点的儿子下地干活去,至于女儿,嫁出去之后就是婆家的人了,不会再吃自己家的粮食了,而且还能换一笔彩礼缓解一下压力。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大家伙儿便一股脑的选择了早点儿把女儿嫁出去。
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办。
早早的嫁出去没问题,而且还都是合法的luyili,若是放在后世,那些找不到老婆的单身狗们一定会高兴的吐舌头。
但是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孩子就像是去鬼门关上走遭的情况下,早早嫁出去的女孩子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如果她们十八岁之后再嫁人,那么生孩子难产的机率就会小的多,这一点从郭允厚统计的数据上就能看出来。
难产的机率小,人口增加的速度就快。
人口增多了之后,崇祯皇帝的赋税就能收的更多,也会有更多的男丁去替崇祯皇帝打仗。
打仗的人多了,在现在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就意味着更多的地盘和更多的税收。
这简直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直到占领了全天下,再没有土地能跟得上大明的人口增加速度为止,到时候就该是崩盘了。
但是崇祯皇帝现在需要考虑这种崩盘的问题吗?
远了不用说,光是辽东的建奴,北边草原上的鞑子,南边的猴子,西边的三哥,这些渣渣们清理掉之后空出来的地盘,就足以让大明在崇祯皇帝驾崩之前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至于郑焕闻提出来的前两点,连照送的王安石都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话,穿越者程序猿皇帝更不会在乎什么天变祖宗人言一类的玩意。
更何况这祖宗还是朱由检的祖宗,未必就是他朱晓松的祖宗。
大明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御史郑焕闻所提出来的第三点,百姓们因为生的多而压力力,结果养不起了,所以才早早的嫁女儿这一点。
崇祯皇帝还是打算强制性的制定不满十八岁不得出嫁这一点的律法,但是又不能这么简单粗暴的来,总得有个解决方法才是。
虽然后世总有些人说阅片无数还是简单粗暴来得刺激,但是政治这事儿却不是这么来的。
杀个人头滚滚的也不怕的是针对于二哈们来说的,但是对于百姓,这种事儿还是谨慎点的好真正能做到改朝换代的,就是这些百姓。
见崇祯皇帝的目光又投向了自己,温体仁明显感觉到压力山大。
刚才就是自己跳出来先赞成崇祯皇帝的,结果转眼间就被一个御史给打脸了。
而且看样子,崇祯皇帝也觉得这位御史打的好,打的漂亮现在不就把锅扔给自己,让自己提出个解决方法来了么。
温体仁沉吟了半晌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赏罚并重。
若是女子年满十八岁出嫁,可以给予一定的赏赐,不满十八岁者,却是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另外,民间舆论尚需引导,使之认识到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的危害之处。”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
温体仁提出的确实是个解决办法。
但是罚好办,赏怎么赏?赏个虚名的话屁用没有,赏钱倒是实在了。可是这钱谁出?
是国库出,还是内帑出?国库的钱是大明的,内帑的钱可就是自己的了。
想了想,基于大明也是自己的这么个想法,崇祯皇帝便开口道:“既然如此,凡是年满十八岁出嫁者,由各地官府给予一定的赏赐,具体赏赐多少,内阁与户部好生商议一番后再报给朕知晓便可。
至于处罚么,凡是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者,其赋两算。
另外,各地官府也需要做好引导,使百姓们知道过早的婚育的害处。总归是为人父母的,想必也都会心疼自己的女儿。”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加了一句:“王承恩,拟诏,凡宗室女子,未满十八岁者,不得出嫁,违者夺其女子封号,罚万金。
有爵位在身者,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罚千金,降爵一等。”
崇祯皇帝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有人想要推广什么庄稼来着,但是百姓们都不愿意种。
聪明的县令就把那片庄稼给派衙役保护起来,宣扬说是谁偷就重罚,但是派去保护庄稼的衙役们却不尽责,让百姓们总是找到机会去偷种子。
最后的结果达到了县令想要的结果,向百姓推广没有用,让百姓去偷的效果却是好的出乎意料。
崇祯的这种玩法基本上就是把这个县令的做法给改头换面玩了一遍。
民间一旦发现上层的宗室们开始制定这么一条女子必须十八岁才能出嫁的规则,好奇之下,往往会有人自发的跟随。
崇祯皇帝的旨意一出,满朝的勋贵们都是感觉胯下一疼。
这才是真正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崇祯皇帝想要更改民间嫁娶的年龄,结果自己这些人也跟着倒了霉,许多原本已经写好了婚期的,这下子就得改一改了。
好在有崇祯皇帝的旨意在前,就算是更改了婚期,想必也不会闹出什么问题来。
崇祯皇帝装完逼就跑的性子再一次的展露无遗等到问题大部的解决完之后,崇祯皇帝又跑到了皇家学院去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还不如骡子
在崇祯皇帝的印象里,自己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来过皇家学院了虽然距离上一次来皇家学院的时间过去了还不到三个月。
由于早朝上朝的时间早一些,散朝的时间自然也早一些,所以崇祯皇帝很任性的选择了在宫外随便找一家酒楼吃饭。
当然,这家酒楼暗中也是锦衣卫所控制,只是表面上没显出任何特别的地方罢了。
崇祯皇帝跟王承恩还有方正化在一张桌子,其他的锦衣卫和内厂番子分散在周围的桌子,确保只要有情况,众人都能及时的围在崇祯皇帝的身边,替他挡掉一切危险。
两个小炒加上两个炖菜外加一碗米饭,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中午饭。
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来的时间说不上太早也说不上正好,喜闻乐见的报纸讲读这一环节没能赶上,只能侧耳听着附近在吃饭的百姓们高谈阔论。
得益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定下的规矩,还有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又一再强调,所以民间对于朝堂上的事儿议论起来那是毫不在乎除了骂崇祯皇帝是脑残还有后宫之事,剩下的随便议论。
而自古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就以议论政事为乐,要不然后世怎么出来那么多键盘治国,嘴炮开疆的键盘侯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关键是总有些键盘侯是脑袋里边能养鱼,僵尸都对他们的脑容量感觉失望天天跪舔跪的习惯了,丫的直不起腰来了!
这种人,可能只有屎壳郎对他们脑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至于说议论国事这种爱好上面,其他的地方随便挑随便选,大概也没有哪个地方的能比京城的老百姓玩的更溜。
就像是后世的出租车司机,别处的不说,只要是京城的,你跟丫提一嘴国家大事中美关系什么的,丫的就能从出发地点给你侃到目的地,而且还不带重样儿的。
别管什么有的没的真的假的,总之都能给你侃的一愣一愣的,让你直感觉只人不去治国,当真是可惜了人才了,顺便再感慨一番高人在民间云云。
这大概是身处于天子脚下,消息更灵通一些的好处。
大明朝的百姓们也是如此。
尤其是崇祯皇帝还不要脸,一边暗中派人在大明朝散布自己是如何勤政爱民,又一边大量的宣传自己如何带兵亲征,把外族杀的人头滚滚。
这样儿一来,大明京师的百姓们可就更乐呵了。
君不见,大汉孝武皇帝刘彻为什么被人传颂了千年?
还不是因为这家伙把匈奴给打残废了,为了两匹马就派大军万里征伐汉人的基因深处就好这一口儿。
从炎黄之时就已经种下的基因,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哪怕只是被深藏了起来。
至于说刘彻同学后来治国不行,把大汉朝搞的有点儿民不聊生的意儿。
到了老刘家的江山,著名的游侠儿就是那些崇尚墨家轻生薄死的粉丝们形成的。
第二派就是继承了墨子思想的辩论派。
论辩派确实是在名辩思潮中为了坚持墨子关于物体存在与人的感觉,物体结构与属性,宇宙的无限与有限,物体的运动与时空等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唯物论观点,和公孙龙、惠施两派名家围绕着坚白石离,同异是非,有穷无穷,火不热,目不见,飞鸟之影,白马非马,一尺之捶,物莫非指等具体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而且这伙人不光是在哲学和超前的宇宙学术上搞研究,而且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于包括起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第三派就是玩起了技术的第三派。
第三派觉得前两派都是扯犊子,一天天的不是玩命就是玩嘴炮,这一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
第二百九十五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
但是,哪怕是分裂成了三派,墨子的道统到了大明崇祯年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告凉凉了。
或者说,在大汉还没有凉凉的时候,各种学说虽然表面上凉凉了,但是实际上照样嗨皮的很。
比如法家,根本就是披了层儒家的皮继续活跃着。
比如小说家,各种形形色色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这些家伙弄出来的,尤其是那些不可描述的话本,深宫故事一类的,传承到大明,便出现了以段小荣为代表的一些专门写话本小说的家伙。
再比如兵家,这个到什么时候都没有凉凉过,只是秘不示人而已。
纵横派更是活跃到了螨清凉凉之后,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率策就更不用提了,那是单骑灭一国的大佬。
唯有杨朱学派和墨家是真正的唱了凉凉。
杨朱学派的思想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说白了,杨朱学派就是别管其他的死不死的,老子自己先爽了再说,至于天下什么的,跟老子没啥关系。
与之对比明显的就是墨家学派。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之中就是这么评价墨家的。
但是别以为亚圣这是夸奖墨家。
孟子滕文公下抨击“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怎么就在亚圣的嘴里成了禽兽,这个已经没地方去研究了。
但是连亚圣都说这两种学派是禽兽也,那他们不是禽兽也得是禽兽了。
尤其是这两种学派的思想,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替当政者考虑的。
舍小家为大家要不要讲?舍己为人要不要讲?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不要讲?五讲四美要不要讲?八荣八耻要不要讲?
但是这两家的学说,哪一派都跟以上的几点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杨朱学派。对于统治者来说,你丫什么事儿都想着自己,不想着国家,或者说不想着替皇帝效命,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所以,杨朱学派早早的就凉凉了。
至于墨家,虽然大汉朝的时候游侠儿们还牛的一批,传出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
还有剧孟之流,在吴楚叛乱时,周亚夫都认为剧孟的能力可顶一个侯国。
至于随着李陵出塞的五千游侠儿,以步兵之势,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硬怼了匈奴三万骑兵而且还斩首万余,基本上也就是游侠一系最后的绝响了。
像这种五千硬怼三万的游侠儿,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当权者都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