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说不能换这块地儿,朱聿键觉得要不是崇祯是皇帝,他能亲自操刀子砍死他。
既然老子看上的地你不给,那你替老子挑,看你能挑个多烂的地方!心中打定主意的朱聿键道:“臣请陛下指点,为臣择一地置换。”
这下子轮到崇祯皇帝头疼了。堪舆图够大,可是想要挑个合适的地方还真不太好办。
往北,那边儿的苦寒之地实际上是个大大的宝库,崇祯皇帝舍不得。
往西,印度那块地儿也是个好地方,据说上面宝石什么的多的是,崇祯皇帝还是舍不得。
往南,那地方一年三熟的大粮仓,再往南的海里好东西更多,扇贝生蚝都是好东西,崇祯皇帝想想还是舍不得。
往东?往东就算了,往东现在除了日本还有那大大小小的岛屿之外,就剩下了海水了。海下建国这种事儿,别说现在的大明了,就算是过上个几,我大明藩王占据了大明之外所有的土地,朕才高兴。到时候不管怎么乱,那也算是肉烂在了锅里,左右都是我汉人自己的事儿,只要不是如同建奴一般便好。”
听到崇祯皇帝这么说,朱聿键却是先放下了一部分的心。这也算是崇祯皇帝向自己交了个底,自己心好心中有数。
沉吟一番后,朱聿键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欲招募十万或者二十万流民。”
崇祯嗯了一声,接着问道:“便先以十万流民为数,若是要管理这十万流民,其所需官员几何?兵丁几何?教导这些流民之子和当地土人之子说汉活写汉字,又需要多少教授?从大明前往封地,又需要多少粮草?”
一番话将朱聿键给问住了。
朱聿键觉得自己有钱,这是事实,唐王一系这么多年的积累,说没钱才是笑话。
可是有钱不代表能搞定一切,首先这个官员就是最大的问题,有多少当官的愿意放弃大明的花花世界,跟着跑去海外建国?纵然是有从龙之功的诱惑,可是求变不如求稳,再加上故土难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难道真个从流民里边儿和那些不得志的书生里边儿挑选官员?别的不说,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朱聿键纵然不是十分清楚,也能猜到个八九分。
见朱聿键面色更加的为难,崇祯皇帝才笑道:“毕竟万事开头难。王叔祖乃是第一个请求移封的藩王,前面并无先例可循,因此才麻烦了些。
但是朕也不是那不近人情的。这样儿吧,朕现在便传诏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与王叔祖一同商议,如何?”
朱聿键闻言大喜,看起来自己做出来的决定果然是对的。
不管是前边儿自己散了部分家财想要带兵勤王,还是第一个带头赞同皇帝的置换封地的政策,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现在看自己可能吃点儿亏,但是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好事儿,绝对的。依着当今皇帝的性子,以后还能少得了自己这么忠心的藩王的好处?
心下大定的朱聿键赶忙躬身道:“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见朱聿键这般的知情识趣,崇祯皇帝也表态道:“王叔祖放心,朕不会亏了自家人的。”
说完,也不等朱聿键再谢恩,崇祯皇帝直接吩咐王承恩道:“传,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施凤来,户部尚书郭允厚,吏部尚书房壮丽,兵部尚书崔呈秀,还有锦衣卫提督许显纯,东厂提督曹化淳,入宫来见朕。”
王承恩记下后,赶忙躬身应是。
等到几人入宫之后,一见唐王世孙朱聿键也在皇帝这里,再加上传召的自己这些人,心中便明白了几分,估计是和皇帝之前便说过的给藩王置换封地一事有关。
果然,等几人先后给崇祯皇帝和唐王世孙朱聿键见礼过后,就听崇祯皇帝开口道:“朕前番便说过许大明藩王海外建国之事,如今召各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商议此事。”
温体仁身为首辅,当选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道:“朕欲许唐王招募流民去往海外建国,然则陕西一地及其他地方的受灾百姓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去?到时候又需要多少兵丁?多少官员?
再刚,无论哪位藩王的封地,不论是跟着过去的大明百姓,还是当地的土人,皆需要说汉话,写汉字,到时候又需要多少教授孩童的先生?
诸事烦杂,朕欲与众位爱卿一起商议一番。”
温体仁闻言,便躬身道:“启奏陛下,如今招募流民,并非易事。”
崇祯心下却是暗骂一句卧槽尼玛,不是说大明朝晚期的时候有的是流民么?怎么还不好招募了?跟着唐王世孙朱聿键,怎么着也能吃饱饭吧?
见崇祯皇帝望着自己却不开口说话,温体仁便接着道:“此中缘由,还是在于陛下。”
第二百一十八章 朕便背了这万世骂名罢
陕西那边儿的流民还不好招募了?这尼玛怎么还和朕扯上关系了?
相当蛋疼的崇祯皇帝望向温体仁的目光中都带上了不善:“温爱卿,陕西那边儿的流民不是挺多的?不好招募?怎么还和朕扯上关系了?”
温体仁一直在偷偷注意着崇祯皇帝的脸色,眼见崇祯皇帝眼色不善,温体仁心中当时就是咯噔一下,赶忙躬身道:“陛下可还记得年前,曾命户部大量向南洋各番国购入粮食?”
崇祯嗯了一声:“当然记得,而且朕还知道,其中不少人上下其手,视朕不许陕西饿死一个灾民的严令如无物,该饿死的还是有人饿死,最后还逼得朕在陕西大开杀戒,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骂朕是暴君了。”
温体仁背后一凉,躬身道:“启奏陛下,陛下在陕西所杀的都是害民之辈,民间都在传陛下乃是明君,又怎么会有人诽谤陛下?”
悄悄抬起头观察了一下,见崇祯皇帝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儿,温体仁才接着道:“因为陛下大量的向陕西运送粮食,又命工部规划陕西的河道桥梁,对受灾的完,便吩咐一直侍立在身后的方正化道:“温体仁挑拨天家,顶撞于朕,拖出去,廷杖八十!”
这下子朱聿键就更蛋疼了,干脆止住了作势来拖温体仁的方正化,跪地道:“陛下且慢!温大人乃是老成谋国之言,考虑的亦是天下苍生,陛下不应当再责罚于温大人。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臣宁肯不置换这个封国!”
崇祯皇帝闻言,满脸无奈地道:“王叔祖这是干什么?如此一来,朕岂不是食言而肥?”
朱聿键伏地拜道:“启奏陛下,方才温大人所言极是。臣即便能保证臣忠于大明,却不敢保证臣的子子孙孙都如同臣一般忠心,若是其中出了一两个不孝子孙,岂不是陷臣于不忠不义地之地?
正所谓防微杜渐,臣请陛下收回成命,为臣指派丞相与太尉。”
为了防止崇祯皇帝再接着演戏恶心自己,朱聿键干脆接着道:“若陛下不依臣言,臣便放弃置换封地之事,前往太祖高皇帝陵寝哭陵!”
连哭陵这么不要脸的招数都用上了,崇祯皇帝能怎么办?崇祯皇帝也很绝望啊。
崇祯皇帝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咬牙道:“罢了罢了,就让朕背着这食言而肥的骂名罢。既然众位爱卿和王叔祖都这般说了,朕若再不答应,也未免太不讲情面了些。罢罢罢,后世史书上如何写,朕不管了,朕便背了这万世骂名又能如何!”
第二百一十九章 继续忽悠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是一个圣明的皇帝。
为了不让唐王世孙朱聿健去哭孝陵,崇祯皇帝不得不答应了朱聿建的要求封国的丞相及太尉由大明朝廷朝廷指定。如果藩王有自己中意的人选,也要先经过大明朝廷或者说皇室的认可才可以正式上任。
至于以后其他置换封地的藩王,也一如唐王一系的例子,不会任由藩王自己决定丞相和太尉。
当然,除了这么一条之外,崇祯皇帝决还是遵守自己前番说过的话国内一切事务,皆由藩王一言而决。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牙齿能当金子使,但是唐王世孙朱聿健可就是一边儿心里滴血一边儿骂娘了。
可以说,朱聿健长这么大,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温体仁那王八蛋和崇祯小皇帝真是唱的一手好双簧,君臣两人如今算是把自己给逼入了死角了。
可以预见,只要今天的事儿传了出去,大明朝堂上下都会夸赞自己是个贤王。
然而在所有的藩王之中,自己算是臭了大街了。
自己今天说的话,可以说是给以后所有愿意置换封地的藩王们先挖了坑,到时候自己唐王一系除了抱紧大明本地朝廷的大腿,便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对于以后的藩王们来说,自己国中丞相和太尉的任命权被交了出去,心里肯定不爽。
而朝廷上则是可以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只要控制好丞相和太尉,就不用担心以后藩国们整出什么妖蛾子来。
一如汉孝景皇帝时的七王之乱,之所以没有变成八王之乱甚至于九王之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淮南国和齐国的丞相、卫尉是心向长安的,在齐王和淮南王还没有发动叛乱之前,就已经先行一步控制了军队,否则还有的孝景皇帝头疼,甚至于大汉朝的历史会不会在景帝时就先拐个弯也未可知。
崇祯皇帝的心中正暗自高兴,盘算着该给温体仁什么赏赐毕竟不能太明显,而且也不能急于一时,就在此时,小太监来报,英国公张惟贤已经入宫了。
等到崇祯皇帝见到张惟贤时,心中先是一惊。
老国公虽然精神尚可,但是已经很明显的比之以前经瘦了不少,也更见苍老了一些。
暗自心惊的崇祯皇帝也顾不得甚么皇帝的架子,径直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快行两步,搀住了英国公后问道:“爱卿怎地这般消瘦了?可是有甚么不舒服的?”
说完,便吩咐王承恩道:“快,传御医!”
英国公张惟贤却是想要挣扎着给崇祯皇帝行礼,只是挣了一番没有挣开,这才做罢:“臣张惟贤见过陛下。”
见崇祯皇帝脸上的焦急之色不减,张惟贤又躬了躬身,这才道:“陛下,臣倒是无甚大碍,只是年龄大了,难免的事儿,陛下不必为臣挂怀。”
崇祯见张惟贤这般说法,却仍然不放心,仍然对王不承恩道:“搬个凳子来,让英国公坐着说话便好。”‘
张惟贤谢恩之后,仍然半坐在凳子上,拱手对崇祯道:“不知陛下唤臣来是有何吩咐?”
崇祯沉吟了半晌,这才接着道:“倒也没甚么大事,乃是为了王叔祖置换封地一事儿。
朕想问问英国公的意见,究竟置换到何处比较好,还有,就是朕想要让王叔祖在卫所之中挑选士卒,却不知道应该挑选哪个卫所的比较好。”
张惟贤闻言,也是沉吟了一番。过了半晌才抚须道:“启奏陛下,若说是封地置换么,现在大明之外,除去琉球一带和草原、辽东,其他的地方都可以。
大琉球虽然孤悬海外,但是若有海上之敌,则大琉球可为第一道防线,甚至于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将烽烟燃到大明的本土之地。
至于草原和辽东,如今大明国势日盛,以后辽东之地和草原,还是纳入大明直接管辖更为妥当一些。
至于南边儿么,除去现有的番国之外,尽可以让唐王世孙殿下前去。”
崇祯皇帝闻言,却是肉疼的紧:“南洋之地,不也是如同大琉球一般的要地?”
张惟贤却拱了拱手道:“陛下,南洋之大,岛屿不知凡几,十人称英,百人称王,千成便是一国。
而且彼地远离大明,不受我中原教化,自有其语言,管束不便,不如干脆封给唐王世孙殿下,到时候杀其野人,迁我大明之民过去,也算是开疆拓土了不是?”
崇祯皇帝闻言,便好好地想了想,发现确实如英国公张惟贤所说。
别的地方不说,便是缅甸之地,从大明的京师快马过去,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这,还得是好马,一直不停歇才行,否则拖成两三个月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就因为离的远了,管束也没有多大的鸟用,说句不客气的,南洋那块地儿对于大明来说,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崇祯皇帝到现在也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以明成祖朱棣那般好斗的性子,也只是不断地向草原推进,而不是南下搞定南洋那边儿。
向北上草原推进,还有牛羊马匹能弄回来,向南有甚么?皮皮虾?还是生蚝?或者是扇贝?
问题是这些好玩意,明成祖不知道啊,那时候又没有蒜蓉粉丝蒸扇贝这种好玩意,搞回来怎么吃都不知道。
对于中原堂口的扛把子们来说,不能吃,地方又小,蹲在树上吃果子的野人就多,南洋那个破地方根本就是圣人不到之地,那他娘的才是鸡肋,所以几千年来,除了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