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成立,在大明很多官员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些人实际上就掌握了西南各个兵团,而皇帝想要发出一个命令,如果要通过大明原始的信件送达方式,恐怕等到命令送达,一场战争已经打完了。
西南和西北两地也无法获取到彼此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那么实际上两个地方就分属不同的管理了。
根本上的问题,还是信息传递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是军事命令,自古以来,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就非常弱,原因就在于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传达,毕竟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无法做到在规定时间之内送达消息,那么这道政令就是不起作用的。
朱由检和萧升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关于通讯的事情,他们早就有考量,而且很早就开始安排大明科学院进行相应的研究。
这项研究,朱由检还特意交给了宋应星这位大明的“科学之父”。
崇祯元年十月,宋世明研发出来“电灯”,极大地刺激了这位大明科学界的“前辈”,于是在十二月,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其实在发电机的发明过程中,他也是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只不过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思想,是宋世明提出来的,所以最后成果宋应星让给了小辈。
而他这一次基于自己的电学知识,继续深入研究,终于在十二月底研发出了有线电报,并且创立了“宋应星电码”。
电报这东西也是基于“萧升的科学猜想”这本在大明科学界奉为神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出来的,所以在实验的时候,宋应星邀请了萧升去观赏。
萧升首先肯定了这次实验的成功,然后提出了疑问。
“如果不使用电线能不能进行传递?”
萧升的话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予科学院以及学堂学生很大的启发,宋应星于是开始着手研究关于无线电报的实现。
宋应星有一个学生名叫“王择真”,参与了发电机的创造,电灯的创造还有留声机的创造,如今也参与了有线电报的创造。
王择真涉猎广泛,继承了宋应星博学的特制,在电磁学,声学,光学以及机械振动等学科都有不错的认知和建树,算是宋应星的得意弟子。
宋应星去研究无线电报,而有线电报的继续深入研究和优化工作就交给了王择真来负责。
在研究之中,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宋应星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
王择真虽然非常崇拜宋应星的研究,但他对电报并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还需要人工进行翻译,这太麻烦了,并不便捷。
而“电可以通过振动发出声音”这个现象,无疑是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于是他开始一边继续研究有线电报,一边做关于“用电流发出声音”的研究。
他设想:“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电流直接传送声音。”
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宋应星,宋应星听了王择真兴奋的介绍之后,鼓励道:“这是一个好主意!你尽管去研究吧,需要多少经费,直接向我说,我给你批下来!”
王择真闻言满是激动,心里出现了一篇小作文——《论有一个学术界大牛老师的好处》。
第161章 大明科学事业奋勇向前(求月票)
有了宋应星的支持,王择真找来了两个电磁学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帮手,然后在科学院进行立项研究。
经费充足,大量的实验验证。
崇祯二年三月底,王择真和他的助手一起研制出真正意义上能够通话的机器,并且将其命名为“电流通话机”,简称为“电话”。
这个装置由一圈电线、一个磁臂和一块张紧的薄膜组成。声音振动薄膜; 再振动磁臂。磁石的移动令线圈产生波动的电流。这个电流信号可利用线路另一端的相同装置再转换回声音。
当王择真接好装置之后,激动地说出了“你好,大明!”四个字,这段音频被用留声机给录了下来,成为一段历史传奇。
而在同一个月,宋应星也完成了无线电报的发明。
无线电报由一个发报机和一个接收机构成。
宋应星研发的第一代发报机是火花式发报机。由电感线圈制作成小变压器,通过按动电键,使其内部产生高压; 从而使火花球产生电火花放电。
于是就产生了振荡的电磁波; 电磁波通过天线向外辐射。通过电键接触时间的长短来代表电报中的点和划,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
电报接收机的接收端,由天线接收空中无线电信号,通过磁石构成的检波器(单向开关)来检测微弱的振荡电压信号,从而获得空中信号所传输的信息。
带磁铁的喇叭接在检波器的两端,将电信号转化为喇叭隔膜的震动,推动周边的空气震动形成声音,达到信息接收的目的。
这种电报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线电报传输,可以进行直接利用。
四月初,宋应星申报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相关专利,而王择真也申请了“有线电话”的专利。
无线电报技术得到了朱由检的大力支持,四月份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进行多项实验。
四月十号,京师到天津实现了无线电通讯,由煌夏商会完成对无线电通讯装置的开发。
四月十二号,朱由检宣布成立“大明军政通讯司”; 最高长官为“司长”,暂时由宋应星兼任,并且要求在各布政司的省会和九边城镇先行建立无线电通讯网络。
“煌夏快递”在四月二十号宣布承接无线电报通讯业务,首批“电报通讯所”也是要在各个省会以及重大商贸城市建立起来。
于是,大明就急缺一批电报从业人员。
这些人需要有一定的电报知识,能够识文断字,而大明的人才储备根本就不足。
所以只能临时开办“电报工作人员培训班”,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包分配工作,甚至还给分房子。
高工资,高福利,直接诱惑一大批年轻人加入。
有了“电报”这个前车之鉴,为了防止之后推广电话安装和相关从业人员方面产生缺失,萧升和朱由检商量之后,直接做出了一个决定。
崇祯二年五月初五,宣布成立“煌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对职业人员进行培养。
学院的理念就是“两个月培养一名高素质职业工人”。
首先承接的就是对两千电报从业者和两千电话从业者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于建筑业,铁道建设; 火车蒸汽机等等专业人员的培训。
利益的驱使之下; 新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五月份,又诞生了两项专利。
一个是栾锦的化学电池,另一个则是潘向阳的照相机。
栾锦一直致力于对不同金属矿物,化学药剂的研究。
而在学院之中,对电学的研究也影响到了她。崇祯二年三月七号,她用金属锌和铜及浸透盐水的厚纸板进行实验。她发现,当按顺序增加锌块和铜块及纸板数量时,产生了明显增强的电流。
因为她住在萧升建立的“萧家大院”之中,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一现象展示给萧升观看。
萧升看到这个装置之后,笑着说道:“这是一项很不错的发明,你看它处在一个池子之中,不如就叫做栾锦电池吧!”
听到以自己的名字命令,小姑娘脸色一红,但没有拒绝,毕竟这可是好大的名气呢!
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她作为京师大学堂化工专业第一才女,当然是想要和宋世明,赵余声,王择真那样出名了。
接下来,萧升鼓励她利用不同金属进行了类似实验,并得出了产生电流强弱的金属顺序:。铝、锌、锡、铜、汞、银、金、铂。
于是就有了最早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三月十五号,她在崇祯二年正月新成立的《煌夏学报》之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论不同金属释放电流的特征》。
其中主要说了两点,一个是把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展示出来;另一个则是阐述了一个理论。
她说“电荷在电线中,是像水一样从电压高的地方向电压低的地方流动的,从产生电流。而电压高的地方和电压低的地方,形成的落差,即为电势差。这种方法产生的电与摩擦毛皮上的电,雷雨中的电均不相同,它是一种能够被控制流动的电。”
栾锦继续对这种电池进行改良。三月底,她使用绿矾油也就是稀硫酸作介质液,解决了电池极化问题,这种电池因为能充电反复使用,她将其命名为“可积蓄电力实用的化学电池”,简称为“蓄电池”。
她能够快速获得这项研究,还要得益于科学院之内的资源丰富。
这里有很多化学试剂提供,硫酸就是其中一种。
8世纪时华夏古代炼丹家就发明了一种原始的硫酸制作方法。
用中药“绿矾”(硫酸亚铁)放入陶制坩锅高温煅烧,分解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再用蒸馏设备收集起来,使三氧化硫与水蒸汽结合冷凝,在实验了几次之后,便得到一种相对较纯的浓硫酸。
成立化工专业之处,萧升就让他们对这些资料整理,实验,总结,然后获得了《化工学试剂与矿物研究》这本基础书籍。
四月下旬,她又制作了一种新的电池,其电解液为糊状,不会溢漏,于是将其命名为“干电池”,这种电池便于携带。这个时候,她才认为这是一项成熟的发明,于是在五月份申请了一系列电池的专利。
第162章 大明民间科学照相机(感谢“森呀”的支持)
潘向阳也是第一批京师大学堂的学员,他是秀才出身,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画家,进入学堂之后,逐渐对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华夏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 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京师大学堂光学专业的学生第一项任务也是总结前人知识,而后进行研究。
潘向阳进入学堂之后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喜欢作画,他在这里还学习了素描的画法,并且对“写实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所学到的光学原理; 他发现可以通过针孔将物体的影像映照在墙壁上,他还用铅笔对其进行了记录。
崇祯元年八月份,他通过玻璃板上撒上沥青粉末,上面再敷上一层油或蜡,使之成为半透明体。
在阳光下,经过长时间照射,可以留下水果的白色影子,制成不会消逝的照片。
但是,每制作一张这样的照片,就要在阳光下晒上6至8个小时,这样复杂的过程显然不适合实际使用。
而这促使他继续研究成像摄影技术。
崇祯元年九月份的时候,潘向阳无意中把一块玉佩放在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
他发现这块玉佩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
这一现象使他大为吃惊。
于是,他让机械加工厂的老匠人磨制了一块金属板,并在上面涂了碘,用镜头进行拍摄,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
这一实验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潘向阳的信心,使他继续向突破显影照相技术的最后难关进军。
这里潘向阳需要感谢栾锦,因为“碘”这种物质正是栾锦根据萧升提供的方法制备的。
除了碘之外,栾锦还根据萧升的《海外研究记闻》之中关于化学实验方面的内容; 制备了很多矿物出来。
这为科学院化工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潘向阳继续寻找增加底片清晰度的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把底片落到了实验药剂的一个柜子里。
当他发现的时候,看到过去曾经曝过光的底片上,影像变得十分清晰。
这个现象让他非常兴奋,为了找到答案,他每天晚上将一张曝过光的底片放在柜子里。
第二天早晨,在取出底片的同时取出柜子里的一种试剂。
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如果某一种有效试剂被取出柜子外,再放进曝过光的底片就不可能在变得显现清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