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因此钢铁厂如此给力,这第一条铁路才能够这么顺利地建设完成。

    所以说,萧升一开始就着力于发展基础工业的方向是无比正确的。

    除了铁道建设,武器制作之外,马上就会有一项更大的用铁的地方。

    二月初袁可立出任登莱巡抚,重建登莱水师的那天。

    煌夏商会在天津建立了煌夏渤海第一造船厂,专门负责船只建造的适宜。

    从二月初到现在四月中旬,一个半月的时间,只是堪堪完成了港口,船坞的建造工作。

    直接动用人力超过四万人,靡费八十多万两白银,可想而知,这建造的是多么巨大的一个船厂。

    建造这么大的一个造船厂,萧升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建造那种木制的福船。

    受限于现在大明的钢铁产量有限,同时火炮技术,电力技术方面也有限制,所以无法直接生产全部以钢铁制造的战舰。

    因此,萧升只能退而求其次,建造蒸汽铁甲舰。

    蒸汽铁甲舰本身还是以木头为主要结构,只不过是在外面包了一层厚厚的铁皮,以蒸汽轮机为驱动,也足以碾压这时候的所有风帆战舰了。

    铁甲舰的辉煌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现在如果被大明提前制造出来,那我大明就有了争夺海洋霸权的能力。

    萧升召集了现在能够找到的各方面的造船专家,其中还包括一些西夷人。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挂职在煌夏渤海第一造船厂之内进行研究。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南方找来的,为了把他们带过来,还用了一些不怎么光彩的手段。

    但为了大明的海洋霸权,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造船厂现在的首席造船专家名为“南乔仁”,历史书上没有他的名字,在文人士子的眼中,他不过是他们赚钱的一个仆人而已。

    然而在煌夏船厂之中,他获得了最大的尊崇。

    南乔仁非常有才华,并不是在搬弄文墨方面,而是在造船技术和语言方面。

    他本就出生于一个造船世家,年幼时就接触到西夷人,学习到他们的语言,进而获取到他们的技术,融会贯通,成为东南沿海造船厂有名的大师。

    他原本江南陈家的家仆,无论是萧升还是朱由检,都无法把势力触及到江南那地方,所以只能使用一些特别的手段。

    在知道这一号人物之后,让锦衣卫把人绑到了京城,包括他的家眷。

    一起被绑来的还有很多人,最后以能力择优,挑选出了刚四十岁的南乔仁。

    无论是谁,一开始被绑来当然是惊惧万分,对绑架之人视若仇寇。

    但在之后,他们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从住房,月钱,身份,家眷等方面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也就安分了下来。

    再之后,萧升出面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劝导,而后把一些关于造船的技术资料和关于铁甲舰的建造构想告诉了他们。

    这些人原本属于贱籍,没有什么出将入相的梦想,故而自我抱负很多人便是技术上的再提高和创新,在得到资料之后,他们都非常积极地投入了进去。

    然后融入了造船厂的生活,专心于新式战船船厂的建造工作。

    他们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自身掌握那么大的权力,指挥着几万人做工,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当真是让人感觉血气沸腾。

    以前只是觉得为主家做事,做一天是一天。

    现在感觉就是自己做事,越干越起劲!

    于是,终于在四月中旬完成了造船厂的基本建设,剩下的工程,需要和第一艘战舰的建造同步开展。

    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建造的东西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虽然萧升为他们搞来了一些图纸,但也不能做到可以直接让他们掌握制作铁甲舰的技术。

    对铁甲舰的制造,萧升并不着急。

    造船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它基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反向推动各方面的技术前进。

    只有真正开始建造,才能知道缺陷是什么,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好积累。

    第一艘蒸汽铁甲舰的建造,萧升给他们的时间是三年,从崇祯元年四月二十五号开始,到崇祯四年的四月二十五号结束,让第一艘蒸汽铁甲舰入海。

    二三十年他等不起,两三年还是可以的。

    这两三年的时间,就用来扫平草原,清除内忧,如此方可以集全国之力去争霸海洋。

    如今的海洋,都在西夷人的掌控之中,以大明水师的实力,护卫海岸尚且艰难,当然不能参与利益瓜分。

    但这种情况,五年之内,必然要发生改变!



    第九十章 银元流通(感谢书友“小狮纸吃柠檬”的支持)

    

皇明银行在五月一号正是开业了,在当天,一百万枚大明银元二十枚被卷成一卷抱起来,堆叠成了一座小山,这样的场面,京城里的人感觉似曾相识。

    果然,当户部尚书毕自严亲自出面宣布了皇家银行开业的消息的时候,也就验证了二大家的猜想。

    紧接着,萧升站了出来,宣布一枚大明银元和十块银钞的等价保值性,算是给了这次银元发布一次强力的助攻。

    之前发布银钞的时候,煌夏银行通过对工厂和商户的直接掌控,一举稳定了银钞的价值,确立了银钞和白银的等价性。

    而后再通过市场流通,让煌夏银钞在北直隶之内使用起来畅通无阻,如今已然成为老百姓常用的货币,铜钱几乎绝迹。

    甚至于,山西,辽东,山东,河南等周边地区,也有不少地方已经推行开银钞的使用。

    煌夏商会的商人行商天下,这煌夏银钞早就被各地的商贾所熟知,甚至不少商人热情邀请煌夏银行到江南去开设分行,以寻求流通的银钞,降低行商过程中银钱的损耗。

    如今银钞发行了七百万两,实际上收纳的银两,连同刚开业时的保证金是六百万两。

    没有人觉得银钞会贬值,因为煌夏商会的牌子是整个北直隶随处可见,如今更是有了“京津铁道”这么一个明显的“建筑”,没有人会觉得煌夏银行会缺银子。

    至少北直隶的人都不会觉得。

    因此,萧升直接出面开口确保了“大明银元”和“煌夏银钞”的等价保值性,的确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支持。

    说起来,一个帝国银行的信誉还需要一个商家去保证,放到现代估计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

    但是大明百姓对当初的大明宝钞可是祸害的不清,那是一种刚发行两年就奇迹般地贬值十倍的货币。

    当真是让人苦不堪言。

    所以如果当初是大明朝廷发布银钞,估计会直接黄掉,现在发布这种本身具有保值性的银元,如果没有煌夏银行作为担保,那估计也很难保持一个银元等价一两银子的价值。

    现在它的确是可以保证的,因为你可以凭借一枚银元去到煌夏银行换取十块的煌夏银钞。

    而且,就在这天,萧升宣布兑换了十万枚大明银元,并且还承诺煌夏银行无限制收取大明银元,与十块银钞等值兑换。

    这绝对是最有力的保证。

    当天,煌夏商会之中的各路大商人,就直接瓜分了三百万枚大明银元。

    第一批铸币额也仅仅只有五百万枚银元而已,幸好京师百姓之中多把银两换成了银钞,只留下少部分作为备用。

    此时兑换的,多为那些富户士绅,他们还存了不少的银两。

    如今银两使用太不方便了,可是银钞这东西还是很多人觉得不保险,而相比之下,银元本身就有银子,具有保值性,当然是更优的选择。

    和煌夏银行一家分行一家分行地开业方式不一样,如今有着煌夏银行作保,皇明银行直接在京师,天津和保定府同时开业,而且接受度非常高。

    第一批大明银元很快被哄抢一空,甚至还有人溢价收购大明银元,为了搞收藏使用。

    煌夏商会地商人吃下那么多银元可不是为了放着,而是直接投放到市场之中,对名下的各个分工厂进行发放。

    以银元和银钞一起发放。

    因为有着银钞作为保证,大家也就直接接受了银元的存在,甚至不少人一开始还以为就是煌夏银行发行的这种银元,毕竟识字的不多。

    而且,这种银元做工非常的精美,简谐之中透露出一种艺术品的感觉,虽然那些普通百姓说不出什么好的形容词,但是吹一下,在耳边响起的那种声音,让他们感觉到莫名的安心。

    具体哪位仁兄先想出来这种“验明真伪”的方式,就无从得知了,甚至也不知道这种方式到底能不能真正验明,不过,听着好听就完了!

    总之,大明银元算是真正的流通起来了,帝国的货币信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建立起来,朱由检可以大量地制造这种银元来凭空获取利润。

    煌夏银行只留下了二百万两的银锭作为常备保证金,剩下的银两都会卖给皇明银行,由皇明银行制作成银元,而其中获利,一成利属于煌夏银行,会由这边直接印刷银钞发行出去,另外的九成都是皇明银行的。

    大明之富有现在的整个欧洲加起来估计也就和大明差不多,但关键是都在那些地主豪绅的家里铸造成了银冬瓜保存了起来。

    那些东南豪绅,个个家资百万,甚至不乏家资千万的超级大商贾。

    有这么一种说法,晋商很富有,但最富有的晋商早就到了江南,成为东南的豪绅。

    在晋地,经营几十年赚到百万两银子,而在东南,他们出海一次,就可以拉回一船船的银子。

    收取这些钱不是目的,要的就是它们流通起来。

    银两只有流通起来才叫钱,否则就是一堆亮闪闪的矿物而已。

    而铸造银元和发行银钞,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萧升主张的就是稳扎稳打,为了防止东南那些士绅土豪对银行展开挤兑冲击,他就是要一家一家的向外扩张。

    现在已经分别在京师,天津卫,太原府,保定府,济南府,顺德府开设了店面,继续向南和向西建立分行还需要等待公路建设的同步进行。

    因为这个过程中会有工厂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只要有这些工人在,银行的银钞就不会没有着落,他们这些人会直接带动银钞流通起来。

    而大明银元的发行现在还需要依托银钞的公信力,所以也不能操之过急。

    实际上,以皇明银行吸收白银铸造银元,然后以银元作为一部分保证金发行银钞,两方合作,就可以直接套现出大量的资金使用。

    关键就在于保证货币的价值。

    经济方面,萧升和朱由检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只能求稳,虽然萧升找了一批现代的专家以电视剧背景需要的名义召开了几次研讨会议,朱由检也把明朝如毕自严等会一些银钱变通之法的人召集起来做了讨论,但实际怎么样,还是需要两人去验证的。

    求稳仍然是最基本的。



    第九十一章 奴才(感谢书友“汉刘皇”的支持)

    

崇祯元年五月初八,马大勇率领煌夏雇佣军一万人过柳河,燕山山脉,到了小兴州所在。

    小兴州又称宜兴州,乃是洪武年设立,永乐年废除,移民回到了北直隶保定府一带。

    如今,马大勇带领手下再次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他们是一路追杀过来的。

    巴尔特扩张达斯坦部落,已经占据了柳河两岸,掠夺了朵颜三十六部,控制了整个哈喇河套地区,直接掌控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十多万,然而他并不满足。

    越多的人口,越大的地盘,意味着更多的牛羊和矿产。

    如今他掌控着煌夏商会的草原贸易,日进斗金都是往谦虚了说,掌握的地盘越大,就可以获利更多,他当然不会满足。

    当初在发现水泥公路之后,他就曾请求修建一条从京师到兴隆的公路,四月份初公路开设修建,月底建成。

    从大明京师,过通州,平谷,再出了将军石关,直通兴隆。

    这一条公路的建成,使得兴隆的商贸更加繁荣。

    甚至于,在四月底做了一次火车之后,巴尔特到萧升府上拜谒,又要请求建立一条从京师到兴隆的铁路。

    萧升觉得这个蒙古人真是魔障了,光是银元他就兑换了五十万两回去,银钞也是换了五十万两,可见他已经多么富有。

    就这样他仍然不满足,也不知道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难道是盖一座房子,把银子封到墙里,这样才睡着安心?

    看他这一副赖着不走的样子,萧升无奈地说道:“不是我不想修,而是这铁路修建需要太多的钢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