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煤炭,水泥厂的建设需要跟上,现在水泥的消耗太大了,虽然第二和第三分厂已经在建设,但还远远不够。
为了修建“京太公路”,基本上把水泥厂的产能全部耗光了,为了保证其它厂区的建设,第二分厂才建设一半,就先投产了。
水泥厂还需要继续扩建,崇祯元年朱由检和萧升可是规划至少再修建三条公路,而且这一次修建的不再只是像“京太公路”这么短距离了,并且还会有很多的支线。
到时候这边的水泥厂供应肯定拖延进度,所以萧升还计划着现在沿途建立水泥厂,而后再修建公路。
煤炭,水泥,再然后就是钢铁了。
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如果不是有晋商等汉奸卖给后金那么多的铁器,他们还只是一群拿着木头弓箭打猎的原始人。
后金人少,但是他们把有限的钢铁用在了对军队的武装上面,从而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变得极强。
而大明的钢铁,都被那些不良商人卖给了敌人。
制造火器需要很多优质的钢铁,制造农具,水利机器等也需要很多钢铁,钢铁是发展的基础之一。
钢铁巨舰的大航海时代还没有来临,萧升和朱由检想要让大明成为蒸汽铁甲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者,而这也是需要钢铁行业作为基础的。
高级技术方面,背靠现代化世界的大明不用为此担忧,只要第一批新式学堂的学生毕业,那么他们就可以快速地学习新的高级知识,掌握高级技术。
而基础工业,就成为了制约大明大踏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萧升每天忙忙碌碌安排煤炭,钢铁和水泥工厂的建设,就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十八章在评论区)
第六十八章 大明龙旗(求推荐票求月票)
崇祯元年正月初五,历时两个月建设和招生的京师大学堂终于开学了。
十二月份入学考试的事情现在还有不少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被羡慕的两千人,此时整齐地站在操场之中,非常庄重地看着前面的高台。
他们被通知了,皇帝今天要过来,而且要宣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大家既是激动,又是紧张,等待着皇帝走出来的那一刻。
终于,一队锦衣卫出现,站成两排,而后朱由检在萧升,徐光启,宋应星以及毕懋康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高台上,站到了朱由检的身后。
朱由检上前站立,对着身前的话筒说道:“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检。”
如果是现代领导讲话,此处应该有掌声,不过在这个时候,台下的两千人却是连动都不敢动一下,只是抬头挺胸地看着高台。
朱由检继续说道:“今年,是崇祯元年,对大明来说,是新的开始。今天,是京师大学堂开学的日子,对你们来说,也是新的开始。
从今天之后,你们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你们学到的知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是能够直接作用到大明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大明能否快速地发展,全赖诸生。
希望诸位同学谨记,你们乃是为大明之雄霸天下而读书!
一阵铿锵有力的音乐响起。
这音乐是田贵妃和教坊司的乐曲大家一起共同创作的,取名为《万胜》,以进取为主题,富强为核心,彰显向上积极的特点。
“大明万胜!”朱由检忽然喊道。
那些新入学的学生早就被交代过,立刻跟着喊了起来。
而同时,大明龙旗被高高地扬了起来,伴随着音乐,伴随着同学们一声又一声的呼喊,慢慢地升到了三十三米高的直杆顶端。
旗锦衣卫固定好旗帜,站好,朱由检这才回过头,对大家说道:“你们,见证了历史。而历史,会记住你们。诸君,雄起!”
“雄起!!”他们一个个大声喊道。
虽然他们不懂今天这一场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那种激动是真的。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第二天的报纸上,宣布了这件事,并且要求所有的大明朝廷官方组织都必须要有旗杆和大明龙旗,规定了旗帜的尺寸比例,旗杆的高度等等。
凡是大明的国土上,都需要插有大明龙旗,所有的军队,不再使用某一军团的旗帜,一律使用大明龙旗。
大学堂开始教学,朱由检则是扩大了春闱的招收人数。
接下来会有很多的官职有空缺,他需要早一点做人才储备,尤其是基层官员,培养一个能够为民做点事的官员并不容易。
目前来说,科举制度仍然是获取人才的主要方式,虽然他们在治理方面的才能并不多,但是有着思维基础,可以快速地培养。
新朝开科取士很正常,不过这一次的殿试却不一样。
春闱考试的地点在京城的礼部贡院。春闱又称会试,会试的时间为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天。通过会试称为贡生。
会试之后要参加殿试,殿试主要是定名次。之前的殿试只是皇帝见一面,虽然会划掉几个人,但实际上,能够进入朝堂的人,大部分都是礼部官员决定的。
这一次,所有参加会试的人,除了完成三天的考试之外,还要在京城进行学习。
朱由检在正月初十宣布成立“大明中央政务与地方治理学堂”,简称“大明政治学堂”,专门培养官员的行政能力。
其实古代对官员的行政能力也有关注,一般考中进士之后,成绩不好的会下放基层,在地方任副职以增长他们的政务能力;成绩好的,则是会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作为高级官员培养。
但是,这些方式都不是很明确,没有一个真正的组织是直接教授行政方式方法的。
这大概和华夏的谦虚文化有关,不想把做官这种事情变得那么市侩。
而事实上,大明的官场却是更加市侩,腐败。
朱由检成立学堂,美曰其名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最后的进士录取还是以会试成绩为主。
进士和举人都是可以做官的,所以朱由检的说法也没有问题。
并且,现在京城甚至半个北直隶的舆论都被萧升掌握着,这些文人也搞不起什么风浪。
朝堂之上现在更是人人自危。
在天启七年十月到十二月三个月之间,朱由检已经用各种名义,剔除掉很多阉党成员,新提拔上来的人有东林党的,也有阉党的。
但是真正的阉党成员都清楚,那些新上来的阉党只是在那些东林党人看来是阉党,实际上,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帝党”成员。
根本不是魏太监可以调动的。
总体上,阉党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三成,大家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后背发凉。
他们很害怕下一个就是自己,因为那些人的下场可都不怎么好。
所以,对于这件事他们根本不敢发声。
皇帝现在太狠了,得罪他,不仅抄家,还让人遗臭万年,从肉体和精神上让一个人彻底灭亡。
正月的事情很多,除了京师大学堂开学,政治学堂成立,朱由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崇祯元年正月十二,煌夏大厦第三层,萧升召开了煌夏商会第一次高层会议,集结了包括但不限于各商会会长以及高级助理共计三十二人。
这一次会议之中,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第一就是确定下来崇祯元年商会各个分会的基础目标。
以煌夏建筑商会为例,要求建设并投产标准型水泥厂二十七座,也就是连同现在正在使用的水泥厂,要达到三十座。
建筑队正式在职员工,扩张到二十万人以上,并且要求其中有至少两万的技术骨干成员。
这一目标的达成,不只是在对单一商会成员的要求上,对各个商会的下级供应商,也需要进行有效地开拓,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比如给建筑商会供应青砖的商人,他们就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第六十九章 煌夏银行(求推荐票求月票)
会议的第二项内容,则是确定了一个新部门的成立。
“煌夏商会秘书处”
萧升明确地告诉这些高层,这些人的存在,是为了对他们进行监督,核查他们的账目,做到商业上的统筹。
同时也有着纠察之权,对一些规定的条款如果有触犯,那就按照商会的规定处置。
没有人会怀疑商会对人员的处理能力,商会想要让一个人消失,甚至比朝廷更加容易。
而众人也都清楚,琉璃侯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好,说是第一宠臣也不为过,经常出入皇宫,对朝堂大事动向了如指掌,都传言琉璃侯才是真正的内阁首辅,而内阁里那位,就是一个摆设而已。
秘书处成立的得到全票通过,大家都很支持,于是整个商会有了一个统管性质的组织。
这无疑是对商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的。
煌夏商会的产业遍布衣食住行各行各业,尤其是在顺天府境内,几乎每一座县城之中,都有属于商会的酒楼,茶馆,布行,药店,成衣店等等。
其中或许并不是完全属于萧升的,而是属于商会之中其它成员的资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店铺是可以被统一管理的。
现在商会基本上可以决定顺天府境内的物价,萧升只需要下一道命令,京城很多人就会吃不上饭,当然,他不可能这么做。
不过,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这意味着时机已经到了。
崇祯元年正月十五,煌夏银行正式成立,宣布以一百万两白银作为保证金,发放价值一百万两的银钞。
所谓的银钞,就是纸币,面额分别是一块,一角和一分三种,分别等价于0。1两银子,0。01两银子和0。001两银子,如果按照一两银子等价于一千文铜钱来算,一分钱的银钞就是一文钱。
为了让大家确认银行的能力,这一天,煌夏银行直接把一百万两白银,也就是37吨多的白银堆放在了银行门口。
一座银山就这样堆放在大街上,看得那些百姓眼睛发光。
这些普通百姓,一年的辛苦,也就是十几两银子,何曾见过这么多的钱,只怕是都可以盖一间房子了。
银行萧升是要亲自掌舵的,这种东西,掌握在任何一个人手里,他和朱由检都不会彻底放心。
紧接着,萧升出面宣布把这些银子作为保证金,放入银行的地库之内。
活动结束之后,才是舆论开始发酵的时候。
一撮人聚在一起讨论。
这边一个人问道:“银行是什么东西啊?”
那边就立刻有人解释道:“所谓的银行,就是储存银子的地方。和那些票号差不多,但是又有着不同的地方。
银子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因为它太重了,不利于日常的使用,包括铜钱也是一样,所以就需要把银子放在一个地方存起来。”
这边那人继续问道:“可是,平时我又需要花费银子,那么应该怎么办?”
于是那边又有人回答道:“用银钞啊!你看这就是银钞,一块钱面值的银钞就相当于一钱银子,用这个可方便多了。现在顺天府到处都是煌夏商会的店铺,只要是带有煌夏商会牌子的店铺,都可以直接使用银钞买东西。”
“那这银钞一定可以当银子花吗?如果我要换成银子去别的地方怎么办,会不会换不出来?”这边那人继续追问道。
那边有人立刻回道:“没看到那一大堆银子吗?一百万两银子作为保证金,发行一百万两价值的银钞,就是保证一定可以换出来的。而且,琉璃侯那么有钱,怎么可能会缺少银子?!”
京城各处都有很多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当然是萧升提前安排好的。
他自己一个人讲,能够听到的人都不多,更不要期望几个人可以听懂,所以一定是要从市井到报纸上一起宣告,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大明的百姓更快地接受这种银钞的存在。
第一个百万两银钞,并没有发放在民间兑换,而是直接用在了给商会的工人们发放工资上面。
工厂的工人,大部分的消费都是在商会旗下的店铺,因为对于拥有煌夏商会工牌的工人,商会的店铺对其有优惠。
虽然只有九九折,但对于那些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有足够大的诱惑力了。
张端就是建筑队的一个工人,作为一等技术骨干,他一个月可以拿到三两银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是官兵,一个月也才二两的饷银了。
换作之前,他想都不敢想自己有一天可以一个月赚到这么多钱。
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