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们也都是进士,直接启用也不会受到文人集团的反对,这样他们做事也可以方便一些。
如果这两人在这两个岗位上表现良好,朱由检就会调他们进入内阁。
现在内阁和朝堂还是被阉党把控,虽然这样可以压制东林党官僚集团的发展,但让一群尸位素餐的家伙当政,那也不是长久之计,迟早要把他们换下去。
十月三日,朱由检召见了这两人,先询问考核了一下,而后把这两份新工作和他们聊了聊,纠正了他们一些想法上的偏驳之后,就让他们去上任了。
凡是被列为“科举考试参考书籍”的书目,都视为“教材”,不允许私人书坊印刷。
所有书店,都要到印书局登记,所有印刷书籍,都要申请书号。
一个月之后,所有书店之内若是还有不带书号的书籍售卖,一律没收。
锦衣卫配合印书局和著作司进行司法活动。
一时间,京城之内,变得非常热闹。
而正当有人散布谣言,准备搞事情的时候,十月十日,报务处宣布了《大明周刊》的发行,首日免费发行报纸一万份。
免费的东西大家都会抢着要,尤其还是朝廷直接分发的东西。
朱由检早就安排好的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拿着报纸开始大声朗读。
第一版的《大明周刊》纸张是A0那么大,虽然是双面印刷,但因为字体不能达到像现代那样的大小,所以能够记载的东西并不多。
所谓安排好,也不过是花了几角银子,让一个穷秀才去诵读而已。
现如今这世道,底层的士子生活更加窘迫,毕竟无论是哪个时候,学习的花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只是念诵一个时辰,便可以得到几钱银子,那已经是非常高额的报酬了。
几百两银子,便足以让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是诵读报纸内容的声音。
“十月二日,朝廷设立著作司,保护写书之人的权利,凡是个人所著之书,在著作司申请书号之后,任何人不经本人同意不可刊印贩卖,违者按所获银钱数额处以监禁一年以上不等的刑罚;
著书之人可凭借书号给予某个书坊印刷贩卖其书籍内容的权利,可酌情收取不高于其销售利润三成的分红,是为著作所得。
著作所得每月十两以下不收取税款,所获每月十两以上,十两以上部分需缴纳一成作为著作税;所获每月二百两以上的部分,需缴纳三成作为著作税。”
“十月十日,大明周刊正式发行。确定每隔七日为一周,天启七年十月十日为周一,下一版大明周刊将于下周一,即十月十七日发行。大明周刊的定价为每份三文钱。”
此时明朝时空的纸张,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千张,次一点的买到两千张,当然,纸张的大小肯定不是报纸这般大。
……奇@ 书#网¥q i & &s u& # w a n g &。 c c……
但是采用优化的造纸术制作出来的这种报纸用纸,其成本单张大概为半文钱,而采用新式手摇印刷机制作报纸的人工成本费用在报纸用量达到十万份的量之后,可以将成本压到单张半文钱。
综合来讲,一张报纸的成本费就是一文钱,售价三文钱,是考虑到之后的运输成本和售卖不出去的情况。
但这些其实都是小钱,相比于掌控舆论来说,就算是完全地白送,朱由检也会去做这件事。
在现代“网络冲浪”这么久,他可是深知舆论这种东西的威力,这样的武器,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少京城之内,不能放手。
报纸的前两条内容就是把著作司和报社成立的事情和大家讲一讲。
接下来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报社今后的主流内容。
“天启七年,陕西大旱,蝗灾起,粮食绝收,民不聊生。陕西巡抚赈灾不利,去职。七月,有灾民王二者不满士绅欺压,揭竿而起,与种光道等率数百人起义反抗。
九月,王二改名王饱,整合灾民号天道军,发出口号称:替天行道,天下为公;均田免赋,人人如龙。
十月,天道军席卷澄城县,白水县,韩城县,宜君县四县之地。”
这个消息,真的就是一则消息,没有作任何评价,完全地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讲给了这些原本或许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普通百姓听。
念诵出这段内容的那个秀才都觉得不可思议,有那个王朝会把叛乱如此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而不去评说。
甚至这段话之中,都没有用到“反贼”这样的字眼,而且还用到了“揭竿而起”和“起义反抗”的字眼,这都有着赞同的意思在里面了。
朝廷自己骂自己?
再看下一条消息。
“天启七年八月三十日,西虏犯宁夏镇塑堡洪广营,总兵吴尽忠拒却之。帝嘉之。”
这算是一条好消息了。然而接下来一连五条消息,都是记载的某地的灾害和叛乱。
没有任何评论色彩的文字,听到那些百姓的心中,却是非常的震撼。
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朝廷会让他们这些老百姓知道这些,知道他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着种种的灾难,天灾人祸,国家承受着这一切。
听着听着,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流出眼泪。
或许是自己与那受灾的百姓或者受到欺压而不得不站起来反抗的百姓感同身受,也或许是因为国朝遭受这些苦难而心中悲戚。
古代的百姓,就是知道的太少了,他们不知道国家经历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去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
朱由检很明白,把这些消息传播到京城之内,有可能会造成慌乱,不过如今京城的底层商铺和雇工都是煌夏商会的人,他不担心会出现乱子,而想要做到和百姓站到一起,那就要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第五十五章 煌夏日报
还好,报纸上的内容也不全是这种灾害的消息。
很快,下一条消息出现,那就是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这让那些本就对这件事有兴趣的百姓对这件事的相信程度更深了。
不少人已经开始去那边查看学堂的建设进度,等待着考试去领钱。
再然后的几条消息都是朝廷查办贪赃枉法的官员的消息。
朱由检让锦衣卫这段时间其实杀了不少人,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锦衣卫树立威信,也为了帮助自己建立威信,让阉党官员老实一点。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严肃京城之内的法纪。
现如今,还需要旧官僚维持朝廷这个大系统的运转,所以还不能干净利索地全部清洗。
朱由检可以忍受眼皮子底下有贪官,但是绝不对允许有横行不法,在京城之内做“第二个皇帝”的人。
在煌夏商会的工人和锦衣卫的配合之下,京城之内逞凶的混混和官吏都被查办,不管是阉党还是勋贵,全部拿下问罪。
从这些人身上,朱由检获得了十九万多两白银,而他们只是京城最底层的勋贵和他们的走狗而已。
可想而知,整个京城的官僚,勋贵集团之内,有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存在。
要不是萧升劝阻,朱由检差点就直接让锦衣卫把整个京城查一个底朝天了。
事实上,查出来的那些案子,大部分都会牵连到一些大贵族或者朝堂里的人。
不过都被压下来了。
所有的案件,查抄勋贵不超过二等伯爵,查抄官员不超过六品命官。
因此,尽管抓了不少人,杀了不少人,也没有在朝堂上引起多么大的动静。
现在,这些“业绩“被老百姓看到眼里,那就是一种很好的气象。
安排好的人趁机发言说道:“新帝继位,果然有新的气象。国家正在遭遇如此多的灾难,那些贪官污吏还横行不法,以至于造成更多的悲剧。全都应该处死,陛下英明!”
诸如此类的话语很多,这也是朱由检发行这种报刊的主要目的。
最后的一条消息,还配了一副插画,简笔画,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几个人席地而坐,坐而论道的场景,从突出的特点可以看出来,其中一个人是皇帝冠冕,另外的都是士兵。
“帝多次慰问勇卫营士兵,与士兵同吃,询问家长,畅谈理想,众士兵心悦诚服,皆言愿为大明百姓之生活幸福而奋斗终生。
有不法军官克扣粮饷者王某,赵某等,欺压底层士兵者陈某,王某等,按罪论处。帝言道:大明士兵乃我之胞弟,不可欺辱!”
这段话真的是让百姓们感觉不可思议。
毕竟军户乃是贱籍,皇帝竟然将这些人看作是自己的兄弟,这极大地激发了一些人当兵的热情。
第一期的《大明周刊》得到的反馈效果很好,达到了朱由检一开始的预期。
首先,让百姓们认识到国事艰难,如今大明内忧外患,而且还天灾不断,国家高层或者说皇帝已经看到了这一切,而且在努力去补救。
第二,针对贪官污吏,上面也在处理,而且有了成效,并且从朝廷对那些反抗贪官而起义的百姓的态度上反映出,对于这一类的百姓,都是以安抚为主,只要不滥杀无辜,皇帝不会大开杀戒。
第三,大明皇帝对普通的士兵态度很好,对军人非常的尊重,严厉打击喝兵血的劣等军官。
这三点,就是《大明周刊》的主要内容。
关于这种报刊的消息在京城之内广为流传,一天之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报刊是什么东西了。
而在《大明周刊》发行的第三天,《煌夏日报》宣布成立,并且发行第一版。
起初大家还以为《煌夏日报》和《大明周刊》一样,都是将国政的事情,但拿到后才发现,这两种报纸完全不一样。
首先《煌夏日报》为三日一发行,并且在开头注明:商业性报刊。
整张日报,划分出了若干版块。
民生,商业,文化,法律,故事五个部分。
民生版块,就是统计前天京城之内,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一些百姓常用的生活用品的价格。
商业版块,就是刊登关于京城之内一些生意商铺的广告。
文化版块,则是刊登名人事迹,著名诗词,文化集会等信息。
法律版块,根据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普及法律,让大明百姓知道有些人受到处罚是因为触犯了什么律法。
故事版块,就简单了,单纯为了可以吸引读者和订阅量而存在的版块,不过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现在正在连载的内容就是经过改编的《满江红:岳飞传》。
五个版块的内容,针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行设定。
其中商业版块和文化版块,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花钱来刊登一次报纸的。
尤其是某些文人,对名气极为看重的他们,在报纸发行的第一天,就意识到了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成名的机会。
第一版《煌夏日报》文化版块刊登的是一个叫做江城的举人的一首词。
江城在一天之内,就成为了京城之内,文人圈子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而原本,他只是一个寄居在京城之内,因为得罪人而不能做官,一心考取进士,从二十二岁中举到现在二十七岁,五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入榜。
五年的时间,足够磨去一个人所有的棱角,在几天前,萧升招募一批“门客”,其实就是招募《煌夏日报》的编辑团队,江城脱颖而出。
于是乎,他就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煌夏日报》的文人,一举成名,无人不识君!
文人们蠢蠢欲动,而商人们则是直接找上了报社的大门。
那几家被登上报纸的店铺,今天的生意比之前至少多两成的营收,报纸带来的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大部分商人都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报纸的商业价值所在,于是都想要来为自家的店铺提升一下名气。
而那故事版块的《满江红:岳飞传》也是获得了百姓的热捧,整个京城对报纸的认知已经确定了下来。
《煌夏日报》非常成功,得到了广大京城百姓的认可。
《大明周刊》联合《煌夏日报》,再加上煌夏商会对底层雇工的控制,京城的舆论就完全掌握在了萧升和朱由检的手里。
第五十六章 布业和餐饮
半个月后,《煌夏日报》最新一版的销量达到了六万份。
这里的销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日在京城之内的直接销售数量,另外的一部分,则是一些行商早就订购下来,拿去卖到外面的数量。
六万份,也就是十八万文钱,一百八十两而已,实际上因为有大量采购的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