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栋在获得水泥这种建筑材料之后,激动了一天,晚上都没有能够睡着觉。
作为建筑师,他当然清楚这种东西意味着什么,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就是一场变革。
而如今它被煌夏建筑商会掌握,商会想不壮大都很困难。
应星纺织机械加工厂就采用了成熟的水泥建筑技术,四个建筑队一起动工,二十天完成了这一项巨大的工程。
现在,京师大纺纱厂,京师大织布厂,京师大成衣厂三个厂区同时开建,也是被他们承包了工程。
机械厂,纺织厂和水泥厂,这些工厂把京城围在其中,一旦遇到敌人进攻,他们首当其冲。
因此,这些厂区在建设的时候萧升让其建造的非常坚固,层层环绕,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卫星城市一样。
工人的住房也都是在其中建造起来,这意味着他们的生计都在这里,一旦有变,他们必然要第一个站出来斗争。
除了三大纺织工厂,同期在建造的还有新京营的驻地,训练场,住房。
六万人的住所这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煌夏建筑商会不得不再次扩充,由原本的一支建筑队四百多人增加一千二百多人,周边的流民几乎都被以雇佣的形式拉进其中。
妇女也是要的,这么多工人,每天做饭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勇卫营驻地”这个工程是以国家名义发布的工程项目,但此时国库没钱,于是就在朝堂上,朱由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以“国家债务”的名义向煌夏建筑商会赊欠工程款“八十万两”,两年内还清,到时候还一百万两。
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润,这个数字在高利贷行业或许不算什么,但是这么大的数额,绝对是少见的,更何况还是朝廷向一个商人借贷。
两天之前,朱由检在朝会上宣布了这件事,满堂朝臣哗然。
内阁首辅黄立极闻言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何至于此?!朝廷向一个商人借贷,威严何在?体面何在?”
朱由检则是看向他说道:“不然,黄阁老来出这笔银子?”
“微臣,微臣——”黄立极何曾想到一个皇帝竟然会这么直接向臣子要钱,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
而朱由检则是扫视底下那些朝臣,问道:“还是诸位卿家可以拿出这笔钱?”
朝堂之中,鸦雀无声。
“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各处都需要花银子,没有银子,不知道多少人要饿死。现在库里的银子早就有了安排,朕的內帑都已经空空如也。”
朱由检说着,看向了一旁侍立的魏忠贤,笑道:“魏太监觉得谁可以拿得出这笔钱?”
魏忠贤闻言感觉皇帝就是在点自己,说自己贪污受贿搞了太多银子。
顿时跪倒在地惶恐地说道:“奴婢虽残缺之身,但也知道国事艰难,愿意倾尽家资,奉一万两白银赈济灾民!”
“好!魏太监不愧是皇兄嘱托我要托付大事的人,当真是为国事毫无私心。”朱由检哈哈笑着说道。
说完,他的目光看向了朝堂之下,衮衮诸公。
“臣愿拿出五千两白银赈济灾民!”黄立极是魏忠贤的人,阉党重要成员,此时见到魏忠贤都带头捐钱,他自然也是咬咬牙拿出一点。
虽然对他的身价来说不值一提,但对大明这些官僚地主来说,给他百十万两不嫌多,拿他一两就和要他命似的,可是肉疼的不行。
第四十三章 商业街
随着内阁首辅带头捐钱,其他人也是跟着几千几百两地开始出言捐赠。
朱由检听他们说完,对一边的王承恩说道:“都记好了吗?“
王承恩闻言当即回道:“都记好了,算上魏太监的一万两,一共是三万三千四百五十两。”
“好,大家果然都是大明的忠臣,这些钱朕会把它们用在赈济灾民上。
但是,京营驻地的建造,还是需要赊欠。可如今大明用钱的地方很多,朕也不能保证后年就有钱可以还债。
这样,朕把皇庄作为抵押,如果国库到时候换不上,就用皇庄的土地来偿还。如此,廖会长,你可满意?”朱由检笑着问道。
廖子栋此时感觉脑子还是嗡嗡的,虽然昨天晚上他已经在煌夏建筑商会董事长萧升的陪同下,和朱由检见过一面,商谈过了今天这件事的细节。
但此时面对这些一品大员,满朝文武,不过是一介秀才的他还是感觉有些不真实。
好不容易回过神,看着皇位之上那不怒自威的皇帝陛下,很难把他和昨晚与董事长称兄道弟的那个小年轻当作一个人。
“满意,陛下圣明!”廖子栋赶紧说道。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成为了定局。
皇帝欠债的事情很快被传播了出去,这件事的确是有损朝廷的威严的,但是当听说皇帝是想用国库的银子去赈济灾民,不得以才向商人赊欠,甚至最后还拿出自己的土地做抵押的时候,舆论的风向就自然而然地转变了。
大家都开始说皇帝圣明。
而在同时,廖子栋这个让皇帝欠他八十万两的男人也就跟着被京城所有人熟知。
没过几天,在京城最大的酒楼之中,廖子栋举办了一个聚会,邀请了京城里有名的各行各业的大商人,齐聚一堂。
众人围坐在一块巨大的绸布盖着的方形东西周边,想要看,却被四周看守的守卫拦住,于是只能等待主人家出来。
平时的廖子栋都是穿着一身简便的深色衣服,以方便他进行使用一些工具,进出工地。
但今天他却是一身绫罗绸缎,都是上好的丝绸,佩玉拿扇,富贵之气,让人为之感叹。
看到他出来,大家都是从座位上站起来,拱手示意。
虽然他不过是一介秀才,但能够让皇帝欠债的人,大家多少还是带着一点尊重的。
廖子栋在经历了那次朝堂见面之后,面对这些巨贾豪商就平静了许多。
“大家都请坐。”廖子栋笑着说道。
说完,他先在平台上坐下,众人也都跟着坐下了。
廖子栋继续说道:“诸位都是日进斗金之人,我也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今天叫大家过来,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发财的。”
这话听得众人一愣。
大明的商人大部分都是地主,保留的思维还是那种自私的,只进不出的想法。
和大家一起发财这种事情,是很少有人可以想出来的。
“想必大家已经都知道了,我们煌夏建筑商会承接了大明帝国勇卫营驻地的建造工作,而这,就是可以让大家发财的地方。”廖子栋顿了顿,底下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其中,云檀布行的老板王霖池开口说道:“廖会长就不要卖关子了,还是直接说出来吧!”
“哈哈,看来大家想赚钱的心情非常急切。很简单,这勇卫营驻地建造的可不仅仅是士兵训练的地方,还有他们的生活区,也就是说,今后那数万人的家就会安置在那里,勇卫营的士兵,连同他们的妻小,都会住在那里。
这就是一笔可以看到的财富。”
廖子栋又习惯性地停顿了一下,看向王霖池,问道:“王掌柜认为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吗?”
王霖池眉头一皱,说道:“一群破落军户,会有什么财富?”
“不,他们不是破落军户,他们是大明官兵。根据我得到的消息,这些勇卫营的士兵,每个月的饷银是二两,由朝廷监督,保证每个人可以领到足额的饷银。就更不要提那些军官了,只会更多!”廖子栋朗声说道。
这话一出,顿时大家就议论开了。
二两银子不少了,寻常人家,一个人一年的开销也就是二两银子。
而这些军户,一个月就可以拿到二两银子,想必在花钱这件事上,定然是会更加大方。
大明的低层商人赚的也并不多,一年的纯利润能够达到上百两银子,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而这几万人的市场,对他们来说足以形成巨大的诱惑力。
廖子栋还没有说完,继续讲着:“我计划在勇卫营军属住宅区建设四条商业街,引入酒楼,医馆,布行,茶肆,勾栏等涉及到吃穿住行和娱乐的商铺。这是我们的工程规划实景沙盘,大家可以看一下。”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中间的红绸布被缓缓拉开,然后,众人惊愕地看向那里,满是不敢置信的样子。
只见红绸布之下,出现了一块巨大的方形琉璃,这琉璃罩子,竟然完全是透明的。
其中,一座座小房子鳞次栉比,四条街道被着重标记出来,还有专门标记的书院,医馆。
“这当真是无价之宝啊!”其中一个商人感叹地说道。
廖子栋则是走近来轻咳一声,说道:“这上等琉璃不是关键,大家且看这里面的布局,就是我们煌夏建筑商会对这一次京营驻地建设的规划。
毫无疑问,这这四条街上哪怕只是一个早餐小吃店,也可以赚得盆板钵满。“
这些话倒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此时廖子栋却又说道:“可是四条街的规模是有限的,所以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商人都可以加入进来。为了让大家公平竞争,这四条街上的店铺都会进行拆分拍卖。
大家看中了那一个店铺,自行报价,最后我们会根据每个店铺的最高报价,将其未来的使用权交给诸位。
这是关于各个商铺底价,也就是起拍价的信息,我们会建造三种规格的店铺,分为大中小三个模式,其中大型店铺八十家,中型店铺八百家,小型店铺三千二百家。底价分别为白银二百两,三十两以及十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先行选购。
拍卖会明天举行,届时欢迎大家再次赴约。”
第四十四章 蜂窝煤
大明的房地产行业并不是很景气,京城的院子也就一百多两银子一套。
所以这些店铺最后能够卖出五万两其实已经算不错了。
但依靠这个赚钱并不是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京城里的那些商人背后的东家们,把他们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如果他们有一家产业在勇卫营军属居住区,那么在遇到什么危险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去保护那里。
虽然萧升并不指望他们会直接主动站出来保家卫国,但至少可以减少一些趁机作乱的人。
而且,现在廖子栋的风头太盛,只有让所有人都加入到发财的行列之中来,才可以避免被针对。
几千家店铺,听着很多,但实际上它们分布在四条街上,各行各业需要齐全,就只是打铁铺子,一条街上有那么十几家才算是正常。
街道很长很宽,几万人的消费就在这四条街上,这些店铺恐怕都还不够。
最后这些店铺卖出去一共十四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银子。
这着实有些出乎萧升的预料了。
钱多了,谁也不会拒绝,这么一大笔钱,都可以给新成立的勇卫营发一个月工资了。
当然,名义上,当然不是他来给朝廷的军队发工资。
六万多士兵,加上他们的家人,少说也有二十万人在“新京营军属居住区”生活。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朱由检要求的工期是两个月。
就算煌夏建筑商会的建筑队经过了上次扩充已经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但是按时完工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的人手是非常多的。
于是煌夏建筑商会招募了两万的临时工,京城周边的流民已经被他们搜刮干净了,只能从京城里面找人。
临时工包吃不包住,但是每个月有着一两银子的月钱。
一两银子的月前,这是大户人家的大丫鬟才有的待遇。
对那些流民来说,给吃的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还多出了一两银子,简直就是活菩萨。
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但是在那些被招募的临时工眼里,廖子栋就是大善人。
银子是按月发放的,所以那些流民还是手里没有钱的,他们吃了饭之后,就直接在工地休息了。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他们建造的速度也随着加快不少。
因为他们晚上也是要在其中休息的,墙建的高一点,晚上就多一份温暖。
大明这里进入九月份,按照公历就是十一月份,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大明土地上,气温下降的厉害,晚上已经到了零下。
为了保证这些人不被冻死,廖子栋向萧升提出为他们提供火炉的意见。
萧升这个时候想起来,自己竟然忘记了这种简单而暴利的商品。
在大明境内,煤炭资源此时已经被开发,目前也是被一些商户垄断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