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让大明帝国了解到阿瑜陀耶王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占领的,如此就可以获得和平谈判的资格。
最后哪怕是把一半的土地都割让出去,只要可以保存他的王位,其他条件都是可以考虑的。
然而很快,那支被他寄予厚望的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之后,他不再犹豫,当即连夜带着亲信和家眷逃离了王城,向着海边跑去。
他觉得只有跑到了海上,那么就有活着的希望,海洋那么大,就算大明帝国的火器再如何强大,也不可能追击到海上。
然而,他甚至都没有机会能够跑到海边,就被海南陆战队给围困住了。
就连那支军队也没有想到,竟然就有这么一份大功劳落到自己等人头上。
他们甚至只是刚登陆不久,还没有真正的进行过一场战斗,第一场战斗就俘虏了一个国王。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巴塞通王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了孙应元那边,让他感觉到非常的不爽。
虽然说能够带领大明帝国军队征服其它的国家已经很爽了,但是俘虏这个国王本来就应该是他的功劳,结果现在反倒是成为了那些后来者的功劳。
功劳的大小他都又不是很在乎,只是觉得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忽然没了,心里有些不平衡。
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这个该死的巴塞通王好不识抬举,你说你老老实实的待在老城里等待着被抓不挺好的吗?
干嘛非要跑这么老远,然后被别人抓住。
结果都是一样的,白白跑了这么长的局,浪费了多少体力啊?
心中有些别扭的孙应元,没有找到发泄的途径,只能指挥军队去更努力地攻打那些阿瑜陀耶王朝的军队。
关于国王被俘虏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王朝军队的耳朵之中,然后他们当然是快速地失去了抵抗意志。
国王被俘虏,一般也就意味着国家已经被覆灭了。
尤其是,如今节节战败,各地人民甚至拥护入侵者也不帮助他们这些本国的军队。
战争再继续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大范围的主动投降出现,军队几千甚至上万人,还没有动一刀一枪,就直接投降了。
从军队出击到全面占领阿瑜陀耶王朝,包括附属国柬埔寨地区,用了还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
这些时间之中,甚至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对各地的一些人员的安排和政体制度变革上。
当初大明帝国战胜东吁王朝的时候,他隆王的宠臣坤泰投降大明,因为其精通多国语言,被任命为大明帝国中南半岛“翻译院”一级翻译特使。
在崇祯三年这一年的时间之中,他一手培养出来了数百名通晓中南半岛其它国家语言或者荷兰等西洋国家语言的语言人才。
这些人为大明帝国占领并治理阿瑜陀耶王朝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这种语言人才的培养,早在崇祯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大明帝国要的是把陆地上每一平方公里都插上属于大明帝国自己的旗帜。
虽然最后是希望达到万国来朝,各国奉华夏汉语为第一语言的状态,但过程中,就需要有一批非常善于各种语言交流的人。
大明帝国的官方有着专门培养和管理翻译人才的“通译馆”,翻译院是后来设置的地方,其归属于通议馆,设立在地方,里面的人一边学习,一边为大明帝国的军队与当地人的交易保驾护航。
知识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没准就是之后阿瑜陀耶王朝永远成为历史,还可以用来考古。
在各方的势力一起努力之下,阿瑜陀耶王朝与柬埔寨都覆灭了,大明帝国完全占领了中南半岛。
至此,大明帝国南方地区已经连成一片。
随着每一次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萧升都会在地图上进行描绘。
就像是拼拼图一样,其中的乐趣和舒爽是无法言表的。崇祯四年上旬完成了征服工作,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是建设问题。
这说到什么时候,建设永远是最耗时间的,剩下的工作,才是最为繁琐的。
(
第261章 高丽特别布政司(求推荐票)
崇祯四年发动的战争,大部分都在这一年的上半年结束,下半年都进入了稳定建设时期。
唯有东部的战争除外。
东部,也就是朝鲜和扶桑两个地方。
李朝受大明帝国恩赐很久,但是却没有像琉球王国那样的主动要求内附的觉悟。
这段时间以来,因为工业化的进行,相对而言,李朝之内的经济和生产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进步。
尤其是文化方面,本就对大明帝国文化了解的他们,在大明的儒家主动传授学问的时候,非常积极地学习,汉字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
李朝之内,贵族和官员都是以能够熟练地书写和阅读汉字为荣。
如果谁可以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那绝对就是上流人士!
道教文化也是非常的盛行,仅仅崇祯三年一年的时间里,李朝之内就多了一百二十二个道观,很多李朝百姓主动学习道教文化,尊奉三清祖师。
萧升所希望看到的文化潮流现象已经出现了。
如今李朝的年轻人无不向往加入大明帝国,成为大明帝国的合法公民。
然而现在一个外国人想要成为大明帝国真正的合法公民,需要破除的阻碍有很多。
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到大明帝国留学,留学一年之后,通过汉语六级考试,然后再继续上学两年或者工作两年,就可以申请居民身份。
获得居民身份之后,在大明帝国境内连续居住两年以上,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公民身份。
这还是最简单的方式。
没办法,如今大明帝国征服了太多的地区,有很多虽然已经成为大明帝国的领土,但其中的居民仍然不属于大明帝国真正公民的人。
这些人也想要享受到作为大明帝国公民平等的权力,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
和他们相比,外国居民就更加难以加入进来。
留学是最简单也是最安全和稳妥的方式,却还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崇祯三年,大明帝国对李朝留学人数规定是一千人。
一千人,杯水车薪。
这远远无法满足李朝人对加入大明帝国的需求,尽管每个人一年的留学费用高达四百枚银元,那些李朝贵族们仍然趋之若鹜。
一千人就可以带给大明帝国四十万银元的教育经费。
李朝这边已经算好了,扶桑那边更是只有一百人的名额,真的是限制死了。
不过汉语学院却是在那边建了不少。
一年的时间,李朝已经有了明显的“崇华”现象,很多人开始摒弃李朝的文化和制度,嫌弃他们的建筑和饮食,转而对文明而强大的大明帝国心生崇拜和向往。
对于这种现象或许李朝的高官们已经有了察觉,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很多人也是其中的一员,寻找各种方式成为大明帝国的公民。
其实最容易加入大明帝国的就是女人,一个李朝的女人如果嫁给了一个大明帝国的百姓,那么她就可以直接获得大明帝国之内的永久居住权,当然,房子要自己买。
而只需要生下一个孩子并且在大明帝国生活一年,就可以获得正式的公民身份了。
一个大明帝国的公民身份非常的重要。
比如在坐火车的时候,买票公民优先,而外国人只能等着排队,或者用高价从其他人那里买二手的票。
再比如医疗方面。
现在大明帝国各地都在开办直属医院,而对这种高级医院,只有大明帝国的公民才有资格接受治疗,其它低一等身份的人,只能接受普通医馆的治疗,在药材方面,价格要更加昂贵。
教育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父母双方都不是大明帝国的公民,孩子就没有在大明帝国上学的权利。
教育资源本来就是非常紧缺的,当然不可能偏向外国人。
在商品贸易方面,外国商人只能从对外贸易的大明商人购买高价的出口产品,而同样的产品,在大明帝国普通公民购买,仅仅需要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
李朝现在的经济发展完全依赖于大明帝国,而那些商人们也处处感觉到了一种没有大明帝国普通公民身份的难处。
于是,李朝整个国家,很多人都开始嫌弃自己现在的身份,一块优质的发展土壤就形成了。
但,其国王李倧还没有主动归附的觉悟,这就是他的不对了。
违背人们的意愿注定是要被推翻的。
尽管现在李朝还是大明帝国的属国,但距离大明帝都如此之近的一个国家,对大明帝国来说是一个很大威胁。
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它真正成为大明帝国的一份子。
既然李倧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就只能让一些积极的人士来帮一帮他。
崇祯四年七月份,李朝一个大贵族兼大商人金恩圣带领数千工人冲击李朝的王宫。
这些工人手里拿着前膛燧发枪,从样式和款式来看,都是之前大明帝国淘汰的那一批。
他们打着旗号,列数了李朝宗室的各种禽兽行径,称要反抗“暴君”的压迫,要打倒国王李倧,推翻李氏的统治。
暴乱发生不久,李倧就很合理地被那些叛乱份子杀掉了。
一众李氏宗室,没有任何活口。
这些人,都是被历史淘汰的人,或许其中一些人根本没有做错过什么,但也是必须要死在这一场暴乱之中。
金恩圣推翻了李朝宗室,就像是一个玩笑一样的快速和简单,很多李朝的官员大将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再次得到消息的时候,得来的就是李氏全部被杀掉的消息。
而且,金恩圣那些人更是忽然逃离了,几乎就没有了踪迹,这让他们甚至都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没有攻击目标,而自己本国的国王还死掉了,连继承人都找不到,一时间这些李朝的高层们,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其中当然是。有一些有野心的存在,但他们此时也不敢站出来当那个出头鸟,毕竟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就是被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正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一种言论忽然冒出了出来。
“请宗主国大明帝国派一位有能力的人来管理李朝!”
这股言论是从那些学生的嘴里传出来的,不知道是从哪个人那里传出,但最后在学生之间扩散开来。
并逐渐扩散到那些工人之中。
紧接着,各个社会层面的人都得知了这个言论,传播速度之快让人忍不住去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动。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就是要这么做。
于是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他们推荐出崔鸣吉来做这件事。
作为一个和大明帝国谈判的老使者,崔鸣吉对这件事其实有所猜测。
然而,就是因为有些猜想,他才不得不答应了这一次的情愿。
崇祯四年八月份,他带着请愿书来到了大明帝国的帝都之中。
上面是千名学子,商人,官员的名字,他们请求大明帝国能够派出一些专业的人来管理朝鲜。
对这样的要求,一开始,朱由检当然是表现的非常的为难。
不过最后“在特使的百般祈求之下“,“无奈”答应了这一请求。
很快,大明帝国这边宣布了对李朝的安排。
设立大明帝国“高丽特别布政司”,分为五个部分设立分司,进行管理。
朝廷这边派出了一支三十人左右的官员,来到李朝构成了总布政司和分司的主干,而后由那些会大明帝国官方语言的官员们填充这些部门。
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就建立起来了。
李朝原本的官员体系部分得到了保留,但相当一部分人都被调离了。
这些人其中当然不全都是自愿的,但那三十名大明帝国的官员可是由一支五千人的勇卫营士兵护送过来的。
面对大明帝国的军队,任何人都不敢放肆。
李朝的管理和加入大明帝国的流程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主要是之前就建设有平安道西道租界,那里很多的愿意主动帮忙促进李朝融入大明帝国人一起努力。
在宣布李朝成为大明帝国的一部分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还有直接去庆祝的。
他们可是对大明帝国公民的生活向往已久,他们觉得王国和王室死得真是太有意义了。
在李朝内战的时候,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