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叶尔羌汗感慨江格尔汗的义气的时候,大明帝国的军队已经来到了巴尔喀什湖附近。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上极少数有咸淡湖水分别占半的湖。
两个国家通常都会以此为边界,进行管控要求。
在对叶尔羌汗国的争夺之中,对这个湖的占有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占领了叶尔羌汗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之后,孙传庭就下令一部分士兵先不进行清理了。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占领这个湖泊。
这个湖泊的归属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叶尔羌汗国与哈萨克汗国因为这个之前有些矛盾。
但既然大明帝国来到了这里,那他的就是属于明帝国的,其他的任何国家都不承认。
列装火器的大明帝国士兵整齐列队的出现在那些所谓的湖泊守卫前面,他们根本不敢乱动。
正是因为一直打仗,所以才会明白什么样的军队是真正的强军。
这一支大明帝国的军队,就完美符合了他们对强大军队的一些设想。
他们还是很敬业的与大明帝国的军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对抗,然后逃跑了。
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毕竟留下来就是白白的送死而已,活下去,还可以为哈萨克汗国的高层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大明帝国的军队占领巴尔喀什湖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哈萨克汗国的高层耳朵里。
叶尔羌汗也是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当下就是感觉非常的惊恐,以为大明帝国也要对哈萨克汗国开战了。
尽管哈萨克汗国非常的强大,但实际上也就比叶尔羌汗国强大一些而已。
叶尔羌汗国的七万军队都被大明帝国覆灭了,难道哈萨克汗国的十万人就不会被那些强大的火器消灭掉吗?!
叶尔羌汗非常的忐忑不安。
另一边,江格尔汗在那一次许诺要为叶尔羌汗夺回土地之后,就派人再次探查关于大明帝国的消息。
事实上,因为之前哈萨克汗国与大明帝国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很密切,所以对现在大明帝国的军队的消息和力量,并没有很好的把握。
再次探查之后,得到的结果让江格尔汗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关于对这一次争端事件的处理。
一直让他们头疼不已的准噶尔汗国,竟然在大明帝国的攻击之下,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被覆灭了。
这无疑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帝国的军队实力永远超过了他们国家的军队实力。
江格尔汗虽然自豪自己的黄金家族的血脉,但在真正的实力对比方面,还是选择实事求是。
与大明帝国直接对抗,哈萨克汗国获胜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已经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自然是需要避免与大明帝国产生任何的战争或者分歧。
于是,他就想到了该怎么消除两个国家之间的隔阂,主要是获取大明帝国的好感。
一个想法快速的闪过了他的脑海,那就是把叶尔羌汗给交出去。
这个时候说什么黄金家族同气连枝的问题都是胡说八道,什么江湖道义更是不存在的。
国家之间的利益和存亡问题,怎么做选择已经非常的明了了。
而就在江格尔思考着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把叶尔羌汗顺利地交出去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了。
大明帝国的军队已经夺下来哈萨克汗国的两座城池,暂时停止了进攻,并且发来消息。
让江格尔汗把叶尔羌汗交出去,否则就要继续进攻,攻占哈萨克汗国的城池。
如果把人交出来,已经被攻占的城池也可以退还回去。
于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就出现了。
江格尔汗看着被五花大绑,嘴巴里还塞着一大块破布的叶尔羌汗,非常动情似地说道:“我的兄弟,并不是我要抛弃你。大明帝国的军队太强大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子民遭受侵害,为了那些无辜的百姓,我情愿忍受不顾兄弟情义和背亲弃义的骂名!”
江格尔汗那虚伪的样子,甚至都不需要仔细看,听语气都可以发现那种造作。
叶尔羌汗虽然听得心中悲凉,但无奈根本不能反抗什么。
没有军队保护的他,只不过是一个有价值的战利品而已。
他最终只能无力地认同了命运的安排。
大明帝国军队获得叶尔羌汗以及一众贵族俘虏之后,真的是按照约定撤退了,只不过巴尔喀什湖及附近地区,还是归属于大明帝国的。
(
第260章 阿瑜陀耶王朝(求推荐票)
哈萨克汗国的地区,目前并不在大明帝国亚洲战略之中,西北军,秦军和煌夏雇佣军,都需要听从大明帝国军机总参的指令。
在总参没有下令要夺取某个国家,或者对某个地区的攻占计划没有在最开始给出的战略规划中的时候,他们不可以擅自行动。
到不是说大明帝国不能做到将这些地方征服,麻烦的地方在于之后的建设问题。
大明帝国不是一个邪恶的殖民帝国,不会把征服的地方当成是输血包一样去汲取。
对那些征服的地方,包括刚刚征服的叶尔羌汗国和吐鲁番汗国地区,都会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去建设。
而如今大明帝国的建设都是有着安排的,每一笔资金的使用状况,也都在崇祯三年的时候进行了规划,不能盲目地去进攻,到最后反倒是无法消化那些土地。
攻占了叶尔羌汗国之后,大明帝国的版图也就连成了一片,除了位于高原上的乌斯藏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的整个西域地区,都被掌控在了手中。
接下来大军的主力还是要对西伯利亚北部地区进行收复和勘探,保证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最快速地将大明帝国的旗帜插到北冰洋沿岸一带。
只有让这片土地真的纳入领土范围,才可以算是开疆拓土。
尽管同时对沙皇国,叶尔羌汗国以及准噶尔汗国发兵,这对大明帝国来说仍然是没有什么军事压力的。
大明帝国崇祯四年的军事战略是整体进攻态势的,除了这北边的西伯利亚,西边的青海地区以及叶尔羌汗国领土之外,在东边和南边也是在同时发动了军队。
在中南半岛上,大明帝国已经征服了东吁王朝,完成了对缅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安南宣慰司的收复以及再治理,分别建立起来了布政司,以朝廷派出的汉人官员担任布政使,暂时以军队管制的方式来帮助政务可以通畅地实行下去。
实际上,从崇祯二年下旬大明帝国占领东吁王朝的土地开始,甚至在整个对老挝宣慰司以及安南宣慰司的收复的过程中,柬埔寨和泰国就一直在对大明帝国的军队进行骚扰,甚至争抢一些原本属于战胜国大明帝国的土地。‘
虽然大明帝国让这些人尝到了一些教训,但并没有进一步追究责任。
因为在计划之中,还没有到时候。
中南半岛的土地范围很大,人口很多,重要的是大明帝国对当地的影响力很小,想要真正地获得这片领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治理。
原本对云南地区,大明帝国的管控力度和治理就不是很足够,现在加上三大块领土,治理起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就算是最基础的政务运转,也是在崇祯三年年底的时候,也就是用了一年多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够继续攻伐其它的地区。
崇祯四年初,朱燮元与孙应元再次联手,受命带领军队分别向泰国和柬埔寨进攻,理由当然是非常正当的。
这段时间,这两个国家对大明帝国固有领土的侵犯和骚扰,每一笔,都被朱燮元让人记录下来,就等着这个时候来出气。
朱燮元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所以,实际上他主要的作用还是在后方对刚收复治理的几个布政司进行管理,并且从中协调大军所需要的资源。
发兵这两国的军队,总体上是被孙应元进行统管的。
孙应元命原神射营的守备,现在的征夷伯,参将梁辰率领两万人兵法柬埔寨,而他自己则是率领两万人向泰国进发。
虽然说兵贵神速,但那也是为了抢夺有利的地形,进而用一些计谋和手段达到以少胜多或者奇袭的效果。
但此时大明帝国的军队却是一步一步缓慢推进,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对当地进行一番管制,可以说是步步为营。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
无论是对战泰国还是对战柬埔寨,大明帝国这边都有着绝对的把握可以将其攻占,时间上也不会太久,即使是用现在这种比较保守的战术。
实际上,对这两个国家董事的军队不只是西南的这两支,还有驻扎在海南岛的南海水师舰队。
在接到命令的时候,舰队就已经出发了,从海上进攻,分成了八股队伍,从八个不同的地点登陆,以最大数量消灭敌军为第一目标。
马六甲海峡落到大明帝国手中之后,泰国方面就一直觊觎这块领土。
不过他们的行动都被大明帝国的南洋远征军给消灭了,没有取得想要的成果,而这也是一项对其发动战争的理由。
战争开始之后,两个国家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原本,因为大明帝国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他们无法获取到外界的资源,经济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到现在,大明帝国又对其发动了战争,直接引得其国内物价混乱,百姓们吃不起饭,然后就产生了骚乱和暴动。
随着大明帝国的军队持续地推进,他们国内的混乱就更厉害了。
而那些被大明帝国占领的地方,则是在大明帝国的“高压军事管制“政策之下,恢复了一部分经济流通和政体运转。
于是,一些两国的人民开始主动向着被占领区去迁移,甚至还有些人极力欢迎大明帝国的军队进入。
他们说,大明帝国为他们带来了文明和粮食,而他们自己的国家,带给他们的只有压迫和死亡。
在一场外敌侵略的战争之中,作为被入侵者,反而得不到本国人的拥护,这无疑已经说明了问题,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
此时的泰国还不叫泰国。西历1350年,罗斛王国旧京乌通城一带霍乱流行,乌通王拉玛铁菩提遂迁都到今泰国曼谷北部的阿瑜陀耶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国。
阿瑜陀耶城,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华夏的史书称阿瑜陀耶城为大城,故阿瑜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
如今的阿育陀耶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是巴塞通王统治时期,可以和东吁王朝相抗衡,柬埔寨为其附属国,势力范围达到南端的马六甲地区。
而这个原本还处于鼎盛时期的王朝,在大明帝国的军队到来之后,便如同豆腐渣工程一样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崩溃之中。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内部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王朝内部一直也在采用积极对外战争和贸易的方式来缓解。
自16世纪以后,欧罗巴的殖民主义势力逐渐渗入阿瑜陀耶王朝。西历151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签订了第一个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经商和传教。
西历1598年西班牙和暹罗签订通商条约。西历1612年英国被允许在北大年开设商馆。西历1617年荷暹签订通商条约。
在大明帝国对东南亚的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动兵之后,这些人之中不少逃到了这里避难。
这些人为了可以让阿瑜陀耶王朝与大明帝国对抗,不仅仅教授了当地人新式火枪的使用方式,还帮助巴塞通王训练了一支军队。
就是这一支军队,被巴塞通王寄予了最后的希望。
大明帝国的军队太强大了,他们的火器数量很多,而巴塞通王很了解火器的威力有多么强。
他很支持那些西洋人帮助自己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但费了很大力气,也不过是获得了一支两千人的火绳枪队伍而已。
根据那些西洋人所说,这样的一支军队即使是在欧罗巴那边也是非常强大的。
可是在听到大量军队每一个人都装配着精良的火器的时候,巴塞通王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他派出了这一支被他称为“圣兵”的军队,并且还用三万人作为辅助,向大明帝国的军队派了出去。
他并不期望着这支军队能够战胜大明帝国的军队,只是希望其可以减缓一下大明帝国军队进占阿瑜陀耶王朝土地的速度。
进而让大明帝国了解到阿瑜陀耶王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占领的,如此就可以获得和平谈判的资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