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是能够在旷野之中,和建虏正面硬刚的大明官兵。

    茅元仪那边的蓟州军也是扩充到了三万人,其中有一万人是由科尔沁等蒙古诸部组成的士兵。

    这些蒙古部落原本是臣服于后金的,但是在大明官兵将其收服之后,开始对这些部落的人进行思想改造,让他们认识到,女真人只是怕他们当作低等的奴隶,而大明人才是真正地把他们当作是普通的百姓。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导,极大地改变了这些蒙古部族的想法,再加上,成为大明领地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

    所以他们愿意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当然,这其中肯定还有其它的考量,比如现在大明帝国如日中天,非常的强大,只要这些蒙古部落不傻,也知道只有投靠大明才是真正的正确的选择。

    因此,一些人开始主动加入到大明的军队之中,成为明军打击女真人的帮手。

    袁可立这边军队数量扩充是最大的。

    先有登莱水师两万人,后有水师陆战营两万人,再后来就是金州军一万五千人,复州军一万五千人,盖州军一万五千人。

    远征扶桑,袁可立带走了登莱水师一万五千人以及水师陆战营的两万人。

    水师的五千人是留在登莱地区进行海洋防务工作的。

    而驻守辽东半岛的,就是三州联军的四万五千人。

    毛文龙那边的东江军,也有了四万五千人的精兵。

    包围清国的明军主力数量,将近二十五万人!

    在兵力对比上,大明官军的数量并不比女真人要少。

    这种关键的情报,多尔衮当然是知道的。

    所以他才强调需要速度。

    大明在辽东地区的军队比较分散,清国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集结绝大部分兵力猛攻一处。

    多尔衮就是要快速击溃明军一部分,在其它明军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尽量消灭更多的明军。

    一方面是掠夺物资,一方面也是削减明军在辽东的整体实力。

    多尔衮准备七月十号发兵进攻大凌河一带的明军,但是,七月六号他就收到了来自东边的战报。

    毛文龙大举进攻,总兵力在四万人以上,一天之内已经攻打下来新安堡,如今兵围通远堡,估计通远堡那边守军也无法抵抗住两天,必然会被攻陷。

    从毛文龙的进军路线上来看,这家伙的意图毫无遮掩,就是要攻入盛京。

    这一紧急军情,让原本士气正盛的清国军队,忽然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第200章 预判了你的预判(求月票)

    

毛文龙早就想对辽东动手了,这一次袁可立主动退出了对辽东之地的争夺,他当然是要抓住机会,尽快出兵。

    只是他不知道,清国也准备这个时候出兵,而他却是抢先一步。

    清国,盛京; 议事厅。

    范文程上前一步说道:“主子,奴才认为,原有的战略部署不变,肃亲王继续率军西进,毛文龙那边的军队,由我率人抵抗。

    如今大清国国运全在这一战; 我们不能再被动; 所以必须要主动出击。

    把战争的主动权拿在手里; 这样明国军队才能够被我们牵着鼻子走。”

    多尔衮也是这么想的,但如果调集全部兵力向西南进军,那么盛京在东南两方的防御就会极大地减弱。

    范文程不可能阻挡毛文龙部太久,所以他多尔衮必须要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让大明皇帝震惊的战果,进而让其调离毛文龙部来去支援大凌河守军。

    而如果明国皇帝不这样做,就要看是多尔衮与喀尔喀蒙古蒙古的联军先攻入长城,还是毛文龙部先攻入盛京了。

    这一点,多尔衮清楚,范文程清楚,豪格和在座的清国大臣们也都清楚。

    “王叔!你且去吧!盛京不会失守,只要朕还活着,就不会让盛京被明军攻打下来!”豪格看着多尔衮说道。

    多尔衮这一次倒是真的对豪格这个皇帝有了几分欣赏,于是沉声说道:“待我取回明国皇帝的脑袋来告慰先帝!”

    大清军队出动了,满八旗士兵调动了九万人,汉八旗十万人,蒙八旗九万人,留下满八旗一万人以及蒙八旗一万人驻守盛京以及周边城市。

    多尔衮率领二十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向着如今明军辽东前线阵地,辽河一带进军。

    大军的动向根本无法掩饰; 多尔衮也没想要掩饰,只要以最快地速度夺下阵地,就可以牵着明军的鼻子走了。

    殊不知,在如今的盛京之中,已经有了很多明军的探子,而他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快马传递或者飞鸽传书。

    而是利用电台,发射电报。

    直接对接的目标就是袁可立设在金州的通讯司,然后这条消息在两个小时之内,传遍了整个辽东明军的高层。

    “鞑子这是孤注一掷了,实打实的二十八万大军一起发动,目标就是夺取大凌河一带,进而一鼓作气攻入大明关内。

    盛京都不管了,显然他们这一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一场硬仗!”曹文诏说道。

    一旁的赵率教闻言开口说道:“总兵,我请求为先锋,领军一万,将这二十八万大军拦腰拦截; 让他们骑兵和步卒彻底分开。”

    从得到的消息来看; 这清国军队火速奔袭,肯定是骑兵和步兵分属两部分,十五万骑兵先行,而后步兵跟上。

    所以赵率教提出了将清军一分为二的建议。

    曹文诏思索一阵之后,说道:“此法可行,但不能你来做。清军的骑兵蛰伏这么久,现在就像是一群饿狼,必须要一位锋芒更强的将军带兵,才能震慑住他们。

    这个任务,率教你是当仁不让的。我命你领三万轻骑前去追击女真的骑兵,与蓟州军一起对女真的骑兵进行夹击。

    吴襄,令你率领关宁骑兵三万人,祖大寿,令你率领辽东步兵团三万人,阻击的女真步兵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这些步兵大部分都是汉人或者蒙古人,如果可以招抚,尽量招抚。其中的女真人,不需要留下活口。

    我会带剩下的兵力把女真往辽西走廊方向的道路断绝,战争的胜负,则是在你们的手中。

    这一战,是能否收复辽东,顺利展开北亚战略的关键,我不想有任何因为某个人的失职而产生影响战局的意外。

    诸位,且奋战!”

    明军这边知道了清国的行动,快速进行动员,兵力集结,各方兵团互通有无。

    而实际上,对于喀尔喀蒙古的入侵,却并没有被探听到,因此大明这边对此并不知晓。

    达斯坦布政司建立以来,大明积极地修建从草原到长城之内的道路。

    大量的牛羊被送入关内,成为大明百姓可以吃得起的食物。

    巴尔特这位新上任的大明官员,非常积极地听从幕僚的建议,使得整个河套地区变得繁荣起来。

    牧民们所依靠的不再只是牧草和牛羊,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矿产,建筑等行业可以消化大量的人口,而合理地,集中化,有条理地放牧让草原能够有休息的机会。

    现在小冰河时期,即使是草原,也有可能化为一片荒地。

    以前那些牧民争夺放牧草地,现在大明给他们进行规范化,避免了争端的同时,也避免了对某一水草丰茂的地区的过度汲取。

    在大明的治理之下,草原人发现生活变得更好了!

    大明达斯坦布政司三面环敌,自然不可能不设立军事力量防御。

    但这里的军事布防和大明内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巴尔特所控制的三万边防军,只是驻守几个重要的城池,并不具备主动进攻的能力。

    真正抵御外地,巡视边境的,是煌夏商会所属的雇佣军。

    原本的煌夏雇佣军只有一万骑兵,现在骑兵数量扩充到了两万人,又增加了一支两万人的步兵。

    其实按照法规来说,大明不允许拥有私人武装势力的存在。

    在草原没有被攻打下来之前,这支雇佣军属于商会的草原分会,也就是说它在大明境内,自然也就不用遵守大明的法规。

    此时大明已经占据了原本属于漠南蒙古的草原地区,也就意味着如果军队还在原本的地方,就是不合法存在的组织了。

    这种事情,以萧升这么谨慎的性格,当然是不会让它发生的。

    所以现在这支雇佣军的驻地已经转移到了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所在的地区。

    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盘踞在这里,车臣汗部当然注意到了。

    他们还派人过来探查询问过,得到的答复是,这一支军队不是大明的正规军,大明没有要侵入喀尔喀蒙古的意思。

    但这支军队仍然归属于一个明国人的组织所有,一个成员遍布大明,掌控了大明一办财富的商会。

    这让他们感到非常震惊,一个私人武装,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军队。

    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了巨大威胁。



    第201章 一手煤炭一手钢铁(求月票)

    

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旁边,不可能让喀尔喀蒙古诸部放心。

    尤其是车臣汗部,理论上说,煌夏雇佣军还占领着部分他们所属的土地,这更加让他们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这一次和女真人联合,说是约定一起对抗茅元仪所部,但实际上; 车臣汗部连茅元仪是谁都不清楚。

    他们下意识地就把煌夏雇佣军当成了茅元仪所率领的蓟州军的一部分。

    这并不奇怪,毕竟喀尔喀蒙古与中原已经很久没有直接的交集了。

    而清国与喀尔喀蒙古之间的交集也并不多,作为使者的范文程一次出使三个部落,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交代清楚,告诉车臣汗部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信息差是一种很致命的东西。

    大明通过使用电报,将辽东各个将领之间的信息共享; 于是才能够从容地对清国的布置做出部署。

    多尔衮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进而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却不知道,如今的他的动向在刚出发的时候就被明军摸得一清二楚; 而且,明军对此做好了安排。

    茅元仪在听到多尔衮率领二十八万军队大举进攻辽河防线的时候,感觉非常的兴奋。

    短时间之内,他做出了安排,让辽河一带的明国守军“望风而逃”。

    目的很简单,就是诱敌深入。

    他手下的军队,基本上都在大凌河一带,而辽河地区则过于宽阔,如果防守,拉得战线太长。

    而且,只有让清国的士兵足够的深入,辽东半岛的军队才能从后面包抄,辽西的守军才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大凌河一带以外的地方,是没有农民耕种土地的。

    因为早就有进取辽东的计划,加上气温降低太多,辽东之地收成也不好,朝廷索性把普通的百姓全部撤离。

    分别送到辽西地区以及辽东半岛上。

    这样,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人力来开垦两地的土地; 同时可以快速地建立武器加工厂和造船厂。

    制造船只,不只是造船厂一个“主机厂”就可以完成,需要相应的“零部件”加工厂。

    这些都需要加派人手。

    尤其是钢铁。

    在萧升没有到来之前,大明帝国钢铁年产量大概是十三万吨,虽然比不上强盛时期的十六七万吨,但也不少了。

    毕竟,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也就在14到18万吨之间。

    萧升来到大明之后,前期积累了一些资金,然后一手抓煤炭,一手抓钢铁。

    使得大明帝国的钢铁产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暴增,仅仅是崇祯元年一年之内,就生产了七十四万多吨钢铁。

    进入崇祯二年之后,整个大明更是进入了“大炼钢铁”的时期。

    火器,铁路,火车,钢铁战舰。

    这些产业就是消耗钢铁的头等大户。

    仅仅是一艘破虏级铁甲战舰就需要消耗钢铁一千三百吨!

    铁甲舰钢铁消耗巨大; 这也是之后大量建造穹甲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原因。

    主要就是因为钢铁产量禁不住这么消耗。

    其它的火车铁轨更是如此,甚至现在铁轨之间用的都是木头。

    如今在大明只要是用煤矿和铁矿,就是等着银子往你的口袋里跑。

    因为只要你产出来了,就会有人收。

    铁道建设司和煌夏造船厂对钢铁有着无尽的需求,虽然他们对品质有要求,但也有专门做二次加工的厂家,可以接收那些小厂子炼制的焦炭和钢铁进行优化。

    而后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