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颂- 第9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祯笑着道:“寇府的人可还没离京,所以寇府的所有家业,他都有处置之权。”
  吕夷简和王曾对视了一眼,齐齐叹了一口气。
  好处都让赵祯一个人占了,赵祯当然这么说。
  若是寇府将不动产全部发卖给了别人,你再看赵祯还会不会笑的如此开怀。
  吕夷简叹气过后,幽幽的道:“老夫不得不佩服寇季敛财有道,才短短十数年,积攒的家业就远超许多人。
  光是田产,就远超一百多万亩。
  汴京城内的大宅、别院、铺面,加起来多达四十多处。
  此外在大宋各地,还有近六百多处铺面,一个个价值还不低。”
  赵祯听到此话,淡然笑道:“四哥府上的家业,几乎都是他凭借着过人的头脑赚回来的。而不是他受贿得来的。
  一百多万亩良田,看着多。
  可真的归四哥支配的,只有河西的五十万亩贫瘠的土地,以及汴京城内的三千多亩地。
  剩下的可都是寇氏一门的地。
  其中有华州的,也有四哥的父亲的。
  细细算起来,四哥并不贪地。”
  河西五十万亩地看着是挺多的。
  但是在河西最初被收回大宋的时候,大部分人觉得那是穷乡僻壤,不肯去。
  寇季拿了五十万亩地,派给了俘虏耕种。
  所得的大部分粮食几乎都给了朝廷,他从中赚取到的钱财,倒是不多。
  毕竟,五十万亩地中,有近二十五万就是林地,根本没什么产出,还要时时派人去维护。
  另外二十五万亩地,种出了庄稼以后,留足了俘虏吃的,交够了朝廷的,剩下的再低价卖给朝廷。
  好处几乎都让朝廷占了。
  寇府不过是得了一些钱财而已。
  虽然数量很大,但是朝廷得到的更大。
  总不能朝廷得了大好处,还埋怨人家寇季喝汤了吧?
  吕夷简和王曾知道其中的门道,所以只是感叹了一下,并没有多说其他的。
  赵祯在吕夷简和王曾感叹过后,继续道:“至于四哥府上的宅院、别院,几乎都是朕赐下去的。
  而那些铺面,都是四哥名下的万象楼和万象典当行近些年盘下来的。
  散落在我大宋四处的那些铺面,有一部分里面还有朕的份子。”
  寇府散落在各地的生意中。
  除了万象楼和万象典当行以外。
  剩下的推广农具的铁铺,以及贩卖布匹的布铺,几乎都有赵祯的份子。
  吕夷简和王曾在听完了赵祯的话以后,心里一个劲的长吁短叹。
  他们觉得寇季实在是太聪明了。
  大宋朝做生意的人太多了,能落下好名声的没几个。
  寇季拉着赵祯一起做生意,即把钱赚了,也把好名声落下了。
  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之类的话,根本落不到寇季头上。
  寇季的生意和赵祯的生意是一体的,诋毁寇季做生意是个奸商,那就是在间接的骂赵祯是个奸商。
  那还了得?
  当然了,吕夷简和王曾心里最大的感触还是羡慕。
  同样是当官,别人为了捞钱,那是提心吊胆、脑袋挂在裤腰带上。
  寇季就不同,不仅把钱捞了,还不用提心吊胆。
  吕夷简和王曾神色复杂的沉默了许久。
  王曾突然盯着赵祯,可怜巴巴的道:“官家……多少给国库留一点……国库如今空的能跑耗子……”
  赵祯翻了个白眼。
  在寇季回京之前,国库确实空的能跑耗子。
  寇季回京的时候,带了大量的钱财,不仅偿还了朝廷从一字交子铺借贷的债务,还塞满了国库。
  所以国库如今不可能空的跑耗子。
  真要是空的跑耗子,那赵祯就该杀人了。
  “官家……”
  王曾见赵祯只翻白眼不说话,又呼喊了一声。
  赵祯见王曾也是一片公心,心就软了。
  “罢了罢了,寇氏在汴京城,以及华州的所有铺面,万象楼扑卖,扑卖所得充入国库。”
  王曾一愣,“万象楼不是……”
  不等王曾把话说完,赵祯就打断了王曾的话,“万象楼的招牌,好不容易竖起来,好不容易让大宋上下所有的人认可,就没必要废弛。
  朕回头会将万象楼并入到一字交子铺。”
  王曾原本想说,寇府既然已经将万象楼交给了朝廷。
  那就暂时没办法用了。
  但听完了赵祯的话以后,他缓缓闭上了嘴,只是直直的盯着赵祯。
  赵祯见此,猜倒了王曾的心思,他叹了一口气,道:“你别看着朕了,朕既然答应了将寇氏在华州和汴京城的所有铺面充入国库,那就不会食言。
  万象楼算是一字交子铺买的。
  随后朕会让一字交子铺拿出一笔足以买下万象楼的钱,充入国库。”
  说到此处,赵祯顿了一下,继续道:“寇府的田产、以及其他各地的铺面,朕随后有大用,依照此前的规矩,暂时将它们全部挂到国库里。
  但不能发卖,也不能擅动。
  一切照常运行。”
  赵祯费尽心思收了这么多地和铺面回来,就是在为以后的文制革新做准备。
  他自然不可能将田产和铺面充入到国库里去。
  真要充入到了国库里。
  下面的人一准会动歪心思。
  要知道,朝廷一般出售抄没的田产、房产、铺面,卖出去的价值倒是不低,可是承保上来的数字绝对低的吓人,充入国库内的钱财会更少。
  所以赵祯只是将田产、铺面挂靠到了国库,但不让国库掌握买卖。
  目的就是为了杜绝有人从中谋取暴利。
  王曾听到了赵祯的话,没有言语。
  国库在此次收没的曹、寇等几家家产中,真能能够赚到的只有几家在汴京城外的一些房产、别院。
  吕夷简沉吟着道:“官家,如今挂靠到国库名下的田产,已经有两百多万亩了,加上寇府的,可就三百多万亩了。
  官家要这么多田产做什么?”
  寇氏的田产不多。
  可曹氏的田产却不小。
  曹氏世居真定府,乃是大宋驰名的大户,真定府几乎成了曹氏的自立地。
  加上曹氏在其他地零零碎碎制版的田产,曹氏占据的田产的数量相当庞大。
  若不是赵祯在具体数字承保到朝堂上之前,暗中消化了一部分,又明面上赏赐了一部分给有功的将士,恐怕承保到朝廷的字数会更加庞大。
  赵祯在清楚了曹氏庞大的家业以后,就更加坚决的想要改文制。
  曹氏一门是如此。
  其他的名门望族呢?
  恐怕一个赛一个的厉害。
  大宋大批的田产,掌控在这些有免税权力的人手里,每一岁得流失多少税收。
  又得有多少百姓会因此被饿死。
  赵祯听到了吕夷简发问,淡然一笑,“到时候吕爱卿就知道了。”
  吕夷简见赵祯不肯坦诚相告,也没有追问。
  他只是感叹了一句,“寇季敛财有道,短短十数年,就积累了如此大的家业。我大宋恐怕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
  他若是能成为我大宋的财相。
  那我大宋自此以后,恐怕就不用再为钱财发愁了。”
  赵祯和王曾听到了吕夷简这话,皆是一愣。
  他们一瞬间就明白了吕夷简话里的意思。
  吕夷简是在套话,也是在暗示赵祯。
  赵祯几乎是明打明的告诉了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人,他会留下寇季。
  张知白在知道了此事以后,果断给寇季让出了位置。
  吕夷简现在说这话,就是在试探赵祯,会不会动他的位置,让寇季接替他。
  同时也在暗示赵祯,寇季非常适合为国谋财,掌握大宋财政。
  而财政,并非民政。
  只掌财政的话,可没办法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祯听懂了吕夷简话里的意思,笑眯眯的道:“吕爱卿言之有理。”
  吕夷简躬身一礼,没有再多言。
  王曾看着二人,若有所思。
  就在赵祯准备让吕夷简和王曾回政事堂去办差的时候。
  陈琳匆匆进入到了资事堂。
  “官家,御史大夫等一众官员在宫外求见。”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疑问道:“何事?”
  陈琳急忙道:“据说是因为西伊郡王府、燕山郡王府、东阳郡王府,三府派遣家丁仆人在汴京城内闹的太过分的缘故?”
  赵祯略微皱起了眉头。
  王曾沉声问道:“可是因为他们在汴京城里争抢匠人、读书人和商人的缘故?”
  陈琳点了点头。
  吕夷简阴沉着脸道:“种世衡三个人也太过分了。为了繁荣自己的封地,在汴京城里大肆搜刮匠人、读书人和商人。
  他们将匠人、读书人和商人们抢走了。
  汴京城需要匠人、读书人和商人的时候,去哪儿找?”
  王曾点头道:“不仅如此,朱能和高卫昭二人,如今堵着户部衙门,非要让户部尚书同意在他们的辖地边陲开设边市,还要让户部给他们出局免税文书。
  简直是不把朝廷礼法放在眼里。
  此事就应该奏明中枢,由中枢定夺,而不是自己去户部衙门瞎胡闹。”
  赵祯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他们一没伤人,二没硬抢,虽然举止不成体统,但可没有大的纰漏,朕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惩治他们。
  御史们如今找上朕,朕也无可奈何啊。”
  王曾沉声道:“官家可以下旨斥责他们。”
  赵祯挑了挑眉头,疑问道:“你觉得有用吗?他们敢赖在户部衙门,像是街头的青皮混混一般,就证明他们已经不要面皮了。
  朕别说下旨斥责他们了。
  朕就是当面啐他们一脸,他们也能唾面自干,笑脸相迎。”
  王曾不甘的道:“难道就任由他们胡闹下去?”
  吕夷简摇头道:“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下去。不然汴京城里的匠人恐怕得被他们挖空了不可。”
  读书人当中,有气节,有抱负的不可能跟着朱能等人离开。
  没气节、没大抱负的,早就被朝廷给收了,扔到了辽地。
  所以朱能等人招揽不到读书人。
  商人们也是如此。
  大商大贾绝对不会跟着朱能他们去穷乡僻壤。
  纵然去,也只会派遣一两支商队跟过去。
  真正要担心的是那些匠人。
  因为匠人们社会地位不高。
  只要朱能等人许下重利,并且流露出足够的重视,那些匠人们一定会心动。
  赵祯盯着吕夷简和王曾道:“两位爱卿,谁去处理此事?”
  吕夷简和王曾面露难色。
  论身份地位,人家比他们两个都高。
  他们敢斥责人家,人家就敢怼回来。
  只要人家不明着犯法,他们连一点痛脚也抓不到,根本没办法惩治人家。
  就算勉强抓到了一些痛脚。
  只要没有达到削爵、削封的地步。
  对人家而言也是不痛不痒。
  以人家的功劳,只要不举旗反旗,或者光明正大的忤逆君父。
  赵祯也不好削爵削封。
  所以,种世衡三个人,只要不犯大错,吕夷简和王曾去找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赵祯见吕夷简和王曾面露难色,略微沉吟了一下,吩咐陈琳道:“你去一趟寇府,请四哥去敲打敲打他们三个。”
  “喏……”
  陈琳答应了一声,退出了资事堂。
  吕夷简和王曾同时送了一口气。
  虽然种世衡和朱能等人已经封王,马上就要去就藩,可以不用给他们两个脸面。
  但寇季的面子种世衡和朱能等人必须给。
  寇季以前可是他们的直属上官。
  寇季也有手段惩治他们。
  陈琳抵达寇府的时候。
  寇府上上下下正张罗着给寇天赐举办婚事。
  寇府家大业大,亲戚朋友太多了。
  寇准和寇季二人的门生故旧等等,也数不胜数。
  所以寇府要提早张罗。
  加上娶公主,比娶民间女子要繁琐。
  各种礼仪流程,多不胜数。
  就需要更早张罗。
  依照娶公主的各项礼仪,寇府最少也得一个月时间走流程。
  只不过是急从权,只有半个月时间。
  所以礼部特地删减了好些流程和礼仪。
  寇府上下,最闲的就是寇季和寇天赐两个人。
  寇府上下的事务都是向嫣在操持,又有的是家丁和丫鬟用。
  没必要让他们两父子亲自上阵去操心那些琐碎的事情。
  再说了,一个王爷,一个王世子,去干那些琐碎的事情,也太掉价了。
  所以,陈琳在被请进了寇府,到了寇季书房以后,就看到了父子二人正坐在书房里,研究一张造船图。
  寇季在讲,寇天赐在听。
  陈琳入了书房以后,躬身施礼。
  “见过韩王殿下,见过韩王世子……”
  寇季听到了陈琳的声音,停下了讲述。
  陈琳老脸一瞬间黑的像是锅底。
  他瞪着眼盯着寇季,似乎是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