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以从任意一处地方,以任意一种方式突破大宋的防线,进入到大宋后方大肆破坏。
大宋固然兵多将广,火器犀利。
可是分派到了长达万里的边陲线上,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西凉城到云州一线还好,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固守长城,只要守着长城的兵力不是太孬,凶徒很难突破防线。
燕云十六州这边就不同。
越过了长城,进入到了燕云十六州,没有雄关阻挡,各处都是突破口。
大宋派遣游骑出去绞杀,容易被凶徒们合围。
大宋聚兵一处,凶徒们不一定会跟大宋硬碰硬。
雁门关到幽州城一线的防线,并不是铁板一块。
不然以往辽人南下打草谷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容易。
大宋只能派遣兵马驻守一些关键的城池、军寨、关口。
凶徒们大举南下的话,大股的凶徒自然会跟大宋兵马较量。
可小股的凶徒肯定会避开大宋的视线。
他们必然会避开城池、军寨、关口,翻山越岭进入到大宋。
凶徒们若是翻山越岭的话,大宋根本防不住。
别说大宋手里有火枪火炮了,就算是有二战时期某国王牌部队全套先进的军备,外加飞机相助,也不一定拦得住。(别问为什么,非要问的话,推荐看近代中国史。)
凶徒们若是翻山越岭出现在大宋腹地,那边陲的大宋兵马就不得不回援。
边陲的兵马一旦回援,边陲上的大股凶徒就有了喘息的时间,也有了再此向大宋逼近的机会。
“辽国境内的辽人,现在是人是鬼,根本分不清楚。一旦辽国被啃干净,有多少人南下,谁也说不准。所以我们必须拿下长城,唯有如此才能将凶徒们挡在我大宋国门之外。”
曹玮在分析通透了局势以后,斩钉截铁的道。
他也明白了寇季日夜不歇的赶到幽州城,非让他在半个月内拿下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赵祯神色凝重的点了一下头,“兵事上朕就交给你了。朕回头会去旨给杨文广和王随,让他们试着召回在辽国境内作乱的兴庆府等地的罪囚,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压力。”
有了决定,二人立马下令手下的人去布置。
在下令之前,赵祯郑重的吩咐黑色劲装汉子,“带着你的人,给朕死死的盯住辽国境内的那些凶徒,有什么情况,随时向朕禀报。”
黑色劲装汉子答应了一声,离开了寺庙,匆匆赶往了辽国京南道等地。
寇季在寺庙里一睡就是两日。
两日后。
寇季幽幽转醒,睁开眼就看到了赵祯坐在他的床边正在翻阅一份文书。
寇季微微一愣,赶忙要起身。
赵祯看到他醒了,放下了手里的文书,吩咐他继续躺下,“此处没有外人,四哥不必多礼……”
寇季也没有矫情,继续躺在了床榻上。
“官家,幽州城战事如何?”
听到了寇季发问,赵祯并没有急着回答,他先是吩咐陈琳去厨房帮寇季熬一些滋补的汤药,待到陈琳走后,赵祯才缓缓开口。
“曹爱卿已经去做准备了。再有八日,种世衡和狄青应该能赶到此处,曹爱卿的意思是,等他们到了幽州城以后,再跟辽皇耶律隆绪一决雌雄。”
“那就好……”
寇季吁了口气。
赵祯盯着寇季,疑问道:“四哥觉得,那些辽国境内作乱的凶徒,真的敢南侵我大宋?”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此事已经不是辽国一家的事情了。真要发展到了不可控的地步,我大宋也无法幸免。
眼下凶徒还在辽国境内继续发酵,具体会发酵到什么地步,谁也说不准。
臣也不敢断定那些凶徒一定会南下。
但臣可以断定,他们一旦南下,对我大宋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大宋若是不提早做准备的话,到时候会十分麻烦。”
赵祯缓缓点头,道:“朕已经下令杨文广和王随,让他们将辽国境内的兴庆府等地的罪囚召回。希望能缓解一下辽国的乱局。”
寇季点着头道:“说起来,辽皇耶律隆绪也够心大的。辽国境内已经彻底乱了,他还有心情在此处跟我们对垒。
他要是将辽国的精兵全部葬送在燕云,恐怕辽国就没了。”
赵祯感慨道:“朕也百思不得其解。”
辽国内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了,辽皇耶律隆绪还不肯退兵。
如此操作,寇季和赵祯是真的看不懂。
“想不通就不想了,总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赵祯淡然一笑,不去乱猜,他盯着寇季笑道:“说起来,河西的战事能够这么快了结,四哥居功甚伟啊。”
寇季摇头一笑,“居功的不是我,而是所有的将士。若不是为了引青塘上钩,河西的战事也花不了这么长时间。”
赵祯笑着道:“四哥递上来的奏本,朕都看了。该赏的功臣,朕一个都不会落下。所以四哥不必再为他们请功。”
寇季淡然笑着道:“臣是实话实说。”
赵祯没有跟寇季继续辩解此事,他感慨道:“西疆已定,南疆已定,如今就了东疆和北疆了。只要击溃了辽国,拿回燕云,我大宋便算是真的定下了。”
寇季认真的道:“凶徒们不可轻视。”
赵祯点头道:“朕知道。”
寇季还要开口,却见陈琳端着一碗滋补的汤药入了房内。
赵祯立马吩咐了一个宫娥端着汤药给寇季喂食。
寇季喝了一碗汤药,又喝了一碗稀粥。
陪着赵祯促膝长谈了许就,互相诉说了大半年间,二人在河西、燕云十六州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治国治军的经验,一直到深夜,赵祯才离开。
此后几日。
赵祯和寇季二人结伴在幽州城内巡视。
在巡视辽皇耶律隆绪设立在幽州城内的行宫的时候。
寇季没由来的对赵祯说了一句,“官家或许可以考虑迁都……”
赵祯听到了寇季的话,微微一愣,“四哥是说,迁都到此处?”
寇季特地在幽州城内提出了迁都的事情,赵祯自然而然的觉得,寇季是想迁都到此处。
寇季缓缓点了点头。
赵祯迟疑了一下,“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汴京城内的利益盘根错节,朕若是迁都的话,恐怕要影响到汴京城内所有人的利益。
到时候汴京城上下,都会反对朕。”
虽说汴京城是祖宗定下的都城,可是赵祯却觉得汴京城不适合当都城。
汴京城地势低,又毗邻黄河。
几乎可以说是三年发一次小水,五年发一次大水。
每次黄河泛滥,对汴京城而言,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旦灾难降临,朝廷需要付出的很多。
朝廷需要出钱维持灾后重建工作,还需要出钱赈灾。
由于汴京城是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所以一旦发了水灾,汴京城就会现如短暂的封锁状态。
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首脑,会陷入到短暂的瘫痪状态。
造成了后果十分严重。
往汴京城发一次水,当年的税收收入,就得拿出最少一成用于应对汴京城水灾以后出现的各种弊情。
最重要的是,一旦发生了水灾。
受苦的总是朝廷和百姓。
那些豪门大户不仅不会受苦,还会在水灾过后,大发国难财。
水灾过后,地垄被掩埋在淤泥之下,豪门大户可以肆意的侵占百姓的良田。
水灾过后,一些房屋、商铺被冲垮。
豪门大户也会借巧取豪夺。
大宋在汴京城定都数十年。
苦了朝廷、苦了百姓,却独独富裕了那些豪门大户。
赵祯已经逐渐的看清了豪门大户的秉性。
所以他不愿意让豪门大户继续趴在朝廷身上、趴在百姓身上,敲骨吸髓。
所以迁都,他并不反对,反而还十分赞成。
祖宗成法之类的东西,在他这里不管用,也没办法对他形成任何思想上的束缚。
毕竟,现在的他,在文治武功方面,已经隐隐超过了祖宗。
他已经不需要借助祖宗成法获取力量。
他可以自称一祖一宗,定下属于他自己的祖宗成法。
违背祖宗定下的规矩,在其他人眼里,那是大不敬的罪过。
但是在赵祯眼里,没有什么罪过可言。
他就算犯罪了,谁又敢问他的罪?
寇季多少了结一些赵祯的心思,所以才敢在赵祯面前提出迁都的话题。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话以后,略微点了点头,道:“现在提迁都的事情,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官家不妨多考虑考虑此处。
若是以后迁都的话,此处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赵祯听到此话,有些迟疑。
在赵祯看来,真的迁都的话,幽州城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因为幽州城并不繁华,大宋的都城若是迁移到幽州城的话,对经济、政治、文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
幽州城被辽人占据了许多年,许多地方已经被辽化。
大宋要迁都到此处的话,必须对此处进行重建。
一座都城重建,所需要耗费的钱财,可不是一两百万贯。
一两千万贯都未必挡得住。
而且迁都幽州城的话,对大宋经济的影响会十分巨大。
在经济中心逐渐转移,且新的经济中心没有形成之前,大宋可能要维持一段入不敷出的局面。
大宋如今正在经历一场大战,耗费十分巨大。
大宋常平仓积攒了多年的粮食,被耗费了足足三成。
国库里积攒的钱财,以及赵祯小金库里积攒的钱财,足足耗费了两成半。
百姓们感受不到大宋对外战事的花费,朝堂上大部分的官员其实感受的也不明显。
因为大宋兵制革新以后,很多东西的调动,并没有通过百姓,也没有通过太多官员。
所以大宋很多人并不知道此战大宋花费了多少。
但身居中心的赵祯心里却清楚,大宋到底花费了多少。
大宋常平仓积攒了多年的粮食中的三成有多少?
足足数千万石。
国库和赵祯小金库积攒的钱财中的两成半有多少?
数千万贯。
大宋之所以敢两线开战,大宋之所以敢跟辽皇耶律隆绪长期消耗下去,就是因为在此次的战事当中,大宋投入了远超黑汗国、青塘、辽国三大势力的钱粮。
将士们、临时征调了一小部分民夫,以及俘虏们的口粮,从头到尾就没有一点儿短缺。
战后,朝廷恐怕还要支出一大笔的赏赐。
数额恐怕会十分庞大。
因为大宋此次对阵的敌人足够多,参与到其中的将士们足够多,所以建立的功劳也足够多,赏赐的数额自然也足够大。
比如有人借着此次的战事,获封为爵。
那朝廷在封爵的同时,就得赐下相应的赏赐。
田产、宅子、仆人、赐钱等等,都不可缺少。
毕竟,人家凭借着战功获爵,朝廷就干巴巴的赐给人家一个爵位,其他的什么也不给,明显不合适。
在朝廷赏赐了功臣以后,国库里的钱财恐怕还要大幅度缩水。
赵祯考虑在此次大战结束以后,立异姓王,准备将他们分配到贫寒的地方去当诸侯。
到时候少不了又得厚赐一番。
不然人家不一定肯去。
国库的钱财肯定会跟着再此缩水。
剩下的钱财,还要应对朝野上下的一些不时之需,根本没办法满足迁都的时候入不敷出的消耗。
所以在赵祯眼里,幽州城并不是一个可以令他满意的都城。
相比起来,赵祯更倾向于江宁府的金陵。
因为金陵足够繁华。
金陵等地又是南方的经济中心。
汴京城的经济中心往金陵经济中心转移的话,是一个增砖添瓦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重建的过程。
所以迁都到金陵的话,赵祯不需要多准备钱财应对入不敷出的局面。
寇季看到了赵祯的迟疑,也猜出了赵祯的心思,但他却没有多言,更没有谏言赵祯非选幽州城定都不可。
现在战事未定,他也就随口一说,现在赵祯心里埋一颗种子,没必要强迫赵祯做选择。
而且,幽州城的卖相确实不好,周边其他地方的卖相也不是很好。
赵祯不喜欢幽州城,也在清理之中。
毕竟,大部分人都喜欢去繁华的地方,没几个人愿意待在穷乡僻壤。
帝王就更是如此。
他们习惯了享受荣华富贵,你让他们去吃土,你看他们谁愿意。
若不是寇季知道以后的幽州城会成为什么样子,寇季也不会将迁都目标放在幽州城上面。
寇季和赵祯在辽皇耶律隆绪行宫门前驻足了许就,没有再谈迁都的事情。
二人离开了辽皇耶律隆绪的行宫以后,又去了幽州城城头上巡视了一圈,激励了一番将士。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