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多不会在乎身份上的差距,只会通过相处的时间的长短和相处的态度分辨亲疏关系。
毫无疑问,寇天赐跟那些孩子认识的时间,见过的次数,要比赵润要长,要多。
寇天赐和那些孩子可以平等的相处,但是赵润却不能。
所以赵润要带着那些人去欺负寇天赐,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那些人联合寇天赐将赵润给欺负了。
在赵润一脸懵逼的神色中,赵祯摆摆手道:“去找你母后玩……”
赵润有心多逗留一会儿,但是看到了赵祯板起脸以后,乖巧的离开了资事堂。
赵祯盯着赵润离去的背影,头疼的道:“这算什么事情啊。”
孩子们闹矛盾,大部分时候都停留在孩子的层面。
除非闹出了什么大事,不然牵扯不到大人头上。
所以赵润遇到的问题,只是一个小插曲,根本影响不到大人。
赵祯在打发了赵润以后,开始忙起了政务。
寇季回到了府上以后,没有在府上停留多久,便到了枢密院,忙起了政务。
吕夷简三人离开了皇宫以后,就一头扎进了政事堂,再也没出来。
所有人都在忙,忙的不可开交。
他们在为大宋的以后忙,也在为此后即将迎来的战争忙。
忙忙碌碌的过了月余。
种世衡带着一百多部曲悄无声息的回到了汴京城。
种世衡是想悄悄的回京的,只是没料到,刚一入开封府地界。
就被一行人拦住了去路。
种世衡瞧见了为首的两个人以后,赶忙跳下了马背,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了上去。
跑到近前,种世衡单膝跪地。
“臣种世衡,参见官家……”
赵祯着一身便衣,站在那儿。
在种世衡单膝跪倒在地上以后,撩起了衣襟,上前扶起了他的双臂,“四年征战,苦了你了。”
种世衡郑重的摇头,“为官家开疆拓土,是臣的责任。”
赵祯扶起了种世衡,感叹道:“你帮朕打下了大理,可以说是劳苦功高。朕在你们离京的时候说过,等你们班师还朝的时候,朕会率领着满朝文武,亲自到汴京城外相迎。
朕得知你还朝的时候,便准备带着满朝文武前来相迎。
只是临出门的时候,被四哥给劝住了。
四哥言称,你已经爵封一等公,就不该再引人注目。
若是朕率领满朝文武前来相迎,你必然会处在风口浪尖上。
朕思量了一下,觉得四哥言之有理,便带了几个人,着便衣,前来迎你。
希望你不要因此埋怨朕。”
种世衡一脸感激的道:“官家能亲自相迎,对臣而言,已经是天大的殊荣,臣感激还来不及呢,怎敢有半句怨言。”
赵祯略微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种世衡躬身向站在赵祯身后的寇季、吕夷简、王曾、张知白等人挨个施礼。
待到种世衡施礼过后。
赵祯对种世衡道:“走,陪朕共乘一辆车,朕没去过大理,这辈子恐怕也去不了大理。你在大理待了四年,对大理应该十分了解。
你给朕讲一讲大理。”
种世衡闻言一愣,急忙道:“臣怎敢……”
不等种世衡把话说完,赵祯就抓住了种世衡的手,拉着他往马车上走去,一边走一边道:“朕便衣出宫,便不用拘泥于那些俗礼,你也是如此。”
话音落地,赵祯已经拉着种世衡上了马车。
吕夷简在赵祯和种世衡上了马车以后,似笑非笑的盯着一旁的寇季道:“寇枢密见此,有何感想?”
寇季双手捅进了袖口,淡淡的道:“什么也不敢想。”
吕夷简瞪起了眼,“你知道老夫问的是什么。”
寇季不咸不淡的道:“官家礼贤下士,乃是一段佳话。吕公若是闲暇,可以将其写成文章。我回头会派人将其印刷出来,传遍天下。”
吕夷简冲着寇季哼了一声,上了马车,不再搭理寇季。
寇季自然知道吕夷简问的是什么。
在此之前,跟赵祯共乘一辆马车,那是寇季才有的殊荣。
如今,种世衡也获得了相应的殊荣。
吕夷简就是想问寇季有没有失宠的感觉。
寇季懒得搭理吕夷简,所以插科打诨的胡说八道。
在吕夷简上了马车以后,寇季询问身边的王曾,“吕夷简最近吃错药了?”
王曾瞥了寇季一眼,淡然道:“你先是安排了包拯做端州知州,后又安排了苏洵做祥符县知县。一连谋取了两个位置,中间没有半点磕磕绊绊。
你一个武臣,谋取文臣的位置,比文臣之首还顺当,他自然看你不顺眼。”
寇季略微一愣,道:“吕夷简想帮别人谋职?”
王曾点头,“吕夷简想帮吕家的麒麟儿吕公著谋取太常寺的职位,屡次上书不成。”
寇季嘲讽地笑道:“我帮包拯和苏洵,乃是一片公心,乃是为国荐才,官家自然不会阻拦。他帮吕公著,乃是一片私心,官家自然要考量一二。”
王曾翻了个白眼,“他一个同中书,需要亲自下场去举荐自己人?”
寇季一愣,低声笑道:“那只能证明他找的人分量不够。”
王曾瞪了寇季一眼,懒得在跟寇季讨论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包拯也好,吕公著也罢,他都不在意。
王曾对寇季道:“你到老夫马车上来,老夫有要事跟你商量。”
寇季点头,跟随着王曾上了马车。
坐上了马车。
王曾问道:“西州回鹘的使节已经过了陕西府,再有两日就会抵达汴京城。他们在面见官家的时候,必然会奏请官家,出兵驰援西州回鹘。
此前我们已经商讨过了此事。
决定派遣不到一万的兵马去驰援西州回鹘。
一旦西州回鹘使节求援,官家必然将此事告知给西州回鹘的使节。
眼下我大宋各处兵马都在更换军备的紧要关头,你决定了要派遣那一支兵马前去驰援西州回鹘了吗?”
寇季沉吟道:“王公为何突然关心起了此事。难道是有人要举荐?”
王曾点头道:“却有良才要推举。”
寇季愣了一下,道:“良才?王公倒是说说,是何等良才。”
王曾笑着道:“你可知张方平此人?”
“张方平?”
寇季沉吟了一下。
张方平也算是史册上留名的人物,确实算得上是一位良才。
“略有耳闻,听说是茂才异等科出身,如今知睦州通判。”
王曾哈哈一笑,“你果然知道此人。”
寇季淡然笑道:“我只是略有耳闻……”
王曾点头道:“以你我的地位,很少关注底下的良才。老夫也是听应天府知府宋绶对此人赞赏有加,所以才了解了一下此人。
此人如今虽然人微言轻,但对我大宋如今的政事,以及对外的兵事,都有不少独特的见解。
你此次派人去西州回鹘,顺便算上他,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才。
若是真的有才,老夫回头会提携他一二。”
寇季迟疑了一下,坦言道:“此次派去西州的兵马,要面对的是黑汗和辽国的数十万大军,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即便他真的有才,经得住你的考验,到最后也未必能活着回来。”
王曾皱眉道:“若是他真的死在了西州回鹘,那也只能证明他时运不佳。”
寇季有些意外的道:“王公,你什么时候学会草菅人命了?”
王曾瞪了寇季一眼,“什么叫草菅人命?老夫这是在为官家选才。朝廷用人,自然要用那种经历的住生死考验的人。
不经历生死考验,凭什么身居高位?
你寇季出身名门,出仕便高人一等。
有你祖父撑腰,你以后的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可即便如此,你也是几经生死,才坐上了现在的位置。
他张方平乃是寒门出身,比你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你都可以经历生死,他却不能,那他凭什么获得老夫的提携,又凭什么升官?”
说到此处,王曾哼了一声道:“你只管往里面安排,他若是不愿意为朝廷赴死,那只要老夫在朝廷上一日,他一日就别想升官。”
寇季听到此话,哭笑不得。
他也不知道应天府知府宋绶将张方平推荐给王曾,对张方平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
略微思量了一下,寇季觉得,是福多一点。
因为史书上记载,张方平也算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王曾真要他为国赴死的话,他应该不会迟疑。
只是,此去西州回鹘驰援,其中风险之大,远超王曾的预料。
九死一生,有可能都是一种奢望。
说话间,已经入了汴京城,到了皇宫门前。
赵祯并没有下马车,也没有吩咐其他人下马车,而是直接吩咐内侍,打开了皇宫的门户,引领着马车一起进了皇宫。
种世衡凯旋而归,该有的礼数,一样也不能少。
为了庆祝种世衡凯旋,赵祯在延福宫内设宴款待了种世衡。
酒过三巡。
赵祯放下了酒杯,对种世衡道:“种卿,朕有一件重任要托付于你。”
种世衡拱手道:“请官家降旨。”
赵祯点点头,看向了寇季。
寇季缓缓开口,将大宋、黑汗、辽、青塘四方势力如今大致的局势讲了一下。
种世衡听完了以后,眉头皱成了一团,“此前我听闻辽国派兵帮助黑汗王朝一起攻打西州回鹘,我就感觉到了局势不妙。
没想到局势会不妙到这个地步。”
寇季沉声道:“按理说,你刚刚还朝,应该歇息一些日子再说。但时不我待,西域的局势一日一变。一旦黑汗王朝和辽国征灭了西州回鹘,那么下一步就是我大宋。
河西之地,有李公和杜衍坐镇,政事上应该不会出问题。
但兵事上仅有镇西军大将军一人,未免有些单薄。
所以,我和官家商议决定,派你去河西坐镇。”
种世衡思量了一下,道:“给我七日,我需要跟家人团聚一番。”
寇季毫不犹豫的道:“给你半个月。半个月后,你必须赶到河西去。”
种世衡抱了抱拳。
商定了此事以后,延福宫内的众人就没有再商量正事。
大家一边吃喝,一边欣赏歌舞。
一直到了夜半才散场。
散场以后,众人纷纷离宫。
出了宫门,各回各府。
过两日,西州回鹘的使节到了汴京城。
寇季出面,会同鸿胪寺的人,接待了他们。
在他们面见赵祯的时候,果然提出了要大宋驰援西州回鹘的请求。
赵祯当场告诉了西州回鹘的使节,大宋暂时没办法派遣重兵去帮助西州回鹘,但是可以派遣一支一万人的火器军,赶往西州回鹘驰援。
西州回鹘使节,在垂拱殿内哭的险些昏死了过去,也没能再从大宋多讨一个兵。
“弱国便是如此!”
赵祯在事后,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此话。
满朝文武深以为然。
弱国只能四处行乞。
强国才能站在世界的顶端,施舍诸国,决断诸国生死。
……
种世衡在汴京城内待了半个月,再次带上部曲,以及一万驰援西州回鹘的火器军,踏上了征程。
走的那一日,寇季亲自去相送,一路送出了开封府地界。
望着种世衡毅然决然的赶往河西的背影,寇季心中感慨万千。
他觉得,历朝历代都该善待武人。
他们在功成名就以后,或许会跋扈一些,不讲理一些。
但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在为国朝拼命。
种世衡去了河西,西域的局势再乱,种世衡也能想方设法确保河西无忧。
河西无忧。
寇季便能放心的拆分刚刚回到了西宁州的永兴军。
年底的时候,新建的坐镇大理的禁军筹备完毕,入驻了大理。
坐镇在大理的五万捧日军,在捧日军大将军率领下,回到了汴京城。
捧日军回到了汴京城以后,也逐渐的进入到了拆分当中。
小半年时间内。
大宋各处的禁军,一直处在频繁的调动当中。
汴京城外的军营,每日都有将士打包了行囊,赶往别处,每日也有其他地方赶来的禁军,进入其中。
与此同时。
范仲淹和庞籍二人,在陕西府推行路改府的政令,也逐渐看到了一些成效。
几百万贯钱撒出去,陕西府各州县,皆建立了一些营造作坊。
其中有酿酒的、有锻铁的、有纺织的、还有制作一些干果等物的等等。
在作坊立起来以后,便在陕西府各地开始招工,只招收贫寒的吃不起饭的人。
陕西府里贫寒的吃不起饭的人,此前在朝廷分派从庙宇里清查出的田产的时候,解决了一部分。
在范仲淹建立起各大作坊以后,又解决了一部分。
等汴京城纺织作坊在陕西府落成以后,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