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办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那就是用宋律治理新征之地的时候,双方会产生很多矛盾,当地百姓会十分抵触大宋派遣过去的官员,朝廷的一些政令很难推行下去。
更关键的是,百姓们稍微受到一点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将其无限的放大,然后就会出现叛乱、抗争。
如今,朝廷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就遇到了相应的问题。
当地原有的百姓,十分抵触大宋官员的管理,一遭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凑在一起闹事。
一些最早叛逃出去的宋人,也跟当地的原著百姓一起闹事。
大宋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用的政令还是十分宽松的。
比起西夏推行的长生马之类的压榨百姓的政令,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然后,当地的百姓依旧不满意。
朝廷相应的退让了几步,却并没有得到当地原有的百姓的认可。
当地原有的百姓继续闹事。
此事奏报到了汴京城以后,赵祯、寇季、吕夷简等人商讨了好久。
最终商议决定,将兴庆府等地那些不服管束的百姓,分别迁移到两支禁军坐镇的地方,恢复西夏此前推行的苛刻的政令,管束着他们。
以十年为期。
十年内,表现良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的成为大宋之民的,经过了层层考核以后,才会被移居到宋人居住的地方。
表现恶劣的,会被发配到两大沙漠边缘吃沙子。
在这种办法管束下,要不了多少年。
兴庆府等地就再也没有敢反抗朝廷的人。
但这个办法所需要的时间很长。
需要数十年之功。
当地的一些地方兵马,数十年之内都没办法动。
就是因为在消化西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
所以在面对大理的时候,吕夷简三人自然而然的将在西夏遇到的麻烦考虑了进去。
若是没有寇季提出了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硬着头皮,选择原有的办法。
可如今有了寇季提出的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他们就不需要再自找麻烦。
赵祯在看到了吕夷简三人一起表态赞同此事以后,笑着道:“三位爱卿的意思,是赞成朱能为帅?”
吕夷简正色道:“臣只是赞成朱能的谋略,但臣觉得朱能不适合去大理。”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吕爱卿是觉得朱能打不下大理?”
吕夷简坦言道:“朱能也算是一位沙场上的宿将,他去攻打大理,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但治理大理,以及如何拿捏用兵的分寸,朱能还有所欠缺。”
寇季告诉朱能的办法,有点像是钝刀子割肉。
需要极好的掌握好分寸。
要逼迫大理拿出更多的钱财,却又不能逼得大理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其中的算计很深。
朱能未必算计得准。
赵祯听到了吕夷简的话,沉吟着没有开口。
王曾在这个时候拱手道:“臣以为,种世衡可以担此重任。种世衡此前治清涧城,所建立的功业,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他能征善战,又能治理地方。
无论是在兵事上,还是民事上,都能很好的拿捏住分寸。
是征讨大理的不二人选。”
赵祯感叹道:“朕此前说过,谁给出的谋略最好,就用谁。如今朱能给出的谋略最好,朕却不用他,朕会失信于他。”
吕夷简不咸不淡的道:“官家,朱能奏疏中提到的谋略,并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寇季帮忙想出来的。细细算起来,这应该是寇季的谋略,而不是他。
所以官家不用他,也不算失信于他。”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终究是他递上来的奏疏……”
“那就让他们两个一起去好了。”
寇季突然开口。
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齐齐一愣。
愣神过后,吕夷简撇着嘴道:“小小大理而已,派遣两位重臣去,会不会有些兴师动众?”
赵祯缓缓点头,看向了寇季。
种世衡和朱能,如今都是中枢之臣。
若是以前,朝廷对外征战,派遣两位中枢之臣,那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可如今,大宋已经崛起了,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地上霸主。
派遣两个中枢之臣去对付一个小小的大理。
确实有点兴师动众。
寇季笑道:“吕相只盯着大理,却忘了交趾。如今交趾境内也有战事,稍有不慎,战火就会烧到我大宋。虽说交趾边陲有陈尧资坐镇,可陈尧咨目前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万一交趾的战事出现了什么大变故,他不一定应付的过来。
大理毗邻交趾。
将种世衡和朱能二人一起派遣去大理,一方面能征战大理,一方面也能防止交趾的战事出现意外。
交趾一旦出现了什么大变故,朱能也能及时赶过去帮忙。”
吕夷简三人听到了这话,一脸迟疑。
寇季继续笑道:“大理要真被打下来,那可就是灭国之功。”
吕夷简三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犹豫的开口。
“他们二人一起去,确实妥当。”
寇季闻言,笑了笑,没有再多言。
吕夷简三人之所以如此痛快的赞成了朱能和种世衡一起去,就是因为寇季口中的‘灭国之功’四个字。
灭国之功,一个人背太过耀眼,两个人分担才合适。
更重要的是,寇季成为了武臣第一人以后,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得到的显著的提上。
若是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身份高的武臣,那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还能上升一层。
如今武臣已经跟文臣有了分庭抗争的实力。
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份高的武臣的话,武臣就有了压着文臣打的实力。
吕夷简三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
寇季正是因为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专挑他们难以拒绝的说。
赵祯再听到了吕夷简三人的话以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对寇季道:“四哥当真觉得,种世衡和朱能一起去合适?”
寇季笑着点点头。
赵祯沉吟道:“那谁为主,谁为次呢?”
寇季拱手道:“一切由官家定夺。”
赵祯思量了一下,道:“那就种世衡为主,朱能为次。朕会加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职位,他也不至于被种世衡压的抬不起头。”
吕夷简闻言,急忙道:“职权上会不会有冲突?”
不等赵祯开口,王曾率先开口道:“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并不冲突。再说了,真要发生了矛盾,朱能也辩不过种世衡。
官家给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身份,只要是为了避免朱能被欺负的太惨。”
此话一出,垂拱殿内的所有人,一脸哭笑不得。
“那就这么定了,找个吉日,让他们出师!”
赵祯一锤定音。
寇季等人齐声应允。
随后,赵祯便命中书舍人草诏,吩咐陈琳将旨意送去种府和朱府。
此次征讨大理,朝廷准备调遣十万禁军上阵。
川府等地的地方兵马,配合着十万禁军作战。
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顺利,那朝廷就不会派遣第二支禁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不顺利,那么随后永兴军会跟着投入到战场中。
倒不是朝廷吝啬,为了节省兵力,不愿意将两支禁军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种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认为,在对大理的战事中,应该先用一支禁军对战,不够再追加。
在他们看来,大宋的禁军经过了重新整编以后,兵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现有的五万禁军兵马,恐怕比以前十万,甚至更多的禁军兵马还强。
再加上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指挥,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肯定比以前强横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们都想在外出征战的时候带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锻造,全面的配备,还需要一些时间。
兵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个过程。
枢密院就算给他们配备火器,也不可能配备太多。
必须要等到了兵马熟悉了火器,会用火器作战以后,才能全面的配备火器。
不然一口气将火器配备上去,兵马不熟悉用火器作战,甚至如何合理的应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们作战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为此跟赵祯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给天武军配备一万人的火器军备。
同时从火器营内抽调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军中担任基础的军官职位,教导和指挥兵马用火器。
大理,将会是他们的试炼场。
一些的细则都商定妥当了以后,朝野上下立马快速的进入到了准备的状态。
经过了九日的准备。
一应所需的全部准备妥当以后。
种世衡和朱能,率领着五万一千兵马,悄然的离开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时候,赵祯听从了寇季的建议,并没有兴师动众的四处去宣扬。
寇季认为,战前四处宣扬,容易让百姓产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还不如悄无声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时候,再宣告给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胜仗了就行,其他的,没必要让百姓知道。
因为百姓知道了朝廷打了胜仗,会心生自豪感,会欢呼庆祝。
知道了朝廷打败仗,只会产生恐慌。
知道朝廷悍然出兵,只会产生浓浓的担忧。
无论是恐慌和担忧,对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益处,所以能避就避。
朱能和种世衡二人在离京的时候,寇季前去相送。
寇季原以为,朱能会因为被种世衡抢了主帅的位置,心生不满。
可是见到了朱能以后,寇季才发现,朱能不仅没有对此不满,反而一脸灿烂的笑容。
汴京城外。
十里亭内。
寇季瞧着笑呵呵的朱能,狐疑的道:“被人抢了主帅之位,你居然不生气?”
朱能笑道:“没什么好生气的。我的目的是去打大理,是不是主帅,其实我并不在意。再说了,治理地方那一类的东西,我也不擅长。
官家派遣我和种世衡一起,我打仗,种世衡治理地方,相得益彰。
所以我没啥好生气的。”
寇季一脸愕然。
朱能又笑呵呵的道:“此前跟种世衡争夺主帅之位,主要是担心朝廷只会派遣我们当中一人出去。如今舍得将我们两个人一起放出去,那我们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说到此处。
朱能看向了种世衡,嘿嘿笑道:“都是自家人,真要是打下了大理,你也不会少报了我那份功劳不是?”
种世衡撇撇嘴道:“少了谁的功劳,也不能少了你的。”
朱能听到这话,笑容更灿烂。
种世衡跟着笑道:“现在最难受的应该是李昭亮才对。”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李昭亮觉得官家对他有意见,这几日正上书跟官家理论呢。”
朱能和种世衡笑容一敛道:“官家会跟他理论?”
寇季坦言道:“李家三代忠良,官家多少得给他一点面子。再说了,李昭亮又不是什么蠢人,他知道得罪了官家没什么好下场,所以顶多抱怨几句,不会真的跟官家闹掰。”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后,什么反应?”
种世衡好奇的问。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一脸愕然。
寇季解释道:“以前,官家想要调遣个人出去征战,人家都要给官家甩脸色。现在,每逢战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动请战,甚至还能为了请战的事情跟他闹别扭,他自然觉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战事,从上到下,一片畏战之声。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仅没有畏战之声,反而因为不能出战,而出声抱怨。
足可见,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战、敢战、不畏战。
官家怎么可能不感觉到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齐齐点头,表示赞同寇季的说法。
风气,是一个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
以前,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风气确实不好。
明明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比一些小邦小国还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有了大国的气度。
大国,本该就是欺负人的。
被人欺负,那还叫什么大国。
大国,本该就是被人畏惧的。
不被人畏惧,那还叫什么大国。
寇季在种世衡和朱能点头过后,对二人道:“此次我前来送你们,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们。”
种世衡和朱能闻言,一脸正色,静等着寇季吩咐。
寇季沉声道:“回头官家会派遣一些铸钱的工匠赶到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