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颂- 第7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什么要照顾赵祯的心情?
  寇季心中嘀咕了几句,对赵祯一礼,道:“官家想要唤臣,不知道发生了何事?”
  赵祯长叹了一声,道:“安南军闯祸了!”
  寇季略微一愣。
  赵祯愤愤不平的道:“他们未经朕的允许,居然攻得了交趾李朝三城之地,简直是胆大妄为。”
  寇季闻言,脸色一变,也变得一脸愤愤不平。
  “确实大胆!臣这就下发文书给陈尧咨,让他带领兵马,去问问安南军,看看他们还是不是我大宋的臣民。”
  “他们所获的一切,必须全部收缴。他们若是服软,就继续供给他们粮草,他们若是继续胡闹,就断了他们的粮草。”
  “……”
  赵祯、寇季,你一句,我一句的在哪儿数落着安南军。
  各种惩罚安南军的法子从他们嘴里冒出来,可勒令安南军撤出交趾的话,一句也没说。
  吕夷简三人坐在一旁,看着赵祯和寇季一唱一和的演戏,嘴角齐齐抽搐了起来。
  吕夷简三人原以为,赵祯和寇季会因为刘亨的事情产生隔阂。
  如今看到二人这般嘴脸,他们才明白。
  赵祯和寇季君臣,还是和以前一样。
  脸厚、心黑、交情深。
  两个人在哪儿一唱一和的喊了半天,目的是什么?
  目的就是用一个合理的借口,将安南军在交趾烧杀抢掠得来的金银珠宝运回汴京城。
  再准确一点的说,二人就是在找借口,将安南军抢到的赃款,合理的洗白。
  赵祯一开口,寇季就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不需要排练,二人就一唱一和的演起了戏。
  “当姐儿还要立牌坊……不要脸……”
  吕夷简三人心里齐齐骂了一句。
  安南军兵出交趾的事情,他们三个人是知情的。
  对此,三个人没有半点看法。
  因为安南军兵出交趾,无论是他们灭了交趾,还是交趾灭了他们,对大宋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安南军若是灭了交趾,大宋就能平白的得到一块疆土。
  交趾若是灭了安南军,朝廷也能顺势将大宋最后一支不遵从朝廷命令的兵马裁撤。
  如今安南军在交趾抢了三座城,还劫掠了无数金银珠宝。
  朝廷依照规矩收纳他们手里的缴获,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赵祯和寇季二人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弄的藏头露尾的,三人自然一脸鄙夷。
  但鄙夷归鄙夷,三人却并没有出声。
  为何?
  因为赵祯和寇季这么做,有他们的用意。
  其用意就是为了安抚其他的藩属,以及应对交趾随后派来告状的使节。
  吕夷简三人觉得,以寇季的性子,在安慰交趾使节的时候,搞不好还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比如,问一问人家要不要武器,要不要兵甲……
  反正寇季贩卖大宋的武器和兵甲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此前大宋整顿兵制的时候,他就十分大方的将一部分淘汰的兵甲,高价卖给了元山国。
  武勋们此前贩卖武器的时候,那都是偷偷摸摸的,被逮住的就得掉脑袋。
  寇季倒好,光明正大的大批量往出贩卖。
  吕夷简等人不仅不能因此对寇季喊打喊杀,还得捏着鼻子夸寇家卖得好。
  能不好吗?
  一万套龙神卫的兵甲,卖给了元山国,得来的钱财,装备了一万御林卫以后,居然还盈余了十万贯。
  朝廷不仅没有在军队更换军备的时候付巨额的钱财,反而因此赚了十万贯。
  要知道,朝廷以往更换军备,那都是在烧钱。
  往往一套军备更换下来,朝廷十数年的积蓄,会因此花一个干干净净。
  朝廷也会跟着伤筋动骨。
  可如今朝廷不仅没有花钱,反而还赚了。
  吕夷简等人没理由不夸赞寇季。
  反正那些淘汰下的兵甲,放在仓库里也是发霉,重铸的话,需要支出一大笔费用。
  如今轻而易举的就将它们换成钱,换成新的军备。
  十分划算。
  至于其他的藩属拿了大宋的军备以后,会不会对大宋形成威胁,吕夷简三人一点儿也不担心。
  以寇季的黑心肠,绝对不可能干出舍己为人的事情。
  估摸着,寇季应该想将大宋所有的兵甲卖出去,用换来的钱财,帮大宋所有的兵马装备上火枪和火炮。
  就在吕夷简三人心中暗自瞎想的时候。
  赵祯和寇季已经演完了戏,赵祯还十分真诚的对吕夷简三人道:“吕爱卿,你们三人以为如何?”
  吕夷简三人虽然没注意听赵祯和寇季二人的话,但三人已经是老江湖了,知道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当即,三人齐齐拱手施礼道:“兵事如今已经归了枢密院掌管,官家和寇枢密觉得怎么做妥当,便怎么做,臣等没有异议。”
  赵祯满意的点点头道:“如此甚好,那朕便下旨给陈尧咨,让他全权去处理此事。”
  说完这话,赵祯吩咐人草诏,盖上了印玺以后,派人送出了宫。
  做完了此事以后。
  寇季略微拱了拱手道:“臣此次入宫,是有一件要事,要跟官家和吕公三人相商。”
  赵祯、吕夷简三人的目光齐齐落在了寇季身上。
  他们都知道,寇季一般不开口,开口都是大事。
  寇季见他们四人盯着自己,也没有卖关子,直言道:“编撰音韵书籍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臣有一个提议,想跟官家和吕公三人商量一番。”
  寇季当即将编撰音韵书籍遇到的困难说了一下,同时将自己的解决方法也一并说了出来。
  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四人听完以后,神色各异,关注点也不同。
  赵祯率先开口道:“简字当真比现有的字更容易学习?”
  寇季没有言语,吩咐宫娥取了笔墨,利用已有的一些简字,写了一篇字。
  又提笔挥毫,写了一篇繁体字的文章。
  寇季拿起了两篇字,向赵祯展示了一下,笑道:“诸位从小就饱读诗书,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笔画越多的字,越难写,也越难记。
  简字,就是在不失其形的情况下,减少字的笔画,让字变的更好写,更好记。
  以前写一个字的时间,简化以后,可以写两个字。
  以前记一个字的时间,简化以后,可以记两个字。
  简字的好处不言而喻。
  乡间的许多土夫子,因为蒙童学字的时候,记不住字,就将其当成蠢笨之人,挡在门外。
  乡间的百姓,也因为字的笔画太多,记不住字,因此对读书望而却步。
  若是能将字简化一番,那么前者和后者都会减少。
  读书人相对也会增多。
  更重要的是,我们即将推行蒙学,音韵书籍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册书。
  它简化以后,可以为朝廷节省许多钱财。
  只要多节省出一份钱,我们就能多收一个蒙童。
  一旦朝廷推行简字成功,又不遗余力的推行教化。
  或许有一日,全天下人都会识字。”
  赵祯听到这话,呼吸一下子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推行教化,在任何朝代,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功德。
  只不过,此前的朝代,纵然在推行教化上下了苦功,也没有多少建树。
  此前的朝代,也没有做到全天下人都识字的壮举。
  若是他真的能让全天下的人都识字。
  那他真的可以挺直了腰板,跟秦皇汉武论一论高低。
  赵祯盯着寇季,沉声问道:“若是朕不遗余力的推行教化的话,需要多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寇季略微思量了一下,道:“四野无藩属,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数十年苦功。”
  拖行教化,最重要的是什么?
  钱!
  只要钱到位,就没有推行不下去的教化。
  大宋又不是后世。
  大宋没有民主,没有自由。
  只要赵祯说服了满朝文武,他就可以将读书跟百姓的一切挂在一起,通过各种手段,让所有的百姓参与到文字学习当中。
  读书免费,还有补贴。
  不学习的话,征收重税,服苦役,再严重一点掉脑袋。
  你学不学?
  没一个人敢不学。
  也没一个人会因此生出怨言。
  为何没有怨言?
  因为读书人在大宋拥有独特的地位,只要是个人都看得见。
  百姓们不读书,不是不想读书,是读不起书。
  只要朝廷解决了读不起书的问题,百姓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家中的孩童送到蒙学学习。
  极少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在这个时候很难跳出来。
  朝廷不惜血本的让你读书识字,让你做人上人,你还不乐意?
  那朝廷将你砍了,也没人替你喊冤。
  朝廷将捣乱的砍了,或者发配出去做苦役,当先锋兵,自然不会有什么怨言传出来。
  所以,一切的关键就是钱。
  而朝廷不可能为了推行教化,将朝廷所有的税收都搭进去。
  所以寇季给出的办法就是借鸡生蛋。
  用藩属的钱,供养大宋所有人读书。
  大宋要付出的,就是时间和兵马。
  用数十万人,换取天下所有人读书的机会,赵祯觉得这个买卖十分划算。
  他几乎要拍板了。
  吕夷简咳嗽了一声,道:“官家,寇枢密提出此事,却又可行之处。纵然不能让我大宋所有人都识字,也能让我大宋一半人识字。
  但此事并非是一日之功。
  官家还需要徐徐图之才是,切不可过早宣扬出去。”
  王曾点头道:“若是过早的宣扬出去,却又没办成,那官家会失信于天下人。”
  张知白附和道:“此事官家只管做就是了,不需要说。”
  赵祯听完了吕夷简三人的话,略微沉吟了一下,道:“朕知道了……”
  话罢,赵祯没有再开口。
  推行教化,是他和寇季很早以前就定下的目标之一。
  其目的是为彻底改变文制做基础。
  若是让人将推行教化和文制革新联系到一起,可能会加大阻力,此事确实不易声张。
  他之所以失态,实在是寇季描绘的蓝图过于吸引人。
  吕夷简在赵祯闭口不言以后,盯着寇季道:“继续说说简字……”
  寇季缓缓点头。
  吕夷简问道:“你如何肯定,用了简字,音韵书籍的厚度就会减少三分之二。”
  不等寇季开口。
  王曾抚摸着胡须道:“应该是在大小上做文章。”
  寇季笑着点头道:“不错,现有的字,笔画繁多,印刷过小,必然模糊成一团。所以想要清晰的将其显露出来,必须用一定大小的字。
  但是简字不同。
  笔画少。
  即使印刷雕刻成倍数缩小,也能看清。”
  说着,寇季将自己书成的两篇文字,拿着往后退了一些距离,对吕夷简三人道:“我站在此处,三位看现有的字,一些字只能看见个轮廓和大概。但简字,依然可以看的十分清晰。”
  寇季放下了两篇文字,取了两张纸,用毫笔,写了两篇字极小的文章,递到了吕夷简三人面前。
  “同样大小的字,同样大小的笔画,简字,缩小以后,依然清晰可见。可现有的字,一些笔画已经重叠成了一团。”
  吕夷简三人一瞧,还真是。
  张知白看完以后,皱眉道:“小字固然能够降低书籍的厚度,可长期阅读小字,对双目有碍。”
  寇季听到张知白的话,缓缓点头。
  张知白说的确实在里。
  小字看多了,确实容易出现近视。
  寇季对张知白道:“此书只是用于蒙童蒙学,而且是辅佐蒙童读书的书籍,并不是专门交给蒙童演习的。蒙童书文,也不可能以此为帖。
  而且也仅仅是此类的书籍,其余书籍不可能这么做。”
  张知白感叹道:“小字刊印书籍,更容易节省钱财,一些书商恐怕不会放过这个牟利的机会。”
  寇季点头道:“所以蒙学一应的书籍,由朝廷刊印,由朝廷把关,不会交给书商去牟利。”
  王曾皱着眉头道:“就怕天下读书人不答应。他们已经习惯了用现有的文字,推行简字,他们肯定会闹事。”
  寇季坦言道:“简字是根据现有的文字演化而来,取现有文字之形。理解简字,远比理解现有文字要容易。读书人要学习的话,也会快不少。
  而且推行简字,并不是说让读书人抛弃旧字。
  在新旧交替之际,我们可以两者并行。
  此举又不会影响读书人的仕途。
  他们纵然闹事,也闹不出什么大事。”
  吕夷简撇撇嘴道:“就怕有人存心不良,借机煽动闹事。”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此事是不可避免的。但推行教化,是朝廷的善政,我们不应该因为有人会闹事,就畏惧不前。
  我们反而该迎难而上。
  一旦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