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录入简单的意思,就如此厚重。
若是将具体的字义和音韵标注录入的话,恐怕会再厚三倍。
我等著作音韵书籍,是为了教化之用。
可是若达到了四尺以上的厚度,推行以后,恐怕不便于携带,百姓们也买不起。
最终,它很有可能会被收录到各家富户的藏书之中,而不是百姓们手里。”
寇季听到这话,有些意外。
依照大宋大部分读书人的习惯,他们著书,根本不考虑厚度的问题。
因为他们在著书的时候,从没有想过将书送到百姓们手里,让百姓们观看。
他们从一开始,针对的就是那些读书人。
在这个读书人稀少的时代,每一个读书人都是很值钱的。
家有薄产的读书人不提,贫寒的读书人,只要不自己自暴自弃,赚一些小钱还是很容易的。
帮人抄书、代写书信等等,都能赚取一些钱财。
所以,读书人都有钱。
著书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考虑读书人买不买得起书的问题。
贾昌朝和一众大儒们,能在著书的同时,将百姓们买书的问题也考虑进去,这十分难得。
由此可见,他们中间一大部分人,是真的在为百姓做奉献,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成名。
“诸位贤达能为天下百姓考虑,天下百姓应该拜谢诸位才对。”
寇季感慨的道。
一个大儒听到了寇季的话以后,正色道:“我们著书,是为了推行教化,为百姓谋福,自然不能忽略了百姓们看到书以后的反应。
此前老夫已经派手下的门生,拿着这一叠东西出去找一些百姓们看过,观察过了他们的反应。
他们在看到如此厚的书籍的时候,一个个眼中都有惧意。
有人或许是因为不喜欢读书,有人或许是因为书太厚,囊中羞涩的缘故。
但不论是那个缘故,只要我们著出的东西不能被百姓们认同,就说明我们著出的东西存在缺陷。
有缺陷,我们就得改。
不改,我们还不如不著书。”
此话一出,其余的大儒们纷纷点头响应。
寇季再次感受到了古人在著书方面的严谨和偏执。
寇季郑重的点头道:“言之有理……”
说到此处,寇季伸手对贾昌朝道:“将你们著成的草本拿过来我瞧瞧。”
贾昌朝点了点头,吩咐人将桌上的草本拿起来递到了寇季面前。
寇季拿起了草本,细细的翻看了起来。
贾昌朝和大儒们著书很细致,细致到寇季细细的看了许久,也挑不出错处。
唯一让寇季觉得头疼的就是没有标点符号,他看着有些难受。
寇季看了许久以后,放下了草本,盯着贾昌朝和大儒们道:“诸位近些日子辛苦了……”
贾昌朝和大儒们闻言一愣,一个个纷纷摇头。
寇季为何会说这话?
那是因为他在草本中,看出了贾昌朝和大儒们下的苦工。
每一个字,以及每一个字延伸出的词,意思、出处,他们都注解的毫无差错。
要知道,考证一个词的出处,或许很简单。
可考证许多词的出处,却需要花费打量的时间,翻阅大量的书籍。
贾昌朝的年龄不大,可大儒们大多却是高龄。
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草本的编著,每天必然有庞大的工作量。
寇季很在意此事,但贾昌朝和大儒们却无人在意此事。
贾昌朝在寇季看完了音韵书籍草本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寇龙图有什么看法?”
寇季放下了音韵书籍的草本,沉吟道:“诸位著书十分严谨,没有一点儿错处,我没有太多看法……”
贾昌朝和大儒们听到了寇季这话,脸上皆流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寇季顿了顿,继续道:“诸位有没有考虑过,将音韵书籍中的字和一个成词,分著成两册书呢?”
贾昌朝和大儒们闻言,皆是一愣。
寇季沉声道:“我们著音韵书籍,主要是为了让蒙童、百姓们识字。让他们认识字,懂得字的意思,才是关键。
成词,可以等他们学会了字以后,再学。”
贾昌朝和大儒们一个个陷入到了沉思中。
寇季再次拿起了那一叠的草本,将其一分为二,道:“最关键的是,我们将字和成词分开,书的厚度就会减半。
百姓们面对书的恐惧,以及购买书的价钱,也会减少一半。
只要百姓们认识了字,知道了识字的好处,自然不会再对书产生畏惧。
一些贫寒的人,稍微积攒一些钱财,也能买得起成词书。”
通俗的讲,贾昌朝和大儒们著出的音韵书籍,就像是一个字典和成语词典的合体。
寇季现在将它们分成了字典和成语词典。
贾昌朝和大儒们一起思量了一下寇季的话以后,对视了一眼,纷纷点头。
贾昌朝郑重的道:“此举倒是可行……可即便如此,书的厚度仍然不便于携带,不便于轻松翻阅。”
寇季放下了手中的草本,笑眯眯的道:“或许可以考虑用简字。”
贾昌朝和大儒们又愣了。
简字并不是后世独创。
所以贾昌朝和大儒们并不陌生。
他们一些人在舞文弄墨的时候,偶尔也会用简字。
简字应用的最广泛的就是忌讳字。
比如匡、胤、恒、祯等字。
读书人们在舞文弄墨的时候,碰到了这些字,要么绕过去用别的字代替,要么就缺一笔,要么就用简字。
只是,读书人们平常纵然用到简字,也十分稀少。
寇季要在编著的音韵书籍里用简字,几乎要将原有的所有文字翻新了一遍。
如此大的改动。
贾昌朝和一众大儒们,也不敢轻易吭声。
寇季见贾昌朝和大儒们陷入到了沉默中,吩咐人取了执笔,提笔写下了几个字。
随后又用简体字写了一遍。
将简体字的好处,更直观的表露在了贾昌朝和大儒们面前。
“简单、易学,更省笔墨,也更省纸张,印刷的时候,纵然字雕刻的小一些,排列的缜密一些,也不会模糊不清。
若用简字,书的厚度一下子能缩小三分之二。”
寇季将简体字的好处,很直观的表现了出来,贾昌朝和大儒们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可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开口。
许久以后。
一个年级十分老迈的大儒叹了一口气,自嘲地笑道:“老夫依稀记得,老夫当年读书识字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十分难写的字,学了十数次,写起来依旧会丢一笔。
为此没被私塾的先生打板子。
至今,老夫写起那个字,仍旧会少一笔。
老夫没成名之前,许多人都借此指责老夫。
老夫成名以后,许多人都是这是老夫特殊的癖好,是老夫单独留出来,辨别自己书画真伪的。
其实,没有那么多特别的意思。
老夫就是单纯的写不好它。
老夫当初若是学的简字的话,或许就不会挨板子,更不会至今都写错它。”
说到此处,老迈的大儒看向其他人,笑着道:“我们著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福泽万民,福泽百代。现在的字,变成了简字,还是字,意思还是一样的。
它又不会影响我们的学问,更不会影响圣贤惦记。
字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现在这样子的。
这就证明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先贤能变,我们也能变。
先贤改变字,是为了福泽万民,福泽百代,我们也是为此。
所以,老夫赞同寇龙图的想法。”
贾昌朝和大儒们闻言,一脸苦笑。
贾昌朝咬着牙道:“福老,我也赞成寇龙图的想法。毕竟,简字对推行教化的好处,十分显著。
可此事,不是我们能做主的。”
老迈的大儒看向了寇季,“寇龙图是此次编著音韵书籍的主官,此前编书,不见你的踪影,如今是不是也该出一份力了?”
第0766章 借鸡生蛋!
“应该的……”
寇季失笑着说。
贾昌朝说的没错,能不能用简字,能不能推行简字,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大宋第一人赵祯说了也不一定算。
此事需要跟赵祯,以及内廷三位宰辅一起商量,将其当成一条政令,推行出去。
“你们在此继续编书,推演一下简字,我去找官家和内廷三位宰辅商量一下此事。”
寇季不是那种喜欢拖泥带水的人,他既然答应了去办此事,立马就去办。
虽然他现在不想见赵祯,但也得去见。
老迈的大儒在寇季快要离开的时候,笑呵呵的道:“若是推行简字,要承担骂名,老夫可以一力担之。”
寇季笑道:“不用,我担得起,要是担不起了,再找您老。”
老迈的大儒要起身向寇季施礼。
寇季却笑着离开了贾昌朝等人议事的地方。
出了贾昌朝等人议事的地方,寇季并没有急着进宫,而是去了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人学习大食文的地方。
进了园子,寇季转身就想走。
为何?
因为他进了园子,就看到了一个家伙捧着一卷大食文的书籍在通读。
他学了快一年时间大食文了,尚且不能做到通读大食文书籍,人家半年,就能通读了,他当然不想见到这家伙。
寇季在大宋,那是被所有人赞誉的聪明人。
可他真的聪明吗?
只有他自己知道。
比起韩琦、欧阳修、文彦博、范仲淹等一众万里挑一挑出来的人杰,他真的不算聪明。
他的聪明,只是建立在先知、以及庞大的知识之上的,并不是因为他智慧比人高。
他的智慧真要是冠绝一众人杰,他在后世也不可能以造假谋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学习东西方面,他的速度并没有韩琦等人快。
园子门口那个家伙,在韩琦等人中间,并不算是最聪明的,只能算是中层。
他尚且能通读大食文。
那其他人估计对大食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水平。
寇季不想进去自取屈辱,所以在门口晃荡了一下,准备离开。
只是没走几步,就被正准备出门办事的范仲淹给撞见了。
“先生?!”
范仲淹看到了寇季的身影以后,立马追了出来。
寇季停下了脚步,回头笑呵呵的盯着范仲淹。
范仲淹对寇季一礼道:“先生,你可有日子没到此处来了。”
寇季淡然笑道:“最近有些政务要忙。”
范仲淹沉声道:“先生身为枢密使,自然有许多军国大事要处理,学生能理解。”
不等寇季继续开口,范仲淹就继续道:“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先生。”
寇季给出了一个愿闻其详的眼神。
范仲淹沉声道:“新科进士们学习大食文已经半年了,如今只是勉强通读大食文而已。学生想请示先生,加快进度,让他们尽快掌控大食文。
鸿胪寺派来的那几个教授大食文的官员,只听先生的。
学生几次向他们提出此事,他们都不应允。
希望先生能吩咐他们一声。”
寇季嘴角抽搐了一下,一本正经的道:“此事我已经交给你了,你看着做就行。回头我会给鸿胪寺那几个官员传话,让他们听你吩咐。”
“先生,译书的事情何事进行?”
“等你们学通的大食文……”
“此次恩科,是我大宋立国以来,最公正的一次,所以此次网罗出的新科进士,皆是英才,他们学习的速度很快。
先生要早做准备。”
“回头我就吩咐人将你们要译的书,送到此处。”
“……”
寇季又陪着范仲淹聊了一会儿,然后果断离开了此地。
并且心中隐隐发誓,以后能不来,就不来此地。
寇季出了瑞圣园,回到了府上别院,换上了官服以后,坐着马车入了汴京城。
到了皇宫门口,亮出了腰牌以后,一路畅通无阻的进入到了皇宫。
到了宫里,一打听,得知了赵祯和吕夷简三人在资事堂,便赶往了资事堂。
寇季原以为,再次见到赵祯,二人会变得十分尴尬。
却没料到,刚一进资事堂的门,赵祯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四哥,朕正准备派人去传唤你呢。”
赵祯呼唤他四哥的时候,还是以前那般语气,没有丝毫的变化。
寇季听着,长出了一口气。
赵祯并没有因为刘亨的事情跟他产生隔阂。
这个念头刚在寇季心里升起来,寇季就将它驱逐出了脑海。
明明是他在这件事中的损失最大好不好?
为什么要照顾赵祯的心情?
寇季心中嘀咕了几句,对赵祯一礼,道:“官家想要唤臣,不知道发生了何事?”
赵祯长叹了一声,道:“安南军闯祸了!”
寇季略微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