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则乘车进了宫,去找赵祯要人。
翻译大食文的书籍,一群新科进士,加上几个精通大食文的官员足以。
但是著音韵书籍,则需要精通音韵的人。
大宋官员,几乎对音韵都有所了解,精通音韵的人也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到著书当中。
寇季还是希望能从赵祯手里调派一些专业性的学术型人才,而不是那种力图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完整、统一的音韵书籍,在贾昌朝等一系列精研音韵的人眼里,还只是一个雏形,可是在寇季眼里,却是一个成品。
所以著做音韵书籍,对贾昌朝等人而言,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去潜心研究,中间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但是在寇季眼里,毫无障碍可言。
寇季作为一个后世人,他最初接收到的教育,就是从音韵开始的。
他脑海里有完整的音韵。
他可以时不时的将自己知道的一些音韵知识分享给贾昌朝等人。
贾昌朝等人一定能很快编著出一套完整的音韵书籍。
有寇季帮忙,贾昌朝等人编著音韵书籍,完全就是在捡功劳。
除了贾昌朝以外,功劳要分润给谁,自然是寇季说了算。
寇季入宫的时候,赵祯正在御花园里纳凉。
王曾在一旁向赵祯汇报着春税征收的准备工作。
寇季到了以后,王曾停下了汇报。
寇季将赵祯一礼,“臣寇季见过官家……”
赵祯笑着道:“四哥不必多礼。”
寇季又对王曾拱了拱手。
王曾拱手还礼。
一套礼仪走完以后。
赵祯盯着寇季笑问道:“四哥入宫,可是因为修订史册的事情遇到了什么麻烦?”
寇季笑道:“钱粮、人手,官家都给的十分充足,修订史册的事情,暂时没有任何麻烦。臣此番进宫,是另有要事跟官家商量。”
赵祯一听这话,来了兴致,“什么事情,值得四哥亲自入宫一趟?王爱卿也在,你说出来,朕和王爱卿仔细参详一二。”
王曾赶忙躬身道:“臣不敢,一切由官家做主就是。”
寇季有些意外的瞥了王曾一眼,心中暗暗感叹,赵祯如今是真厉害了,已经将内廷的宰相逼到了说恭维话的地步。
寇季心中感叹了几句,对赵祯笑道:“臣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所以想将它编著出书,想请官家借调一些人手。”
此话一出,赵祯和王曾皆看向了寇季。
赵祯狐疑道:“什么有趣的东西?”
寇季笑道:“音韵!”
赵祯和王曾对视了一眼,二人脸上皆生出了一丝疑虑。
音韵,他二人都不陌生,也系统的学习过一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寇季突然提到音韵,是打算用音韵做什么?
二人心中有疑虑,但是并没有开口发问,只是狐疑的盯着寇季,静等寇季的下文。
寇季在二人的注视下,笑道:“我大宋虽然有官话,但是各地仍旧说的是乡音。乡音和官话中间存在着许多矛盾。
所以总是会出现许多冲突。
为此,没少发生麻烦事。
臣此前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臣就在想,有没有可能以音韵标注文字,编著成书,将其输送入蒙学中。
久而久之,各地百姓除了说乡音以外,必然会学会官话。
届时,官场上许多因为乡音和官话产生的冲突,将不复存在。
为此,臣请教了太学祭酒贾昌朝。
贾昌朝对音韵颇有研究,所以在臣提出此建议以后,他告诉臣。
朝廷编著音韵书籍,不仅能正官音,也能大兴教化。
贾昌朝称,蒙童们在初学文的时候,因为各地蒙师乡音之故,总会学错许多字的读音。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很难改正。
一旦有了音韵书籍面世,此类的错误就能避免。
此外,蒙童们初学文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读的场面,从而导致了教化难行。
若是又音韵书籍,就能避免此类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音韵书籍一旦面世,朝廷推行教化也会容易许多。
蒙童们只要学会了音韵,在没有先生教导的情况下,也能凭借着音韵书籍,学会更多的文字,看懂更多的书籍。
朝廷若是在各地设立蒙学,只教授简单的文字和音韵,相信我大宋的识字的人,会快速的多起来。”
寇季一番话说完,赵祯和王曾二人脸色彻底变了。
若是编撰出的音韵书籍,真的有寇季说的这般好,那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形容也不为过。
历朝历代一直在推行教化,可读书人识字的人,一直只有一小撮。
教化难以推行,主要就是读书的成本高、要求高。
乡间那些私塾的先生,在教导幼童的时候,不仅会收取贫寒百姓难以承受的束脩,有时候还看幼童的资质,太笨的人家不教。
再加上学习期间笔墨纸砚的支出,许多贫寒百姓家,根本就承担不起。
但,一旦寇季所说的音韵书籍问世,幼童们在跟着先生学习的同时,也能自学一部分。
这将会大大的减少幼童们学习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朝廷若是能出钱将蒙学推行到大宋全境,那幼童们蒙学的成本还会再降。
到时候学习的人自然就多了,识字的人也就多了。
大兴教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寇季说的很少,但以赵祯和王曾二人的眼界、身份、地位,他们能想到的更多。
王曾盯着寇季郑重地问道:“你如何确保朝廷将蒙学设立到全大宋?”
寇季坦言道:“一字交子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没有帮朝廷出过什么大力。朝廷推行蒙学,就是它出力的时候。
我大宋教化难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财的问题。
只要付出足够的钱财,我们可以让大宋每一个人读上书。
蒙学不取分文,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祯和王曾听到寇季这话,脸色彻底变了。
赵祯缓缓起身,盯着寇季沉声道:“四哥,天下的幼童,足有千万。千万幼童蒙学,所要耗费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字交子铺固然有钱,但那些钱都是别人存进来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财。
朝廷纵然用了,回头也得从国库支出钱财,弥补到其中。
不然,蒙学还没有推行出去,一字交子铺就先完了。
朕并非吝啬,朕也想让大宋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可我大宋现在没有足够的钱财。”
寇季盯着赵祯道:“没有就去抢!我们大宋多的是兵马,四邻也多的是钱财。用四邻的钱财,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足以。
我大宋读书识字的人越多,兴教化的成本就越来越低。
总有一日,我大宋不用四处去劫掠,也能让我大宋的幼童们读得起书。”
“抢?!”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
王曾在一旁皱眉道:“打仗会死很多人……”
寇季平静的盯着王曾道:“我身为枢密使,自然知道打仗会死很多人。但我大宋现在要大兴教化,又没有足够的钱财,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
用我大宋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换取十代、百代人读书识字的资格,难道不划算吗?
劫掠只是暂时的,但兴教化,却是百年大计。
而且真去劫掠,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以我大宋现在的兵锋,天下鲜有人是我们的对手。”
见赵祯和王曾二人沉默不语,寇季就继续说道:“我们抢来的钱财,不仅能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那些参与到战争中的将士,也会因此获取大量的钱财。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意去当兵卒。
所以当兵卒的,大多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贫寒人家也能因此富起来。
河西、兴庆府等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军中那些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中原腹地活不下去,就只能去当兵卒,讨一口饭吃。
他们在河西、兴庆府等地,分得了百亩、千亩的良田,举家都脱离了贫寒。”
赵祯听到此处,不再犹豫,“那就去抢,只要不是祸害我大宋百姓,祸害谁,朕都不在意。”
王曾急忙劝解道:“官家,此事还得三思而后行,且不可莽撞的下决断。派遣兵马出去打仗倒是容易,可是兵马外出打仗,需要的粮饷和辎重,却是一大笔开支。”
赵祯看向了寇季,他相信寇季提出了此事,一定会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寇季淡然道:“派遣出去的兵马是出去当强盗的,是为他们自己抢钱、抢粮的,要辎重和粮饷做什么,他们打赢了吃肉,打输了就吃糠咽菜。朝廷所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军备而已。
眼下火器已经逐渐的进入到军中。
军中换下的那些刀枪剑戟,随后会毫无用处。
与其堆在库房里等发霉,不如发给将士们拿出去用。”
寇季不仅要四邻的钱财,还要借着四邻将大宋的兵马变成吃肉喝血的虎狼之辈。
王曾的眉头皱成了一团,思量了许久以后,道:“能不能用别人?”
寇季略微一愣。
王曾叹了一口气道:“让别人拿命去抢钱,总比我们自己人拿命去抢钱要来的实在。”
寇季还以为王曾不会赞同此事,却没想到王曾居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寇季异样的盯着王曾。
王曾撇撇嘴道:“你别这么看着老夫,老夫又不是腐儒。老夫眼里只有大宋的百姓,因为老夫吃穿用度,皆是大宋百姓所出。
别人又没有供养老夫,老夫管他们死活。”
寇季听到这话,咧嘴笑了,赵祯也是如此。
大宋通过三场大战,奠定了如今四海霸主的局面。
赵祯心里清楚,强国之路,离不开战争。
以前那种只想着议和,不想着打仗的朝风,是不可能让大宋变强的。
唯有用拳头,才能打出一个真真正正的强国。
王曾对战争的态度,正是赵祯想要的。
寇季听到了王曾的话,笑着道:“最开始的时候,自然得用别人。但随着战争不断的变化,我们的人不可避免的也要参与到其中。
我只是将以后的事情提前说出来而已。”
王曾听到这话,瞪起了眼,喝道:“以后的事情,你现在拿出来说有什么用?现在是别人出去帮我大宋拼命,他们就算拼出了狗脑子,老夫也不在意。”
赵祯、寇季闻言,哈哈大笑。
王曾对寇季哼哼道:“书你著,推行教化的事情,必须交给老夫。总不能所有的功劳都被你小子一个人占了。”
寇季笑着瞥了赵祯一眼。
赵祯会意,笑道:“那么推行教化的事情,就交给王爱卿了。”
王曾对赵祯一礼,道:“臣遵旨。”
顿了顿,王曾问道:“什么时候开始?”
赵祯思量了一下,看向了寇季道:“音韵书籍,需要多久才能编著出来?”
寇季笑道:“十月左右……”
王曾一脸愕然,“不过半载,你这么有自信。”
寇季笑道:“王相等着看就是了。”
赵祯点头道:“既然十月左右就能成书,那王爱卿现在就开始准备推行蒙学的事宜吧。等到成书的时候,各地蒙学也就可以跟着建立起来了。
一应花费,暂时有国库所出。
国库若是不够,可以奏请朕,朕会调派内库和一字交子铺的钱财做支持。”
王曾缓缓点头。
寇季在一旁笑道:“官家,臣要的人……”
赵祯正色道:“朕回头就会将太学和国子监的音韵博士们派遣过去。若是还不够用,朕就昭告天下,请所有精通音韵的人入京。”
寇季道:“那臣就静等官家佳音了。”
一应事务谈妥以后,寇季就离开了皇宫。
此后一段日子,寇季都在为编著音韵书籍和翻译大食书籍的事情忙碌。
对外战争的事情,走的是枢密院,所以满朝文武并不知晓。
王曾也没有出去乱说。
所以安南军进入交趾的事情,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权知开封府陈尧咨被调离汴京城的时候,倒是引起了一些动荡,但动荡不大,满朝文武关注了几日,也就不再关注此事。
跟陈尧咨一起离开汴京城的,还有从巴格达来的那一批人。
赵祯已经答应了准许他们的军队通过大宋赶往交趾,他们的心思早已飞到了交趾,自然没心思再在汴京城待下去。
寇季苦学了一日的大食文,刚刚走出书房伸长了一个懒腰,寇忠就晃晃悠悠的出现在了寇季面前。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问道:“忠伯,你有事?”
寇忠缓缓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
寇季会意,引领着寇忠进了书房,坐定以后,寇忠沉声道:“少爷,西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