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颂- 第6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在逐条逐句的分析寇季的话,脑子在快速的转动着,但他们没有插嘴的意思。
  寇季顿了顿以后,继续道:“在禁军重新编排以后,三衙和枢密院,将合为一处,以后没有三衙,只有枢密院。
  枢密院掌管调兵,也掌管遣将。”
  寇季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除了赵祯,其他人眉头几乎皱成了一个川字。
  大宋立国之初,之所以分别设立了三衙和枢密院,分别掌兵掌将,就是害怕兵将调遣之权,落在一个人手里。
  如今寇季将兵将调遣之权,全部纳入了枢密院,他们自然感觉到不舒服。
  寇季一边打量着众人,一边继续道:“以后枢密院只掌管禁军。”
  吕夷简等人闻言,一脸茫然,不明白寇季这话里的意思。
  寇季又道:“枢密院在接管了三衙以后,会收缴所有虎符。非战时,禁军调遣,必须通过枢密院兵印。枢密院兵印,一印二分,官家掌一半,枢密使掌一半。
  若是需要调兵遣将,需二印合一,加盖调兵文书,才能调遣。
  战时,禁军调遣,官家自会下发各级虎符。”
  吕夷简等人一个个瞪大眼。
  寇季此举最终的结果就是,赵祯真真正正的拿到了天下兵权,同时赵祯和枢密院共掌兵权。
  如今的枢密使是寇季,就是说赵祯和寇季二人会共掌兵权。
  二人如今在干什么?
  革新!
  以后会干什么?
  彻底将大宋革新!
  如今二人在革新兵制的时候,牢牢的将兵权抓在手里,其目的是什么?
  吕夷简等人心知肚明。
  他们在为之后的革新准备力量。
  吕夷简等人几乎可以肯定,赵祯和寇季在此后的商讨中,在其他兵制方面,一定会做出让步。
  但是在这一条上,二人绝对不会做出半点让步。
  寇季通过吕夷简等人的反应,猜出了吕夷简等人的心思,但是却没有多做解释,他继续说道:“以上是牵扯到枢密院的兵制。
  下面我说说兵部牵扯到的兵制。
  一旦完成了禁军新编,必然会遗留下许多禁军将士。
  届时,剩余的禁军将士,会被编入到各路守军。
  我大宋所设立的路,皆设立一支守军。
  满额一万人。
  由兵部掌管。
  军饷由兵部配发。
  各厢、藩、衙、守城、乡兵马,一并裁撤。
  各府、州、县,设立府兵、州兵、县兵。
  府兵兵额一千人、州兵兵额八百、县兵兵额五百人。
  以上兵马,皆由各府、州、县衙门管辖,各府、州、县衙门也有相应的官员。
  籍归兵部,但是军饷有户部配发,俸禄等同于各路三班衙役。
  再设立了府、州、县三级兵马以后,剩余的兵马,充入到各衙三班。
  县衙门三班衙役,人数定为三十人。
  州衙门,人数定为九十。
  府衙门,人数亦为九十。
  补充完了三班衙役以后,剩余的兵马,发还原籍,退兵还农。”
  吕夷简等人,听到此处,彻底反应不过来了,一个个眉头皱在一起,脑子里乱哄哄的,越想越乱。
  寇季提出的提议,跟现有的兵制、官制有很大的冲突,非常大。
  每一个冲突在他们脑海里碰撞,都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火花,最终火花连成一片,变成了火海,将他们的脑袋烧成了一团浆糊。
  “帮……帮老夫取笔墨过来……”
  吕夷简扛不住了,招呼身边的宦官,帮他去取笔墨。
  吕夷简开了个头,其他人也不再死撑,纷纷开口向宦官讨要笔墨。
  赵祯和寇季二人见此,对视了一眼,会心一笑。
  寇季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他们两个人和枢密院的那些官员一起商量出来的。
  旨在,将所有的兵马,都放在他们该放的地方。
  以后七十一万禁军兵马,除了守卫皇城,就是坐镇边陲,对外作战。
  除此以外,什么也不干。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属于野战军。
  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当远征军。
  各路设立的各军,负责剿灭地方叛乱、剿灭地方土匪、镇压大的暴动、以及帮助各府、州、县,处理一些兵事上他们难以处理的问题。
  至于各府、各州、各县的兵马,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几乎就相当于是外编衙役。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武特。
  衙役们自然不必多说。
  依照常理,其实赵祯和寇季在革新兵制的时候,没必要给各地衙门里塞人进去,徒增一些钱财的消耗。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为之后的改革做准备。
  皇权不下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出在各级衙门里的文武吏、以及三班衙役上面。
  各级衙门里的文武吏、以及三班衙役,大多都是地方富户,或者地方豪强的子弟在充任。
  他们不仅掌控了朝廷对下的言论,甚至还掌控了地方的管制。
  一些不作为的官员到地方到任以后,基本上一直处在被他们架空的状态。
  赵祯和寇季这么做,就是为了给里面掺沙子。
  固有的坐地虎,遇见了被分配到各地的过江龙,在利益分配方面,必然会产生冲突,双方必然会斗个你死我活。
  被分配到地方的将士们,肯定不是那些地方豪强的对手。
  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寇季和赵祯二人会暗中授意地方兵马参与到其中。
  总而言之。
  随着将士们被分配到地方充作衙役,一定会将大宋朝文治方面的水,彻底搅浑。
  到时候寇季和赵祯二人做起事就方便多了。
  更重要是,他们二人在背后支持着那些被分配到地方的将士,那些将士自然会替他们二人说话。
  他们二人也算是在地方有了人。
  地方上也不至于被那些豪强们彻底把控。
  寇季和赵祯二人不止在对付皇亲国戚和武勋的时候一环套着一环的谋划,在改革兵制的时候,也是如此。
  当然了。
  他们二人在商定了此事以后,就知道,他们在兵制中埋下的钉子,肯定会被人发现。
  但他们二人并不担心他们的兵制推行不下去。
  一切的兵制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
  先将禁军编排好,稳住四方,稳住整个大宋。
  然后再进步推行路、府、州、县。
  一点一点的将兵马渗透进去。
  最后才是分配衙役。
  到分配衙役的阶段,路、府、州、县各级衙门的兵马,都已经设置齐全。
  地方豪强若是抵制此事的话,朝廷有足够的理由,各级兵马就会加入到其中,镇压地方豪强。
  迫使地方豪强低头,接纳将士们进入衙门。
  地方豪强若是作乱,路一级的安抚司,可以快速的集结境内的兵马,集结出一支大军,压向地方。
  可以说,此举比大宋朝兵制中的一兵三辅,更有利于维护地方安定。
  若是路一级的衙门,处理不了地方豪强叛乱的话,还可以就近请调坐镇在大宋四方的四个永字头禁军。
  寇季和赵祯二人,将永定、永平、永兴、永安四支禁军,分别安插在了西宁、太原、博州、邕州等地。
  起的就是一个两面驰援的作用。
  对内,可以快速的驰援各路,对外可以快速的驰援四方。
  对内弹压,四个永字头的禁军,可以快速的会同地方兵马,集结出一支不小于七万人的兵马。
  五万精兵,率领着二万以上的地方兵,足以快速的弹压地方民变。
  对外,四个永字头的禁军,能够快速的驰援四个镇字头的禁军,以及两个塞字的禁军。
  无论是驰援宋辽边陲,北方边陲,西方边陲,都能快速的集结出十五万精兵。
  十五万精兵,足以应付任何一方的敌人来犯。
  更重要的是,若是四个镇字头的禁军远征的话,四个永字头的禁军,也能快速的接替它们承担起戍边的重任。
  总而言之,在兵力部署、兵力分配方面,寇季和赵祯二人可谓是绞尽脑汁,才想出了一个相对健全稳定的兵制。
  赵祯和寇季二人绞尽脑汁想出的兵力部署的深意,吕夷简等人暂时还没想到那一块。
  他们还在快速的消化寇季所说的话。
  寇季并没有在他们派人去取笔纸的时候,继续开口。
  虽然他心里有恶心一下吕夷简等人的想法,但是却不能付诸于行动。
  眼下议论的是国事,不能儿戏。
  寇季在他们取来了笔纸以后,才缓缓开口道:“监军方面,监军制度予以保留,但是在禁军中,监军最多推行到营一级。
  地方上可以推行到都一级。
  且监军不再由文官和宦官充任。
  官家准备重振武举,以后军中的监军,将由武举出来的进士充任。
  武科中,在武试之余,也会相应的增添一部分的文试。
  监军由兵部管辖。
  取缔监军临时专断之权。”
  “武职方面,取缔繁杂的武职,一切从简,禁军除御龙卫外,其余禁军主将,授大将军职,左右两厢指挥使,改为左右上将军,十军头改为将军,营正改为校尉,都头仍旧是都头……
  各路兵马,设将军两人,校尉十人。
  各府兵马,设校尉两人。
  各县兵马,不设官职,一应调度,由各县县尉作主……”
  寇季在武职方面说的很笼统,但是吕夷简等人大致都清楚寇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比如大将军职,并不是说单独列了一个官职出来,朝廷有相应的官职,大将军职,分别有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正三品的怀化大将军、冠军大将军。
  以前此类的官职只是加官,寇季只是将加官变成了实职。
  大将军具体列几品,肯定会根据朝廷现有的品阶设定。
  左右上将军、将军、校尉等,朝廷也有相应的官职。
  除了左右上将军外,其余的皆是散职。
  寇季等于是摒弃了繁琐的实职,直接纳用了简单的散职。
  如此做,目前看得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各级武官的职称变得清晰了,朝廷也因此省下了大批发在繁琐的官职上的俸禄。
  王曾在听到了这一条以后,特地写了下来。
  显然他对寇季提出的这个兵制很满意。
  王曾的态度很简单,只要是能帮朝廷省钱的,他都赞成,他都觉得不错。
  寇季在众人将他的话写完以后,继续道:“募兵方面,由兵部配合地方衙门共同募兵,由枢密院分配。”
  朝廷以往在募兵方面,十分随意。
  战时,朝廷会下发文书让各地方衙门募兵,然后就近分配。
  同时各军在作战的时候,为了及时补足兵额,也会扎下校场募兵,一些监军、安抚使等,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募兵。
  有些干脆就直接从其他兵马中抽调。
  还有的直接拿罪囚、刺配的犯人等充入到军中。
  总之,大宋募兵的方式太多,加上安抚使等封疆大吏可以从其他军中抽调兵马,导致了各军中的兵马数目十分混乱,这也是军中的将领们敢放肆的喝兵血的原因之一。
  只要有人帮忙出具调令,又或者有人背书,那么各军治下的兵马,今天可以在自己大营里,明天就可以在别人大营里。
  又或者军中只有几千人马,却向朝廷要几万人的饷。
  将士们只拿一份军饷,可领兵的将领们却可以借此拿到更多好处。
  军中一些有背景的,没少拿此事做文章。
  寇季说完了募兵方式以后,没有再开口。
  吕夷简等人略微愣了一下。
  吕夷简揉了揉眉心,盯着寇季道:“还有呢?”
  寇季说了这么多,也累了,听到了吕夷简的话,笑道:“还有就是兵马服役的年限。”
  说到此处,寇季顿了一下,感叹道:“我们不能再让兵马老死在军营里了,那样的话太残忍。他们既然为我大宋流了血,那就不该继续流泪。
  我在西北的时候,见过一营老兵,一营的白发。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这个典故吕相应该听过。”
  寇季提到‘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时候,在座的所有人,神色都变得凝重了不少。
  吕夷简感叹道:“老夫自然知道,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说的是唐中书令郭子仪侄子郭昕的故事。郭昕年少时,赴安西从军。唐爆发了内乱,郭昕所在的安西军跟唐朝廷失去了联系。
  他率领着部下的兵马,在安西守了十数年,直到唐朝廷内乱平定以后,才跟唐朝廷取得了联系。
  当时的唐朝廷已经外强中干,给不了郭昕什么帮助,也没有召回他,只是赐了郭昕一个武威郡王的名头,给他手下的将士们连升了七八级官。
  但对他和他手下的将士并没有什么帮助。
  但即便如此,他和他手下的将士们依然开怀,依然帮唐朝廷守着安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