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颂- 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府以后。
  寇季派人招来了城外瑞圣庄的陈敬、王田升等人,还有刘亨。
  寇季吩咐了陈敬、王田升等人,直接带人拿着内庭的文书,去三司提铁料。
  吩咐刘亨,开始利用皇城司的人手,开始向大宋的百姓们散布工部造出了可以日更十亩地等犁具的消息。
  谣言虽然跟真实不符。
  但越是如此,越容易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得到了寇季的吩咐,陈敬、王田升二人,就到三司去提铁料。
  有内庭的手书,李谘只能捏着鼻子把铁料给了陈敬、王田升二人。
  有了铁料,瑞圣庄的锻铁作坊,再次开工。
  李恒则在锻铁作坊开工的时候,借着木雕盔甲军卒的热潮还没有散去的时候,开始散步工部锻造出新的犁具的消息。
  一切都在依照寇季的心思在发展。
  而为此付出了许多的虎字军,却在一个平淡的日子,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汴京城。
  调兵文书是寇准签发给枢密院,由枢密院盖印以后,送到寇季手里的。
  寇季拿着文书,到虎字军的营地里宣读以后,虎字军统领狄青、副统领朱由,就默默的吩咐着虎字军的将士们,打包了行囊,运送着伤员,押解着粮草、装备,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汴京城。
  没有人潮人海的欢送场面,也没有什么身份高贵的人送出了一里又一里。
  有的只是。
  一个个军卒们,跨着马,扛着军备,押解着粮草、辎重,默默的在路上前行。
  那一日。
  小雨朦朦。
  驰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
  寇季送他们踏上驰道以后,就停下了脚步。
  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了朦朦胧胧的小雨中以后,眼眶不由自主的有些湿润。
  “四哥,你……哭了?”
  策马伴随着寇季两侧的刘亨、曹佾二人,一脸惊愕的看着眼眶湿润的寇季。
  寇季没有否认,缓缓点头。
  刘亨不解的道:“为何?”
  寇季长叹一声,道:“触景……生情……”
  刘亨、曹佾二人对视了一眼,一脸茫然。
  他们不理解,寇季为何看着虎字军离去,会触景生情。
  他们早已见惯了军卒们进入到汴京城,又从汴京城离开,送过的军卒不计其数,也没有碰到让他们眼眶湿润的事情。
  不止是他们。
  或许,整个大宋,乃至整个天下的人,都不会理解寇季的心情。
  全天下的人,看到了虎字军,只是虎字军。
  可寇季看到的虎字军,却有两重身影。
  一重墨色盔甲……
  一重绿色戎装……
  墨色盔甲,如今天下皆知。
  可那绿色的戎装,却只有寇季知道。
  那绿色戎装之下的身影,也只有寇季见到过。
  那些身影,总是在人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快速的出现在人们面前,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帮助人们度过一重又一重的艰难险阻,等到苦难过后,在人们想要向他们表达谢意的时候,他们已经悄然离开。
  欢欣鼓舞的庆祝宴上,没有他们的身影。
  可他们的身上的荣耀,却无人忘记。
  平凡而伟大。
  说的就是他们。
  寇季只不过是在虎字军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的影子,所以才一时触景生情。
  “我不是个好人,但我对你们,一直心存敬畏……”
  寇季拭去了眼角的泪水,隔着千年的时空,低声呢喃了一句。


第0394章 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春日里的景色总是很伊人,无论是沿河观柳,还是繁台踏春,皆是好去处。
  人们总是能在那无尽的春色里,感受到勃勃生机。
  邀三五好友,携一壶浊酒,席地而坐,看着春色,伴着微风,饮酒作乐,十分惬意。
  压抑了一冬的烦躁,会瞬间烟消云散。
  只是寇季并没有去踏春的心思,他待在府里,享受着向嫣为他捏肩捶腿,品一品香茗,看一看满园的春色,足以。
  其实寇季也不是没有去踏春的心思,只是曹佾、刘亨二人皆不在汴京城,向嫣每日里只能在府上陪他一两个时辰,不可能耗费一天陪他去踏春,他一个人出去踏春,有些了无生趣。
  向敏中的身子骨,似乎感染上了春日里的勃勃生机,开春以后,居然好了不少,待着向嫣,也不再催着向嫣给他添曾外孙了,向嫣也有心过去陪他一些日子。
  寇季自然不能拦着向嫣尽孝。
  曹佾出京去查处贪污了。
  工部推行新犁具的时候,纵然寇季做足了防止剥削的准备,依然出现了剥削的事情。
  曹佾身为刑部官员,寇季的至交,自然要出面去查处贪污。
  刘亨在安子罗返回青塘的时候,跟着安子罗一起前往了青塘。
  刘美虽然只允许刘亨给安子罗的妹妹一个妾室的身份,但刘亨却把安子罗的妹妹当成妻室。
  既然把人家姑娘当成了妻室,那么无论是成婚前,还是成婚后,去一趟青塘,是躲不掉的。
  当然了,刘亨那厮去青塘,可不仅仅是为了去青塘拜会安子罗家里的长辈。
  那厮还怀着去青塘以后,跟安子罗的妹妹举行一场青塘人娶亲时候举办的婚礼,要在青塘以妻室的名分娶了安子罗的妹妹。
  此事,刘亨那厮是偷偷告诉寇季的,却没告诉其他人,包括他爹刘美。
  两个至交皆离开了汴京城,寇季跟其他人的关系又不亲近,自然不愿意出去。
  工部在推行新犁具的同时,又相继推出了三锭脚踏纺车等一类利国利民的物件,王云升等工部属官,皆在依照寇季谋划行事,一切都安安稳稳的,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所以寇季也不用去工部坐衙,去处理公务。
  所以寇季就懒在府上当咸鱼。
  每日里以逗熊猫为乐。
  当然了,寇季清闲了,不代表汴京城里的官员也跟着清闲了。
  反而。
  在寇季清闲的这段日子里,汴京城里大事颇多,官员们十分忙碌。
  正月底的时候。
  内庭传出消息,声称内庭三宰有意重新制定禁令,准备将一部分朝廷的禁令,化为国法。
  比如一些军塞重地、城防布图、军械军备、军机秘闻、兵马调遣动向一类的机密,在朝廷没有明文昭告天下前,不许出现在任何非朝廷公文的书、信、画、卷等当中。
  朝廷原有此禁令,只是时日一久,没有什么规定性的惩罚,所以被朝野上下刻意的给忘了。
  如今朝廷准备将这一条禁令,列入到国法中,也给出了规定性的惩罚。
  国法相应的条文,也透露了出来。
  但凡在非朝廷公文中,泄露军机大事者、泄露朝廷秘闻者、泄露朝廷明令禁止的事宜者,轻则杖三十,发配千里,重则株连三族。
  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一些文臣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立马上书申辩,更有甚者挖出了此事中有寇季的影子,于是上书弹劾寇季,妖言惑众。
  还有人请出了一些借着泄露军机大事、朝廷秘闻著书立说成名的大儒,进入到了汴京城,向寇准、王曾、李迪三人发难。
  更有人请出了王曾年幼时在同里镇授业的恩师张震出面,当面驳斥王曾。
  文臣们在闹腾,读书人也没闲着。
  一些好著书立说的读书人,鼓动着其他读书人,天天在汴京城里奔走呼喊,替那些文臣们张目,大骂寇季妖言惑众,甚至连寇准、王曾、李迪三人也骂了。
  汴京城在他们的闹腾下,变得十分热闹。
  寇准三人在他们的闹腾下,既没有下狠手惩治,也没有出面解释什么,只是任由他们去闹。
  寇准三人不解释,也不惩治,寇季也是如此。
  反正那些人就算闹的再凶,也不可能闯到寇府里闹。
  他们要是真的闯进了寇府里闹,那寇季就有理由上书朝廷,调动禁军,将他们杀个干净。
  当然了,寇季没解释、没惩治,不代表他不记仇。
  寇季在那些文臣、读书人们闹腾的最凶的时候,吩咐寇府的人出去了一趟,帮他收集了两份名单。
  一份是闹事的文臣们的名单,一份是闹事的读书人的名单。
  闹事的文臣们的名单,寇季直接让人丢尽了宫里,送到了寇准的案几上。
  那些闹事的读书人的名单,寇季紧紧的握在了自己手里。
  寇季之所以把这份名单攥在自己手里,那是因为,他是今科即将举办的春闱的副考官之一。
  寇季的心意很明确。
  爱闹腾,尽管闹腾去。
  别落在了我手里,落在了我手里,我就让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大笔一挥,名落孙山。
  时间进入到了二月初以后。
  内庭有意将一些禁令化为国法的事情还没有闹腾完。
  ‘以人为畜’的事情跟着闹腾了起来。
  一帮子官员,以‘以人为畜,士大夫所不为’为由,借着那些正在为内庭有意把禁令化为国法的事情闹腾的文臣、读书人的东风,闹腾起了此事。
  一时间。
  汴京城变得更加闹腾。
  寇准三人对此,置若罔闻,任由他们去闹。
  寇季亦是如此。
  他们四人倒不是没有能力处理此事。
  以他们四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手段。
  无论谁出手,都能解决汴京城里那些闹腾的文臣、读书人们。
  只是他们谁也没有出手。
  他们就静静的看着那些人闹腾。
  ……
  时间一晃。
  到了三月初。
  汴京城里闹腾的读书人们,在一夜之间,变了口风。
  那些个骂寇季的、骂寇准的、骂王曾的、骂李迪的声音,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声声的称赞。
  读书人们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华丽的词语,把寇季、寇准四人,称赞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之前骂寇季、寇准四人有多狠,如今称赞的就有多凶。
  之所以会如此。
  那是因为之前鼓动他们闹事的那些文臣,并没有如同许诺的那般,把寇季、李迪二人从考官的位置上拉下马,自己取而代之。
  距离春闱开科还有三日的时候。
  寇季、李迪二人的考官身份,没有任何变化。
  唯一不同的是,此前开封府秋闱中,三位考官之一的薛田,并没有担任春闱考官。
  而是一位名叫马元方的官员,成为了三位考官之一。
  寇季对这位名叫马元方的官员,不太熟悉。
  仔细的查阅了一下他的过往以后,才知道他是一位人物。
  此人在青史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名头,但却是一位难得的性情中人。
  马元方,太祖建隆年间生人,濮州鄄城人。
  淳化三年进士及第,先后历任多职,官至给事中、权知开封府事,其后又以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再迁兵部侍郎。
  此人身上的正职,跟寇季等同,但是此人身上的虚衔,却远比寇季要高很多。
  之所以说此人是性情中人,那是因为此人做过两件性情中人才能做出的事情。
  即便是到了如今,也一直被人当作茶后的谈资。
  其一便是,此人年少时,其父在太宗北伐的时候,随军充任监军,在攻打幽州城的时候,因为粮草耗尽,无法追赶上大军,被辽人捕获,杀死。
  此人剃去了头发,充作僧人,先后寻找父亲遗体多年。
  其二便是,入仕以后,担任京东转运使的时候,路径濮州巡查的时候,濮州知州蒋信设盛宴款待他,被他捶了一顿。
  大抵是蒋信那厮,在任职濮州,没少搜刮民脂民膏,然后用民脂民膏招待马元方,马元方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才揍了他。
  蒋信那厮最后是什么下场,寇季没有细查。
  但是马元方却因此,被贬为宿州知州。
  也正是因为有这两桩事,寇季才觉得马元方是性情中人。
  ……
  三月初七。
  寇季一大早在向嫣的伺候下,穿戴着官服,他捏着手里的一份名单,看着那上面一个又一个读书人的名字,幽幽的道:“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真是至理名言啊……嘿嘿……现在就是拉清单的时候了……”
  我寇季是谁想骂就能骂的吗?
  难道在骂我之前,你们不知道我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吗?
  “相公……什么是拉清单……”
  向嫣帮寇季穿戴好了官服,疑问道。
  寇季收起了名单,淡然一笑,“没什么……这几日为夫要在贡院里忙碌,府上的事情就有劳你操心了。”
  向嫣笑吟吟的道:“妾身明白……”
  寇季捏了捏她的脸颊,在她嗔怒的神情中,出了房门。
  寇季坐着马车,一路到了贡院。
  贡院门口早已聚满了前来参加春闱科考的举子。
  其中最骚包的,要数柳永。
  旁人送考的,不是父母妻儿,就是俊秀小厮,俏丽的丫鬟,唯有柳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