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颂- 第10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的过于年幼,不亦奔波。”
  苏洵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猛点头。
  寇季没好气的道:“还不回去准备,难道要让我派人上门取去?”
  “不敢!不敢!”
  苏洵一边摆着手,一边往竹院外退去。
  虽然被寇季像是赶瘟神一样的赶出了竹院,但是苏洵脸上没有丝毫不满,反而一脸庆幸。
  站在竹院外。
  苏洵心中的喜悦难以自持,想要放声大笑。
  突然想到了刚才忘了跟寇季介绍自己的二子,顿时收住了心中的笑意。
  想到入竹院去提醒一声。
  可想到了长子也在,顿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迈着愉悦的步子往家里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想,是不是跟程氏再生一个,将其送到寇季门下?
  寇季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苏洵当成了羊倌,知道的话大概会将苏洵给掐死。
  寇季坐在竹院的躺椅上,盯着眼前两个小家伙看了许久,最终目光落在了四岁大的小家伙身上。
  苏景先见此,很有颜色的给寇季介绍道:“翁翁,舍弟苏轼……”
  寇季听到了苏景先的称呼,猛然一愣。
  不知不觉间,他居然已经到了给人当翁翁的年龄了。
  翁翁,是公公、老翁、祖父的意思。
  苏轼在《与胡郎仁修》就曾提到翁翁,书曰: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许州相识书,皆言一宅安康。
  可见翁翁在大宋,是一个对长辈十分普遍的称呼。
  寇季有些唏嘘的道:“恍然间,我居然到了给人当翁翁的年纪了……”
  苏景先不知道寇季为何会有如此感慨,所以小心翼翼的看着寇季没敢说话。
  人小鬼大的苏轼,毫无顾忌的开口。
  “你不想给我们兄弟当翁翁?”
  寇季闻言,笑骂道:“你知道个屁,去把李白的《蜀道难》给我抄十遍。”
  苏轼有些傻眼,不明白寇季为何让他抄写《蜀道难》。
  苏景先迟疑再三,低声道:“翁翁,舍弟年幼,随识字,但还没有通诗文……”
  寇季哈哈一笑,“爱护幼弟是好事,奖励你的也抄十遍。”
  苏景先闻言,也傻眼了。
  寇季看着两个一脸懵逼的小家伙,心情前所未有的舒畅,他大笑着起身离开了院子,留下了苏氏两兄弟大眼瞪小眼。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虽然时间长了些,可报仇的感觉真爽……遥想当年,一片《水调歌头》差点要了老夫半条命……如今总算是报复回来了……我大概是深受此害的所有人当中,唯一一个报复回来的吧?
  哈哈哈……”
  寇季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心情愉悦的顺着廊道入了后院。
  苏家兄弟一蒙蔽就是三日。
  苏家兄弟到了竹院里以后就住下了,当天傍晚苏洵就让人将两兄弟所需的一切送到了竹院。
  为了方便照顾两兄弟,苏洵还送了一个奶娘和一个丫鬟入了竹院。
  苏家兄弟足足用了三日,抄写好了寇季要的十遍《蜀道难》。
  苏景先还好,早早的就完成了。
  苏轼年幼,写字像是狗爬的,歪歪扭扭,写起来还十分费劲,所以耗费了三日。
  眼看着苏轼憋着小嘴,小脸通红的捧着抄写的《蜀道难》送到了自己面前。
  寇季就忍不住想笑。
  寇季大马金刀的坐在书房内的座椅上,随手从苏轼手里拿过了苏轼抄写的《蜀道难》,翻看了一遍,绕有深意的瞥了苏景先一眼。
  苏景先脸色一白。
  苏轼毫不畏惧。
  寇季幽幽的道:“照顾幼弟是好事,但是用错了地方……”
  苏轼抄写的几篇《蜀道难》当中,有几篇是苏景先写的。
  虽然苏景先已经极力的在模仿苏轼狗爬的字了,可仿的就是仿的。
  能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寇季。
  苏景先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寇季自顾自的继续道:“你苏家家学也算是严谨,无论是你爹,还是你娘,都是饱学之士。你爹和你娘应该教导过你仁、义、礼、智、信。
  你年纪虽小,悟不到里面的深意,但是其中一些浅显的东西,你应该能稍微知道那么一些。
  所以,不守信的东西你应该不会做。
  除非你觉得此事不公。
  你是觉得我罚苏轼抄写十遍《蜀道难》,过于苛刻,才出手帮忙的对不对?”
  苏景先迟疑了一下,依旧没有言语。
  寇季笑着道:“但你有一点没考虑进去,那就是我并没有限制时间。也就是说,他三天写完也罢,十天写完也罢,只要是他自己写完的,就算过关。”
  苏景先惭愧的垂下头,低声道:“翁翁,我知错了……”
  寇季满意的点头,“知道错了就是好孩子,不过犯了错,就得受罚。杜牧的《阿房宫赋》抄写十遍。”
  苏景先仰起头,愕然的盯着寇季。
  寇季眉头一挑,笑眯眯地问道:“觉得我的惩罚重了?”
  苏景先一脸犹豫。
  寇季笑着道:“有什么话就痛痛快快的说,在我这里,没有什么忌讳。”
  苏景先闻言,咬着牙,像是下了什么大决心似的,对寇季道:“家母说了,读书写字,当观其形,会其意。囫囵吞枣,没有半点用处。”
  寇季哈哈大笑,“是个有胆子的小家伙。但是我并没有教授你们读书写字。我只是在惩罚你们。
  你身子骨弱,苏轼又年幼无知。
  我打你们,你们未必守得住,骂你们,你们也未必听得懂。
  所以只能让你们抄书,以示惩戒。”
  苏景先见寇季是一个愿意跟人讲道理的人,也就放开了一些,盯着寇季道:“翁翁,我和舍弟初次见您的时候,犯了什么错?”
  寇季伸手在苏轼拿嘟着嘴的小脸上捏了一下,笑着道:“不尊长辈,够吗?”
  苏景先对寇季一礼,没敢再多言。
  寇季在苏轼快要哭了的神情中,放开了苏轼的小脸,看向了苏景先笑道:“我其实犯不着跟一个无知小儿计较。但你们的父亲既然将你们送到了我门下,那我就得教一教你们规矩。
  大道理,我现在告诉你,你也未必听得懂。
  但是你只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在大宋,规矩很重要。”
  说话就,寇季招了招手,身边的丫鬟捧着一个盘子到了寇季面前。
  盘子里有一块通体雪白,四四方方的润玉,还有一块翠玉雕琢的乌龟。
  寇季拿起了四四方方,通体上什么也没有雕刻润玉送到了苏轼手里,拍着苏轼的小脑袋笑道:“你这个小家伙,入我门下,就要做到克己复礼,最重要的是交友要交良友,对女子要爱护。
  以后别学汴京城里的那些无耻老贼,开什么无遮大会,将姬妾送人。
  不然,我这个当翁翁的就让你入宫去陪陈琳。”
  苏轼如今还是一个四岁的无知小儿,哪里懂得这些。
  见寇季给他一块润玉,想都没想就拿到了手里。
  苏景先站在一旁,狐疑的看着寇季和自己的弟弟,不明白寇季为何要让他弟弟爱护女人。
  更不明白寇季为何会吓唬他弟弟。
  寇季感受到了苏景先的目光,笑眯眯的看向了他,“世人皆赞我有相认之能,却不知道我也懂相面。
  你弟弟满脸桃花,以后恐怕要欠下不少风流债。
  为了我门下不露出什么丑闻,我只能先警告他一番。
  他现在还不懂,所以你得帮他记着,等大了再告诉他。
  你也得盯着他,十八岁以前,不许他胡来。
  不然我真的会送他入宫去陪陈琳。
  相信你爹还不敢为了此事跟我翻脸。”
  苏景先神情僵硬的点点头。
  某两个正在书房一角读书的人,听到了寇季一席话,心里拔凉拔凉的。
  寇季伸手从丫鬟拖着的盘子里取过了玉龟,递给了苏景先,在苏景先恭恭敬敬的拿过了玉龟以后,寇季一脸慈爱的道:“我对你没什么约束,只希望你可以活的长长久久。”
  苏景先赶忙低下头,道:“多谢翁翁……”
  寇季感慨道:“昨日大医官已经给你看过了,说是在娘胎了伤了根本,四岁的时候又得了急症。虽然被治愈,但是却落下了病根。
  你得服药一年,才能治愈病根。
  服药四载,才能补回元气。
  但你即便是补回了元气,也会比别人羸弱,难以长寿。
  所以你要照料好自己。
  我也会想办法再帮你觅得神医,看看能不能根治你。”
  苏景先能感受到寇季是真的在为自己的身子骨操心,所以再次恭恭敬敬的向寇季施礼。
  寇季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叮嘱道:“你们记住,你们虽然入了我门中,我也会教你们,但你们并不是我的学生。”
  父子同科、父子同师,在民间其实不算什么,有可能还会被传为家话。
  往往,父读书离开了学堂以后,子入学堂,面对教育过他父亲的先生,也会以先生相称。
  但是寇季身份不同,所以要注重一下辈分。
  除此之外,寇季还有别的用意。
  那就是不让苏氏打上太多自己的烙印。
  他一家收一个学生没什么,可是一次性在一家收两三个。
  那这一家以后就只能跟着他搬去韩地,不可能再留在汴京城。
  纵然死皮赖脸的留下,朝廷也不会重用。
  虽然没有人规定寇季得收几个弟子,收的弟子得是什么成分。
  但为了苏氏的人着想,有些东西寇季还是得守一下的。
  别看现在满朝文武对寇季尊敬有加,寇季的那些门生们对寇季也十分遵从。
  但寇季一旦离开了汴京城,去了韩地。
  身份立马就转变了。
  他们对待寇季的态度也会跟着转变。
  若是有人想要消除寇季在大宋的痕迹,那么寇季一些亲近的人就很容易被人针对。
  如果寇季让苏景先和苏轼称呼他为先生的话,那他们父子三人一旦出现在了朝堂上,立马就会成为别人的靶子。
  别人家里,寇季只收一个。
  你家,寇季一共收了三个。
  你是不是寇季最忠实的门徒?
  只要被定性为寇季最忠实的门徒,寇季离了朝,他们还能好?
  比如薛居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薛居正离开了中枢以后,门生故旧立马被人针对。
  从而导致了薛居正死后,儿孙被人欺辱,都没人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朝堂,就是一个厮杀场。
  里面的情谊少的可怜。
  寇季在正式的收了苏景先和苏轼入门以后,就打发他们出去玩了,他自己坐在书房的座椅上,随手拿了一本书观看了起来。
  期间,王安石为他添了四次茶水,赵润到了以后,跟王安石和曾巩低声嘀咕了一会儿,也殷勤的为寇季添起了茶水。
  眼看着刚放下还没有放稳的茶水要被端走,寇季忍不住放下了手里的书,叹了一口气道:“你们三个小家伙,半个时辰,轮番给我换了十次茶水,一口也没让我喝,几个意思?”
  赵润听到寇季开口了,赶忙放下了手里的茶碗,兴冲冲的对寇季道:“先生,听说您能观人面相?能帮我瞧瞧嘛?”
  王安石和曾巩悄无声息的凑了过来,目光灼灼的盯着寇季。
  寇季又好气又好笑的短起了茶杯,抿了一口茶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王安石认真的道:“据学生所知,您目前看重的人,每一个都超凡脱俗。”
  寇季瞥了王安石一眼,道:“那是相人之术,又不是看面相。”
  曾巩疑惑的插话道:“有区别?”
  寇季翻了个白眼道:“相人看的是潜质,观面看的是过去和以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再说了,我看重的人,如今一个个位居高位,未必就不是我举荐和提携所致。”
  王安石三个人又不是什么无知之辈。
  他们自然知道,有潜质是一回事,有没有人提携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像是杨文广、就像是王凯,在没有遇到寇季之前,一个在景灵宫守门,一个在皇宫里守门。
  遇到了寇季以后,经过了寇季提携,才屡屡上阵撕杀,最终闯出了偌大名头。
  大宋人口足足有数千万,人才自然如同过江之鲤。
  能不能越过龙门,不仅仅要看自身的潜质,还要看有没有风雨助其一臂。
  所以寇季的话,他们三个坚信不疑。
  但是寇季今日在收苏轼入门的时候说的那番话,却让他们难以忘怀。
  苏轼,一个四岁大的小豆丁而已。
  什么坏事也干不了。
  但寇季却一语断定苏轼以后会风流成性。
  所以他们觉得寇季有可能会看面相。
  “先生,那苏轼的事情怎么解释?他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赵润攀在寇季的书桌前,目光炯炯的发问。
  寇季翻了个白眼道:“附庸风雅,风流成性,不是所有读书人的做派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