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中肯的态度也很值得他赠书。
此时的祁辰,正在给用永嘉擦着头发。
两人聊起了今日的事。
祁辰说道:“很快,读书就不再是世家的独有的了,读书人很快就会多起来,世家必然受到冲击,他们的稳如泰山的地位,很快就会动摇了。”
第四百五十五章 皇家出手
王家。
王尚博将此事说给了父亲听之后。
随后王家的几位叔伯便聚在了一起。
祁家的事情,让他们感到威胁。
“祁家可以啊,藏了多少年了?”一位叔伯说道。
“他这么搞,必然有人愿意去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不就是赠书嘛,我们也赠。”
祁家赠书的事情,很快就会在京中传扬开的,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他们世家来做的。
若是别人想起,岂不是说祁家也跻身世家之列了?
这不行,祁家不过一阶武夫。
于是他们决定,也赠书,来消弭祁家的影响。
翌日。
除了王家以外,不少世家都开始了赠书。
一时间,京中都是某某某获得某家的赠书之类的话语。
同时,宫中陛下发了一道旨意,颁布天下。
将春闱的时间,推迟到了三月。
也知道各位学子的艰难,可以凭着报考时的浮票,每人每日可支取百文,以作日常消费之用。
这一下子,令得全城参加春闱的学子狂喜。
感觉自己没准备好的,现在多出了一个月。感觉自己准备好的,可以精益救精,多巩固一下。
随着祁家赠书的消息,各大茶楼酒楼还在谈论着这件事。
热度还没过去,仅仅是过去了一天,各大世家在赠书的事情就又引爆了话题。
最近几日的热点关键词,显然就是“学子、春闱、赠书”。
反正就是跟学问有关的。
正在侯府休息两日顺便去看看学堂的祁辰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哑然失笑。
世家还真的是肆无忌惮,他赠书还讲究一个添头,目的是招揽先生。但是这些世家呢,用的却是春闱在即,让学子们能够更好的准备,所以免费赠送。
陛下会怎么想?若是真的做官了,那这名学子感激的是谁?还不是世家,从他接受赠书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世家的烙印了。
养士这种事情,只能皇家来做,你世家这是想要做什么?
所以祁辰听到这件事之后,轻微的摇摇头。
世家这步棋,是拉高的名声,但是也让皇帝更加的忌惮。
他们或许是知道的,但是已经无所谓了,数百上千年的底蕴,让他们养成了高傲之心。
这些事,还是交给陛下去应付吧。
想罢,他在窗外看了看里面,他将来上学堂的祁家子弟按照年龄分成了三个班,由请来的三名学究分别教导。
除了祁家子弟,一些家生子的孩子若是聪慧也能够进来读书。
当初祁辰许诺过的那位制冰的一家人,也让他们的孩子进来进学。
这让侯府上下的仆人都对祁辰感恩戴德。
宫中,乾兴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脸色冷漠。
若是在以前,他恐怕还要摔些东西呢。
只是最近年纪大了,也变得沉稳了。
他冷笑一声,问
黄随马上弯腰说道:“陛下,因为人手都是现成的,有经验,永兴公主拉了人回去之后,马上便找了个院子,如今已经在印着各类书籍,其中因为四书五经本就做好,所以印得最多。”
“好。”乾兴帝点头,“让永嘉抓紧时间……”
黄随拱手,“是,陛下。”
……
这几日,京中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是过完年了,要抓紧新一年生意的商贾来走商的,有的是访友的,但更多来赶考的。
因为科举只有一个秋闱是在各州府考的,剩下的春闱、殿试都是在京中举行。
虽然筛了不少人下去,但是全国境内那么都个州城,全部都要来京中参加春闱,所以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加上有些人不是一个人前来。
或许还会带着书童,一些有钱的还有婢女,而一些不放心的家长,甚至会跟着前来。
这就一下子拉高了京城的租金。
虽然可以每日拿到一百文,用来吃饭是绝对够的,但是加上租房就不行了。
就在他们烦恼的期间。
各城突然出现许多会馆,免费学子入住,只要凭浮票,就能居住,一直到考试结束为止,不论户籍。
这消息一出,马上就有人去了核实。
最后发现是真的,立马就有人拿着浮票进住了。
也有一些人,比较谨慎,害怕是一些世家想要拉拢人才,他们不想被打上标签,于是询问了一翻。
后来也就住进去了。
京中的世家还在沉浸与众多学子的鼓吹当中,当时他们赠书,一些趁机想要攀附上来的学子,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在同窗面前说尽他们的好话。
王尚博身为王家人,自然也是受尽了欢迎,各种阿谀奉承的话听得他是一副高傲嘴脸。
京中突然出现了许多会馆,这件事很快也传到了世家当中。
他们曾经有个约定,各家的会馆,只能够收留自己家族可控制的的地域范围之内。
比如太原王家,他们的会馆照顾的,就是太原辐射之地内的学子,不能让江南的学子入住。
江南的不能让太原的入住。
学子可以不住,但是你不能让他们入住。
这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如今这人,是犯了规矩啊。
所以消息传回之后,他们便是第一时间去查。
暴躁一些的,小一辈已经带着人去闹事了,只是军巡铺的人很快过来,不管你是谁家的公子,一律按照扰乱街道全抓了。
而世家在经过调查之后发现,这些会馆背后都是一个势力,而这个势力很可能来自于宫中。
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马上召回了那些想去军巡铺施压的晚辈。
他们虽然霸道,但是也不敢当面硬刚皇帝。
还是在士林当中搞多点好名声才是正理。
于是他们开始准备各种学子聚会,说是探讨一下,共同进步。
准备了两日,广发请帖,来一波学子盛事。
只是到了时间的时候,发现只有那些赠过书的人到来,其余来的,寥寥无几。
王尚博在自己的院子里,准备好了花园,各种吃食,甚至还打算再送几本书,同时拉一些真才实学的,准备以后打击祁辰。
只是到了时间了,整个院子却是空荡荡的,脑海中的座无虚席的场面并没有发生。
“怎么回事?”他问负责这件事的管事,“你没发请帖?”
管事也是懵了啊,“少爷,我可是亲自去发的,他们也说保证到的啊。”
“保证到?那人呢,你告诉我人去哪了?”王尚博吼了一声。
“少爷,少爷……”外面跑进来一个小厮,“人……人都去中城了……”不断喘着气断断续续说道。
王尚博转头看过去,“他们去中城做什么?”
“那里……有人……有人在赠书,只要排队就能拿……”
王尚博整个人愣住了,“赠书?排队就能拿?”
当初他们赠书可是看人来赠的,跟他们交好的,自然是先拿了。
“走,去看看。”
第四百五十六章 这是皇家在赠书
这件事非同小可,难道是祁家?
带着疑惑他来到了中城。
也不用人带路了,因为不少身穿学子服侍的人都往一个地方去。
来到了一个空阔的地方。
只见这里围着许多的人,分成了几条队,正在排着,还有人在维持着秩序。
最前面,他还看到了有人捧着不少书,满脸笑意,与同样拿到书的学子在聊天。
王尚博来到了一边,看到了崔家和卢郑两家的人,便问道:“这是哪家这么大手笔?”
“我们也想知道。今日一大早,便有消息传来,中城有人赠书,只要排队就能拿。这不,刚过来嘛。”
王尚博往前头赠书的地方看了看,只见比人还高的书堆在那。
“这么多书,除了我们五家,我可想不到还有谁,你们都在这,那就是李家的人做的了?”
卢家公子说道:“李家的人来刚走了,只是说一句不是他们弄的,似乎也不是很在意是谁的样子。”
“李家,本来就跟我们几家不亲,不过如果不是他们,那是谁?谁还能这么大手笔?”
几家都没有说话,但是赠书那边维持秩序的人却是在哪大声喊着,“各位学子不要拥挤,礼貌排队,听说我。”
那些士子抬头看上去,台上那人说道:“近日京中学子汇聚,陛下得知了各位学子都是想要参加科举,以报效朝廷,怎奈手中无全书。陛下也很是着急,好在陛下天命所归,于梦中得到了一种新的印书方式,此方式能够大大增加印书效率,这才能印出了如此多的书。
皇恩浩荡,陛下于今日开始,面向全体学子,赠书。”
那人说完之后,对着皇宫方向拱手行礼。
王尚博听着那人说的,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
是陛下在赠书!
而且一赠就是面向全体学子。
无论是王家崔家还是卢家郑家,谁都没有陛下赠书来得荣誉。
看到那些学子感恩戴德痛哭流涕的样子了吗,此刻心中估计全是对皇帝的感激。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印书方式?
若是真的能够加快效率,那么他们几家的地位,很快就会受到冲击。
见状,王尚博和他们对视一眼,便各自回家了。
京中故事多,百姓八卦的事第二天可能就会换了,之前祁家赠书请老师刚在京中传开,不就被世家赠书的事情所取代了嘛。
关于学子、书籍这个话题准备下去的时候,今日皇家赠书一事,又炒了起来,甚至比之前更加强势,因为这是陛下亲自赠书啊。
到了晚上的时候,皇家印书局这个地方就被众人所知,今日超过了两百人拿到了赠与的书籍。
所有书籍都是从这个皇家印书局印出来的。
而明日将会继续赠书。
关于那段陛下于梦中取得印书方式的事情,也越传越玄乎。
变成了陛下感怀学子的困难,但是又没有办法,吃不下睡不着,最后过于困顿,眯了一会,然后梦中有仙人降临,赐予了陛下这新式印书方式。
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客栈或是会馆里,不少人在兴奋,不停的感谢着陛下,发誓一定要考中,报效朝廷。
有人欢喜有人愁。
各世家的人都召集了自己的人,在说着今日的这件事。
气氛很是压抑。
王家中,也是有许多人围坐一堂。
“若是真的有新式印书之法,那么书籍就会多起来,我们的地位会受到冲击。”坐在上首的人说道。
“听说今日送出了上千本书,明日还要再送……”
“无法抑制啊,这到底是什么印书之法,能如此之快?”
“什么狗屁托梦,肯定是有人弄出来的!”
“纸张呢?墨水呢?换个方向抑制,就算有印书之法,没有墨水纸张也没有用。”
有人回答道:“没用的,纸张和墨水虽然大多都是我们几家在做,但是也有不少人懂得,朝廷难道还找不到会造纸和弄墨的人吗?”
“那看来我们以后笼络士子更加需要点心思了,而寒门恐怕要欢喜了,既然能够印这么多书,书价必然往下掉,以后恐怕贩夫走卒家中都要有书了。”
王尚博还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家中的这些大人如此的紧张。
这说明,这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随后一封书信被人带了进来,坐在上首的人打开了看了一眼,便传了下去。
“是其余几家,说聚聚,商量商量。”
皇宫之中。
乾兴帝正在听着黄随说着中城赠书的事。
“陛下,您不知道啊,有些学子,拿到了书后,当场就跪了下来,对着宫中方向磕头啊……”黄随用着略带夸张的语气说着今日发生的事情。
乾兴帝听到后一笑,“这故事,是谁加上去的。”
他记得,自己只是让永兴赠书,并没有说什么故事。
黄随一看皇帝的脸色,就知道他不是想要追究自作主张,于是笑道:“应该是
乾兴帝点头,算是认可了,“五姓呢,他们是什么的情况?”
“陛下,他们可就没有这般轻松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